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豆花红藓叶班,时时约客话更阑。斋厨百品多尝遍,惜少山雌入食单。
篱豆花红藓叶班,时时约客话更阑。斋厨百品多尝遍,惜少山雌入食单。
洪亮吉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2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生平¹少年日,分手易²前期³
译文:追忆人生少年离别日,后会有期看得很容易。
注释:¹生平:平生。²易:以之为易。³前期:后会的日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及尔¹同衰暮(mù),非复²别离时。
译文:世事沧桑你我同衰老,再也不像当初握别时。
注释:¹及尔:与你。²非复:不再像。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勿言一樽(zūn)酒,明日难重持¹
译文:不要推辞小小一杯酒,分手后恐怕更难重持。
注释:¹持:执。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梦中不识路¹,何以慰相思?
译文:梦中寻你不知在何方,如何安慰我这相思意。
注释:¹梦中不识路:《韩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寻。但行至半道,即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

  这是一首写好友老年时离别伤情的诗,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

  写送别,既不写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又不通过写景抒情达意,而是从年轻时的分别写起,用一“易”字,说年轻时不把离别当成一回事,总觉得再会是很容易的。这里既是对从前分别的追忆,又是对过去把离别不当成一回事的追悔。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起句自然,平平叙来,而眼前依依不舍的感情隐含其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毕竟是人生中伤痛的事情。“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年轻时不在乎,因为来日方长,而年老时就不一样了,因为所剩日子无多,不能再轻易离别了。作者把老年时对待别离的感情和态度与年轻时相比,不但使诗意深入一层,而且把一别之后难得再见的痛苦而沉重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勿言”二句起承转作用,是从离别写到别时的酒宴。说明此次饯别,不同以往,眼前的一杯薄酒,不要再以为不算什么,因为到明日分别以后,恐怕再难于一起把杯共饮了。“一樽酒",形容其少。“难重持”,很难再一同共饮,而且是“明日”,就在眼前。这是多么令人心酸而又遗憾的事情。小小一杯酒,寄托了依依难舍之情以及极可珍惜的知己的无限情意,语调低沉,伤感不已。

  最后,作者则驰骋丰富的想象,想到古人梦中寻友的动人事迹,他想模仿古人,在与范安成分别后,梦里去寻他以慰相思之苦。但是,梦中要迷失道路,好友是寻不见的,因而相思之苦仍消除不了。作者用了“何以慰相思”进行反问,把真挚的友情,“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酸楚的心理状态,精细地刻划了出来。这两句诗,把深厚的友情表达无余,把不忍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感情的升华,是痛苦的倾诉,含蓄蕴藉,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首诗在沈约的诗作中很有特色,不但句句言别,句句言友情、别情,气脉贯注,波澜起伏,而且通篇率尔直言,语言通畅流利,说话的语气,情感的表达均突出了老年人分别时的心理状态,依依留恋的深情厚意以及凄怆酸楚的痛苦心情。而感情的抒发,来自内心深处,毫无造作之感。另外,诗的风格朴素,气骨道劲,不事雕凿,不用对仗句子,有平易亲切之感。

