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恨¹言语浅,不如人意²深。
译文:常常遗恨自己言语表达粗浅有限,不如人的情绪那么丰富深厚。
注释:¹恨:遗憾。²人意:人的意愿、情绪。
今朝两相视,脉(mò)¹万重心²
译文:今天你我四目相对,含情脉脉,用眼神传达着心中复杂的情感。
注释:¹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²万重心:极言内心感情的复杂。

  《视刀环歌》同《泰娘歌》《更衣曲》《竞渡曲》一样,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新乐府”诗歌。这首新乐府的题目是用典。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都与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关系不错,希望能把李陵召回汉朝。于是派遣任立政等三人到了匈奴。匈奴单于设酒招待汉使者,李陵、卫律都在座。立政他们看到李陵,却没有机会私下交谈,于是就给李陵使眼色,“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也就是几次抚摩把玩自己的刀环,握自己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可以归还汉朝了。“环”谐音“还”,握脚表示走路离开。因为刀环在大刀头部,所以古人常以“大刀头”作为“还”字的隐语。如《玉台新咏·古绝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由此可知,刘禹锡乐府新题《视刀环歌》,暗含的意思是希望思念的人尽早归还。

  此诗写相爱双方将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全诗运用暗示的手法,意境深沉,含蕴无尽,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含蓄、内敛、婉转、凝重的爱情观,也透露出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把诗的题目和内容联系起来看,刘禹锡可能要表达的是相爱的人就要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因为这首诗没有特定、具体的写作背景,所以它所传递的信息就有了很强的张力,并不一定局限于爱情,也可能隐含着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两句诗,实际上道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状况,即语言常常并不能准确地来表达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就曾说:“语言文字为人生日用之所必须,著书立说尤寓托焉而不得须臾离者也。顾求全责善,啧有烦言。作者每病其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未能无欠无余,恰如人意中之所欲出。务致密则苦其粗疏,钩深赜又嫌其浮泛;怪其粘着欠灵活者有之,恶其暧昧不清明者有之。立言之人句斟字酌、慎择精研,而受言之人往往不获尽解,且易曲解而滋误解。‘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岂独男女之情而已哉?”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9

shìdāohuán--liú

chánghènyánqiǎnrénshēn

jīncháoliǎngxiāngshìmàimàiwànzhòngxī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常常遗恨自己言语表达粗浅有限,不如人的情绪那么丰富深厚。

今天你我四目相对,含情脉脉,用眼神传达着心中复杂的情感。

注释

恨:遗憾。

人意:人的意愿、情绪。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万重心:极言内心感情的复杂。

赏析

  《视刀环歌》同《泰娘歌》《更衣曲》《竞渡曲》一样,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新乐府”诗歌。这首新乐府的题目是用典。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都与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关系不错,希望能把李陵召回汉朝。于是派遣任立政等三人到了匈奴。匈奴单于设酒招待汉使者,李陵、卫律都在座。立政他们看到李陵,却没有机会私下交谈,于是就给李陵使眼色,“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也就是几次抚摩把玩自己的刀环,握自己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可以归还汉朝了。“环”谐音“还”,握脚表示走路离开。因为刀环在大刀头部,所以古人常以“大刀头”作为“还”字的隐语。如《玉台新咏·古绝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由此可知,刘禹锡乐府新题《视刀环歌》,暗含的意思是希望思念的人尽早归还。

  此诗写相爱双方将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全诗运用暗示的手法,意境深沉,含蕴无尽,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含蓄、内敛、婉转、凝重的爱情观,也透露出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把诗的题目和内容联系起来看,刘禹锡可能要表达的是相爱的人就要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因为这首诗没有特定、具体的写作背景,所以它所传递的信息就有了很强的张力,并不一定局限于爱情,也可能隐含着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两句诗,实际上道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状况,即语言常常并不能准确地来表达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就曾说:“语言文字为人生日用之所必须,著书立说尤寓托焉而不得须臾离者也。顾求全责善,啧有烦言。作者每病其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未能无欠无余,恰如人意中之所欲出。务致密则苦其粗疏,钩深赜又嫌其浮泛;怪其粘着欠灵活者有之,恶其暧昧不清明者有之。立言之人句斟字酌、慎择精研,而受言之人往往不获尽解,且易曲解而滋误解。‘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岂独男女之情而已哉?”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9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托刀环以寄迁客思归之意。刘禹锡虽然因参与永贞革新多次被贬出长安,但他被贬后身居远荒心系朝廷。自从刘禹锡遭贬出京之日起,他就开始盼望着能够重返京师。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诗人始终都被思念长安和渴望回京这两种感情折磨着。他的这种情绪贯穿在整个贬谪时期。诗人的这种情绪或直接表达或托物寓意寄寓自己自始至终都在盼望返朝。诗人时时盼回长安。长安在刘禹锡心目中十分深刻,不仅发生在身边的政治事件能让他回忆起长安,而且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以及客乡的一些情景也总会勾起他对长安往事旧物的回忆。此诗即为因历史典故而生发思归而不得的苦闷之作。

