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高才始发硎,小桃花下户长扃。承欢切至多容色,汲古精微入杳冥。
年少高才始发硎,小桃花下户长扃。承欢切至多容色,汲古精微入杳冥。
前辈风流今已邈,后堂丝竹汝曾听。西州门外山如旧,从此扁舟不忍停。
前辈风流今已邈,后堂丝竹汝曾听。西州门外山如旧,从此扁舟不忍停。

wēngzhàoqín--liúkuí

niánshǎogāocáishǐxíngxiǎotáohuāxiàzhǎngjiōngchénghuānqièzhìduōróngjīngwēiyǎomíng

qiánbèifēngliújīnmiǎohòutángzhúcéngtīng西zhōuménwàishānjiùcóngbiǎnzhōurěntíng

刘大櫆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刘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刘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论文偶记》1卷,纂修《歙县志》20卷。逝世后,安葬在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文物。 ▶ 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月日,愈再拜: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月日,愈再拜:天池之滨,大江之濆(fén)¹,有怪物焉,盖非常(cháng)(lín)(fán)(jiè)²之品汇匹俦³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译文:某月某日,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示自谦):天池的边上,大江的水边,传说:有怪物存在,大概不是平常鱼类水兽等动物可以比得上的。它得了水,就能呼风唤雨,上天下地都很容易。
注释:¹濆:水边。²常鳞凡介: 解释 一般的鱼类、贝类。比喻平凡的人。³匹俦:比得上。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hé),不能自致乎水,为獱(biān)¹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yú)²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译文:如果得不到水,也就是寻常所见的那种形状,不用广阔险峻的高山土丘就能把它困住。然而它在没有水的时候,不能自己造出水来。它们十次有八九次被獱獭(一般的水兽)之流嘲笑。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可怜它们的窘境而把它们运输转移(到有水的地方),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这种怪物,报负和一般东西不同,它会说:“就算烂死在沙泥里,我也高兴。如果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是我的志向。”因此有能力帮它的人遇到他们,熟视无睹,就像没看见一般。他的死活,我们也无从知道了。
注释:¹獱獭:水獭,半水栖动物。²於:多作为介词,是古汉语中用的很多的虚词,“于”、“於”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jù)¹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译文:如今又有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到它的面前,姑且试着抬头鸣叫一声(因为有能力的人已经对他们习惯而视而不见了),哪里知道有能力的人不可怜它的窘境,而忘记了举手之劳,把它转移到水里边?别人可怜它,是它的命。别人不可怜它,也是它的命。知道生死有命还鸣号求助的,也是它的命。
注释:¹庸讵:通假字通“岂,怎么,何以”。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¹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译文:我(韩愈)如今确实有点类似于它,所以不顾自己的浅陋,而写下这些话,希望阁下您垂怜并理解我!
注释:¹忘:通假字通“无,没有”。

  该书信全篇托物喻志,譬喻到底,文末一句点出自己,乃是要旨。但波兴浪作,层层深入揭示主题。全文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首先点出“怪物”,气质不凡,富有才能,然而处境困窘,急需援引。此所以为怪物的缘由,在于不俗,其不俗之处有三:生活处所不凡,南冥天池,影射了要津之地;素质不凡,非一般鳞甲属类所能比,若有一定条件能够变化风云,驰骋天宇;欲愿不凡,不甘心于囿于困,才能压抑不展,更不愿受俗人戏虐。笔锋一转,希盼援引,即可“转运之”,而这只不过是举手蹬足之劳。这既为转入下文做过渡,又巧妙地流露了怪物的心态。继而用一“然”字转入第二层次,点明怪物的骨气。言辞卑中有亢,情则恳切,希望得到同情和援助。但有力者明明看到而熟视无睹,一味责怪则仍不能达到目的,因此用死活不可预料的哀叹做了回旋,俾使进一步打动对方,于是下面的“鸣号”也顺理成章了。第三层还是从怪物入手,它具有为展翅鹏飞而不断希求援引的韧性,它仰首号鸣,怀有希望,确是委婉哀切,刺心的悲鸣。这虽告以穷困,仍与摇尾者相异,为了表露真诚的心迹,接用三个不同可能的“命运安排”来加深,似乎是做最后的诉说了,感情弥见深沉和凄切。行文至此,作者把怪物的品行和内心世界充分表达出来了,然而这仅是一种譬喻,其题旨还在于最后层次,即托物喻志,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亟望援引的希望,实际上也反映了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往往受困,才华得不到施展的严峻现实。

