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钗盘孔雀,恼带拂鸳鸯。罗荐谁教近,斋时锁洞房。
撩钗盘孔雀,恼带拂鸳鸯。罗荐谁教近,斋时锁洞房。

fēng--shāngyǐn

liāochāipánkǒngquènǎodàiyuānyāngluójiànshuíjiàojìnzhāishísuǒdòngfáng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5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伏审抗章得谢,释位言还。天眷虽隆,莫夺已行之志;士流太息,共高难继之风。凡在庇庥,共增庆慰。伏以怀安天下之公患,去就君子之所难。世靡不知,人更相笑。而道不胜欲,私于为身。君臣之恩,系縻之于前;妻子之计,推荷之于后。至于山林之士,犹有降志于垂老;而况庙堂之旧,欲使辞禄于当年。有其言而无其心,有其心而无其决。愚智共蔽,古今一涂。是以用舍行藏,仲尼独许于颜子;存亡进退,《周易》不及于贤人。自非智足以周知,仁足以自爱,道足以忘物之得丧,志足以一气之盛衰。则孰能见几祸福之先,脱屣尘垢之外。常恐兹世,不见其人。伏惟致政观文少师,全德难名,巨材不器。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纵使耄期笃老,犹当就见质疑。而乃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较其所得,孰与昔多。轼受知最深,闻道有自。虽外为天下惜老成之去,而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全。伏暑向阑,台候何似。伏冀为时自重,少慰舆情。
伏审¹抗章²得谢³,释位言还。天眷虽隆,莫夺已行之志;士流太息¹⁰,共¹¹¹²难继¹³之风¹⁴。凡¹⁵在庇庥¹⁶,共增¹⁷庆慰¹⁸。伏以¹⁹怀²⁰安天下之公患²¹,去就²²君子之所难²³。世靡²⁴不知,人更²⁵相笑²⁶。而²⁷²⁸不胜²⁹³⁰,私³¹于为身³²。君臣之恩,系縻(mí)³³之于前;妻子³⁴之计³⁵,推荷³⁶之于后。至³⁷于山林之士³⁸,犹³⁹有降志于垂老⁴⁰;而况⁴¹庙堂⁴²之旧⁴³,欲⁴⁴使辞禄⁴⁵于当年⁴⁶。有其言而无其心⁴⁷,有其心而无其决⁴⁸。愚智共蔽⁴⁹,古今一涂⁵⁰。是以⁵¹用舍行藏⁵²,仲尼⁵³⁵⁴⁵⁵于颜子⁵⁶;存亡进退⁵⁷,《周易》⁵⁸不及⁵⁹于贤人⁶⁰。自非⁶¹⁶²足以⁶³周知⁶⁴,仁⁶⁵足以自爱⁶⁶,道⁶⁷足以忘⁶⁸物之得丧⁶⁹,志⁷⁰足以一气⁷¹之盛衰⁷²。则孰能⁷³见几⁷⁴祸福之先⁷⁵,脱屣(xǐ)⁷⁶尘垢⁷⁷之外⁷⁸。常⁷⁹恐兹⁸⁰世,不见⁸¹其人。伏惟⁸²致政⁸³观文少师⁸⁴,全德⁸⁵难名⁸⁶,巨材⁸⁷不器⁸⁸。事业三朝之望⁸⁹,文章百世之师⁹⁰。功存社稷⁹¹,而人不知⁹²。躬履⁹³艰难,而节⁹⁴⁹⁵⁹⁶。纵使⁹⁷(mào)⁹⁸(dǔ)⁹⁹,犹¹⁰⁰¹⁰¹就见¹⁰²质疑¹⁰³。而乃¹⁰⁴¹⁰⁵¹⁰⁶于未及¹⁰⁷之年¹⁰⁸,退¹⁰⁹¹¹⁰以不能而止。大¹¹¹¹¹²¹¹³¹¹⁴,大智¹¹⁵¹¹⁶¹¹⁷。至¹¹⁸¹¹⁹无轩冕¹²⁰而荣,至仁¹²¹不导引¹²²而寿¹²³。较¹²⁴¹²⁵所得¹²⁶,孰与¹²⁷¹²⁸多。轼受知¹²⁹最深,闻道¹³⁰有自¹³¹。虽外¹³²为天下¹³³¹³⁴老成¹³⁵之去¹³⁶,而私¹³⁷¹³⁸明哲得保身¹³⁹之全。伏暑¹⁴⁰向阑¹⁴¹,台候¹⁴²何似¹⁴³。伏冀¹⁴⁴为时¹⁴⁵自重¹⁴⁶,少慰¹⁴⁷(yú)¹⁴⁸
译文:我获悉您向皇上呈上奏章请辞得到准许,卸任告老还乡。皇上虽然对您眷顾不舍,但也不忍心剥除您早已决定的意向;士人们个个惊讶叹息,都纷纷赞许您的那种他人难以比肩的德行风范。凡是受您照顾的人,都加深对您的庆贺慰问之情。您因为心士安定天下共同的忧患,去做君子都感到为难的事情。世人没有不知道的,但他们却都讥笑您。况且道义抵不住私欲,世人多在处世中为自身谋利。常常把君臣之间的恩德放在前面,把妻子和儿女的生计放在后面。就算是山林的隐士,也还在将近年老的时候有着渴望遇到明主来展示自己才华的志气;何况您已经是朝中的老臣了,却想要在还能继续任职的时候辞官。有那样的言论却没有那样的想法,有那样的想法却没有那样的决心。