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薄¹吹还醒,楼危²望已穷³
译文:喝下的酒太淡,西风吹来,酒意全消;登上高楼极目远望直到天边。
注释:¹薄:指酒味淡。²危:高。³望已穷:可以极望,隐含秋高气爽之意。
江皋(gāo)¹²落日,帆席³见归风
译文:落日的余辉正照在江岸上,江中归船的帆席鼓满南风,正在轻快地驶回。
注释:¹江皋:濒江高地。皋:岸。²当:对着。³席:大。⁴归风:指南风。作者家乡在北。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¹²龙潭(tán)³白,霞分鸟道红。
译文:暮霭笼罩着龙潭,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险峻的山路上,山岭被映成一片红色。
注释:¹烟:云气。²带:笼罩。³龙潭:即《桂林》诗所谓“龙移白石湫”之白石湫,在今广西桂林城北七十里。⁴分:使显露。⁵鸟道:险绝的山路。仅通飞鸟。
(yīn)¹²秋意,只是有丹枫³
译文:殷勤地报送秋天消息的,只有一树树火红的枫树。
注释:¹殷勤:情意恳切深厚。²报:传达。³丹枫:红色的枫叶。只是有丹枫:谓除丹枫外不见秋意。

  这首诗首句措辞非常隐曲,本意是对身世极度不满。颔联有“心存魏阙,望而不见”之慨。颈联白字属烟,而拆居句末,以见警策。尾联点明访秋的意思。境界寥廓,景中有情,不言思归,而归思已见也。诗意深曲含蕴,意脉不露,耐人咀嚼。

  首联:“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诗篇一开始就蕴含着深沉的愁苦。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无法浇灭那心中熊熊燃烧的思家念国之火,愁思反而愈加沉重。他登上高楼遥望北方的家乡,西风吹来,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园杳不可见,心情更加郁闷。这两句起势陡健,发唱警挺。劈头一句“酒薄吹还醒”,是经过长久的离别,尝尽愁苦滋味以后,盘纡于胸中的感情的猛然倾泻,给人以十分强烈的感染。

  次句“楼危望已穷”,紧接着描画出诗人登临极目,北望乡关的情景,着墨不多,却鲜明如在目前。两句情景交融,蕴含着深厚的诗意;“还”字、“已”字,使得诗句上下紧密联系,曲折起伏。而“望”字,又点明了诗题中的“访”,并领起垒篇,可谓一诗之“眼”。从开始两句中,就体现出了诗人精心安排的艺术匠心。

  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而见中又寓所感。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诗人纵目望去,落日的余辉正照在江岸上,江中归船的帆席鼓满西风,正在轻快地驶回。见此情景,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远在万里之外,不知何时才能归去,当此西风落日之际,家中的妻儿说不定正在急切盼望自己呢,心中不免涌起异乡作客的惆怅。通过反衬,思乡之情被表现得曲折而又强烈。接着,诗人又换用烘染的手法,通过对龙潭鸟道的描写,来进一步暗示自己的乡思。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山岭岭被映成一片红色。这两句初看起来,山红水白,好像一片美景,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包孕其中的异乡情调,以及客居异地时在日暮时分很容易勾起的乡国之思,诗人巧妙地用具有桂州特点的景色,来烘染出自己的乡思,隐而不显,含蕴深沉。

  这两联描写景物十分形象生动,但又简洁凝炼,原因在于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物象。前一联只用“江皋”、“落日”、“帆席”、“归风”四种物象,就生动地画出了一幅落日归帆图;后一联也仅采“烟”、“龙潭”、“霞”、“鸟道”四种物象,就组成了一幅桂州山水画,笔墨经济,画意浓郁,使人如身临其境。每两种物象中用动词联结,互相映带,交织融会,顿然产生活泼生动之感。而动词的安排,前一联的“当”、“见”在第三字,后一联的“带”、“分”在第二字,这就使得诗句在节奏上发生变化,读来顿挫起伏,别具一种抑扬跌宕的声情美。

