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本无台,菩提本无树。天湖本无湖,莫问滥觞处。
明镜本无台,菩提本无树。天湖本无湖,莫问滥觞处。
放舟羚羊峡,取道大蕉园。遥青四十里,知是白云源。
放舟羚羊峡,取道大蕉园。遥青四十里,知是白云源。
路曲拟羊肠,林深怖虎穴。因缘古佛慈,膜拜不胫集。
路曲拟羊肠,林深怖虎穴。因缘古佛慈,膜拜不胫集。
梁郎既舍宅,曹洞遂传衣。一自栖壑来,弓冶盛军持。
梁郎既舍宅,曹洞遂传衣。一自栖壑来,弓冶盛军持。
山花不识名,各各吐香气。山鸟啼其间,盎然感春意。
山花不识名,各各吐香气。山鸟啼其间,盎然感春意。
从行二三子,捷足善探奇。而我已颓然,扶掖仗阇黎。
从行二三子,捷足善探奇。而我已颓然,扶掖仗阇黎。
努力跻绝顶,端州如弹子。一苇漓江流,渺然沟浍耳。
努力跻绝顶,端州如弹子。一苇漓江流,渺然沟浍耳。
俯睇七星岩,蒲伏来朝宗。或曰彼沥湖,原与天湖通。
俯睇七星岩,蒲伏来朝宗。或曰彼沥湖,原与天湖通。
天湖今已平,沥湖渐亦闭。伏见均有时,开塞定一气。
天湖今已平,沥湖渐亦闭。伏见均有时,开塞定一气。
更陟大龙湫,飞瀑满空山。清入人心脾,寒动人鬓鬟。
更陟大龙湫,飞瀑满空山。清入人心脾,寒动人鬓鬟。
其馀诸小潭,环拱尚八九。或曰是皆湖,未知果然否。
其馀诸小潭,环拱尚八九。或曰是皆湖,未知果然否。
山僧爱敬客,啜我白云茶。肺腑涤尘氛,齿颊吐香花。
山僧爱敬客,啜我白云茶。肺腑涤尘氛,齿颊吐香花。
坐久移我情,疑与下界隔。转嫌岚气浓,鹧鸪催归客。
坐久移我情,疑与下界隔。转嫌岚气浓,鹧鸪催归客。
阿谁不学者,妄托轩辕遗。谓是攀髯迹,谬语真无稽。
阿谁不学者,妄托轩辕遗。谓是攀髯迹,谬语真无稽。
老夫病愁馀,百事已心死。一榻借诸天,五言授侍史。
老夫病愁馀,百事已心死。一榻借诸天,五言授侍史。
未能写清胜,聊以正图经。他日讨文献,讹谬庶有徵。
未能写清胜,聊以正图经。他日讨文献,讹谬庶有徵。

