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得白云溪畔宅,苦来燕市历风尘。才人命薄如君少,贫过中年病却春。
抛得白云溪畔宅,苦来燕市历风尘。才人命薄如君少,贫过中年病却春。
洪亮吉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2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wú)¹看茗(míng)²归。
译文:春日里山间暖山路晴明,茶新发革新长踏青而归。
注释:¹芜:丛生的野草。²茗:茶芽。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zhà)¹削柳枝聊代札²,时窥(kuī)云影学裁衣。
译文:一无意中削柳枝以此代札,偶然间见云影照此裁衣。
注释:¹乍:偶然,忽然。²札:古时写字用的小木片,引申为书信。
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身闲始觉隳(huī)¹名是,心了方知苦行²非。
译文:身闲处始觉得去名为是,心悟了方知道苦行为非。
注释:¹隳:毁坏、除去。²苦行:指头陀行。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¹
译文:禅寂中外物众有难似我,松树声春草色都无心机。
注释:¹机:此词多义。此处含机巧、机心、机兆、机要等意。
该诗写作者春天的感悟。作者从春柳、白云、松声、草色之中,感受到了禅的闲适与自在。由此,诗人突破了种种约定俗成的拘束,达到了适意自由的境界。于是,他感叹,正是毁弃了误人的虚名,他才能如此。可以想见,作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又秉承了极高的天赋,其家族可以对他有一番光耀门楣的望想。然而,他却出家了,这的确需要勇猛精进的勇气。出家后,他又修了大乘禅,追求心智的开悟,而不是拘于诵经持戒。现在,他终于达到了禅悟的境界,随处自在。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日落 一作:日暖)
(tīng)¹采白蘋(píng)²,日落³江南春。(日落 一作:日暖)
译文:一位妇人在水中小洲上采摘白蘋,江南的太阳暖暖的照在水边。
注释:¹汀洲:水中小洲。²白蘋:水草名。谷雨时始生,夏秋间开小白花。³日落:一作”日暖“。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洞庭¹有归客²,潇湘³逢故人。
译文:洞庭湖那边有归客回来,曾与夫君在潇湘之畔遇见,为我捎来他的消息。
注释:¹洞庭:湖名。在长江南岸,湖南省北部。²归客:归乡之人。³潇湘:水名,潇水与湘水在湖南省零陵县以西汇合,称潇湘,后亦可泛指湖南地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故人¹何不返,春花²复应³晚。
译文:思念的人为何至今还不归来呢?春花已经凋落,又一个春天将要过去。
注释:¹故人:指女主人公的丈夫。²春花:此泛指春天里的花;春花一作“春华”。³复应:又将。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不道新知¹乐,只言行路远。
译文:归客不说故人结交新欢之事,只说路途太遥远难以返回。
注释:¹新知:指丈夫结交的新欢。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的前二句描绘江南景致,点明时间,并引起下文,后六句写女主人公偶遇归客,向他询问丈夫的情况。表达了一位江南女子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久不见其归来的忧虑。全诗婉曲喜人,音节雅亮,借作问答,语言朴素。

  诗的开头两句由写汀洲采蘋而带出江南明媚的春色,笔墨寥寥而江南水乡风物宛然可想。诗写汀洲采蘋,大抵只是触物起兴,借以表达折芳寄远、相思怀人之意,也就是说只是一个“兴象”,而并非实写。这两句借采蘋起兴写相思之情,使读者由芳草而想起美人,而江南如画的春色无疑也给思妇和她的相思平添了一段风情。接下去两句说有“归客”从洞庭回来,带来了“故人”的消息。

  思妇在刚听到消息的时候,想必也曾感到一点安慰,但对于一个因为爱情而怀抱相思痛苦的人来说,这一点消息是足以激起更加强烈而不安的思念。以下四句便由此生发。这两句写“归客”带回“故人”的消息,只以一个“逢”字点出,写得特别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诗写“洞庭”、“潇湘”,实指同一个地方,却分开来写,给行文增添了一点参差错落;而这样的表达,在字面上使读者觉得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诗意因此仿佛有了一点辗转漂泊的意思。与“逢”字所传达的偶然相遇的意思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想起远方游子行踪的不定与音讯的渺茫。