愚人和智者都有一样昏聩的时候,从古代到今天都是一样的。因此被任用就积极去做,不被任用就隐退,孔子特别赞许颜回做的好;对生存死亡前进后退形势的判断能力,一本《周易》也比不上一个有才德的人。倘若不是智慧完全可以了解所有的事情,仁德完全可以自尊自重,思想境界完全可以不关心事物的获得和丧失,志向完全可以影响一国气运的昌盛衰弱。又怎么能预先看清祸患和幸福,犹如脱掉鞋子一样无所顾虑的远离尘世的污垢。通常这世上,恐怕是见不到这样的人。我觉得您,德行高尚却得不到应有的名声;才华横溢却得不到更好的施展。您的事业达到了三朝的顶峰,文章可以作为百世的典范。您对国家有功,而人们却不知道;您亲身经历了许多艰苦困难,于是才更加彰显出您的高尚气节。即使在垂暮之年已经十分衰老,仍应当直面别人的责问和疑惑;但您在还没有到应该退休的时候却拼命请求辞官告老还乡,退缩推托自己因为没有那个能力而止步。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最聪明的人看外表好像很愚笨的样子。最可贵的是没有官位爵禄却受到别人的敬重,最崇尚的是没有导引之术却获得真正的长寿。比较现在所得到的,和过去相比哪个更多呢。我受到您的知遇是非常深的,能领会其中的道理也是有原因的。虽然我表面上和天下的人一样都惋惜一个老臣的离去,但私下却欣喜您能够明白哲理而保全自己。炎热的夏天就要结束了,您过得还好吗?我希望到时候您自己能多加保重,这样也可以稍稍安慰大家的心情。
注释:¹伏审:获悉,得闻。伏:谦辞。²抗章:呈给皇帝的奏章。³谢:准许。⁴释:卸任。⁵天眷:皇上的眷顾。眷:眷顾,器重。⁶夺:剥除,削弱。⁷已行:早已决定。⁸志:意向。⁹士流:士人们。流:品类,等级。¹⁰太息:太是通假字,“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¹¹共:都。¹²高:赞许。¹³难继:难以比肩。难:困难。继:比肩,比拟。¹⁴风:风范。¹⁵凡:凡是。¹⁶庇庥:荫庇,庇护。¹⁷增:加深,增加。¹⁸庆慰:庆贺慰问。¹⁹以:因为。²⁰怀:心怀。²¹公患:共同的忧患,共同的祸患。²²就:做。²³难:为难。²⁴靡:无,没有。²⁵更:却。²⁶笑:讥笑,嘲笑。²⁷而:况且。²⁸道:道义。²⁹不胜:抵不住。胜:承受,抵得住。³⁰欲:私欲。³¹私:为自身谋利。³²为身:处世修身,治身。³³系縻:羁留,牵缠。文中为“放置”之意。³⁴妻子:妻子和儿女。妻:妻子。子:儿女。³⁵计:生计。³⁶推荷:文中为“放置”之意。推:推脱。荷:背负肩担。³⁷至于:就算是。³⁸士:隐士。³⁹犹:仍。⁴⁰垂老:将近年老。垂:将近。⁴¹况:何况。⁴²庙堂:指代朝堂。⁴³旧:老臣。⁴⁴欲:想要,打算。⁴⁵辞禄:辞官。禄:禄位,官位。⁴⁶当年:还可以继续任职的时候。有“当打之年”之意,欧阳修此时六十五岁,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而欧阳修当时并无大的疾患,至少还能继续任职五年之久。⁴⁷心:想法。⁴⁸决:决心。⁴⁹蔽:昏聩,不明是非。⁵⁰一涂:一样。涂:同“途”。⁵¹是以:因此。⁵²用舍行藏:被任用就积极去做,不被任用就隐退。用:任用;舍:不用;行:做事;藏:隐退。⁵³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⁵⁴独:特,特别地。⁵⁵许:赞许。⁵⁶颜子:孔子的弟子颜回。⁵⁷存亡进退:对生存死亡前进后退形势的判断能力。⁵⁸《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⁵⁹不及:比不上。⁶⁰贤人:有才德的人。⁶¹自非:倘若不是。⁶²智:智慧。⁶³足以:完全可以,够得上。⁶⁴周知:了解所有的事情。周:所有的事情。知:了解。⁶⁵仁:仁德。⁶⁶自爱:自尊自重。爱:爱惜。⁶⁷道:思想境界。⁶⁸忘:不关心,舍弃。⁶⁹得丧:得到和丧失。⁷⁰志:志向。⁷¹一气:一国气运。⁷²盛衰:昌盛衰弱。则:又,表转折。⁷³孰能:怎么能。⁷⁴见几: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⁷⁵先:预先。⁷⁷脱屣:比喻看得很轻,无所顾恋,犹如脱掉鞋子 。屣:鞋子。⁷⁷尘垢:尘世污垢。⁷⁸外:远离。⁷⁹常:通常。⁸⁰兹:这个。⁸¹不见:见不到。