tiānqìngyún--quánwàng

míngjìngběntáiběnshùtiānběnwènlànshāngchù

fàngzhōulíngyángxiádàojiāoyuányáoqīngshízhīshìbáiyúnyuán

yángchánglínshēnxuéyīnyuánbàijìng

liánglángshězháicáodòngsuìchuánláigōngshèngjūnchí

shānhuāshímíngxiāngshānniǎojiānàngrángǎnchūn

cóngxíngèrsānzijiéshàntànértuíránzhàng

juédǐngduānzhōudànziwěijiāngliúmiǎorángōuhuìěr

xīngyánláicháozōnghuòyuēyuántiāntōng

tiānjīnpíngjiànjiànjūnyǒushíkāisāidìng

gèngzhìlóngjiǎofēimǎnkōngshānqīngrénxīnhándòngrénbìnhuán

zhūxiǎotánhuángǒngshàngjiǔhuòyuēshìjiēwèizhīguǒránfǒu

shānsēngàijìngchuàibáiyúncháfèichénfēn齿chǐjiáxiānghuā

zuòjiǔqíngxiàjièzhuǎnxiánlánnóngzhècuīguī

āshuíxuézhěwàngtuōxuānyuánwèishìpānránmiùzhēn

lǎobìngchóubǎishìxīnjièzhūtiānyánshòushìshǐ

wèinéngxiěqīngshèngliáozhèngjīngtǎowénxiànémiùshùyǒuzhēng

全祖望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7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
余谪(zhé)¹黄州五年,将赴临汝(rǔ)²,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³,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
译文:我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告别黄州父老。已经到了南都,蒙皇上恩典,允许我回阳羡居住,于是再作一篇。
注释: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¹谪居:官员因罪降级外调。作者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元丰七年(1084)四月谪居黄州,前后五个年头。²临汝:又称汝州,今属河南。³南都: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⁴阳羡:今江苏宜兴,当时属常州所辖。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rèn)¹(cuó)(é)²。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jiá)悲歌³。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
译文:回到阳羡去,下有清澈的深溪,上有高峻的青山。快要落山的太阳,照红了住宅东面遥远的天边。年已半百,还未报答皇上的恩德。回首往事,不禁悲歌弹剑。调转船头,乘长风破万里浪。就像快马下坡一般。
注释:¹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叫一仞。²嵯峨:山势高峻貌。³弹铗悲歌:用战国冯谖典故,见《战国策·齐策》及《史记·孟尝君列传》。铗,剑。⁴驻平坡:形容快马疾驶,不可停留。这里是形容盼归阳羡的急切心情。驻一作“注”。
无何。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
无何¹。何处有,银潢(huáng)²尽处,天女³停梭(suō)。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suō)
译文:空无所有的地方究竟在哪里?我来到银河尽头,织女停下梭子埋怨:“为什么不顾风狂浪险,长久嬉戏在人间?”掉头又问同行的童子:“你腰间的斧柄,恐怕早已腐烂。”一群仙女齐声笑我,穿的青衫像蓑衣一样,千丝万缕,破烂不堪。
注释:¹无何:“无何有之乡”的简称。²银潢:指星空。银为银河,潢为天潢星。³天女:即织女。⁴戏:角力,较量。⁵风波:喻政治斗争。⁶稚子:想象中的随从,非实指。一说指幼子苏过,其时十四岁。⁷“应烂”二句:用“王质烂柯”典故,见梁任昉《述异记》。柯,斧柄。⁸烟蓑:喻天宫烟云缠绕,仿佛蓑衣披身。一说即指蓑衣。

  此词上阕抒发作者回阳羡的喜悦和对宋神宗的感激之情,下阕借“天女”的问话,抒发了自己久戏人间,穷愁潦倒,一事无成的深沉感慨。全词含蓄蕴藉,慷慨悲凉,富有余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此词上阕抒发作者回阳羡的喜悦和对神宗皇帝的感激之情,但已掩盖不住“君恩未报”的悲凉心绪。下阕调子更为低沉,借“天女”看似轻松的问话,抒发了自己久戏人间,穷愁潦倒,一事无成的深沉感慨。

  词序中说“蒙恩放归阳羡”,说明词人对神宗皇帝对他请求回阳羡居住的批准是欣慰喜悦的,然细审词意,词人欣慰的心情中不仅残存着宦海沉浮的倦怠,也分明流露出夙志难酬的惆怅。放情阳羡山水固然是词人平素的向往,他早在二十来岁时就心生卜居阳羡之念。五月到阳羡后还再次吟道:“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菩萨蛮》)但以东坡这样倜傥不群的人物竟至于求田问舍、访水寻山,正说明严酷现实对他壮志的消磨。更令人慨叹的是,他归园田居的愿望并不能轻松实现,到宜兴不到一个月,就被起任为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又过了一个月,便匆匆离开了本欲“将老”的阳羡。

