骀荡春如醉。踏东华、软红十丈,随他赵李。前路茫茫何所似,闷海难寻边际。
骀荡春如醉。踏东华、软红十丈,随他赵李。前路茫茫何所似,闷海难寻边际。
得新句、佳名黔寄。闻道东山堪蹑屐,须磨崖、泼墨惊时辈。
得新句、佳名黔寄。闻道东山堪蹑屐,须磨崖、泼墨惊时辈。
频置酒,群公喜。
频置酒,群公喜。
天南地北人同悴。叹婆娑、潘郎鬓影,经霜先敝。三世金环谁认取,顾况中情难巳。
天南地北人同悴。叹婆娑、潘郎鬓影,经霜先敝。三世金环谁认取,顾况中情难巳。
彼达者、延陵季子。槐绿垂垂侵麦秀,动归心、一片明湖水。
彼达者、延陵季子。槐绿垂垂侵麦秀,动归心、一片明湖水。
长太息,吾衰矣。
长太息,吾衰矣。
曹贞吉

曹贞吉

曹贞吉(1634~1698) 清代著名诗词家。字升六,又字升阶、迪清,号实庵,安丘县城东关(今属山东省)人。曹申吉之兄。康熙三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以疾辞湖广学政,归里卒。嗜书,工诗文,与嘉善诗人曹尔堪并称为“南北二曹”,词尤有名,被誉为清初词坛上“最为大雅”的词家。 ▶ 2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译文:院子里的竹林一片萧疏,兰花也频频遭遇风雨摧折。
注释:燕居:闲居。即事:以眼前事物为题材写诗文。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译文:树林中的鸟儿幽幽啼叫,无人来访,地上已经长满青苔。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燕居日已永¹,夏木纷成结²
译文:这样闲居的生活已经过了很久了,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注释:¹日已永:日已长。²结:植物结果实。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¹阅。
译文:橱架上堆满了书籍,我经常过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注释:¹北窗:常指隐居之人的屋窗。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是诗人描写的自己幽居环境。竹、兰都是士人喜爱的植物,士人们从它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品节,因而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从诗中“萧条”、“风雨”、“折”等字眼或许也是作者寄情于内,表明自己在官场上受到排挤,不得志。从韦应物的生平看,他的每一次闲居都是因为受排挤、罢官,都是无奈而为之的。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只听得树林里的鸟儿啼叫,因为没有人来拜访,地上都已经长满了青苔。写出作者居住环境的清幽和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这一句是写时间流逝,说明诗人在此居住的时间之久。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尾联这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之笔。由此返观前六句所述,虽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处亦显得萧条寂寞,但诗人却能无往而不适。此诗思想感情与《幽居》等诗一脉相承,每句都是客观直白的描写。然而,诗人却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转换,由“萧条”、“风雨”悄然过渡到自适、惬意。所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正是韦应物诗的胜境。

参考资料:
1、 陈桥生编著.韦应物: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49-53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杏花村馆¹酒旗风²。水溶溶³,飏(yáng)残红。野渡(dù)舟横,杨柳绿阴浓。残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译文:杏花村馆酒旗迎风。江水溶溶,落红轻扬。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岸杨柳绿荫浓。遥望江南山色远,人影不见。
注释:¹杏花村馆:即杏花村驿馆。据说位于湖北麻城岐亭镇。²酒旗风:使酒旗摆动的和风。³溶溶:指河水荡漾、缓缓流动的样子。⁴飏:意为飞扬,此指飘散的样子。⁵残红:喻指凋残的花。⁶野渡:村野渡口。⁷残断:指一直残到看不见。⁸人不见,草连空:意为不见所怀念的故人,唯见草色接连到天际。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夕阳楼外晚烟笼¹。粉香融(róng)²,淡眉峰³。记得年时,相见画屏(píng)。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译文:惟有芳草连碧空。楼外夕阳晚烟笼。粉香四溢淡眉峰。记得去年,与你相见画屏中。今夜关山万千重,千里外,素光明月与君共。
注释:¹晚烟笼:指黄昏时烟气笼罩的景象。²粉香融:是描写景物中空气之美。融:融合,匀融,匀合。³淡眉峰:是描写烟气笼罩远山之美。⁴年时:此指“当年那时”。⁵画屏中:应指“如诗画一般的景象中”,而非指楼上摆放的有画图题诗的屏风或屏障。⁶关山:应指黄州关山。⁷素光:此指皎洁清素的月光。