⁸²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⁸³致政:犹如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意即交还官职,即退休。致:归。⁸⁴观文少师:即观文殿学士和太子少师,欧阳修退休前任观文殿学士和太子少师,故“致政观文少师”指代欧阳修。⁸⁵全德:德行高尚。全:完美。⁸⁶名:获得名声。⁸⁷巨材:巨大的才华,才华横溢。⁸⁸器:施展。⁸⁹望:顶峰。⁹⁰师:典范。⁹¹社稷:国家。⁹²知:知道。⁹³躬履:亲身经历。躬:亲身。履:经历。⁹⁴节:气节,节操。⁹⁵乃:才。⁹⁶见:彰显,显现。⁹⁷纵使:即使。⁹⁸耄期:年老的时候,垂暮之年。耄:年老。七十岁至九十岁曰“耄”。⁹⁹笃老:非常衰老。笃:甚;深。¹⁰⁰犹:仍。¹⁰¹当:应当。¹⁰²就见:直面。就:趋近,不远离逃避之意。见:面对。¹⁰³质疑:责问和疑惑。质:责问。疑:疑惑。¹⁰⁴乃:你。¹⁰⁵力:拼命,尽力。¹⁰⁶辞:辞官。¹⁰⁷未及:没有到。及:到。¹⁰⁸年:时候。¹⁰⁹退:退缩。¹¹⁰托:推托。¹¹¹大:最。¹¹²勇:勇敢。¹¹³若:好像。¹¹⁴怯:胆怯。¹¹⁵智:聪明。¹¹⁶若:好像。¹¹⁷愚:愚笨。¹¹⁸至:最。¹¹⁹贵:可贵。¹²⁰轩冕:借指官位爵禄。典故名,原指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引申为借指官位爵禄,国君或显贵者,泛指为官。¹²¹仁:作”丄“字用,为上。代表崇尚、提升、升华。¹²²导引:指“导引术”,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通过一定的引导方式,刺激人体,引导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治病、预防、锻炼、修仙的目的。“导”指“导气”,导气令和;“引”指“引体”,引体令柔。¹²³寿:长寿。¹²⁴较:比较。¹²⁵其:指现在。¹²⁶得:获得。¹²⁷孰与: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¹²⁸昔:现在。¹²⁹受知:受人知遇。¹³⁰闻道:领会道理。¹³¹有自:有其原因。¹³²外:表面上。¹³³天下:天下的人。¹³⁴惜:惋惜。¹³⁵老成:指旧臣,老臣。¹³⁶去:离开。¹³⁷私:私下,偷偷地。¹³⁸喜:欣喜。¹³⁹明哲保身:明白哲理的人善于保全自己。¹⁴⁰伏暑:指炎热的夏天。¹⁴¹向阑:将尽。¹⁴²台候:敬辞。用于问候对方寒暖起居。¹⁴³何似:如何;怎样。¹⁴⁴冀:希望。¹⁴⁵为时:到时候。¹⁴⁶自重:保重自己。¹⁴⁷少慰:稍微的安慰。少:稍微。¹⁴⁸舆情:大家的心情。舆:指众人。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¹云松竹,万事从今足²。拄(zhǔ)杖东家分社³肉,白酒床头初熟
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糟架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注释:¹连:连接。²足:满足、知足。³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⁴白酒:此指田园家酿。⁵床头:指酿酒的糟架。⁶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西风¹梨枣山园,儿童偷²把长竿。莫³(qiǎn)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
译文: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注释:¹西风:指秋风。²偷:行动瞒着别人。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³莫:不要。⁴旁人:家人。⁵闲:悠闲。⁶看:观察,观看。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qīngpíngyuè ·jiǎnjiàoshānyuánshūsuǒ 

