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风和,是昔日、兰亭春社。恨不见、一时名士,乌衣王谢。
天朗风和,是昔日、兰亭春社。恨不见、一时名士,乌衣王谢。
光禄文章曲水宴,子山马槊华林射。到吾徒、意气向谁人,都休罢。
光禄文章曲水宴,子山马槊华林射。到吾徒、意气向谁人,都休罢。
四海事,归耕稼。五岳志,销婚嫁。但短衣长铗,栖迟傅舍。
四海事,归耕稼。五岳志,销婚嫁。但短衣长铗,栖迟傅舍。
醉去行歌城阙上,醒来坐啸墙篱下。听大江、滚滚客心悲,流日夜。
醉去行歌城阙上,醒来坐啸墙篱下。听大江、滚滚客心悲,流日夜。
尤侗

尤侗

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二十二年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晋官号为侍讲,享年八十七岁。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 ▶ 2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战国策》
魏文侯¹与虞(yú)²期猎³。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不一会期哉!”乃¹⁰往,身自罢¹¹¹²。魏于是乎始强¹³
译文: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宴会。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注释:¹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²虞人:管理山泽的官。³期猎:约定打猎时间。期:约定。⁴是:这。⁵雨:下雨。⁶左右:随从的待臣。⁷焉:哪里。⁸岂:怎么。⁹可:能。¹⁰乃:于是就。¹¹罢:停止,取消。¹²之:到,往。¹³强:强大。

  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

  开口相约,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要信守约定、践行约定,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诚信之人才能够做到的。守约是诚信的要求和表现,魏文侯信守约定,冒雨期猎,体现了他的诚信。君王的诚信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魏国能成为当时的强国,与魏文侯的诚信有关。

wénhóurénliè

liúxiàng liǎnghàn 

wèiwénhóurénliè shì yǐnjiǔ tiān wénhóujiāngchū zuǒyòuyuē  jīnyǐnjiǔ tiānyòu gōngjiāngyānzhī  wénhóuyuē  rénliè suī huìzāi  nǎiwǎng shēnzhī wèishìshǐqiáng  zhànguó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qí)(fǔ)¹,予王之爪(zhǎo)²。胡转予于恤(xù)³,靡(mǐ)止居?
译文:司马!我是君王的卫兵。为何让我去征戍?没有住所不安定。
注释:¹祈父:周代执掌封畿兵马的高级官员,即司马。²爪牙:保卫国王的虎士,是对武臣的比喻。谓祈父职掌我王爪牙之事也。 现在多用作贬义。³恤:忧愁。⁴靡所:没有处所。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予王之爪士¹。胡转予于恤,靡所厎(dǐ)²止?
译文:司马!我是君王的武士。为何让我去征戍?跑来跑去无休止。
注释:¹爪士:即爪牙之士。²厎:停止。一说“至也”。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祈父,亶(dǎn)¹不聪²。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³(yōng)
译文:司马!脑子的确不好使。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没饭吃。
注释:¹亶:确实。²聪:听觉灵敏。³尸:借为“失”。一说“主也”。⁴饔:熟食。

  这是一首士兵们抱怨司马将军的诗歌。全诗三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继而厉声质问道:“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说:“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害得我背井离乡,饱受征战之苦?”第二章与此同调,重复了这种不满情绪,但复沓中武士的愤怒情绪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武士说:“可你这司马,却为何不按规定行事,派我到忧苦危险的前线作战呢?”作为军人,本不该畏惧退缩。在国难当头之际,当饮马边陲,枕戈待旦。“可你这司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在第三章里,武士简直要出离愤怒了,其质问变为对司马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

  有注家对最后一句解为哭灵堂,摆祭品,亦通。因为久役在外,不能回家,到最后也不能见母亲一面,当然只能看见母亲的灵前摆满熟食祭品了。这样理解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74-375

míng xiānqín 

 wángzhīzhǎo zhuǎn suǒzhǐ 
 wángzhīzhǎoshì zhuǎn suǒzhǐ 
 dǎncōng zhuǎn yǒuzhīshīyōng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¹
译文:画里的松树好像真的松树一样,让我细细思考在哪里见过。
注释:¹无:犹么,疑问词。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曾在天台山¹上见,石桥南畔(pàn)第三株。
译文:好像曾经在天台山上见过,正是那石桥南畔的第三株!
注释:¹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郡,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城东北,多悬崖、峭壁、飞瀑、林泉之胜,石梁瀑布最为著名。隋代敕建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陈隋之际高僧智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于此创立天台宗。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均曾居此。

  好的艺术品往往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使观者或读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而前者是由真到“画”,后者则由“画”见真。这位盛唐诗僧景云(他兼擅草书)的《画松》诗,就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作者用简朴的句子,不作写实的介绍,以虚写实,却顿现画中松的精妙之处。

  一件优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鲜、强烈,令人经久难忘。诗的首句似乎就是写这种第一印象。“画松一似真松树”。面对“画松”,观者立刻为之打动,由“画”见“真”了,这是不寻常的妙品。“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

