远峰青,寒渚碧,零落红衣暮。流雪回风,阵阵芦花舞。
远峰青,寒渚碧,零落红衣暮。流雪回风,阵阵芦花舞。
秋光欲断人肠,重阳过也,犹做作、满城风雨。
秋光欲断人肠,重阳过也,犹做作、满城风雨。
太匆遽。乍可一曲骊歌,便上兰舟去。水云无际,何处寻前渡。
太匆遽。乍可一曲骊歌,便上兰舟去。水云无际,何处寻前渡。
依稀认得归程,黄叶清江,是昨夜、梦中来路。
依稀认得归程,黄叶清江,是昨夜、梦中来路。
彭孙遹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 2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临江之人,畋(tián)得麋(mí)(ní),畜(xù)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yǎn)仆,益狎(xiá)。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dàn)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译文:临江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门,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麋鹿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麋,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狗在路上,跑过去想跟狗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门,一起把它吃掉,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也没有明白过来。
注释:临江:今江西省樟树市。畋: 打猎。麋麑:麋鹿。麋,一种小型鹿类。麑,古书上指小鹿。畜:饲养。垂涎:流口水。扬尾:摇尾巴。皆:都。怛:惊吓,呵斥。自是:从此。自:从。是:这。日:天天、每天。就:接近。习示之:让狗看熟了。习:熟悉(也可作“经常”理解)。之:代词,指群犬。稍:渐渐,逐渐。皆:都。如:依照。良:的确。抵触偃仆:碰撞翻滚。抵触,相互亲近地碰撞。偃仆:放倒。益:更加。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俯仰:周旋,应付。甚:很。善:友好,友善。然时啖其舌:然:表转折。时:经常,常常。啖其舌:舔它自己的舌头(想吃麋鹿)。啖:吃,这里的意思是"舔"的意思。其:自己的。众:众多。走:跑(过去)。喜且怒:既高兴又恼火。共:一起。狼藉:散乱,这里指尸体散乱不整。悟:明白。

  这篇文章描写了临江之麋依仗主人的宠势而傲“内犬”,最终落得个被“外犬”“共杀食之”的悲惨结局,影射了那些无才无德、依势放纵、恃宠而骄的奴才,讽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文章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致逼真,形象传神。

  这篇寓言在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状物摹形生动形象,情景如见。如写主人抱幼麋归家,一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八个字活画出群犬一拥而上,急欲啖食之态。下文写麋与犬狎戏,说“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写犬畏主人,一面与麋周旋,一面垂涎三尺之状,也十分传神。又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也很形象。

  第二,虽属寓言,状写动物,叙写却入情入理。见出作者体味物情之细,文字叙述之工。如写麇与犬习熟过程,开始入门,群犬垂涎,所以主人叱喝。之后,主人抱麋与犬习熟,由开始之不动,渐至与犬戏耍。进一步写麋渐大,与犬已熟,随意戏闹,竞忘了己之为麋,这个发展过程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三,寓意深厚,对讽喻之意不作详尽展开,主要通过故事和形象本身体现出来,可让人从不同角度玩味受教。如寓言结尾只一句收束,“麇至死不悟。”寓意深沉。“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