  作者毕竟生活在那个时代,只有在一定地位上才能施展济世抱负,走援引之路也不得不然,再说作为一个长期受封建儒家思想的熏陶,不愿屈膝与急切求援引的内心矛盾也可以理解的,对于那种穷通利达,戚戚于心,也应从历史时代上来加以掂量了。文章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是,借助于形象生动的譬喻、委婉含蓄的语言和结构上的曲折回荡等手段表达了主题。比如,信中的“怪物”指的是作者本人,而能解救它的“有力者”指的是能举荐人才的显贵,文章写怪物和有力者的关系,其实是在暗示人才与显贵的关系。怪物周围有水的时候,“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但是如果离开水,那就没有什么作为了,这是暗指人才遇上困境而不能施展抱负。有力者有能力救怪物,而且是“一举手、一投足之劳”,可见人才能否被举荐,只在显贵们的一念之间。除此之外,该书信虽是写给当时韦舍人的求荐信,但作者下笔不是直接陈述自己的过人才华,也不是赞赏对方的推贤举能,而是借类似庄子寓言的风格与色彩以言志这一别出心裁的方式,熔书信体与寓言于一炉,写法新奇。全文托物寓意,含蓄深沉,字里行间自有一种自命非凡的倔强和慷慨凛然的气概。

参考资料:
1、 罗斌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第一卷: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01:第89页
2、 刘小乔编著.鱼雁尺牍 古代书信集锦:黄山书社,2015.10:第137页

yìngshírénshū

hán tángdài 

    yuè zàibài tiānchízhībīn jiāngzhīfén yǒuguàiyān gàifēichánglínfánjièzhīpǐn chóu shuǐ biànhuàfēng shàngxiàtiānnán 

    shuǐ gàixúnchángchǐcùnzhījiāněr gāoshānlíngkuàngjuéxiǎnwéizhīguān ránqióng néngzhìshuǐ wéibiānzhīxiàozhě gàishíjiǔ yǒuzhě āiqióngéryùnzhuǎnzhī gàishǒutóuzhīláo ránshì zhòng qiěyuē  lànshā nìngzhī ruòshǒutiēěr yáowěiérliánzhě fēizhīzhì  shìyǒuzhězhī shúshìzhīruò shēng zhī 

    jīnyòuyǒuyǒuzhědāngqián liáoshìyǎngshǒumíngháoyān yōngzhīyǒuzhěāiqióngérwàngshǒu tóuzhīláo érzhuǎnzhīqīng āizhī mìng āizhī mìng zhīzàimìng érqiěmíngháozhīzhě mìng 

    jīnzhě shíyǒulèishì shìwàngshūzhīzuì éryǒushìshuōyān xiàliáncházhī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关东¹有义士²,兴兵讨群凶³
译文: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
注释:¹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²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³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初期¹会盟津²,乃心在咸阳³
译文: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注释:¹初期:本来期望。²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³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军合力不齐¹,踌(chóu)(chú)²而雁行(háng)³
译文:结果各有打算,期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注释:¹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²踌躇:犹豫不前。³雁行: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势利使人争,嗣¹(xuán)²自相戕(qiāng)³
译文: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注释:¹嗣:后来。²还:同“旋”,不久。³自相戕: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淮南弟称号,刻玺(xǐ)¹于北方。
译文: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注释:¹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铠甲生虮(jǐ)(shī)¹,万姓²³死亡。
译文: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
注释:¹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²万姓:百姓。³以:因此。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译文: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生民¹百遗²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注释:¹生民:百姓。²遗:剩下。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史诗。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这八九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历史事变和社会面貌。重点写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开篇'由义而动'到自相残杀的记叙,表现了诗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对上层军阀的内讧以及对下层将士、百姓痛苦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无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铠甲生虮虱”以下六句,写战争给士兵和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作者的感慨。“铠甲生虮虱”写战乱之长,士兵连年征战,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其苦可知;“万姓以死亡”写人民在战乱中死丧殆尽,可见战祸之烈。“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凄凉悲惨的图画。从视觉感受上说,弥望中,纵横于野的白骨,是那样惨白;从听觉感受上说,茫茫大地死一样沉寂,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鸡鸣狗吠,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都不闻于耳了。作者收视反听,自然要痛断肝肠了。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这首诗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3-194

hāoxíng

cáocāo liǎnghàn 

guāndōngyǒushì xīngbīngtǎoqúnxiōng 
chūhuìméngjīn nǎixīnzàixiányáng 
jūn chóuchúéryànháng 
shìshǐ使rénzhēng xuánxiāngqiāng 
huáinánchēnghào běifāng 
kǎijiǎshēngshī wànxìngwáng 
bái qiānmíng 
shēngmínbǎi niànzhīduànréncháng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不言牧田¹远,不道牧陂(bēi)²深。
译文:不说放牧的地方离家有多远,也不说放牧的大山有多深。
注释:¹牧田:古代称授予民众为公家放牧的场地。²陂:山坡。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译文:牧童心里想的只是让这些牛驯服一点,不要乱跑扰乱我的心思就行了。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圆笠(lì)¹覆我首²,长蓑³披我襟(jīn)
译文:圆圆的斗笠戴在我头上,长长的蓑衣披在我身上。
注释:¹笠:用竹或草编成的帽子,可以遮雨、遮阳光。²首:头。³蓑:蓑衣, 用草或棕等编成的雨衣。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译文:它们不光为我遮挡夏天的暴雨,也将为我遮挡冬日的阴冷。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大牛隐层坂(bǎn)¹,小牛穿近林。
译文:那些成年的牛或立或卧,安静地隐藏在山坡上吃草休憩,而那些还未成年的小牛犊则穿行在附近的山林里追逐嬉戏。
注释:¹坂:山坡。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译文:它们不时地用叫声呼唤激励着同类,人们眼中所看到实在是一副宁谧的田园风光、成为诗人千古讴歌的对象。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取乐须臾(yú)¹间,宁问声与音。
译文:但他们只是眼前这片刻的景物来取乐,有谁去关心过牧童的饥寒温饱和感受?
注释:¹须臾:极短的时间。

