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¹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yōng)²,高千馀雉(zhì)³,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zhàng)⁴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yì)高塞深⁵。灵岩寺⁶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kān)⁷,以居佛像,度⁸其高,当岩之十九⁹,峭不可上,横出斜援¹⁰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wù)而诡趣¹¹,帷张而军行¹²。岩尻(kāo)¹³有泉,皇帝¹⁴来巡,名之曰“甘露¹⁵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¹⁶。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màn)¹⁷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¹⁸”云。
译文:泰山以北有很多大山,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雉,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的南面有重叠如屏障的山峰遮蔽着,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唯一的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填塞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卑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寺后的山崖上,有供佛用的石龛,酌量它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
注释:¹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5年。²城墉:城墙。³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⁴重嶂:重叠如屏障的山峰。⁵翳高塞深:遮掩高处,填塞深处。⁶灵岩寺:法空禅师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始建于灵岩山下。寺中的四十罗汉像为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所塑。皆属著名古迹。⁷龛:供佛像的石室。⁸度:估计。⁹十九:十分之九。¹⁰斜援:斜出可供攀援之石。援,牵引,攀附,援助。¹¹殊骛而诡趣: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诡,怪异。趣通趋,急速地奔驰。¹²帷张而军行:山势如帷幕张开,军队前进。¹³岩尻:山岩的末端。尻,脊骨末端。¹⁴皇帝:指当时的乾隆皇帝。¹⁵甘露:甜美的露水。¹⁶酌以饮余:斟给我喝。酌,本指斟酒,此作动词用。¹⁷墁:镶嵌。¹⁸政和:北宋徽宗年号。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余初与朱子颍(yǐng)¹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²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sù)³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⁴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⁵,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pú)坚⁶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⁷宇益兴。
译文: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注释:¹朱子颍:时任泰安知府,为姚鼐挚友。²聂剑光:字剑光,泰安人。对泰山周的山川位置、地理形势颇有研究,著有《泰山道里记》,姚鼐曾为之作序。³溯:逆流而上。⁴佛图澄:西晋末后赵高僧。西域人,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东来洛阳。⁵朗公谷:旧名琨瑞溪,因竺僧朗居此,故名。⁶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⁷观:道教的庙宇。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lù),观乎灵岩,北至历城¹。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²夜宿,姚鼐记。
译文: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爷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注释:¹历城:县名。今属山东省济南市,清为济南府治。²张峡:村镇名,在长清县境。
这篇文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灵岩及灵岩寺的幽绝。文章第二部分一落笔,先交代朱子颍因公事缠身而未能同游,然后叙述自己在聂剑光的指引下涉水越岭,游历与灵岩相望的琨瑞谷的情景。
文章的构思跳跃性较大,先写灵岩寺的座落方位及寺院附近的景抵接着插入一段聂剑光导游的情况,然后又介绍寺院的修建及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又谈到给朱子颍写信。这种写法,接近于游山的散记,但叙写的中心还是围绕灵岩,因此散而不乱。构思的跳跃,反而使文章显得活泼,作者便于多方面地对灵岩进行描写和介绍,使文章内容比较充实。
此文在描写方法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作者善于以精练的语言描写事物的状态。如“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等。前者状物逼真形象,寥寥数笔便把遍山柏树;灵岩寺隐在柏林中的情况表现出来了。后者写“积雪”、“初日”,“寒光”,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季节特点和游人的特殊感受,可谓传神之笔。“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雅”是文雅;“洁”是精炼。因此用少的语言恰当地表现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是“桐城派”作家的共同要求,而此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姚鼐是喜欢考据的,就是写游记,也主张“以考证助文之境”,因此他的游记中,经常出现对名胜古迹进行考证的文字。这篇散文对朗公谷、朗公石的介绍,对庙宇兴废情况的介绍,都属这类情况。游记文学增加考证的内容,容易使文意游离,文气不调谐,而姚鼐行文之妙,在于他善于把考证性出文字与全文结成一体,不仅不是文章的赘疣,反而增加了文章的深度。这也是姚鼐游记文学的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
1、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历代游记赏析:明天出版社,1985年02月:383-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