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乞巧。綵花飞起,云霞缭绕。金钿七孔试穿针,袅袅。
高楼乞巧。綵花飞起,云霞缭绕。金钿七孔试穿针,袅袅。
穿出双头巧。
穿出双头巧。
戏呼乌鹊填河去。凌波步。便唤郎来渡。渡来时。赴佳期。
戏呼乌鹊填河去。凌波步。便唤郎来渡。渡来时。赴佳期。
水嬉。银盆弄化儿。
水嬉。银盆弄化儿。
尤侗

尤侗

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二十二年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晋官号为侍讲,享年八十七岁。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 ▶ 2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一塍(chéng)¹芳草碧芊芊²,活水穿花暗护田。
译文:东马塍芳草碧绿茂盛,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
注释:东马塍:地名。¹塍:田畦,田间界路。²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译文:正是养蚕农忙时节,也不知这美丽春色是为给谁看?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清瑟(sè)¹(yuàn)遥夜²,绕弦风雨哀。
译文: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注释:¹清瑟:即凄清的瑟声。瑟: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弦乐器,这里指乐声。²遥夜:长夜。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孤灯闻楚角¹,残月下²章台³
译文: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注释:¹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²下:落下。³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在今湖北省潜江市。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芳草¹已云暮²,故人殊³未来。
译文: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注释:¹芳草:这里指春光。²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词,有“又”义。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³殊:竟,尚。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乡书¹不可寄²,秋雁(yàn)又南回³
译文: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注释:¹乡书:指家书,家信。²不可寄:是说无法寄。³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怎不倍感哀怨呢?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鼓瑟之神话,即湘江女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朱光潜先生说“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可以想见其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诗人用“芳草灯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迟暮”之意。芳草绿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芳草”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韦庄诗常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如其《残花》诗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以碧云、芳草依依衬托美人迟暮,韶华不再。又如《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乌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江草依旧喻指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灯”、“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结句以景收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灯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这两句意境,与杜甫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俞陛云说此诗之佳处在“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实为肯綮之言。

zhāngtái

wéizhuāng tángdài 

qīngyuànyáo ràoxiánfēngāi 
dēngwénchǔjiǎo cányuèxiàzhāngtái 
fāngcǎoyún rénshūwèilái 
xiāngshū qiūyànyòunánhuí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
忽闻天上将¹,关塞(sài)重横行²
译文:忽听得天上降下将军,在边塞再次纵横驰骋。
注释:¹天上将:形容将领用兵神奇。²横行:比喻所向无敌。
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
始返楼兰国¹,还(xuán)²向朔(shuò)³城。
译文:刚刚从楼兰之国归来,马上又奔向朔方边城。
注释:¹楼兰国: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若羌县一带,后改名鄯善。²还:迅速。³朔方:汉武帝时置郡,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
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
黄金装战马,白羽¹集神兵。
译文:战马披挂上黄金铠甲,白羽旗下召集了神兵。
注释:¹白羽:指白旄,一作用白旄牛尾装饰竿顶的旗。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¹
译文:按星月分布摆开天阵,据山川形势排列地营。
注释:¹“星月”二句:赞美这位将军精通兵法,能够根据天象以及地形布置阵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晚风吹画角¹,春色耀飞旌(jīng)²
译文:晚风吹来军中的号角,春光耀眼军旗在飞动。
注释:¹画角:古代军中号角。²飞旌:即飘扬的军旗。
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宁知班定远¹,犹是一书生。
译文:哪里知道定远侯班超,他原来还是一介书生。
注释:¹班定远:东汉班超,本是书生,明帝时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留滞三十一年,使西域五十多国归属汉朝,以功封定远侯。《后汉书》有传。

  由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位将军再度出塞,姓陆的县令写诗赠别,诗人遵循该诗原韵,运用描写、想象、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段,热烈颂扬了将军的爱国精神。