jiànxīn sòngdài 

liányúnsōngzhú wànshìcóngjīn zhǔzhàngdōngjiāfēnshèròu báijiǔchuángtóuchūshú 
西fēngzǎoshānyuán értóngtōuchánggān竿 qiǎnpángrénjīng lǎojìngchùxiánkàn 
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家在凤皇城阙下,江山何事苦相留。
年华¹(rǎn)²催人老,风物³萧萧又变秋。
译文:年华不断逝去催着人慢慢地变老,今日登上阊门,眼前风物萧萧,又是一年秋来到。
注释:阊(chāng)门:原江苏苏州城西北门。吴王阖闾欲破楚,楚在吴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也叫破楚门。¹年华:岁月,时光。²苒苒:慢慢,渐变貌。³风物:风光,景物。⁴萧萧:萧条、廖寂。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zhì)¹,风雨渡江,岂不快哉!酒香山居士²,约林和靖(jìng)³,与坡仙老,驾勒(lè)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xián)杯。
译文:想着你将用整斗酒和猪腿将我款待,在风雨中渡过钱塘江到绍兴与您相会岂能不愉快。可半道中被白居易邀约林逋、苏东坡强拉回来。苏东坡说,西湖如西施,或浓妆或淡妆自照于镜台。林逋、白居易两人都置之不理,只顾畅饮开怀。
注释:¹斗酒彘肩:《史记》载,樊哙见项王,项王赐与斗卮酒(一大斗酒)与彘肩(猪前肘)。²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³林和靖:林逋,字和靖。⁴坡仙老: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为坡仙。⁵驾勒吾回:强拉我回来。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zhú)去来,图画里、峥(zhēng)(róng)楼观开。爱东西双涧(jiàn),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bū)曰不然,暗香浮动¹,争似孤山先探梅²。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pái)(huái)
译文:白居易说,到天竺山去啊,那里如画卷展开,寺庙巍峨,流光溢彩。可爱的是东西二溪纵横交错,南北二峰高低错落白云霭霭。林逋说,并非如此,梅花的馨香幽幽飘来,怎比得上先到孤山探访香梅之海。待到雨过天晴再访稼轩不迟,我暂且在西湖边徘徊。
注释:¹暗香浮动: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²孤山先探梅:孤山位于里、外两湖之间的界山,山上种了许多梅花。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劈头三句,就是豪放之极的文字。“斗酒彘肩”,用樊哙事。《史记·项羽本纪》载“樊哙见项王,项王赐与斗卮酒与彘肩。”樊哙在鸿门宴上一口气喝了一斗酒,吃了一只整猪腿。凭仗着他的神力与胆气,保护刘邦平安脱险。作者用这个典故,以喻想稼轩招待自己之饮食。他与稼轩皆天下豪士,则宴上所食自与项羽、樊哙相若也。这段文字劈空而来,突兀而起,写得极有性格和气势,真是神来之笔。然而就在这文意奔注直下的时候,却突然来了一个大兜煞。词人酒几位古代的文豪勒转了他的车驾,只得回头。笔势陡转,奇而又奇,真是天外奇想,令人无法琢磨。如果说前三句以赴会浙东为一个内容的话,那么第四句以下直至终篇,则以游杭州为另一内容。从章法上讲,它打破了两片的限制,是一种跨片之路,也显示出词人独创一格的匠心和勇气。香山居士为白居易的别号,坡仙就是苏东坡,他们都当过杭州长官,留下了许多名章句。林如靖是宋初高士,梅妻鹤子隐于孤山,诗也作得很好。刘过把这些古代的贤哲扯到一起不是太离奇了么?因为这些古人曾深情地歌咏过这里的山水,实际上与他住已与杭州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东坡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妙句。白居易也有“一山分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寄韬光禅师诗》)等讴歌天竺的名篇。而林和靖呢,他结庐孤山,并曾吟唱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佳句。风景与名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湖光山气增添了人物的逸兴韵致,名人又加深了风景的文化内涵。

  刘过将不同时代的文人放在一起,也体现了词人想象的独创性。刘勰主张“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苏轼也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这首词是恢奇的,但并不荒诞。他掇拾珠玉,别出心裁,给读者带来一阵清新的空气,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