  于是,观画者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画境。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寻思记得无?”欣赏活动需要全神贯注,要入乎其内才能体味出来。“且待寻思”,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反复涵泳,方能猝然相逢。

  当画境从他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一种印证,当观者把握住画的精神与意蕴时,他得到欣赏的最大乐趣:“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几乎又是一声惊呼。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然而未有过“天台访石桥”经历的读者,毕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又很虚。然而细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

  这是从天台石桥的特定环境暗示出来的。“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苍劲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虚处传神了。

  诗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又似乎过于指实。其实,“天台”、“石桥”在唐诗中几乎作为奇境胜地的同义语被广泛运用,此诗对此未必是实写。或者应该更为确切地说,是实事虚用而已。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20-621页

huàsōng--jǐngyún

huàsōngshìzhēnsōngshùqiědàixúncéngzàitiāntáishānshàngjiànshíqiáonánpànsānzhū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郑人游于乡校¹,以论执政²。然明³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pǐ)。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¹⁰以损¹¹怨,不闻作威¹²以防¹³怨。岂不遽(jù)¹⁴止?然犹防¹⁵¹⁶: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¹⁷,不如吾闻而药之¹⁸也。”然明曰:“蔑(miè)¹⁹也今而后²⁰知吾子之信²¹可事²²也。小人²³实不才²⁴。若果行此,其²⁵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²⁶臣?”
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堵塞怨恨。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这防怨)就像堵塞河水溃决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疏通河道,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注释:¹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国学、官学、蒙学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²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³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⁴毁: 摧毁,这里指废除。⁵何如:如何,等于说怎么样。⁶何为:为什么?表示不同意的诘问。⁷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⁸退而游焉:退:工作完毕后回来。游:闲逛。焉:句末语气词,无意义。⁹善否:好和不好。¹⁰忠善:尽力做善事。¹¹损:减少。¹²作威:摆出威风。¹³防:堵住。¹⁴遽:立即,马上。¹⁵防:堵塞。¹⁶川:河流。¹⁷道:同“导”,疏通,引导。¹⁸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药:名词作动词,以...为药,当作(治病)的良药。之:指郑人的议论。¹⁹蔑:指郑大夫,然明,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²⁰今而后:从今以后。²¹信:确实,实在。²²可事:可以成事。²³小人:自己的谦称。²⁴不才:没有才能。²⁵其:语气词。²⁶二三:泛指复数。这些,这几位。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仲尼¹闻是²语也,曰:“以是³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注释:¹仲尼:孔子的字。²是:这。下文“以是观之”的“是”同。³是:这(是)。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zūn)(lù)¹生微波。
译文:春风东来,掩面而过。金樽渌酒,顿生微波。
注释:¹渌酒:即清酒。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tuó)¹
译文:可惜园中,落花纷纷,不堪其多。美人欲醉,醉颜朱酡。
注释:¹酡:因饮酒而面红。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青轩¹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cuō)(tuó)²
译文:可叹这青轩桃李能耐多久?流光欺人,岁月多跎。
注释:¹轩:堂前栏杆。²蹉跎:虚度光阴。
君起舞,日西夕。
君起舞,日西夕。
译文:与君起舞,奈何太阳却要西下。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当年意气不肯倾¹,白发如丝叹何益。
译文:少年意气,不肯消磨。如今白发如丝,感叹又有何益?
注释:¹倾:超越。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琴奏龙门之绿桐¹,玉壶美酒清若空。
译文:奏起龙门绿桐所制的琴瑟,玉壶盛满美酒,酒清若空。
注释:¹“龙门”句:龙门,山名。名“龙门山”者共有四处。传说龙门山上桐树善作琴。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催弦拂柱¹与君饮,看朱成碧²颜始红。
译文:催弦拂柱,琴声丁冬,与君痛饮,喝到看朱成碧,醉颜开始红润。
注释:¹催弦拂柱:弹琴前的准备工作。催弦,上紧琴弦。拂柱,调整弦柱,校正弦音。拂读bì。²看朱成碧:形容酒喝得眼花缭乱,视觉模糊。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胡姬(jī)¹貌如花,当垆(lú)²笑春风。
译文:胡姬美貌如花,当垆而笑,面如春风。
注释:¹胡姬:古代西域出生的少数民族少女。一般泛指酒店中买酒的女子。²垆:酒店中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译文:边笑春风,边舞罗衣,当此美景,你今天不醉,就是个傻蛋,还谈什么归宿?

qiányǒuzūnjiǔxíngèrshǒu--bái

chūnfēngdōngláixiāngguòjīnzūnjiǔshēngwēi

luòhuāfēnfēnshāojuéduōměirénzuìzhūyántuó

qīngxuāntáonéngliúguāngréncuōtuó

jūn西

dāngniánkěnqīngbáitàn

qínzòulóngménzhī绿tóngměijiǔqīngruòkōng

cuīxiánzhùjūnyǐnkànzhūchéngyánshǐhóng

màohuādāngxiàochūnfēng

xiàochūnfēngluójūnjīnzuìjiāngān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