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红长明灯,化作杜鹃血。方知长至后,已踰百七日。
殷红长明灯,化作杜鹃血。方知长至后,已踰百七日。
故乡石窗下,五色正葱蔚。
故乡石窗下,五色正葱蔚。
全祖望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7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脂粉塘空遍绿苔,掠泥营垒燕相催。妒他飞去却飞回。
脂粉塘¹空遍绿苔(tái),掠泥营垒(lěi)²燕相催。妒他飞去却飞回。
译文:闺阁外的溪塘已经长满青苔,那飞来飞去衔泥建巢的燕子,让人妒忌。嫉妒它飞走了又飞回来,想让自己的心上人回来却无法实现。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小令,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三句,两平韵。¹脂粉塘:江南溪名,传说为春秋时西施沐浴之溪塘。南朝梁任舫《述异记》:“吴故宫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又呼为脂粉塘。吴王宫人灌妆于此溪上源,至今馨香。”这里指闺阁之外的溪塘。²营垒:营建巢穴。
一骑近从梅里过,片帆遥自藕溪来。博山香烬未全灰。
一骑近从梅里¹过,片帆²遥自藕(ǒu)³来。博山香烬(jìn)未全灰。
译文:只能想象自己的爱人骑着骏马从近处的梅里经过,或是驾一片白帆从遥远的藕花深处而来。可惜这仅有的一点愿望只是想像罢了,只能对着那博山炉中似尽非尽的香烬发呆。
注释:¹梅里:江南地名,传说为吴国始祖太伯的居处。²片帆:孤舟,一只船。³藕溪:在江苏无锡西北。⁴博山:古香炉名,因炉盖上的造型似传闻中的海中名山博山而得名。⁵香烬:谓炉中的香已烧完。

  上片写燕子衔泥来去的实景,借以表达离情凄凉。下片写对于恋人归来场景的想象,表现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最后之句既是景句又是情语,香未燃烬也意味着心犹未泯的内蕴,含婉凄清之至。全词清新淡雅、静穆闲适,颇具有美妙的情趣。

  上片写的是实景,开篇便是景色的渲染,写脂粉塘空旷只剩铺满的绿苔,早已失却了昔时景象。纳兰句中的脂粉塘,实为女主人公闰阁之外的溪塘。女子之心细腻敏感,心有戚戚,窗外的溪塘都如同着了凄凉的颜色。还未分别之时,那溪塘都如同脂粉塘那般令人迷醉。可相离许久,溪塘都不似繁华,逐渐萧条。眼中之景,都像蒙了灰一样。此时又见大地春回,燕子掠泥而飞,好像是相互催促着,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可伫立至此,等不到思念之人执手相看,净是看燕子双双来去,怎的都高兴不起来。连燕子都有相伴的幸福,为何迟迟等不到思念之人的归来。离情凄凉,心爱之人不能在这景色中相伴,连那双飞的燕子都要去嫉妒一番。

  下片写闺中女子十分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希望他能够尽快回到自己的身边。景则是虚写,由女主人公的幻觉化出,即她盼望着所思念的人从近处梅林里出现,或从藕溪中归来。可嫉妒又有何用,无奈凄凉,只得怨那离别,让人愈发想念。恍惚,思念愈深,好似幻觉中他正轻骑从近处的梅园出现,又像是坐着小舟,从遥远的藕溪归来。晏殊之词浮于脑际:“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弱女子的相思之情全都寄托在那天涯海角的期待上,哪天心爱之人将从那里归来,想象连连,好似梦了一场,醒来之时,甚是凄楚。臆想之辞,尤其感人。痴心人如此,令人动容。人生自是有情痴。这相思近痴的女子,不知道爱人归来之日是何时,也只得想象重逢之景,一次一次,念了一千遍,痴了一千遍,再见会是怎样的场景。好似要把所有的可能都罗列一遍,要让自己重逢之时,不至于情绪失控,号啕大哭一般。最后一句,博山炉中香已烧完,却未燃尽。言有义,意无穷。女子大概是注视着炉里升起的袅袅香烟,心里是比这缭绕的轻烟更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香已燃尽这一意象,充满让人沉醉的力量。烟未散尽,女子的愁绪不能穷尽,等待归期到来的日子也不知到何时才尽,顿显凄清之至,哀婉无奈。纳兰写如此一名痴情的女子想要诉说的是何种深情,这女子写的是他日夜思念的爱人,还是他自己内心成痴的愁,纳兰未给出答案。遥寄相思,等待的爱情最是苦痛,却又让人欲罢不能。