  词中对神宗皇帝的感激和乘风归隐愿望、放情山水的憧憬相互交织,语言骏发,风格明快。个别句子略显直露,但从全词总体看,仍堪称含蓄蕴藉,慷慨悲凉,富有余味。特别是下阕,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借天女责备,群仙讥笑以抒慨,充满天风化雨般的幻想色彩和浪漫情调,比作者直接发议论,具有更强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苏轼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216-219
2、 曾枣庄 曾弢.苏轼诗文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30-133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¹幼时,患²记问不若³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wéi)绝编,迨(dài)能倍诵¹⁰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¹¹言:“书不可不成诵。或¹²在马上,或中夜¹³不寝时,咏¹⁴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才停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
注释:¹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²患:担忧,忧虑。³不若:比不上。⁴众:众多。⁵既:已经。⁶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⁷绝编: 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⁸迨:到;等到。⁹倍诵:“倍”通“背”,背诵。¹⁰乃:才。¹¹尝:曾经。¹²或:有时。¹³中夜:半夜。¹⁴咏:吟咏。
玉殿春浓花烂熳,簇神仙伴。罗裙窣地缕黄金,奏清音。
玉殿(diàn)¹春浓花烂熳,簇(cù)神仙伴²。罗裙窣(sū)³缕黄金,奏清音
译文:华丽的厅堂花开烂漫春意正浓,美貌女子与我簇拥相伴。金黄色丝缕装饰的衣裙拖曳在身后缓缓走动,耳畔回响着清越动听的乐曲。
注释:¹玉殿:华丽的厅堂。²簇神仙伴:聚集着一群神仙般的美女为伴。³窣地:在地上拖曳。窣:勃窣,缓慢行走的样子。⁴缕黄金:金黄色的丝缕妆饰着裙带。⁵奏清音:奏出了清越动听的乐曲。
酒阑歌罢两沉沉,一笑动君心。永愿作鸳鸯伴,恋情深。
酒阑(lán)¹歌罢两沉沉²,一笑动君心。永愿作鸳鸯伴,恋情深。
译文:酒尽歌罢一时沉寂,妙语欢声撩动君心。愿天长地久仿效鸳鸯不离左右,相恋白首情真意切。
注释:¹酒阑:酒将尽的意思。²两沉沉:饮宴歌舞俱停,气氛沉静下来。
这首词是写男女宴饮调情。上片写宴饮,下片写调情。《栩庄漫记》评这两首词说:“缘题敷衍,味若尘羹”。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liànqíngshēn··殿diànchūnnónghuālànmàn--máowén

殿diànchūnnónghuālànmànshénxiānbànluóqúnhuángjīnzòuqīngyīn

jiǔlánliǎngchénchénxiàodòngjūnxīnyǒngyuànzuòyuānyāngbànliànqíngshēn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¹
译文:一只白狐在向月嗥叫,山风吹来深谷的回声,秋夜的寒气扫净云絮,露出幽碧明净的天空;
注释:¹碧空:幽碧明净的天空。
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
玉烟¹青湿²白如幢(chuáng)³,银湾晓转流天东。
译文:谷底升起潮湿的烟雾,像白色的玉柱缓缓移动,银河无声地流转,向着东方,流转个不停;
注释:¹玉烟:指炊烟。²青湿:疑指炊烟黑而湿润。烟黑白相杂,故云“玉”、云“白”。钱钟书举此句为例,以为长吉镂金刻玉,与法国诗人戈蒂埃同。³幢:旌幡。⁴银湾:即银河。⁵晓转:指夜半银河渐东,转而至晓。一说,“晓转”,指光明如晓。
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
溪汀眠鹭(lù)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¹
译文:溪边安睡着鹭鸟,野汀的宿雁正在作梦,只有溪水静静地流淌,轻溅的水花细语淙淙;
注释:¹游溶:指溪水流动缓慢。不语,言水声之低小,非“无声”意。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层岫回岑¹复叠龙,苦篁(huáng)²对客吟歌筒。
译文:重叠的山峦连绵起伏,看似条条盘曲的卧龙,夜风吹动着竹林,为山外来客奏起箫笙。
注释:¹层岫回岑:指山势起伏曲折如龙,故日“复叠龙”。²苦篁:苦竹。吟歌简,风吹篁竹,啸如歌吟。筒,竹管,箫笛均以竹管为之。

  诗的前半篇描绘秋空的澄碧、瑰丽。起句以月、风点明“晚凉”题意,落想奇特。所谓“自狐号风”,不过写月下风声。鲍照《芜城赋》曰:“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诗人化用此意,想象风声如狐号,表明山风之厉。所以言“白”,因为月光下白色不可见,说“白狐号风”,不但使想象之情切合眼前之景,而且“白”字突现了月色之皎洁。“秋寒”之感缘于山风,次句说“秋夜的寒气驱散了浮云”。越发显得山风强劲,凉意侵人。“留”字用得巧妙,表明山风过后,浮云敛尽,天质独露,在我们眼前展现出澄碧而寥廓的夜空。