参考资料:
1、 孙文杰.身在谪籍 心系朝廷——贬谪期间的刘禹锡诗歌与长安.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2)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7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禁门¹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lù)²(kē)
译文:月光由宫门移到树梢,媚眼只看那栖息的鹭的窝巢。
注释:¹禁门:宫门。²宿鹭:栖息的鹭。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斜拔玉钗(chāi)灯影畔(pàn),剔开红焰¹救飞蛾。
译文: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
注释:¹红焰:指灯芯。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74-975 .

zèngnèirén

zhāng tángdài 

jìnméngōngshùyuèhénguò mèiyǎnwéikān宿 
xiéchāidēngyǐngpàn kāihóngyànjiùfēié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白发将军¹亦壮哉,西京昨夜捷(jié)²来。
译文: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注释:¹白发将军:指武巨。²捷书:捷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胡儿¹敢作千年计,天意²宁知一日回³
译文: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注释:¹胡儿:指金人。²天意:指冥冥中上天的意向。 ³回:回心转意。指上天叉决定祜助赵宋王朝。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列圣¹仁恩深雨露,中兴²(shè)³疾风雷
译文: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注释:¹列圣:宋王朝已故列代皇帝。²中兴:国家由衰转盛。³赦令:大赦天下的诏令。⁴疾风雷:指诏令传布快如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悬知¹寒食²朝陵使³,驿(yì)梨花处处开。
译文: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注释:¹悬知:预测,推想。²寒食:指清明前三日,民俗不举火,以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古人多在这几日扫墓。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⁴驿路:旅途。驿:古时旅行时换马宿夜的地方。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wénjūnzhōubào西jīng

yóu sòngdài 

báijiāngjūnzhuàngzāi 西jīngzuójiéshūlái 
érgǎnzuòqiānnián tiānnìngzhīhuí 
lièshèngrénēnshēn zhōngxīngshèlìngfēngléi 
xuánzhīhánshízhāolíngshǐ使 驿huāchùchùkāi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樱桃桑椹与菖(chāng)¹,更买雄黄酒一壶。
译文:端阳节买了樱,桃,桑椹,菖蒲,还买了一壶雄黄酒。
注释:¹菖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译文:家门口贴上了黄符纸,虽然贴了这么多辟邪的东西,但是还是担心晦气找上门来。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lí)外谁家不系(xì)¹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译文: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风吹动,一直漂进钓鱼湾。
注释:溪居:溪边村舍。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¹系:栓,捆绑。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小童疑¹是有村客,急向柴门²去却³
译文: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有客人来,急忙跑去打开柴门。
注释:¹疑:怀疑,以为。²柴门:指用树枝编扎为门,言其简陋。也作杂木为门,与朱门相对应。诗中泛指家门。³去却: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⁴关:这里指关闭柴门的栓卡、钩环之类。

  这首诗写诗人偶然遇见的一件日常小事。此诗的头两句是写,作者无意中发现,不知是哪一家的“不系船”随风飘进了钓鱼湾;后两句是写,一位小童正在宅前屋后玩耍,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以为是有客人来。全诗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读罢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一个春日,诗人也许是在湾边垂钓,或许是在欣赏春景,忽然看见一只小船随着上涨的春水,顺着风势,悠悠荡荡飘进钓鱼湾来。诗人暗想,一定是哪一家粗心,劳作完毕忘了把船系上。诗人在此仅用两笔即勾勒出溪居生活的恬静平和、生意盎然。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船不系,随流飘荡本是一件普通不过的小事,诗人并没有太多地在意。然而,正在室前屋后玩耍的一位小童却注意到了。他看到飘进来的船儿,以为是客人来了,赶快跑回家,急急忙忙打开柴扉,迎接客人。“疑”“急”二字,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儿童好奇、兴奋、粗心、急切的心理。