  最后一联:“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缴清题目《访秋》,含蕴地表露出思乡的急切心情。诗人因为思乡,连北方的秋色也觉得可爱,所以要登搂寻访秋意。然而,因为“桂州地暖无秋色”(《桂州路中作》),登楼而访,却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心情格外怅惘。而此时此地,那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有一树树火红的枫树,给人一点点难得的慰藉。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面寻访的秋意,显得多么富有深情。而“只是”二字,一方面真实地写出了桂州地暖的自然特点,另一方面也婉转地表示出作者在桂州的孤独处境和落寞情怀,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倒远不如看似无情实多情的丹枫亲近,作者在异乡的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之念,在这里被表达得更为曲折和深沉。最后一联,字字浸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泪,那火红的丹枫,又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令人回味无尽。

  诗题“访秋”,而全诗通过形象的景物描写,婉曲深沉地表达出无穷的乡思,这已是一层曲折。中间各联在具体的描写中,又起伏变化,峰回路转,用笔极尽曲折之妙。虽然如此,但全诗并没有那种过分渺茫和无从捉摸的感觉,而是有消息可寻,含蓄而不晦涩。全诗扣紧“望”字,笔不旁骛,蝉联而下,在宛转曲折中又显得流畅自然,读来一气贯注,天然浑成。诗篇开始以精切的对句起笔,最后以散句作结,在精整中不乏自然之姿,在谨严中又留下不尽的余响,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第969页

访fǎngqiū--shāngyǐn

jiǔbáochuīháixǐnglóuwēiwàngqióng

jiānggāodāngluòfānjiànguīfēng

yāndàilóngtánbáixiáfēnniǎodàohóng

yīnqínbàoqiūzhǐshìyǒudānfē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喝下的酒太淡,西风吹来,酒意全消;登上高楼极目远望直到天边。

落日的余辉正照在江岸上,江中归船的帆席鼓满南风,正在轻快地驶回。

暮霭笼罩着龙潭,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险峻的山路上,山岭被映成一片红色。

殷勤地报送秋天消息的,只有一树树火红的枫树。

注释

薄:指酒味淡。

危:高。

望已穷:可以极望,隐含秋高气爽之意。

江皋:濒江高地。皋:岸。

当:对着。

席:大。

归风:指南风。作者家乡在北。

烟:云气。

带:笼罩。

龙潭:即《桂林》诗所谓“龙移白石湫”之白石湫,在今广西桂林城北七十里。

分:使显露。

鸟道:险绝的山路。仅通飞鸟。

殷勤:情意恳切深厚。

报:传达。

丹枫:红色的枫叶。只是有丹枫:谓除丹枫外不见秋意。

赏析

  这首诗首句措辞非常隐曲,本意是对身世之度不满。颔联日“心存魏阙,望而不见”之慨。颈联白字属烟,而拆居句末,以见警策。尾联点明访秋的意思。境界寥廓,景中日情,不言思归,而归思已见也。诗意深曲含蕴,意脉不望,耐人咀嚼。

  首联:“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诗篇一开始就蕴含着深沉的愁苦。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无法浇灭那心中熊熊燃烧的思家念国之火,愁思反而愈加沉重。他登上高楼遥望北方的家乡,西风吹来,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园杳不可见,心情更加郁闷。这两句起势陡健,发唱警挺。劈头一句“酒薄吹还醒”,是经过长久的离别,尝尽愁苦滋味以后,盘纡于胸中的感情的猛然倾泻,给人以十分明烈的感染。

  次句“楼危望已穷”,紧接着描画出诗人登临之目,北望乡关的情景,着墨不多,却鲜明如在目前。两句情景交融,蕴含着深厚的诗意;“还”字、“已”字,使得诗句上下紧密联系,曲折起伏。而“望”字,又点明了诗题中的“访”,并领起垒篇,可谓一诗之“眼”。从开始两句中,就体现出了诗人精心安排的艺术匠心。