  此篇不乏女子罗曼蒂克的小情怀,表达了女子幽怨绵远的相思。词中运用白描,清丽简淡,描摹如画。全词清新淡雅、静穆闲适,颇有美妙的情趣。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亦歌解析.落尽梨花月又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1:第129页

huànshā ·zhīfěntángkōngbiàn绿tái

lánxìng qīngdài 

zhīfěntángkōngbiàn绿tái èyínglěiyànxiāngcuī fēiquèfēihuí 
jìncóngméiguò piànfānyáoǒulái shānxiāngjìnwèiquánhuī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¹
译文:茅屋的柴门外就是一片汪洋绿水,简直就是桃花源。
注释:¹桃花源: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中构想的理想世界。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
译文:从满院一丛丛的萱草可知,主人或许借种植花草以忘却世态纷纭。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译文:天色已晚,湖光返照,细细的雨丝飘进南窗。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
译文:朋友啊,你就居住茅屋,那些鸟住在院落中茂密的杨树枝头。
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
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
译文:朋友,我会记住这一夜,会永远记得这酒与诗,会永远记住你情深如江海的嘱咐。
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
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
译文:明天一早,我就要踏上离开广陵的路途了,朋友,珍重,我就记住今天晚上一场款款情伤的别宴,喝!再干一杯!
李白的交道是很广泛的,王公、官僚、隐士、平民,无所不有;李白的交际手段也是很高明的,往往短时间接触就可以深交,比如和汪伦等的交往。从此诗也可以感觉李白交际的技巧和深情。读者面对“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这样的诗句,的确难以不感动。此诗对景物的描写可以用两字来形容:精准。

zhī广guǎnglíng宿chángèrnánguōyōu--bái

绿shuǐjiēcháiményǒutáohuāyuán

wàngyōuhuòjiǎcǎomǎnyuànluócóngxuān

míngshàngláiwēifēinánxuān

rén宿máoniǎoyángyuán

háishījiǔbiéshēnwèijiānghǎiyán

míngcháo广guǎnglíngdàoqīngzūn

鄂渚逢游客,瞿塘上去船。
鄂渚(shān)¹逢游客,瞿(qú)塘上去船。
译文:在江边与将要出游蜀地的杨秀才相逢,此刻他正要登上溯流往瞿塘峡而去的客船。
注释:¹鄂渚:湖北地界的江边。渚:小洲。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译文:在这明月夜,客船行走在两岸峭壁之中,江水幽静,夜空云天碧蓝。
旧俗巴渝舞,新声蜀国弦。
旧俗巴渝舞,新声蜀国弦。
译文:想必蜀地既有旧式的巴渝舞蹈,又有当地新出的乐曲。
不堪挥惨恨,一涕自潸然。
不堪挥惨恨,一涕自潸(shān)¹
译文:但是这些欢愉都不能把我们之间的离愁别恨一挥而去,想到这里,我的泪水就不由自主地潸然而下了。
注释:¹潸然:流泪的样子。