参考资料:
1、 姜葆夫.汉魏六朝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59-160页

biéfànānchéng

shěnyuē nánběicháo 

shēngpíngshàonián fēnshǒuqián 
ěrtóngshuāi fēibiéshí 
yánzūnjiǔ míngnánchóngchí 
mèngzhōngshí wèixiāng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¹,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²臣一³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tú)(fàn),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qīng)
译文:我年轻时因考进士寄居京城,因而有机会遍交当时的贤者豪杰。不过我还认为:国交臣服统一了四方,停止了战争,休养生息以至天下太平了四十年,那些无处发挥才能的智谋雄伟不寻常之人,就往往蛰伏不出,隐居山林,从事屠宰贩运的人,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想要跟从访求他们,与之结交而不可得。后来却认识了我那亡友石曼卿。
注释:释:佛教。这里指佛教徒,即僧人,俗称和尚。秘演,人名。¹京师: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²国家:指当时的朝廷。³臣一:臣服,统一。⁴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在四海之中,故四海指全国。⁵兵革:兵,武器。革,将士作战用的甲盾,这里指战争。⁶养息:休养生息。⁷山林屠贩:指隐居山林做屠夫、商贩的隐士。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曼卿¹为人,廓(kuò)²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³野老(hān)(xī),淋漓颠(diān)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xiá)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译文:曼卿的为人,胸怀开阔而有大志,今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没有施展志向的地方,就往往跟布衣村民饮酒嬉戏,闹得痛快颠狂也不满足。因此我怀疑所谓蛰伏而不被发现的人,或许会在亲的玩乐中得到。所以常常喜欢跟从曼卿游玩,想借此暗中访求天下奇士。
注释:¹曼卿:名延年,河南商丘人,北宋诗人,他一生遭遇冷落,很不得志。²廓然:开朗豪放的样子。³布衣:百姓。⁴野老:乡村老人。⁵酣嬉:尽情喝酒,尽情嬉游。⁶庶几:或许。⁷狎:打近而且态度随便。⁸阴求:暗中寻求。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浮屠(tú)¹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²世俗,以气节相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³,东之济、郓(yùn),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jiē)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译文: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最久,也能够将自己遗弃在世俗之外,以崇尚气节为高。两个人相处融合毫无嫌隙。曼卿在酒中隐身,秘演则在佛教中隐身,所以都是奇男子。然而又都喜欢做诗自我娱乐。当他们狂饮大醉之时,又唱又吟,又笑又叫,以共享天下的乐趣,这是多么豪迈啊!当时的贤士,都愿意跟从他们交游,我也常常上他们交。十年间,秘演北渡黄河,东到济州、郓州,没有遇上知己朋友,困顿而归。这时曼卿已经死了,秘演也是又老又病。唉!这两个人,我竟看到了他们从壮年而至衰老,那么我自己也将衰老了吧!
注释:¹浮屠:佛教,也称和尚。也作“浮图”。²遗外:超脱。即抛弃世俗的功名富贵。³河:黄河。⁴济、郓:济州、郓州。都在今山东省。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夫曼卿诗辞清绝¹,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²。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qū)³其橐(tuó),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译文:曼卿的诗清妙绝伦,可他更称道秘演的作品,以为典雅劲健,真有诗人的意趣。秘演相貌雄伟杰出,他的胸中又存有浩然正气。然而已经学了佛,也就没有可用之处了,只有他的诗歌能够流传于世。可是他自己又懒散而不爱惜,已经老了,打开他的箱子,还能得到三、四百首,都是值得玩味的好作品。
注释:¹清绝:清新绝顶。即特别清新。²浩然:刚直正大之气。³胠:打开。⁴橐:袋子。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diān)崖崛(jué)(lù)¹,江涛汹涌,甚可壮也,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译文:曼卿死后,秘演寂寞无处可去。听说东南地区多山水美景,那儿高峰悬崖峭拔险峻,长江波涛汹涌,很是壮观。便想到那儿去游玩。这就足以了解他人虽老了可是志气尚在。在他临行之时,我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言,借此称道他的壮年并为他的衰老而悲哀。
注释:¹崛峍:高峻陡峭。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这篇文章在写作、构思上别具匠心,由“天下无事”日久,“智谋雄伟非常之士”, “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引出“廓然有大志”的亡友石曼卿,又由曼卿而及秘演。又述曼卿、秘演相交最久,且是 “以气节相高”的“奇男子”。然而二人却不为世用,曼卿死,秘演亦老病,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感慨:“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欧阳修对石曼卿诗颇为推崇,而曼卿“尤推秘演之作”,反衬秘演诗作“雅健有诗人之意”。在秘演将南游之际,作者“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全文共分三部分。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愿结交天下豪士,结识了亡友石曼卿。一开始,作者先由自己当年进京结交当世豪贤写起。天圣四年(1026),欧阳修随州荐名礼部,到京城应试,因此有机会结交当代的贤良卓越人物。当时,值宋真宗景德(1004-1007)初年到宋仁宗庆历(1041-1048)初年,这四十年,为北宋全盛时期,所以作者称此时为“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自古有“乱世出英雄”之说。动乱的社会, 给那些有才能的人以施展自己才华、抱负的机会, 有用武之地。而社会安定, 对国家和人民是好事, 可是却使那些智谋杰出的贤豪之士无有用武之地, 只好隐居起来,“伏而不出”, 这些“智谋雄伟非常之士”, 往往隐匿在山林里的屠夫、商贩之中, 深居简出, 至死也不为世人所发现。作者深知这一道理, 因此要到那些“山林屠贩”中去寻求“智谋雄伟”的贤豪之士, 但是一直找不到。后来, 作者结识了当时的诗人石曼卿。石曼卿为人开朗豪放, 胸怀大志, 然而他的才华和本领却因得不到世人的发现而无法施展。曼卿本人也不愿委曲求全, 去迎合世人的赏识。因此他便同一些平民百姓饮酒作乐,借酒浇愁。关于石曼卿的豪饮,作者在《归田录》中曾有记载:“石曼卿磊落奇才, 知名当世, 气貌雄伟,饮酒过人。”并说他常同人“对饮终日, 不交一言……非常人之量。”作者同曼卿交游,一方面是仰慕他的才华和为人,同时也是为了借机寻访“天下奇士”。这一段里,没有出现秘演的名字。但是秘演的影子,已经在字里行间隐隐可见。从那些“伏而不出”的“智谋雄伟非常之士”中,那些“老死而世莫见者”的“山林屠贩”中,都可以看到秘演的存在。而从放浪形骸的石曼卿的身上,更可以看到释秘演的身影,这就是作者结构文章的高明之处。