  诗的后半首以一个问句开头,直接表达了相思的迫切之情。 “春花复应晚”,“春花”指的是白蘋,因首句已点明女主人公正在采蘋,故女主人公将手中之物作比喻,信手拈来,毫无斧凿痕迹,显示出巧妙的构思。其中的“复”字提示其丈夫已多年未归,侧面反衬出女主人公的焦灼神态。这里也隐喻红颜消损,美人迟暮,在岁月无情的消磨中写出了相思憔悴之意。前面的问句,只因为有这一个句子接住,便具有了触动读者的力量。

  结尾两句说“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实际上说的是“行路远”。“行路远”因而见出相思的渺茫与深长。“不道新知乐”只是设想之辞,不可坐实。只因相思无望,便有了无端的猜想,而正是从虚设之辞中,写出了哀怨帐惘的相思之情。

  从表面的意思上看,“故人何不返”一句下面,应接以诗的最后两句,这两句是对“故人何不返”的直接回答。诗却避免了直接的回应,而以“春华复应晚”一句接住,使诗意平添了曲折之意,也与开头写采蘋有照应之妙。

  这首诗写女子相思之情,辞意婉转,又与比兴相结合,更显得含蓄而富于风情。诗借乐府旧题写闺怨,颇有江南民歌清新流丽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大学语文.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24-25页
2、 王运熙 王国安.乐府诗集导读.成都市:巴蜀书社,1999年:183-184页

jiāngnán

liǔyùn nánběicháo 

tīngzhōucǎibáipíng luòjiāngnánchūn  (luòzuò nuǎn )
dòngtíngyǒuguī xiāoxiāngféngrén 
rénfǎn chūnhuāyīngwǎn 
dàoxīnzhī zhǐyánxíngyuǎn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¹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²干戚(qī)³以舞。
译文:刑天与黄帝争夺神位。二者相斗,黄帝斩断刑天的脑袋,并把它埋到常羊山。但刑天魂魄不灭,以双乳作眼睛,以肚脐作嘴,手执干戈,拿着盾和斧向天挥舞不止。
注释:¹刑天:本作形夭,又作形天、邢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²操:拿。³干戚:干戚。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力学如力耕(gēng)¹,勤惰(duò)²自知。
译文:努力学习就像农人努力耕作,是勤劳还是懒惰只有自己会知道。
注释:¹力耕:努力耕作。²尔:你。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但使书种¹多,会有岁稔(rěn)²时。
译文:就算书的种类繁多,只要努力终究会有熟读、理解的那一天。
注释:¹书种:书的种类。²岁稔:年成丰熟。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ruó)¹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译文: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赏梅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不知不觉泪水沾满了衣裳。
注释:¹挼:揉搓。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今年海角天涯¹,萧萧两鬓(bìn)生华²。看取³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译文:今年又到梅花开放的时候,我却漂泊天涯,两鬓稀疏的头发也已斑白。晚来风急,恐怕梅花已经落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
注释:¹海角天涯:犹天涯海角。本指僻远之地,这里当指临安。²萧萧两鬓生华: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³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⁴故应:还应。

  此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赏梅自叹身世。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上片忆旧。

  第一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

  第二层“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写丧偶之后。李清照在抒情时善于将无形的内心感情通过有形的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如“倚楼无语理瑶琴”(《浣溪沙》),“更挼残芯,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诉衷情》),“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本词中“挼尽”二句,说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

  下片伤今。

  第一层“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生华”意为生长白发。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

  第二层“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取意为看着。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词人说: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可能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稍后于清照的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与此寓意相似,都寄寓着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情绪。清照所说“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从上下两阕的安排看,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哀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但不是如咏物词之以描写物态双关人事,词语平实而感慨自深,较之《永遇乐·落日镕金》一首虽有所不及,亦足动人。

  这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176-1177页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5页

qīngpíngyuè ·niánniánxuě

qīngzhào sòngdài 

niánniánxuě chángchāméihuāzuì ruójìnméihuāhǎo yíngmǎnqīnglèi 
jīnniánhǎijiǎotiān xiāoxiāoliǎngbìnshēnghuá kànwǎnláifēngshì yīngnánkànméi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