sòngyángxiùcáiyóushǔ--zhāng

èzhǔféngyóutángshàngchuánxiáshēnmíngyuèjiāngjìngyúntiān

jiùxīnshēngshǔguóxiánkānhuīcǎnhènshānrán

天人几何同一沤,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
天人¹几何同一沤²,谪仙³非谪乃其游,麾(huī)八极(ài)九州
译文:古来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没,人间的李白并非神仙谪降,而是神仙偶尔游历来到凡间。他遨游天地,放纵八极,那小小的九州大地在他看来过于褊狭。
注释:丹元子:道士姚丹元。真:画像。¹天人:诗里借指古代才俊之士。²沤:浸,泡。³谪仙:指李白。⁴麾斥:即挥斥,放纵,奔放。⁵八极,最边远之处。⁶隘九州,以九州为隘。隘,狭小。
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
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
译文:他和杜甫化作天外飞鸟,互相酬唱结成的友谊传为佳话。不知要几千年才出现一个李白、一个杜甫。
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
开元¹有道为少²留,縻(mí)³之不可矧(shěn)肯求!
译文:以为开元皇帝是有道明君,才来此稍事勾留;想笼络他多留些时日尚且不可,他难道还肯去乞求什么吗?
注释:¹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借指玄宗。²少:稍。³縻:笼络,羁留。⁴矧:况且。
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
西望太白¹横峨岷²,眼高四海空无人;
译文:向西望去,太白山绝断了峨眉山,而他眼高绝顶,雄视四海。
注释:¹太白:太白山,在陕西郿县东南。峨岷:岷山,在四川松潘县北。峨眉:在眉山县南。岷山一支脉与峨眉山相连,故连称峨岷或岷峨。
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真。
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真。
译文:视天下无人,只和郭子仪、司马子微交好。
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
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chēn)¹
译文:并说:“我平生不认识高将军,他为我脱靴,手污了我的脚,对我怀恨在心。”
注释:¹嗔:怒。一作“瞋”。“瞋”、“嗔”原本可通用,皆为发怒的意思。但“瞋”又可作“瞠目”讲,兼有瞪目之态和愤怒之情,则更可取。
作诗一笑君应闻。
作诗一笑君应闻。
译文:作诗已罢,付之一笑,你应该是听到的吧。

  这是苏轼题在李白画像上的一首诗。这类诗,旧称“像赞”,多应像主或其后人之请,说些颂扬的话。苏轼晚于李白三百多年,在丹元子所出示的李白像上主动题诗,这不是一般的“像赞”,而是诗人在抒发对这位伟大前辈的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前人说苏轼诗“用事博”,这首诗运用典故和比喻,在十四句诗中就把十分复杂的“并庄、屈为心,合儒、仙、侠为气”的李白精神面貌表达得明朗而丰满。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开头两句异峰突起,写出了李白的高尚形象。“天人”是用邯郸淳赞扬曹植的话(见《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裴注引《魏略》),整句是说古来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没。这里用“天人几何同一沤”来反衬李白的声名永垂。下句从“谪仙”翻出新意,显出李白的卓立不凡。

  《新唐书·李白传》载,贺知章读了李白的文章,对他赞叹说:“子,谪仙人也!”后人因称李白为谪仙。但苏轼对此犹不满意,谪降人间,终是凡人,所以翻案说“谪仙非谪乃其游”:人间的李白并非神仙谪降,而是神仙出游。这个美妙的想象和赞誉,比贺知章的“谪仙人”高出一头,李白既不是谪仙,更不是天人,而是远远地超乎两者之上的到处遨游的神仙,因此第三句说“麾斥八极隘九州”。“挥斥八极”,语出《庄子·外篇·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这是说李白遨游天地,放纵八极,那个八极之内的小小的九州在他眼里就显得十分狭窄了。

  “化为”两句,用韩愈《双鸟诗》意,又生发出一个奇特的想象。苏轼借此把同时的李白和杜甫喻为天外飞来的双鸟,把他们不朽的诗歌喻为“一鸣一止三千秋”意思是,不知要几千年才出现一个李白、一个杜甫。

  李白并不是遨游八极的神仙、天外飞来的神鸟。“麾斥八极隘九州”,只是从空间上比喻李白精神境界的阔大;“一鸣一止三千秋”,也只是从时间上比喻李白诗才的难遇。这些比喻想象,虚而又玄,但恢廓宏远,其“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正是从宏观上为李白立照传神。如此运笔,也是在为下文作铺垫。