  由于第一段打下了伏笔,所以第二部分一开始,便直接了当地点出了秘演的名字:“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文章至此才进入正题。作者没有孤立地描写秘演,而是把他和石曼卿放在一起对比着描写。二人都是“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的“奇男子”,都爱极饮至醉,“喜为歌诗以自娱”。不同的是,这二位隐而不出的隐士,一位隐于酒,一位遁于佛门。关于秘演的为人,《湘山野录》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苏子美在一首《赠秘演师》诗中,写有“垂颐孤座若痴虎,眼吻开合无光精”两句。别人看了都说写得精彩,形象逼真,秘演“颔额方厚,顾视徐缓,喉中含其声,尝若鼾睡然”。但秘演本人看了此诗后,却将“眼吻开合无精光”句中的“无”字改成了“犹”字。苏子美笑骂秘演,秘演辩道:“吾尚活,岂当曰无光精耶?”子美无言以对。诗中还有“卖药得钱之沽酒,一饮数斗犹猩猩”,又被秘演抹去。苏子美说:“吾之作谁敢点窜耶?”秘演说:“君之诗出,则传四海,吾不能断晕酒,为浮图罪人,何堪更为君诗所暴?”子美无奈,只得笑而从之。秘演为人之狂放不羁,由此可见一斑。古之贤士,都看重名声气节。他们敬佩秘演、曼卿的为人,因此都愿意同他们交游。“予亦时至其室”一句,把作者自己也插了进去,通过自己与秘演、曼卿二人的亲密关系,使文章中关于秘、石二人的描写更加真实感人,也更增添了文章的感情色彩。文章至此,笔势陡然一转,写到秘演由盛而衰的过程。“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那些隐居的士子们,并不是真的愿意与“山林屠贩”为伍,只是他们的才学得不到世人的赏识,以避世来作消极的反抗。他们一旦有机会,便会出山,重新实现他们的雄心、抱负。秘演便是为此奔波了十年,最终却仍一无所获,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山林屠贩”之中。此时石曼卿已死,而秘演也已衰老多病。作者目睹他们二人由盛至衰的过程,感慨世事沧桑,又联想到自己,发出了“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的嗟叹。

  最后一段谈到了秘演的诗作。曼卿本人的诗清美之极,而他却特别称赞秘演的诗。认为他的诗雅正刚健,有《诗经》作者以诗美刺社会之意。此是借曼卿之口,赞誉秘演之诗。关于秘诗的特点,苏子美的《赠释秘演》中曾这样说到:“作诗千篇颇振绝,放意吐出吁可惊。不肯低心事镌凿,直欲淡泊趋杳冥。”秘演相貌出众,胸怀浩然正气,可惜他出世皈佛, 不能在世事中有所作为, 只有他的诗得以在世上流行。可是他又不珍重自己的诗。人已经很老了, 打开他的诗箱一看,“尚得三四百篇, 皆可喜者。”曼卿死后, 秘演也茫然不知所向, 听说东南一带多名山胜水, 甚为壮观, 便欲前往游览。这说明他人虽已老, 仍壮心未已, 志在山水。作者深知友人的用心所在, 因此为他的诗集写了这篇序文, 述说了他盛时的往事, 用来悲叹他今日的衰老。这就点明了作者撰著此文的目的。文章在最后标出了作者的名字及写此文的具体时间。