  刘过的行辈比辛弃疾晚,地位也相差悬殊。但他照样不拘礼数地同这位元老重臣、词坛泰斗呼名道姓,开些玩笑。这种器量胸襟不是那些镂红刻翠、秦楼楚馆的词客所能企及的。洋溢于词中的豪情逸气、雅韵骚心是同他的“天下奇男子”的气质分不开的。俞文豹《吹剑录》云:“此词虽粗而局段高,固可睨视稼轩。视林、白之清致,则东坡所谓淡妆浓抹已不足道。稼轩富贵,焉能凂我哉。”这首词的体制和题材都富有创造性,它大起大落,纵横捭阖,完全解除了格律的拘束,因而显得意象峥嵘,运意恣肆,虽略失之于粗犷,仍不失为一首匠心独运的好词。当然像这样调侃古人、纵心玩世的作品,在当时的词坛上的确是罕见的。难怪岳珂要以“白日见鬼”相讥谑。

一九四零年五月,经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延安。是时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
一九四零年五月,经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延安。是时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
译文:1940年5月,经过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回到延安。抗战紧急,内战又开始,国家和人民都处于忧患之中。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群峰壁立太行¹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译文:太行山上高高耸立着无数峻峭的险峰,站在这巍峨的太行之巅,举目望去,那一泻千里、奔流到海的黄河两岸风光,全都收入眼帘。
注释:¹太行:即太行山。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两岸烽烟¹红似火,此行²当可慰同仇³
译文:黄河两岸的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开展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这次去重庆谈判,一定要促使谈判成功,使全国一致共同对敌,以之告慰全国抗日军民。
注释:¹烽烟:本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夜间举火;这里用来比喻战争。²此行:指1940年5月诗人去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谈判。³同仇:见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本谓齐心合力,打击敌人;这儿用作名词,指共同抗击日寇的全国军民。

  这是一首离别的诗歌。诗人以行军途中所见太行山景色为题材,用饱含激情的笔墨,描绘出了太行山巍峨险峻、黄河气势磅礴的宏伟画卷,谱写出了抗战年代里太行山区雄奇壮美的自然风貌以及军民万众一心,英勇斗争的精神面貌。诗人以美术家的眼光,巧妙选择景物、切取场景,组合成远近结合、色彩艳丽而且洋溢着战斗激情的画面,抒发了不畏强敌、同仇敌汽、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首句写山,次句写河,既表明“出太行”的行程,又显示爱我山河的豪情。诗人“出太行”后“经洛阳”,必然要跨越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的“天险”。作为无产阶级军事家的朱德,来到波涛汹涌的黄河边,他满含深情地“一望收”,只在远看一眼之中,已把万里黄河的雄伟形象全部收入眼底,那种迫不及待的热情和无比广阔的胸襟,已被表述无遗。他之所以如此地向往黄河,热爱黄河,着眼点就在于它是“天险”。在“抗战紧急”的关头,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正在黄河之滨与日本侵略军凭险抗击,浴血奋战。一定要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正在诗句之中激荡回旋着,这就是令人感到它有气壮山河之伟力的原因。

  紧承次句,第三句展开对“出太行”后“经洛阳”、“中途返延安”的行程所见的描写。由于诗人经洛阳、抵西安时,日寇两万余人正围攻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并进迫中国陕甘宁边区,诗中实写由黄河以北的太行,经过黄河以南的洛阳,而后沿黄河岸边折转延安的路线。其中既有八路军对侵华日军的“抗战”,又有八路军对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予以自卫还击的“内战”。这两种类型的战争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红似火”三字则把这燃遍黄河两岸的战火作了形象鲜明的描写。“抗战紧急”之际,不该“内战又起”,使得亲痛仇快,“国人皆忧”。朱德既为黄河两岸燃起了抗日的燎原大火而高兴,又为黄河两岸燃起了内战的遍地烽烟而痛心,他那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的复杂心情,在这句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正因如此,结句就顺势而出了,点明了“出太行”的主旨。为了一致对外,团结抗日,总司令奉党中央之令“中途返延安”,共商“去重庆谈判”的具体策略和内客,以迫使蒋介石集团停止内战,枪口对外。如果谈判成功,自能解除国忧,告慰“同仇”。一个“当”字,表明诗人为谈判成功而要竭尽全力的良好愿望,至于蒋介石是否能有停止内战的诚意,还得看事态的发展,显示出诗人用词下字的准确分寸。

参考资料:
1、 蔡景仙主编.近现代诗词鉴赏.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第35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