  “开元”两句是说:遨游的神仙,天外的神鸟,只因见到人间有个开元盛世,才来此稍事勾留;想笼络他多留些时日尚且不可,他难道还肯去乞求什么吗?这么一转,总收以上恢宏的幻境;而李白来到人间,也是王朝的瑞气,国家之大幸,不可以世俗之眼来看待他。全诗十四句,前七句用幻境写李白的精神境界,到此收住。

  后七句则着重写李白的蔑视权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十四句句句用韵,韵随意转,七句换韵,音节颇有特色,这在古体诗中是少见的章法。因此,它曾被人错误地从换韵处割裂为两首诗。

  后段以“西望”两句领起,是承前而来。两句本指秦、蜀之间,只有鸟道可通,人难逾越。苏轼化此两句为“西望太白横峨岷”,又引出下句“眼高四海空无人”,是说李白眼高绝顶,雄视四海。

  “大儿”句是说李白视天下无人,只和郭子仪、司马子微两人交好。句中的“大儿”、“小儿”,本是东汉末年祢衡的话。这里借来安在李白名下,显得口气很大。这四句连写李白的高视无人,因前七句已铺垫丰厚,所以平平道来,自然熨贴。但它又是在为下文蓄势,警策、高峰都在下两句。

  势足气壮,奇峰崛起:“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唐玄宗最宠信的宦官高力士,曾先后被加封为右监门卫将军和骠骑大将军,称高力士为“将军”,以显其权势之盛。相传李白在宫中陪玄宗饮酒,醉后令高力士脱靴,高力士从此怀恨,于是中伤李白。这两句承前而起,托李白的口气说话。这时的李白已不止是一般地轻视高将军,而是声色俱厉、痛加呵斥了。这充分表现了李白对权贵的蔑视,也表现了苏轼对权贵的蔑视。人称李白为“谪仙”,称苏轼为“坡仙”,论气质,论诗,苏轼都最接近李白,苏轼也自认为最理解李白。所以最后一句,是诗人向死去三百年的李白通话。

  这首诗中赞颂了李白不同凡响的器质、与杜甫的深挚友谊和名垂千古的艺术成就;赞颂了李白不受名利羁绊和傲岸清介、不可一世的精神面貌。更称扬他能慧眼识拔英雄于危难之中,以及视权贵如粪土的高尚品格。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48-450
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罗花,目所未见。天宝景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自公多暇,乃刀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婆娑乎其间,足以寄傲。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状异于众草,势巃嵸如冠弁。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折,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于林薮邪!因感而为歌,歌曰:
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bō)罗花,目所未见。天宝景申岁,参忝(tiǎn)¹目理评事,摄²监察御史³,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自公多暇(xiá),乃刀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婆娑(suō)乎其间,足以寄傲。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状异于众草,势巃(lóng)(zōng)如冠弁(biàn)¹⁰。嶷(yí)¹¹上耸,生不傍引,攒(cuán)花中折,骈(pián)¹²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¹³。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yì)¹⁴,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¹⁵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jué)¹⁶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¹⁷此花不遭¹⁸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bìn)¹⁹于林薮(sǒu)²⁰邪!因感而为歌,歌曰:
注释:¹忝:谦词,辱居。²摄:兼任。³目理评事、监察御史:官职前者掌出外推求、审查案情。后者掌纠察内外官吏、监诸军等亭。此都非本参实职,乃是朝廷加给升任官员的朝宫职称的虚衔。⁴伊西:伊州、西州,隶北庭节度。⁵公:公门,官府。⁶婆娑:盘桓。⁷寄敖:寄托傲世之情。⁸交河:交河城,其地在天山南麓。⁹巃嵸:高耸貌。¹⁰弁: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¹¹嶷然:高貌。¹²骈:并列。¹³景:日光。¹⁴遐裔:边远地区。¹⁵阴阳:阴阳二气,古人认为是生成万物的因素之一。¹⁶厥:其,它的。¹⁷适:如果。¹⁸遭:遇到。¹⁹摈:抛弃,斥逐。²⁰林薮:山林草泽。
白山南,赤山北。
白山¹南,赤山²北。
译文:在天山的南面,火山的北面,
注释:¹白山:即天山。²赤山:即火山,又名赤石山。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译文:那里有一种花,人们都不曾见识,它长着绿色的茎,碧绿的枝叶十分美丽。
叶六瓣,花九房。
叶六瓣,花九房¹
译文:它有六片叶子,花开时成九瓣;
注释:¹花九房:花有九片花瓣。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夜掩朝开¹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²兮生西方。
译文:夜里花瓣合拢,早晨开放,多有奇异的香味。为什么不生在中原而要生在西方呢?
注释:¹夜掩朝开;意即花瓣夜晚合拢,到早晨又开放了。²中国:中土,中原,相对于西方少数民族而言。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¹
译文:如今它被移植在庭堂之下,令我的府邸大增光彩。
注释:¹公堂:官府的厅堂。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译文:想必你一定是不耻于同媚俗的花草们为伍,才如此孤独高傲地自个开放于僻静之处!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¹
译文:为何得不到人们的赏识呢?在深邃的山坳谷地里饱受寒霜的摧残而凋折。
注释:¹委严霜:因受寒霜摧残而凋零。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吾窃(qiè)¹悲阳关²道路长,曾³不得献于君王。
译文:我暗自悲伤阳关一带道路漫长,我无法将你进献给君王。
注释:¹窃:暗自。²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³曾:乃。