  近代学者林纾说过:“欧阳永叔长于序诗文集。”此话不假。欧阳修写过不少诗序, 除《释秘演诗集序》外, 还有《梅圣俞诗集序》、《苏氏文集序》等。文中亦有“秘演状貌雄杰, 其胸中浩然”的正面刻画, 但更多的是采用侧面烘托, 映衬的方法表现秘演其人。秘演的行为轨迹, 始终伴随着石曼卿的影子。未写秘演, 先写曼卿为人, 写其“廓然有大志, 时人不能用其材”, 因此“从布衣野老, 酣嬉淋漓, 颠倒而不厌”, 实则是映衬秘演的为人。写秘演盛时的狂放以及老年的落拓, 都始终与曼卿的活动紧密联系着。二人盛时“欢然无所间”, 及“曼卿已死, 秘演亦老病”。文章写秘演的诗歌艺术, 亦先写曼卿诗之清绝, 然后由曼卿口中, 引出对秘诗“雅健有诗人之意”的评价。这种映衬、对比的手法, 使两个奇人的形象都很鲜明、突出。

  《释秘演诗集序》行文直起直落而又富于变化, 结构严谨, 前呼后应, 过渡、衔接自然, 委婉曲折, 如文中讲“山林屠贩”,“伏而不出”, 实际上暗伏着秘演、曼卿这二位隐士。由求“智谋雄伟非常之士”不得, 引出曼卿, 再由作者跟随曼卿交游, 引出秘演。字字珠玑, 句句含有伏笔, 真是无一赘字。又如二段有曼卿“酣嬉淋漓, 颠倒而不厌”之伏笔, 三段便用“曼卿隐于酒”,“极饮大醉”回应, 结构严谨、完整, 几近无懈可击。文中写曼卿、秘演二人由盛而衰的过程,令人沉痛, 哀惋, 然而篇末却写秘演犹存壮志要游山水以寄托情怀, 将读者的思路引向对秘演最后归宿的揣测、遐想之中, 可谓意境深远。全篇语言平谈, 感情深沉而又富于变化。如写石、秘二人盛时的纵酒狂饮, 语言明白、流畅, 而写他们衰败时, 语气则舒缓、沉郁, 无限凄厉哀惋。明人茅坤称此序“多慷慨呜咽之音, 命意最旷而逸”, 实在是很恰当的。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shìyǎnshī

ōuyángxiū sòngdài 

    shàojìnshìyóujīngshī yīnjìnjiāodāngshìzhīxiánháo rányóuwèiguójiāchénhǎi xiūbīng yǎngtiānxiàshìzhěshínián érzhìmóuxióngwěifēichángzhīshì suǒyòngnéngzhě wǎngwǎngérchū shānlínfàn yǒulǎoérshìjiànzhě cóngérqiúzhī hòuwángyǒushímànqīng 

    mànqīngwéirén kuòrányǒuzhì shírénnéngyòngcái mànqīngqiú suǒfàng wǎngwǎngcónglǎohān líndiāndǎoéryàn suǒwèiérjiànzhě shùxiáérzhī chángcóngmànqīngyóu yīnyīnqiútiānxiàshì 

    yǎnzhě mànqīngjiāozuìjiǔ néngwàishì jiéxiānggāo èrrénhuānránsuǒjiàn mànqīngyǐnjiǔ yǎnyǐn jiēnán ránwéishī dāngyǐnzuì yínxiào shìtiānxiàzhī zhuàng shíxiánshì jiēyuàncóngyóu shízhìshì shíniánzhījiàn yǎnběi dōngzhī yùn suǒ kùnérguī mànqīng yǎnlǎobìng jiē èrrénzhě nǎijiànshèngshuāi jiānglǎo 

    mànqīngshīqīngjué yóuchēngyǎnzhīzuò wéijiànyǒushīrénzhī yǎnzhuàngmàoxióngjié xiōngzhōnghàorán  suǒyòng shīxíngshì érlǎn lǎo tuó shàngsān bǎipiān jiēzhě 