tóng--chǔguāng

yántiányuǎndàobēishēnsuǒniànniúxúnrǎoluàntóngxīn

yuánshǒuzhǎngsuōjīnfāngjiāngyōushǔhányīn

niúyǐncéngbǎnxiǎoniú穿chuānjìnlíntónglèixiāngchùchéngōuyín

jiānníngwènshēngyīn

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杙与椽。
虞衡¹²斧罗³千山,工命采斫(zhuó)(yì)与椽(chuán)
译文:林官率领伐木的队伍搜寻千山,奉命采伐营建宫室的栋梁。
注释:¹虞衡:古代管理山林的官。掌山泽者谓之虞,掌川林者谓之衡。²斤:斧头。³罗:搜寻。⁴工命:官命。⁵斫:砍伐。⁶杙:小木桩。⁷椽:椽木。杙椽指建筑材料。
深林土剪十取一,百牛连鞅摧双辕。
深林土剪¹十取一,百牛连鞅(yāng)²³双辕
译文:被齐土砍下的大树仅为十分之一,无数牛马一齐用力把运树的车辕拉断。
注释:¹土剪:齐土砍断。²鞅:牛羁,即套在牛、马颈上的皮带,用以驾驭。³摧:折断。⁴辕:驾车用的车杠,设在车前。
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
万围¹千寻²妨道路,东西蹶(jué)³倒山火焚。
译文:万千棵参天大树使道路无法通畅,伐木者砍倒它们一把火烧光。
注释:¹围:两臂合拢来叫围。²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寻。³蹶:倒。
遗余毫末不见保,躏跞石间壑何当存。
遗余毫末¹不见保,躏(lìn)(lì)²石间(jiàn)³何当存。
译文:侥幸漏网的一点儿树木也难逃厄运,伐木者的足迹踏遍了溪涧与丘山。
注释:¹毫末:一小点。²躏跞:践踏。³石间壑:溪涧和山谷。
群材未成质已夭,突兀硣豁空岩峦。
群材未成¹质已夭,突兀(wù)²(xiāo)(huò)³空岩峦
译文:众多的珍稀树种未等成材就被摧残,兀自屹立的山峦变得空空荡荡。
注释:¹未成:未成材。²突兀:高耸的样子。³硣豁:高峻的样子。⁴岩峦:山冈。
柏梁天灾武库火,匠石狼顾相愁冤。
柏梁天灾¹武库火²,匠石³狼顾相愁冤。
译文:如果再有汉朝柏梁台晋代武库的大火,再好的工匠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愁肠寸断。
注释:¹柏梁天灾: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柏梁台失火。柏梁:西汉未央宫中台名。²武库火: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闰十月武库失火。这两次有据可考的火灾事故,损失甚大,历代奇珍异宝皆荡然无存。武库:古代储藏兵器物品的仓库。³匠石:先秦著名的木匠,这儿借指工匠。⁴狼顾:原意是狼行走时常回头后顾,以防袭击,比喻人有后顾之忧,这里指忧郁、忧心的样子。
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
君不见南山¹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
译文:人们呵,你可曾知当今国家良材已日益稀少,有谁把栽培爱惜人才的事提到议事日程之上。
注释:¹南山:终南山,唐代常有高洁之士隐居于此。

xíngnánsānshǒu ·èr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héngjīnluóqiānshān gōngmìngcǎizhuóchuán 
shēnlínjiǎnshí bǎiniúliányāngcuīshuāngyuán 
wànwéiqiānxúnfángdào dōng西juédǎoshānhuǒfén 
háojiànbǎo lìnshíjiàndāngcún 
qúncáiwèichéngzhìyāo xiāohuòkōngyánluán 
bǎiliángtiānzāihuǒ jiàngshílángxiāngchóuyuān 
jūnjiànnánshāndòngliángshǎo àicáiyǎngshuílún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凤吹声¹如隔彩霞(xiá),不知墙外是谁家。
译文: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是从墙外哪一家传来。
注释:¹凤吹声:吹笙的声音。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重门¹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²
译文:重重的大门紧锁无处可寻,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灼灼其华。
注释:¹重门:重重的大门。²千树花:千桃树上的花。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梅花落》曲名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从听笙写起,采用侧面烘托、联想想象等方法极其浪漫地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全诗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手法的运用上独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45-646 .

tīnglínjiāchuīshēng

lángshìyuán tángdài 

fèngchuīshēngcǎixiá zhīqiángwàishìshuíjiā 
chóngménshēnsuǒxúnchù yǒutáoqiānshù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