  优钵罗花即岑参所认定的印度梵语中的雪莲花,按照作者在序言中的说法,优钵罗花这个名字他最早是从佛经里读到的。唐代的西域居民多把优钵罗花想象成神山圣域里罩有灵光圈的小佛像。

  “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四句写在天山南部、火山北部,一种人未曾识的奇花异草生长于其间,其茎干、叶片皆晶莹玉润,浓绿如翡翠,亭亭匀秀,美丽婀娜。

  “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四句写此花碧叶六片,翦翦如齐,花瓣有及,色如凝脂,夜晚掩合如羞,清晨幽心静放,笑对骄阳,其香清幽淡雅,沁人心脾,叹此花为何生于寒荒西域,而不生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使有道之士、高洁君子但有知音之赏、惺惺相惜,而不能植于静室,相濡以沫。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这几句写将此花移于官署,使其高情逸态、淡放幽香涤尽官署锈染浊蚀的纷纭伧俗气,增其恬淡,秀其玉色,也使诗人日日得以耳濡目染,声气相求。叹此花高洁秀逸,幽香独放,亭亭静植,不蔓不枝,有君子澹泊明净之心,有贞女沉静清淑之态。耻于与众草为伍,择地而居,深山幽谷,冰霜侵逼,抱寒寂对幽冷亦淡定自若,无怨无艾,不因无人而不芳,不为孤影而自怜。如握瑾怀瑜的君子啸傲林薮,抱道自持,也绝不同流合污,和光同尘。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二句写诗人叹此花清雅高洁,如高尚其志的隐士,定是佐王的股肱大才,必当献于君王以其光明和德化布于天下,怎奈山长水阔,阳关路远,君王难致。

  此诗长短不拘,随情感的波动而蜿蜒前进,显示了诗人高超的文学技巧和精湛的表现手法。全诗以花自喻,以花独居僻壤,喻自己穷居塞外;以花种类奇特,喻自己胸怀大略;以花的独自开放,喻自己的洁身自好、特立独行;以花的罕为人知,喻自己的怀才不遇;以花因路途遥远无法上闻帝王,喻自己远戍边塞,晋身无阶。古人以物喻人者为数不少,但像此诗这样切合得丝丝入扣,以至有花与诗人简直融为一体、难分彼此之感的则并不多见。这首诗堪称唐代以物咏志的边塞诗中物我融合较为完美的一首。

  此诗为歌行体,形式灵活自如,多用散句,穿插变化,以韵调、用意来调节字句,流畅和谐,调如辘轳,而圆转自如。词不妩媚,而清秀淡朴、婉转有致,也颇合于诗的内容和格调。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2-203
2、 廖仲安.边塞诗派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3-125
3、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41-4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