  在诗人笔下,水边的小村,掩闭的柴门,疏落的篱笆,飘荡的小船,构成一幅宁静、优美、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图画。诗人还捕捉了这幅图画中一刹那间发生的一件生活小事,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从诗人的描写中,读者仿佛体味到了诗人的悠然自得,领略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即既有大人的成熟与老练,又有儿童天真、可爱的童心。有了这样的“赤子之心”,才能观察到人人熟视无睹的生活小事,才能写出人人眼中所有笔下所无的妙趣。以这样的心情去面对普通、烦琐的日常生活,才能坦然旷达,心胸开阔。

参考资料:
1、 李敬一主编,休闲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04,第508-509页

shì

cuīdàoróng tángdài 

wàishuíjiāchuán chūnfēngchuīdiàowān 
xiǎotóngshìyǒucūn xiàngcháiménquèguān 
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
¹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²
译文:蒲叶一天天地长大,杏花也一天天的多了。
注释:田家:农家。即事:写眼前事物的诗称即事。¹蒲:蒲草,也称香蒲,其茎叶可供编织用。²滋:长。
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
老农要(yào)¹看此²,贵不违³天时
译文:庄户人家要观看这些,贵在不失时机。
注释:¹要:应该,必须。²此:指蒲、杏等生长的时令。³违:错过,违背。⁴天时: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
迎晨起饭牛¹,双驾²耕东菑(zī)³
译文:一大早就喂饱了牛,套上双驾车去耕东洼的田地。
注释:¹饭牛:喂牛。²双驾:驾驭两条牛。³东菑:泛指田园。
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
蚯蚓土中出,田乌¹随我飞。
译文:蚯蚓从土中被翻出来,田鸟紧随着我飞。
注释:¹田乌:田间的乌鸦。
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
群合乱啄噪,嗷嗷¹如道饥。
译文:它们聚合在一农啄食呜叫,声声哀怨犹如说腹空口饥。
注释:¹嗷嗷:声音喧杂的样子。
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
我心多恻隐¹,顾²此两³伤悲。
译文:我心肠软产生怜悯之心,看到它们挨饿我也感到伤心痛悲。
注释:¹恻隐:同情。²顾:环顾,看。³两:指自己与饥鸟。
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
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¹归。
译文:于是拨出我的食物给田鸟吃,天黑空着蓝子回到家里。
注释:¹筐:指竹编的饭蓝。
亲戚更相诮,我心终不移。
亲戚¹更相诮(qiào)²,我心终不移。
译文:饥讽我太木讷愚钝,但我总是不肯回心转意。
注释:¹亲戚:父母兄弟。²诮:责备。

  《田家即事》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以老农一日耕事为中心,分别写三个层次。

  首六句为第一层,写不违农时,勤于躬耕。“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借眼前景物写季节紧逼,句式类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老农要看此”,造句古拗,不避俚俗,表现耕者的急切心情,与“天时”相应。“饭牛”“ 双驾”都是田家用语,“双”者,我与牛也。第二层四句写耕时所见一幅田乌觅食的特写画面。田乌群合乱噪,嗷嗷待哺,一“啄”一“饥”,极尽饿态形相。春耕刚开始群乌就如此,前一年的灾荒可知。诗人通过“群乌觅食图”形象地展示了一个特殊的背景,深刻地表现了一页悲惨的历史,即使在“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唐,穷年凶岁,饥及禽鸟,何况是人。这一惊心动魄之笔,包含比具体画面丰富的意蕴;第三层六句写“我”(老农)的恻隐,“两伤悲”者,伤己悲乌也。“拨食与田乌”,其所拨者不仅是口中食,甚至可能有筐里谷种。空筐暮归,亲戚相诮,足以说明悖于常情常理。而结句“我心终不移”则大有释迦牟尼“割肉啖虎”甘为众生承担苦难的胸怀。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大概就在于此。

  储光羲这首诗的风神骨貌,在于其写实内容与古拙形式,简练的叙事方式,承继汉乐府,虽入唐调,但已洗去六朝体的浮华、铺阵,在近体诗风行之时,五言古风一体,独树一帜。对于盛唐山水田园诗来说,它不鹜声律文采,在一片“田家乐”“风光美”新潮中,以沉浑的传统唱法倾诉农家真实况味,至少也应该说是为多样化存一范本,给盛唐诗多一种样品。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10-211页

tiánjiāshì--chǔguāng

zhǎngxìnghuālǎonóngyàokànguìwéitiānshí

yíngchénfànniúshuāngjiàgēngdōngzāiqiūyǐnzhōngchūtiánsuífēi

qúnluànzhuózàoáoáodàoxīnduōyǐnliǎngshāngbēi

shítiánkōngkuāngguīqīngèngxiāngqiàoxīn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