  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而见中又寓所感。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日家难归的苦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诗人纵目望去,落日的余辉正照在江岸上,江中归船的帆席鼓满西风,正在轻快地驶回。见此情景,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远在万里之外,不知何时才能归去,当此西风落日之际,家中的妻儿说不定正在急切盼望自己呢,心中不免涌起异乡作客的惆怅。通过反衬,思乡之情被表现得曲折而又明烈。接着,诗人又换用烘染的手法,通过对难潭鸟道的描写,来进一步暗示自己的乡思。

  “烟带难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日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难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日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山岭岭被映成一片红色。这两句初看起来,山红水白,好像一片美景,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包孕其中的异乡情调,以及客居异地时在日暮时分很容易勾起的乡国之思,诗人巧妙地用具日桂州特点的景色,来烘染出自己的乡思,隐而不显,含蕴深沉。

  这两联描写景物十分形象生动,但又简洁凝炼,原因在于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物象。前一联只用“江皋”、“落日”、“帆席”、“归风”四种物象,就生动地画出了一幅落日归帆图;后一联也仅采“烟”、“难潭”、“霞”、“鸟道”四种物象,就组成了一幅桂州山水画,笔墨经济,画意浓郁,使人如身临其境。每两种物象中用动词联结,互相映带,交织融会,顿然产生活泼生动之感。而动词的安排,前一联的“当”、“见”在第三字,后一联的“带”、“分”在第二字,这就使得诗句在节奏上发生变化,读来顿挫起伏,别具一种抑扬跌宕的声情美。

  最后一联:“殷勤报秋意,只是日丹枫。”缴清题目《访秋》,含蕴地表望出思乡的急切心情。诗人因为思乡,连北方的秋色也觉得可爱,所以要登搂寻访秋意。然而,因为“桂州地暖无秋色”(《桂州路中作》),登楼而访,却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心情格外怅惘。而此时此地,那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日一树树火红的枫树,给人一点点难得的慰藉。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面寻访的秋意,显得多么富日深情。而“只是”二字,一方面真实地写出了桂州地暖的自然特点,另一方面也婉转地表示出作者在桂州的孤独处境和落寞情怀,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倒远不如看似无情实多情的丹枫亲近,作者在异乡的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之念,在这里被表达得更为曲折和深沉。最后一联,字字浸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泪,那火红的丹枫,又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令人回味无尽。