    mànqīng yǎnránsuǒxiàng wéndōngnánduōshānshuǐ diānjué jiāngtāoxiōngyǒng shènzhuàng wǎngyóuyān zhīlǎoérzhìzài jiāngxíng wéishī yīndàoshèngshíbēishuāi 

    qìngèrniánshíèryuèèrshílíngōuyángxiū 

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䲹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鳐崖。钦䲹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䲹(péi)杀葆(bǎo)¹于昆仑之阳,帝乃戮(lù)之钟山之东曰鳐(yáo)崖。钦䲹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白首,赤喙(huì)²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jùn)鸟,其状如鸱(chī),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hú),见即其邑大旱。
译文:钟山山神的孩子名叫鼓,鼓的形貌是人面龙身,他曾和钦䲹神联手在昆仑山的南面杀死天神葆江,天帝因此将鼓与钦䲹诛杀在钟山东面一个叫鳐崖的地方。钦䲹化为一只大鹗,外形像普通的雕鹰却长有黑色的斑纹和白色的脑袋,红色的嘴巴和老虎一样的爪子,发出的声音如同晨鹄鸣叫,它一出现就会有大的战争;鼓也化为鵕鸟,外形像一般的鹞鹰,但长着红色的脚和直直的嘴,身上是黄色的斑纹而头却是白色的,发出的声音与鸿鹄的鸣叫很相似,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旱灾。
白马紫连钱,嘶鸣丹阙前。
白马紫连钱¹,嘶鸣丹阙(què)前。
译文:呈铜钱状花纹的白色良驹,在红色的宫殿前引声长鸣。
注释:¹紫连钱:唐朝常称“骢马”(青白杂色的马)为“连钱”。“连钱”原是古代铸币术语,指一炉所铸因未曾錾开而连在一起的铜钱。后用来代指“骢马”(因为“骢马”身上的花纹呈五钱相连状)。由于“骢马”毛色相杂,所以又有“青连钱”、“紫连钱”、“铁连钱”之称。
闻珂自蹀躞,不要下金鞭。
闻珂(kē)¹自蹀(dié)(xiè)²,不要下金鞭。
译文:它的鼻子嗅到“玉珂”就小步行走,不需要主人挥动鞭子才被驱使。
注释:¹珂:马笼头上的装饰。²蹀躞:形容“骢马”小步行走。