  《临江之麋》以揶揄的口吻讽喻了社会上“依势以干非其类”的人。“忘己之麋”任性妄为,冒犯外物,以寻得快乐,可当它失去了主人的庇护,轻而易举地就被外犬“共杀食之”。更加可悲的是它至死还没有明白个中原因。古往今来,行事不知推己之本,躺在别人怀抱里讨口饭吃还自鸣得意的人,并不少见。从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中揭示出深刻的讽喻意义,正是它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
1、 徐建华 吕宝新.读国文 品人文(上).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175-176
2、 宋思佳 许祯 注译.唐宋八大家精粹.北京:海潮出版社,2015:50
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
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¹
译文:你在百尺竿头眺望九州,前人拥有的田地被后人据有。
注释:投坑伎:辽代两人合作杂技之一。据江万里《宣政杂录》载:“有伎者(从事技巧表演的人),以数丈长竿系椅于梢,伎者坐椅上。少顷,下投于小棘坑(散布有蒺藜等尖刺之物的沙土坑)中,无偏颇之失。未投时,念诗曰‘百尺竿头’”云云。¹收:据有,占据。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译文:后人据有了也不要欢喜,还有据有后人田地的人在后头。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树夹炎风¹路,行人正午稀。
译文:林荫夹道上热风阵阵,正当正午,路上行人稀少。
注释:¹炎风:指东北风。 热风。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译文:树上鸣蝉初起,花间一团团蝴蝶在飞舞着。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日色欺清镜,槐膏(gāo)¹点白衣。
译文:火辣的阳光直射到清澈的水面上,槐树分泌的树脂落在白衣上,染上黑点。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译文:一事无成、回归故里,心中愁闷、脸上也少了光彩。

  时值盛夏,诗人落第还乡,虽然早早就起床,却直到中午才出门。“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首联描写天气、时间和地点,作者屡次落第,自觉无颜面对熟人,于是就在正午时出发。虽然汗流浃背,却少了一些烦恼。

  多年在外流浪,虽然非常想家,但是仕途上没有着落,诗人觉得愧对家人,于是能拖就拖,一来是省些盘缠,二来也因为交通不便,最主要的是怕听到父母唠叨,更怕看妻子脸色。可是他现在确实感到累了,也就无所顾忌了。

  诗人不顾炎热,一路跋涉,终于走到一处林荫茂密的地方,便想喘口气。“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蝉儿在枝间肆无忌惮地鸣叫,仿佛希望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激情,根本不管外界的感受。蝴蝶在阳光下闪亮着翅膀,同伴之间也任意地戏耍,毫不在意旁边有人在注视着它们。

  热风扑面、蝉声鸣噪,作者以景衬情, 却彰显出内心的愁闷。诗人在心中默想,若是回到童年时光,自己一定会爬到树上,或是追赶蝴蝶。而如今他只会旁观,而且更感到孤寂。

  作者心情低落,看见眼前的景象,也觉得无比怅惘,“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这里采用拟人手法,作者用一个“欺”字,传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日光照射到水面,诗人却感到刺眼,仿佛太阳也欺人太甚。其实都是自己情感的投射,因为落第而感到不悦,于是看什么东西都不顺眼。

  “槐膏”二字,照应首句中的“炎”字,也委婉地展现出诗人对于这样的天气叫苦不迭,加上人生到了低谷,几乎就快挺不住了。

  前三联写景,尾联抒发感慨,“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作者直抒胸臆,前后相承,水到渠成地抒发了情感。“归故里”三字,进行了概括,交代了这些都是作者夏日归途所见之景。

  诗人并非要强,古代书生除了参加科举,没有别的出路。而贫寒之家为了改变命运,省吃俭用,也让学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唯有金榜题名、仕途成功,才能对得住全家人的辛苦付出。所以“少光辉”三字,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却饱含了辛酸和泪水。

  诗人李廓名不经转,几乎没有人听说过,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似乎也是司空见惯,可是这首诗却道出了很多寒士的悲凉心境。诗人孟郊若不是感到进士及第太不容易,也不会一日看尽长安花。而诗鬼李贺也因为未能如愿,才一直闷闷不乐,最后悲惨的结局也令人唏嘘。