  三、四句写晚烟、银河,情态生动,如织如绘。轻烟本呈淡青色,在溪水和夜露的潮润中,缓缓浮动,凝聚不散,显得“青湿”;月色朗朗,夜气澄清,晚烟在月光中洁净、明亮如玉。故日“玉烟”。再看那姿态,缭绕悬浮,摇曳不定,宛如风中飘动的白色幢幡。诗人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首先来自他细心的观察。“银留”一词,意即银河,是诗人的造语,却十分妥帖。既称银河,便弯曲宛转如河水,使人产生“流”的感觉,银河在天边倾侧而下。恰似一弯流水奔向天东。“晓”字青银河皎皎,光明如晓;“晓转”便是闪光流转之意,又暗示月移星动,夜色渐深。秋月碧空,玉烟银留,构成了一幅瑰丽多彩的图景。

  诗的后半篇写地面景象,极显秋夜之静谧。溪边的沙汀是水鸟栖息嬉戏之地,此刻早已寂无声息。诗人想象白鹭正梦见征鸿远去,引起悠远的梦思。这种巧妙的构想,将人的情态赋与水鸟,意在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由眠鹭酣梦之深感受到溪边的寂静。接着又拟水如人,“不语”二字,意味着白昼水面的喧闹早已消逝,溪水在夜色的抚摸下安歇。诗人用一连串形容词“轻”、“细”、“游溶”,分别描写水波轻动、波纹细微、水流徐缓之状,十分细腻逼真。

  七、八句写远山、近竹,这是岸上景色。夜看远山,不辨草木,惟见山影。“层”字显出峰峦重叠之势,“回”字写出山体盘旋曲折之形,“复叠龙”三字更将山势比作鳞甲重叠、蜿蜒盘曲,的乌龙。诗人未写竹影,只写风动苦篁泠泠有声。仿佛箫管奏呜。同过客的吟诵相应和。读者则从这竹声的描绘中,想象到星光之下竹影幢幢、随风摇曳的动人景象。

  全篇描写,重在“静”境的表现。诗人巧运匠心,寓静于动,将夜中景物写得情态生动,色泽鲜明,而且富于活力,愈显出夜的静谧。尤令人叹服之处是,诗人善于驰骋想象,将不易觉察、也就不易表现的大自然的声息,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使人可睹可闻,而且情趣横生。奇妙的想象贯穿全诗,成为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语言上,诗人善于锻字炼句,且反复勾绘,每一景物都刻划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7月第1版:第479-481页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军门¹频纳²受降书,一剑横(héng)行³万里馀。
译文:边塞军营之门频频接纳战败匈奴的归降书,将军仗剑纵横驰骋边塞万里。
注释:塞上曲:唐代的一种新乐府辞,源出汉乐府《出塞》《入塞》曲,内容多写边塞征戍之事。¹军门:此指军营之门。古时行军,树两面旗为门。²频纳:频频接纳。³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祖¹谩夸²娄(lóu)敬策³,却将公主嫁单(chán)于⁴。
译文:汉高祖空自夸赞娄敬的和亲之策,却把汉朝的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
注释:¹汉祖:指汉高祖刘邦。²谩夸:空夸,枉夸。谩,同“漫”,徒然。³娄敬策: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齐人娄敬以戍卒求见刘邦,建议入都关中有功,赐姓刘,后封关内侯。刘邦在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被匈奴打败后,他提出和亲政策,建议将鲁元公主嫁与匈奴单于,为刘邦采纳,并派他前往结约。他又曾建议刘邦迁徙山东诸侯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口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族豪强势力。因其数建奇谋,被封为建信侯。⁴单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家¹旌(jīng)(zhì)²满阴山³,不遣⁴胡儿⁵匹马还⁶。
译文: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西域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注释:¹汉家:借指唐朝。²旌帜:旗帜,借指军队。旌,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装饰。³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在汉代是北方的天然屏障。⁴不遣:不使,不让。⁵胡儿: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通称,汉以后也泛指外国人。这里指吐蕃、回纥士兵。⁶马还:春秋时,晋全歼秦军于崤山,“匹马只轮无反者”(《春秋公羊传》)。这里借用此典。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愿得¹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²玉门关³。
译文: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注释:¹得:能。²生入:活着归来。³玉门关:古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这里泛指边塞。