  诗人一落笔就以“忽闻”两字表达了意想不到的惊叹,同时,又用“天上将”盛赞了将军的神武智勇。为下文写他再次驰骋疆场的壮举作了铺垫。三、四句,紧承第二句,以“始返”与“还向”相呼应,简洁流畅地表现了将军的西征北战,奔驰不息。他刚从遥远的“楼兰国”返回,现在又要奔赴数千里之外的“朔方城”。但是为了安邦御敌,这个以赫赫战功赢得天将之称的将军急国家之所急,不贪图安逸享乐,品德非常高尚。

  “黄金装战马”以下六句,是设想将军再度出塞后的战斗生活,诗中没有表现军旅的艰辛,也没有渲染战斗的激烈悲壮,而是突出表现了将军的指挥才能,刻划了一个威仪堂堂、谙熟六韬,足智多谋、善于用兵的统帅形象。他骑着黄金装饰的战马,挥动系有白旄牛尾的令旗,调集威武神勇的士兵,排列成像星空一样壮观神秘的军阵,又借山川之便巧妙地安置了营寨。接着,诗人又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暗示征战的必胜。嘹亮的号角声和军旗上闪耀的春色透露,全军士气十分高昂,大捷在望。将军的神武,也借这两句氛围描写得到了渲染烘托。在这六句中,诗人分别使用了“装”、“集”、“开”、“列”、“吹”、“耀”六个动词,把战马、令旗、神兵、星月、山川、画角、军旗、晚风、春色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英勇雄壮、声势震天的军阵场景,大大增强了全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末二句:“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借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寇立功,封定远侯的事例,肯定书生出身的将军定会建立名垂青史的功业。诗人先用反诘词“宁知”领起,于后又以“犹是释疑”,避免了平铺直叙,表达了对将军的殷切期望。

  此诗气势激昂雄健,体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初唐气象。诗中多处用典,或暗或明,羚羊挂角,纵横开阖,语出自然,浑然一体,实为大家手笔。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称陈子昂“实是首起八代之衰者”,由此诗观之,此言并不为过。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6-27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7-68

míngzèngjiāngjūnzhòngchūsāi--chénziáng

wéntiānshàngjiāngguānsāizhònghéngxíng

shǐfǎnlóulánguóháixiàngshuòfāngchéng

huángjīnzhuāngzhànbáishénbīng

xīngyuèkāitiānzhènshānchuānlièyíng

wǎnfēngchuīhuàjiǎochūn耀yàofēijīng

níngzhībāndìngyuǎnyóushìshūshēng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旷野饶(ráo)¹悲风²,飕(sōu)³黄蒿草。
译文:空旷的原野被凄凉的风声充斥,原野上长满了枯黄的蒿草。
注释:¹饶:多,丰富。²悲风:让人感觉凄凉的风声,也指凄厉的寒风。³飕飕:象声词,指风声。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译文:把马的缰绳系住,我依靠在白杨树上,有谁知道我的怀抱所向呢。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所是同袍¹者,相逢尽衰老。
译文:和那些同胞相逢的时候我们都衰老年高。
注释:¹同袍:同胞挚友。《诗经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北登汉家陵¹,南望长安道。
译文:向北登上汉家的陵墓,又向南眺望长安的大道。
注释:¹汉家陵:汉代皇帝的陵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wú)鼠窠(kē)¹
译文:陵墓下面有枯树根,有鼯鼠的巢穴。
注释:¹窼:巢穴。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高皇¹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译文:刘邦的子孙已经无处可寻了,陵墓前千百年也没有人经过。
注释:¹高皇: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宝玉频发掘,精灵¹其奈何。
译文:陵墓中的宝玉频频被盗掘,神明又能怎么办呢。
注释:¹精灵:神仙精怪。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人生须达命¹,有酒且长歌²
译文:人应该对命运保持通达,有酒的时候就该放声高歌。
注释:¹达命:知命,通达生命。²长歌:放声高歌。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上马不捉鞭(biān)¹,反折杨柳枝。
译文:郎君上马后并不去取马背上的马鞭子,而是去折杨树和柳树上的枝条。
注释:¹捉鞭:拿起马鞭。捉:抓、拿。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dié)¹吹长笛²,愁杀行客儿。
译文:他盘膝坐在马背上,悠闲地吹起了长笛,过往的行人听着笛声只觉愁思难忍。
注释:¹蹀座:偏义复词,取“座”义。蹀:行;座,同“坐”。²长笛:指当时流行北方的羌笛。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腹中愁不吹,愿作郎马鞭。
译文:我现在因为浓重的愁苦而不快乐,我愿意成为郎君的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出入擐(huàn)¹郎臂,蹀座郎膝边。
译文:外出时牢牢地抓着郎君的胳膊,闲坐时盘膝在郎君身边。
注释:¹擐:系,拴。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jī)¹
译文:我在两泉旁的小泽处、放牧我心爱的马儿,竟然忘记了给马套上马笼头。
注释:¹羁:马笼头。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担鞍逐¹马走,何见得马骑。
译文:我背着马鞍、跟随着马走,怎么不见你骑马呢?
注释:¹逐:跟随。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遥看孟津河¹,杨柳郁²(pó)(suō)³
译文:遥看孟津河一带,茂密的杨树和柳树都随风摇曳着。
注释:¹孟津河:指孟津处的黄河。孟津:在河南孟县南。²郁:树木茂密状。³婆娑:盘旋舞动,此指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我是虏(lǔ)家儿¹,不解汉儿歌。
译文:我是北方民族的儿郎,不理解汉族人写的诗歌。
注释:¹虏家儿:胡儿,古代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之贬称。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译文: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bì)(bá)¹黄尘²下,然后别雄雌(cí)³
译文:一群马儿快速飞奔,才能分出高下。
注释:¹跸跋:快马飞奔时马蹄击地声。²黄尘:指快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³别雄雌:分高低、决胜负。