bái

jiǎzhì tángdài 

báiliánqián míngdānquèqián 
wéndiéxiè yàoxiàjīnbiān 
玄云泱郁将安归兮,鹰隼横厉鸾徘徊兮。
玄云泱(yāng)¹将安归兮,鹰隼(sǔn)横厉²(luán)³(pái)(huái)兮。
译文:乌云翻腾啊!凤鸾,你欲归向何处?鹰隼横飞、局势险恶啊,你难以展翅翱翔。
注释:¹泱郁:形容乌云堆积、奔涌之状。²横厉:横空疾飞。³鸾:凤凰。
矰若浮猋动则机兮,丛棘栈栈曷可栖兮。
(zēng)¹若浮猋(biāo)²动则机³兮,丛棘(jí)(zhàn)(hé)可栖兮。
译文:满天有飞箭伴着疾风,动则遭险;遍地是荆棘纵横,你又栖息何方!
注释:¹矰:射鸟的箭,系以生丝。²浮猋:空中的疾风。³机:中机,被射中。⁴栈栈:众多、繁盛之状。
发忠忘身自绕罔兮,冤颈折翼庸得往兮。
发忠¹忘身自绕罔(wǎng)²兮,冤颈³折翼庸得往兮。
译文:忠而忘身啊只招来谗言嫉恨交织如网,无法挣脱啊,像一只受伤的凤鸾垂着头,耷拉着翅膀。
注释:¹发忠:奋以效忠。²自绕罔:自己编织罗网。³冤颈:垂着头、曲着颈。⁴庸:何。
涕泣兮萑兰,心结愲兮伤肝。
涕泣兮萑(huán)¹,心结愲(gǔ)²兮伤肝。
译文:泪水横流啊绵绵不断,情志郁结啊痛心疾肠。
注释:¹萑兰:泛滥,形容泪水纵横。²结愲:心绪烦乱、郁结不解。
虹霓曜兮日微,孽杳冥兮未开。
虹霓(ní)¹(yào)兮日微,孽(niè)²(yǎo)³兮未开。
译文:阳光啊暗淡,虹霓却闪着淫光;邪气啊笼罩,昏沉沉一片茫茫!
注释:¹虹霓:古人认为虹霓是淫邪之气的表现。²孽:邪气。³杳冥:昏沉、阴暗貌。
痛入天兮鸣謼,冤际绝兮谁语?
痛入天兮鸣謼(hū)¹,冤际绝²兮谁语?
译文:大声疾呼,我悲痛的声音上彻云霄,上下隔绝啊我的诚意不能诉说于君王。
注释:¹呜謼:鸣冤而呼号。²际绝:交绝,指君臣隔绝。
仰天光兮自列,招上帝兮我察。
仰天光兮自列¹,招上帝兮我察²
译文:对着上天我披心沥胆,天帝,请体察我的一片忠肠!
注释:¹自列:自述本心。²我察:考察我。
秋风为我唫,浮云为我阴。
秋风为我唫(jìn)¹,浮云为我阴。
译文:秋风为我低回悲吟,浮云为我黯淡无光。
注释:¹唫:即“吟”字。
嗟若是兮欲何留,抚神龙兮揽其须。
嗟若是¹兮欲何留,抚神龙兮揽其须²
译文:时局若此啊何必久留人世,乘抚神龙啊游于浩茫。
注释:¹若是:遭到这样的变故。²揽其须:手握龙须、飞而升天。
游旷迥兮反亡期,雄失据兮世我思。
游旷迥¹兮反亡期²,雄失据³兮世我思。
译文:旷远无际啊不返人间,英雄失势啊留待后人思想。
注释:¹旷迥:辽阔遥远,指死亡。²反亡期:返回无期。³雄失据:国家失去依靠。

  这首诗开篇以鸟自喻,鸾鸟在乌云滚滚、凶隼横行的天空中欲飞不能,徘徊不前;飞翔时遭到弓箭的射击,栖地则常被罗网束缚。这“冤颈折翼”的不幸遭遇,正是作者恐惧时刻遭害的身世象征。同时,鸾鸟所处的险恶环境,也暗示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和周围人群的凶险。接下由鸟而人,见物伤怀,抒写心中的忧思。作者在“心结伤肝”的言情之后,通过想像构境再现出自己的困境,最后表达了逃离社会、远游避祸的人生诀择。这首诗善于借物构景以显情,形象而委婉,言少而意深。

  此诗主要采用比体抒情写志,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显示出作品的特色。开头四句先写自己的恶劣处境,诗人自比鸾鸟—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一开始即写出天空布满乌云,鹞鹰正无所顾忌地在空中疾飞,鸾鸟则无可奈何地在一旁徘徊,无处可去。诗人以鹰隼与鸾不同处境的对比,暗示凶残小人的得势与自己受到的倾压排挤。他还进一步指出,政敌随时都可能置自己于死地:快如疾风的箭已安好在弩机上,只要自己稍有不慎,对方便会扳动机关。进既不能,又无法后退:到处长满荆棘,没有自己的栖身之地。

  在写足环境之后,接着的四句转写自己的不幸遭遇与悲痛心情。从“发忠忘身”到“自绕罔”是一个过程,二者之间是一因一果的关系。“冤颈折翼庸得往”,具体写出“绕罔”的惨状,扭歪了脖子,折断了翅膀,再也不能自由地飞翔。“涕泣兮萑兰,心结愲兮伤肝”,是自诉悲痛之辞,是不幸遭遇引起的心灵震颤。诗人忠而得谤,故泪水滂沱,内心烦乱。在以上四句中,“自绕罔”的“自”字,看似对自己不计后果的行为的委婉自责,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对“发忠忘身”、独力奋斗的自信与自豪。“发忠忘身”四字,尤其是一个“忠”字,是这几句的重点,也是一篇《绝命辞》的主旨所在。诗人写作《绝命辞》的良苦用心,无非是为了表明心迹,即使冤死,也希望求得当世与后代人的理解。