  这组诗是借乐府之名有感而发的议论诗,洋溢着豪迈博大的爱国热情,格调高亢,气魄宏大,呈现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几处用典似信手拈来,自然朴素,与真挚的爱国情感相得益彰。

  组诗中的第一首诗塑造了一位英勇无敌的万军形象,同时借古讽今,抨击了朝廷的投降政策。诗一开头便推出一组激动人心的近景镜头:军营之门旗帜高扬,枪戟林立。在威严的鼓角声中,战败的匈奴不断前来投降。他们诚惶诚恐,毕恭毕敬;而汉军万领身着戎装,英姿飒爽地站立在受降台上,代表朝廷接受敌军的降书。这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一个典型场面,是在边战长河中拦腰截取的一个断面。这个“频纳受降书”的胜利结局,足以启示读者想象整个艰苦的鏖战过程,想象汉军万士佩刀横剑、奋力杀敌的壮烈情景。“一剑横行万里馀”是对人物的“特写”。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勇士,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锐不可当,杀得敌人纷纷溃逃。寥寥七字,在读者面前树立起一位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诗人从描写战争一下宕开,转而对历史发出深沉的叹惋:汉高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但他竟慑于匈奴的强大而采纳娄敬的和亲政策,万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显然,诗人在这里不是要评议历史,而是借古讽今,有感而发。戴叔伦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唐代社会大转折时期,此时唐王朝拥有的广阔疆域已丧失过半,阴山、燕山以北为回纥所有,陇山、岐山以西为吐蕃所占,大渡河以南为南诏所据。唐王朝统治者并未痛思教训,奋力抵抗,反而采取退让政策,如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就万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顿莫贺。当然,对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安全边境所采用的和亲政策不能简单否定,但最高统治者以此作为战败的退路,却令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所不容。因此,诗人在诗中对此表示痛心和鄙视。同此诗前两句对边战的描写相对比,诗人的褒贬爱憎是相当鲜明的。

  第二首诗直陈胸臆,歌颂守土抗敌的英雄行动,抒发以身报国的壮志豪情,格调很高,一派豪气。诗的前两句是对边防万士抗敌守土行动的热情礼赞。起句就不凡,写出了唐军的巨大声势。“汉家旌帜”,极写军容的严整,旗帜的鲜明,斗志的旺盛,有了这样的队伍戍边御敌,哪有不胜之理?“满阴山”三字,既点明了战争发生的地点,又表现了唐军漫山遍野,锐不可当。正因为唐军占了优势,才有消灭一切来犯敌人的决心,才发出“不遣胡儿匹马还”的豪言壮语。阴山是唐代西北边防重地,王昌龄有“但使龙城飞万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的诗句,都是说祖国边境绝不允许侵略者越过半步,倘若有人斗胆来犯,定会叫他有来无回。对于狡猾而又强悍的敌人,绝不能让他们有逃走的机会,否则还会不时地进行侵扰,后患无穷,所以古代就有“匹马只轮无反者”的战役。这两句是从总体上写唐军戍边御敌的战斗,目的是表现他们的英雄气概。

  诗的后两句从个体上写唐军的誓言与决心。“愿得此身长报国”,这掷地有声的语言,是每个戍边万士发自肺腑的声音。这里的“长”字富有表现力,生动地写出了万士永远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正是因为万士们有了这样的爱国之心,才发出“何须生入玉门关”这样不可动摇的豪壮誓言。“何须生入玉门关”用的是东汉名万班超的典故。班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巩固了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保护了当地各族人民,晚年上书乞归:“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此诗反其意而用之,并无贬低班超之意,而是借此表达慷慨献身、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是对典故的活用。这两句和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四首·其二》)等一些写爱国的诗句是一脉相承的,充分表现了戍边万士的豪迈气概和自我牺牲精神。

参考资料:
1、 黄益庸,衣殿臣编著. 历代爱国诗 上[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168.
2、 吕进主编. 爱我中华诗歌鉴赏 古代一分册[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3:337-338.

sàishàngèrshǒu

dàishūlún tángdài 

jūnménpínshòuxiángshū jiànhéngxíngwàn 
hànmánkuālóujìng quèjiānggōngzhǔjiàchán 

hànjiājīngzhìmǎnyīnshān qiǎnérhuán 
yuànshēnchángbàoguó shēngméng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