  作者在这首诗中将议论、描写、抒情、叙事紧密结合,并交替使用这几种表达方式,既呈现了形象的画面,又含蓄地表达了凄楚的心境,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¹
译文:初秋时节刚至便刮起了北风,吹到了我所在的章华台。
注释:八变:其义不详,以“八变歌”为题的乐府歌诗,独此孤篇存世,余概莫传。¹章华台:春秋时期楚国所筑的台名,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yān)(zī)¹来。
译文:日暮时分高天上浮云流走,仿佛从那西极崦嵫山吹来。
注释:¹崦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下有虞泉,是古代传说中太阳西落所没入之处。
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
枯桑鸣中林,络纬¹响空阶。
译文:树多中的枯桑叶飒飒作响,络纬在那空旷的台阶上鸣叫。
注释:¹络纬:虫名,一名“莎鸡”,秋季鸣虫,因其声如纺线,俗称“络纱娘”、“络丝娘”。
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
翩翩飞蓬¹²,怆(chuàng)³游子怀。
译文:飞蓬草在风中飘飘扬扬,让游子触景伤怀怆然而悲。
注释:¹飞蓬:草名。在古诗中常喻为行踪飘泊无定的游子。²征:行。³怆怆:忧伤悲痛貌。
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
故乡不可见,长望¹始此回²
译文:遥远的故乡已经看不见了,眺望未果只能悲怅地返回。
注释:¹长望:徐仁甫《古诗别解》认为“长望”即“怅望”。²此回:犹此番,此次。

  此诗抒写游子怀乡之情。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两句,分别点出时令、地点,写了北风袭来,秋意萧瑟,滞留在楚地的诗人于黄昏时登台望乡,从向晚的北风中领略到阵阵清寒。起首以“北风初秋至”一句提领全篇。次句提到的“章华台”在楚地,表明诗人其时正滞留楚地。

  夏末秋初,日常气温仍很闷热,季节变化不甚分明。只有到白昼将尽,暑气稍退,晚风中才透出秋意。大凡他乡游子,对于节候的变易十分敏感,尤其冬春与夏秋之交,其间风物变异虽微,却格外令人关情,如唐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诗人以高台秋风起兴,发为咏唱,言外隐然有“归欤”之叹音。这两句渲染出一片游子悲秋之意绪,涵盖全篇。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两句,诗人以色调浓重的笔墨描绘傍晚时分,高天暮云流走,言其似从西极崦嵫山吹来,以显示楚天千里、瞑色苍茫的阔大境界,衬托出高台之人的孤独寥落形象。

  “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两句则较细致地描写秋声:地上林木摇落,枯桑因风作响;台前空阶寂寂,莎鸡声声悲鸣。这里以秋物之有声来反衬周围环境的寂寥萧瑟。诗人面对此情此景,触绪纷来,黯然伤神。这节叙景承首句“北风初秋至”而来,从高空浮云写到地上林木,从远山暮色写到空阶络纬,以见风之动物,物之感人。画面上笼罩着一派清秋的凄凉与衰飒气氛。

  末一节由叙景转为抒怀,以“翩翩飞蓬征”一句引出。此句写蓬草随风飘浮,既遥承头一句“北风初秋至”而言风之动物,又与下句“怆怆游子怀”关合,文句自然成偶。两句以飞蓬的顺风飘扬,喻游子的千里流荡,触景伤怀,怆然而悲。出此一笔,亦赋亦比,章法转落无痕。最后以“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作结语。此言诗人眺望故乡,盼自此而归。然天长地阔,故乡望而不见,不禁悲怅萦怀。结尾两句回映前文的登台远眺,提明篇旨。通篇笔意融贯,浑成一体。

  这首诗写景有其独创之处,主要不在描写技巧的高明,而在写景本身所显示的一种新的变化。大抵在建安以前,诗歌中的写景,主要是作为比兴,所占的比例也较小。照清吴乔《答万季埜问诗》所说:“《十九首》言情者十之八,叙景者十之二;建安之诗,叙景已多,日甚一日。”而这首诗年代虽不能确考,但至少与《古诗十九首》相当,是可以确定的。