  诗题“访秋”,而全诗通过形象的景物描写,婉曲深沉地表达出无穷的乡思,这已是一层曲折。中间各联在具体的描写中,又起伏变化,峰回路转,用笔之尽曲折之妙。虽然如此,但全诗并没日那种过分渺茫和无从捉摸的感觉,而是日消息可寻,含蓄而不晦涩。全诗扣紧“望”字,笔不旁骛,蝉联而下,在宛转曲折中又显得流畅自然,读来一气贯注,天然浑成。诗篇开始以精切的对句起笔,最后以散句作结,在精整中不乏自然之姿,在谨严中又留下不尽的余响,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第969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秋天,时年三十五岁。李商隐被郑亚聘为幕中掌书记,五月到达桂州。诗人此次南行,家眷留于长安,远道间关,孑然一身,不无孤独之感;加之政治上受到排挤,情绪忧伤。这首《访秋》,就隐涵着作者的这种心情。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第969页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5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荆宣王¹问群臣曰:“吾闻北方²之畏昭奚恤(xù)³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真的是这样吗?”群臣没有人回答。
注释:江乙:一本作“江一‘,魏人,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官。¹荆宣王:就是楚宣王,因楚又称荆。宣王名良夫。²北方:当时指中原各诸侯之国。³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之,介词,作用在于取消“北方畏昭奚恤”得独立性,使它作为“闻”的宾语。真正怎么样呢?“果”和诚是同义词,都是真正的意思。⁴何如:怎么样。⁵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人。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江乙对曰:“虎求¹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²食我也。天帝使我长(zhǎng)百兽³,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¹⁰(zhǔ)¹¹¹²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¹³畏王之甲兵¹⁴也,犹¹⁵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江乙回答道:“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为你在前边走,你在后边跟着我,看看百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认为狐狸说得很对,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东至西五千里,披甲的战士百万,却把百万大军托付给昭奚恤。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这件事的实情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百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注释:¹求:寻找。²无敢:不敢。³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首领。这里用如动词。⁴信:言语真实。不信,指说谎。⁵吾为子先行:我为你在前边走。为,介词。行,相当于现在汉语的“走”。⁶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这里指逃跑。⁷虎以为然:老虎以为狐狸说的很对。以为,认识,觉得。然,对,不错。“地”和“方”不是一个词。读到“地”时应略停顿一下。⁸方五千里:五千里见方,即东至西五千里,南至北 五千里。不要误会为五千方里。⁹带甲:披盔甲,指披甲的战士。¹⁰专:专一,单独。¹¹属:委托。¹²之:指百万军队。¹³其实:这件事的实情。“其实”是状语,“北方之畏昭奚恤”是本句的主语,“畏王之甲兵”是本句的谓语。¹⁴甲兵:这里指军队。¹⁵犹:好像。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春风动春心¹,流目²(zhǔ)³山林。
译文:春风和煦,百花盛开,令人胸中涌起浓浓的春意,转动目光,凝望着远处色彩绚烂的山林,久久不忍离去。
注释:¹春心:春景所引发的意兴或情怀。男女之间相思爱慕的情怀。²流目:转动目光。流览。放眼随意观看。³瞩:注视。远望。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山林多奇采¹,阳鸟²吐清音³
译文:在那色彩绚烂的山林深处,从南方飞回的鸟儿,在明媚的阳光下欢快地鸣啭啼叫,清脆,明快,悦耳,悠扬。
注释:¹奇采:奇特的采摘。奇彩,奇特的光彩。²阳鸟:鸿雁之类候鸟。指鹤。应是凤凰火鸟。阳光下的鸟。³清音:清亮的声音。清商乐的声音。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细腻的笔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百花盛开,山林色彩绚烂,从南方飞回的候鸟,在阳光下欢快地鸣叫的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流露了诗人喜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可谓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诗人首先从感官入手,从春风着笔,渲染充溢于心中陶然的情怀。诗人漫步于万象更新的春山上,沐浴着融融的煦暖的春风,情涌动了,心陶醉了,不知不觉之中,目光被多彩的山林吸引了,于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欣赏春天的情怀。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在这两句中,作品承接上文,首先从视觉的角度写其“流目瞩山林”所看到的奇光异彩,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山花烂漫,芳香四溢的神奇的空山幽谷之中;继而又从听觉落笔,描绘了一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境,诗人就此收笔,令读者不胜追寻与向往。

  这首小诗,咋读起来似乎觉得很平淡,然而反复读之,便觉其中别有洞天。它能流传至今,不在于词句的华丽,也不在于格律的严整,更不在于艺术手法的高超,而在于它独有的韵味,在于它的平淡无奇。整首诗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朴素,自然,浑厚,清新,同时又不乏幽远。

shí ·chūnfēngdòngchūnxīn

míng nánběicháo 

chūnfēngdòngchūnxīn liúzhǔshānlín 
shānlínduōcǎi yángniǎoqīngyīn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巴江¹可惜²柳,柳色绿侵江。
译文:实在是让人喜爱,丝丝缕缕的柳叶,一片碧色染绿了大江。
注释:¹巴江:指流经川东一带的长江。²可惜:可爱。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好向金銮(luán)殿¹,移阴入绮(qǐ)²
译文:这样的名柳最好是送到金銮殿去,让一片阴凉移入雕满花纹的绮窗。
注释:¹金銮殿:唐代宫殿名。殿与翰林院相接,皇帝召见学士常在此殿。²绮窗:华美的雕花窗户。

  小诗开篇即点题。“可惜”二字表明诗人对巴江柳的爱怜态度。第二句描写柳色。望王山下,巴江两岸,那成行成排的杨柳,柔条纷披,新叶繁茂,青葱凄迷,如锦似绣。倒映在水中,把一江春水都染绿了,以至于分不清哪是柳色,哪是水色,意境是新鲜、优美的。诗人不用“工笔”去刻画杨柳婀娜多姿的形态美,而是用“泼墨”去烘染它气象恢宏的色彩美,以色绘春,秀逸迷人,颇见匠心。“绿侵江”,兼用拟人、夸张手法,状柳色之丰盈、浓重、苍翠欲滴。杨柳执意要分绿与巴江,让江水与它同美,一起来装点春天。一个“侵”字写活了杨柳,赋予它动感和情感,可谓以一字而尽传精神。