  诗人虽忠而见诬,但并不就此罢休。以下“虹蜺”等四句,从环境与自身二者的结合上写出自己的抗争与进一步的失望。“虹蜺”,指空中水气受阳光照射出现的彩晕,传统上认为颜色鲜艳的为雄,称虹,暗淡的为雌,称蜺。写环境的前两句说,天空虹彩夺目,太阳的光辉反而晦暗不明;邪气(孽)弥漫,天色幽暗,看不到远方。这两句赋中有比,写景之中兼有象征:“虹蜺”与“孳”象征得势的邪佞小人,“日微”与“(天色)未开”,象征君王受到小人的蒙蔽。接着的“痛入天”二句说自身。从“呜謼”二字中可以看出,诗人仍是以鸾鸟自比。鸾鸟在“寃颈折翼”之后,忍痛冲出罗网,直入高空呼叫,但他天大的冤屈无处诉说。诗人以“冤际绝”说自己的冤屈,可见他蒙冤忍辱的深重。在封建社会中,昏君重用小人,常被委婉地说成小人蒙蔽昏君。诗人求告无门,说明汉哀帝早已与群小沆瀣一气。后来李白在诗中说“为有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诗意正与此相近。

  诗人在现实世界中既得不到理解,便转而求助于自然界冥冥之中的最高统治者“上帝”。“仰天光兮自列”,“列”是说“陈列其心”(《汉书》颜师古注),也就是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招上帝兮我察”,光是“自列”还不够,又请天帝来察看。这两句,相当于常说的“昭昭此心,天日可表”的意思。以下两句写天帝的反应:“秋风为我唫,浮云为我阴”。“风”、“云”似都受到诗人的忠诚与不幸的感染,发出了吟叹之声,天色变得阴暗起来。诗人这样写,一方面在于表明自己的至诚足以感天动地,同时也从对面映衬出自己在人间不被人理解的寂寞以及忠贞反遭不幸的悲愤。正是顺着这一感情的脉络,篇末的四句表明了自己对恶浊世道的决绝的态度。

  末四句以“嗟”字领起,长声唱叹,感慨不尽。“嗟若是兮欲何留”,以“若是”总括上述的种种情况,包括环境的险恶,小人的迫害,帝王的昏瞆,等等;以“欲何留”表明自己已无意于久留于人世。“抚神龙兮揽其须,游旷迥兮反亡期”,形象地写出将离人世而去的情状。龙是传说中腾云驾雾的神物,诗人想抓住神龙的胡须直上九霄,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太空,永远不再返回。政治黑暗,处境危殆,前途无望,使诗人对人世毫无眷恋之意,故他将死写得十分超脱,这就愈见其内心的凄苦了。“世我思”是说:日后在天下大乱之时,世人痛定思痛,才会重新想起有过“发忠忘身”但在当时受到误解的“我”这个人。从末句中不难看出诗人对时局的严重忧虑,也表现了他对自己切中时弊的“危言高论”的正确性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句中夹入“兮”字的楚辞体,这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此诗对楚辞的继承,则不局限于个别用字。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打通天上人间的丰富想象,广为采用的比喻、象征、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及在精神实质上的大义凛然与孤高自伤,都使此诗十分贴近屈原的作品。具体说来,与屈原《九章》中的《惜诵》尤为接近。整篇《绝命辞》所要表达的,即是《惜诵》开头四句所陈述的精神:“惜诵(痛惜陈述)以致愍(表达忧痛)兮,发愤以抒情。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证)。”《绝命辞》与《惜诵》相关的字句更多,如“矰若浮猋动则机兮”与“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发忠忘身自绕罔兮”与“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仰天光兮自列,招上帝兮我察”与“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以向服(令五帝公平判断,请六神检验是否有罪)”,等等,都可以清楚看出《惜诵》的影响。但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绝命辞》自身的价值。诗人对《惜诵》的学习,是建基于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之上的“凭情以会通”(《文心雕龙·通变》),是在自己生活实感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自然化入,而非生搬硬套的阿拙劣仿效。《绝命辞》基本上通篇以鸟自喻的写法,也是明显有别于《惜诵》的。这一写法后来又直接影响到东汉末年著名辞赋家赵壹的《穷鸟赋》的创作。从文学史的角度说,《绝命辞》本身的思想艺术成就固然值得肯定,而其继往开来的历史功绩也是不可埋没的。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22-2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