  从一方面看,诗人于自然风物并非纯作客观地描摹形态、状写声色,其中确带有某种喻示性。例如浮云、暮色,既是摄取眼前景物入诗,然而一经描绘,便成为具有特定意象的事物。清秋暮色之于离愁,无根浮云之于游子,都是古代诗歌中经常联系在一起的形象。由此而言,此诗叙景仍可见出《诗经》以来传统的以景物为比兴的痕迹(这种情形在魏晋以后诗歌中依然常见)。

  但更值得注意的另一方面是:此诗的写景已不再是用一两笔作穿插点染,它在诗中占有显著的篇幅和地位,这一事实意味着自然景物的描写已有脱离只作抒情叙事的陪衬和纯属比兴的媒介物,而以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描写对象出现的趋向。尽管它仍带有从传统诗歌叙景方式中脱胎而来的痕迹,却有不同于《诗经》乃至《古诗十九首》的新的特质。换句话说,建安以后才较为普遍化的注重写景的倾向,在这里已经有所表现,这可以说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尝试。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13-114

biàn

míng liǎnghàn 

běifēngchūqiūzhì chuīzhānghuátái 
yúnduō cóngyānlái 
sāngmíngzhōnglín luòwěixiǎngkōngjiē 
piānpiānfēipéngzhēng chuàngchuàngyóuhuái怀 
xiāngjiàn chángwàngshǐhuí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
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
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
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
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谈笑未及竟,左顾敕中厨。
谈笑未及竟,左顾敕中厨。
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
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
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
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
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娶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
娶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
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此诗前八句乃幻想之辞,写天上情景,似与诗之主旨无关。汉乐府多用于宴间演奏,取悦宾客,颇有拼凑割裂现象。此数句又见于《步出夏门行》末段。但乐工拼凑之时,应不会毫无理由,信手胡来。张玉谷谓"起八句言天上物物成双,凤凰和鸣,唯有将雏之乐,以反兴世间好妇不幸无子,自出待客不得已来"(《古诗赏析》),并指出其于后面写"健妇"一段有互相映衬发明之作用,"似与下文气不属,却与下意境相关"(同上)。即可备一说。也有人认为此段是乐曲之"艳词"(前奏),亦属可能。诗描写"健妇",取材于一次她接待宾客的全过程:"迎客"、"问客",热情有礼;"请客"、"坐客",殷勤周到;然后酌酒与客、促令办饭等种种描述,不厌其烦:无一不反映出她举止得体,善主中馈。诗中之"客",恐怕不是一般的亲友作客者,而是来自中原之过客,故有送客"废礼"之疑惑, "齐姜不如"之赞美。此诗写女子而忽略其容貌体态,专一述其"健"(才干),可谓别具只眼,亦可见西北地区之民俗。描述看似琐屑,然笔笔紧扣"健"字刻绘,因而人物形象,益见鲜明。

  前八句写天上景物。若理解这几句,须先阐明其隐喻之义。“白榆”指玉衡星。“桂树”指桂星。纬书说“椒、桂生合刚阳。”注文说:“椒桂,阳星之精所生。”道,黄道。《汉书·天文志》:“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日之所行为中道,月、五星皆随之也。”古人认为太阳绕地而行,黄道是想象中的太阳轨道。青龙,东方七宿总名。凤凰即鹑火。纬书《春秋元命包》说:“火离为凤凰。”《史记·天官书》:“尾为九子。”《索隐》引宋均说:“属后宫场,故得兼子,子必九者,以尾有九星也。”(案闻一多说:尾本东官宿,当为龙尾。此云凤将九雏盖与南宫朱雀相乱。)