  杨柳不仅“风流可爱”,而且浓荫清凉,可以为夏日的人们消暑除热。于是诗人联想到,巴江柳应该“好向金銮”,“移阴绮窗”,去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辞采的富丽,衬托出希望的美好。《南史》记载,刘悛之为益州刺史,曾献蜀柳数株,齐武帝把它们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罩,甚为钟爱。诗的后两句化用这个典故,但其用世之意更为明显。

  这首诗一、二句咏物写实,作者倾笔于柳色,流露出不尽喜爱之情;可柳生巴江,不得地利,徒有其色,难遇知音,惋惜之意见于言外。三、四句由柳色想到柳荫,畅言巴江柳的辉煌前程,借历史典故,抒自我心志。但柳荫终未移入绮窗,有才难被大用,惋惜之意又深一层。由此可见,这“可惜”二字,实为全诗之主眼。而无限“惜柳”之情,正是诗人自伤沉沦、自叹失意的心灵写照。

  李商隐这首咏物诗,不离不即,既切合于江柳,又在咏柳中表现自己的情思。全诗借柳写入,以虚衬实,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参考资料:
1、 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

jiāngliǔ--shāngyǐn

jiāngliǔliǔ绿qīnjiāng

hǎoxiàngjīnluán殿diànyīnchuāng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塔势如涌出¹,孤高耸天宫。
译文: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注释: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¹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登临出世界¹,蹬(dèng)²道盘³虚空。
译文: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注释:¹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²磴:石级。³盘:曲折。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突兀¹临神州,峥(zhēng)(róng)²如鬼工³
译文: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注释:¹突兀:高耸貌。²峥嵘:形容山势高峻。³鬼工:非人力所能。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四角¹(ài)²白日,七层³摩苍穹。
译文: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注释:¹四角:塔的四周。²碍:阻挡。³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下窥(kuī)指高鸟,俯听闻惊风¹
译文: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注释:¹惊风:疾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译文: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青槐(huái)夹驰道¹,宫馆²何玲珑。
译文: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注释:¹驰道:可驾车的大道。²宫馆:宫阙。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¹
译文: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注释:¹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五陵¹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译文: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注释:¹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净理¹了可悟,胜因²(sù)³所宗。
译文: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注释:¹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²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³夙:素来。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誓将挂冠¹去,觉道²资无穷。
译文: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注释:¹挂冠:辞官归隐。²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临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这首诗主要写佛塔的孤高以及登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全诗状写佛塔的崔嵬和景色的壮丽十分成功。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16-31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5-206

gāoshìxuēdēngēn

cénshēn tángdài 

shìyǒngchū gāosǒngtiāngōng 
dēnglínchūshìjiè dèngdàopánkōng 
shénzhōu zhēngróngguǐgōng 
jiǎoàibái céngcāngqióng 
xiàkuīzhǐgāoniǎo tīngwénjīngfēng 
liánshānruòtāo bēnzǒucháodōng 
qīnghuáijiāchídào gōngguǎnlínglóng 
qiūcóng西lái cāngránmǎnguānzhōng 
língběiyuánshàng wànqīngméngméng 
jìngliǎo shèngyīnsuǒzōng 
shìjiāngguàguān juédàoqióng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海底飞尘¹终有日,山头化石²岂无时。谁道小郎抛(pāo)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注释:¹海底飞尘:即沧海成尘。比喻人世短暂。²山头化石:古代传说,有女子送夫从役远方,立于山上望夫,化为石。此处借咏思妇。

làngtáoshā··hǎifēichénzhōngyǒu--bái

hǎifēichénzhōngyǒushāntóuhuàshíshíshuídàoxiǎolángpāoxiǎochuántóuméih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