  《折杨柳歌辞》,《吹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共五首,内容相贯,主要为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

  第一首是写“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在古代习俗中是作为惜别的象征。这一细节,正表现出其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此时更传来了悠悠长笛之声,岂不更令人怅惘,别情难抑!诗前三句纯用叙事代抒情,不明言离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长笛”象征离情的事物意象作垫衬,逼出最后一句“愁杀”两字。

  第二首中,“愁不吹”点出与“郎”经常离别,故女子大发奇想,希望成为心上人的马鞭,终日伴随情郎身边。诗蕴藉有致,颇带南方吴声西曲的柔情;但又颇有不同,“愿作郎马鞭”的痴想就明显带有北方器物的特征。诗以刚健之笔抒温婉之情,于爽健之中寓缠绵之情致。

  第三首是写放马的情形。马不戴羁,人扛马鞍,人随马走,然后提出疑问“何见得马骑”,怎么不见你骑马呢。远离故乡前夕,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对未来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第四首诗写征人遥望漫漫征程,对此行怀有隐忧。此诗应当注意两点:(一)作者当是北方少数民族,或为鲜卑,或为其他,虽已难深究,但其显然习惯于北方大漠生涯,来到中原沃土为时未久。故“遥望”之际,对“杨柳郁婆娑”之中原景物倍觉新鲜。“郁婆娑”三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见垂柳成行、依依摇曳之美景。此种景物描写,在北歌中极为罕见。(二)此诗当原用北族语言,经过汉译。“虏家儿”者,即出诸汉人译笔,北方民族断不会用此贬词自称。至于诗中透露出其时南北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信息,亦值得重视。

  第五首诗是写一场激烈的马赛前的情景。赛马场上,人强马壮,跃跃欲试。作者不禁感叹: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两个“须”字,突出了人马互相依赖的重要关系。“跸跋黄尘”,动人心魄,展示出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这是作者的揣想之辞,故云“然后”才能决一雌雄。诗有议论,有描写,场景阔大,给人一种阳刚的美感。

zhéyángliǔshǒu

míng nánběicháo 

shàngzhuōbiān fǎnzhéyángliǔzhī 
diézuòchuīcháng chóushāxíngér 

zhōngchóu yuànzuòlángbiān 
chūhuànláng diézuòlángbiān 

fàngliǎngquán wàngzhuólián 
dānānzhúzǒu jiàn 

yáokànmèngjīn yángliǔsuō 
shìjiāér jiěhànér 

jiànérkuài kuàijiànér 
huángchénxià ránhòubiéx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