  这八句在表现上,颇有特点。其一,因名借物,赋以形态。某些星宿本以动、植物命名,诗人信手拈来,将它们化为动、植物物本身的形象;并且借“黄道”为通衢大道(古有所谓“天衢”的说法),将这些动、植物形象井然有序地系列在“大道”两旁,于是造成一种迥异于人间的“仙境”。诗人借物赋形是有选择的。“桂树”令人想到传说中的“月桂”,“龙”、“凤”是传说中天上的灵物。就是“白榆”也同寻常人间的榆柳不同。这些事物都是烘托“仙境”所不可少的。其二,这种神仙境界出于诗人的想象,是不存在的,然而,其中的一事一物都实有所指,犹如打灯谜,其用意不在字面,可谓之虚而能实。其三是想象奇妙。全部诗意都是从想象生发出来。否则,几个星宿的名称是构不成诗意的。这八句诗用的是诙谐风趣的笔调,所以虽采用了游仙诗的形式,却并非在着意写神仙事。这种将星宿经作动、植物和人作为诗的意象的写法,《陇西行》之前就有,象《小雅》的《大东》篇和《九歌》的《东君》。尽管《东群》写得颇为壮美,却也不还不能象本篇一样创造出完整意境。

  “好妇出迎客”以下二十四句颂美一位能独特门户的“健妇”,是《陇西行》歌辞的正题。诗因何而作,本事已无可稽考。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七引《乐府解题》说:“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于主馈,终言送迎有礼。”这也只是就字面说的。

  写法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用笔工细。譬如写主人待客一节,先写“请客北堂上”指明客座应安设的方位,继写“坐客毡氍毹”,表示对客人的恭敬,其中也包含待客的规格。摆酒要摆出“清”“白”两样,虽说不上是丰盛,却是在避免单调,可以看出主人用心的周到。所有这些,都很能表现主人公的讲究礼数。有几个细节写得非常妙。如写主人公迎客时,说“伸腰再拜跪”,写在酒席前应酬,说“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全是连续动作;这类句子,用于人物的刻画,能够曲尽其态。又如写主人用好酒待客,说“酒上正华疏”。倒在杯子里的酒涌出水平面形成一条条的花纹,正表明酒好。这种写法,应当说是比较形象比。象这样绘形绘色的笔墨,在乐府诗中是并不多见的。

  第二是叙事的严整有序。开首二句“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简炼地画出主人公的容貌姿态。接着写她对客人施礼、寒暄,把客人让进堂屋,再写为客设座,再写摆酒陪客,再写酒罢备饭,最后送客尽礼,显得有极有章法。这样写,同诗中表现主人公的落落大方,处事的稳健练达是一致的。

  第三是文字质朴。质朴是乐府叙事篇章的共同特点,而本篇尤为突出,描叙一事一物,莫不从实处着笔;并且做到朴素而能生动传神。如“左顾”、“敕”、“促令”、“盈盈”、“趋”等字眼,都极富表现力。

  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呢?诗人由衷赞美说,古代的贤妇人齐姜同她相比也不免逊色,说她是胜过“丈夫”的“健妇”。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这种赞誉,可以说是非常之高了。这也正是她在封建社会的妇女中出格的地方。但诗中写她所有的行为都不仅没有超越,而且是严格遵循封建礼法的。这一点,则是主人公性格的核心。诗的写法,从始至终扣在一个“礼”字上。

lǒng西xíng ·tiānshàngsuǒyǒu

míng liǎnghàn 

tiānshàngsuǒyǒu zhòngbái 
guìshùjiādàoshēng qīnglóngduìdào 
fènghuángmíngjiūjiū jiāngjiǔchú 
shìshìjiānrén wéiyuèshènshū 
hǎochūyíng yánzhèng 
shēnyāozàibàiguì wènpíngānfǒu 
qǐngběitángshàng zuòzhānshū 
qīngbáizūn jiǔshàngzhènghuáshū 
zhuójiǔchí yánzhǔrénchí 
quèlüèzàibàiguì ránhòuchíbēi 
tánxiàowèijìng zuǒchìzhōngchú 
lìngbànfàn shènshǐ使liú 
fèisòngchū yíngyíngzhōng 
sòngyuǎn guòménshū 
 jiāng 
jiànchímén shèngzh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