  词的主题是怀人,于忆旧中抒写相思之情。首先从空间着笔,展开一个立体空间境界。杏花村馆的酒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清清的流水,静静地淌着。花,已经谢了,春风吹过,卷起阵阵残红。这是暮春村野,也是作者所处的具体环境。这一切都显示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在作者的心态上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惆怅色彩。杏花村与酒连在一起,出自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来酒店多以杏花村为名。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野渡”句用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渡舟横”显出了环境的凄幽荒凉。而一见到“杨柳绿阴浓”,又不免给词人增添了一丝丝离愁。杨柳往往与离愁别恨联在一起,杨柳成为了离别的象征物。“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绿阴浓”,也含有绿暗之意。清幽荒寂的野渡,象征离愁别恨的杨柳,与上文所形成的淡淡的惆怅色彩是和谐一致的。这一切又为下文“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的怀人怅别作了铺垫,渲染了环境氛围。经过上文渲染、铺垫之后,“人不见”的“人”就不是凭空出现的了。“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谢逸是江西临川人,也是江南人了。他一生虽工诗能文,却科场不利,屡试不第,以布衣终老。这样一位落拓文人,身在异乡,心情凄苦,自不待言,远望江南,青山隐隐,连绵无际,相思离别之情,油然而生。意中人远在江南,可望而不可见,可见的惟有无穷无尽的春草,与天相接,延伸到无限遥远的远方。而春草又是容易引起离别相思的物象。《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人用了一个远镜头,远望春草连天,伊人缺不知在何处,心驰神往,离恨倍增。

  过片紧接上片,由望断江南而人不见的相思之苦,自然转入到回忆往事。“夕阳……画屏中”五句全是回忆往事,由上片的从空间着笔转入到下片的时间追忆。五句都是“记得”的内容,都应由“记得”领起。但“文似看山不喜平,”词尤忌全用平铺直叙,所以作者从回忆开始,马上描绘形象,而不从叙事入手。在一个夕阳西下的美好时刻,楼外晚烟轻笼,在这漫馨旖旎的环境里,一位绝色佳人出现了。融融脂粉,香气宜人,淡淡眉峰,远山凝翠。词人不多作铺叙笔法写她的面容、体态,而采用以部分代整体的借代修辞法,只写她的眉峰、粉香,其他就可想而知了。较之尽情铺叙,一览无余,更令人神往。这是很鲜明的形象,在词人记忆的荧光屏上永远不会消失。然后再用补写办法,补叙往事:“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这说明上面的一切都发生在楼上的画屏中。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相见以后是很快就离别了呢,还是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作者却不再作任何说明。填词也如绘画,绘画不能把整个纸面全部画满,什么都画尽,而应该留下适当的空白,笔尽而意不尽。填词也要留有空白,留有让读者想象的余地。

  回忆至此,一笔顿住,将时间拉回到眼前,“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回忆的风帆驶过之后,词人不得不面对现实。关山迢递,春草连天,远望佳人,无由再见。词人心想:只有今夜天上的一轮明月照着他乡作客的我,也照着远隔千里的她,我们只有共同向明月倾诉相思,让我们通过明月交流心曲吧!“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词人此时的心境也许与此相似。谢逸著《溪堂词》。毛子晋云:“溪堂小令,皆轻倩可人。”《词苑丛谈》称其词“标致隽永。”此词亦颇近之。

  此词写完之后,凡是住到这个房问的人,都反复吟咏这首词,并纷纷向驿卒索要笔墨纸张将其抄写下来。驿卒觉得很麻烦,便偷偷用白粉将此词涂抹掉,这才制止了人们的抄写。可见,这首词在当时是多么受人欢迎。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1029-1030 .
2、 程艳杰 靳艳萍编著 .《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392-395 .
北高峰上月轮斜,十里湖光共一涯。
北高峰上月轮¹斜,十里湖光共一涯。
译文:北高峰上圆月斜挂,洒下淡淡月光,湖光显山色,明暗成对比,十里西湖引向深远处。
注释:¹月轮:亦泛指月亮。
破晓春天青白色,东风吹冷碧桃花。
破晓春天青白色,东风吹冷碧桃花。
译文:春天的破晓时刻天空一片青白,一阵东风吹来,乍暖还寒,但鲜艳的桃花已经报告春天醒了。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译文:石径丹壑,松木门紧闭,地上长青苔。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译文:闲阶上满是鸟迹,敲敲禅室无人开。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译文:从窗户窥见白拂尘,挂在墙壁上生满尘埃。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¹
译文:使我空自叹息,想离去又不愿意,犹豫徘徊。
注释:¹裴回:即“徘徊”。
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
窥云徧山起¹,花雨从天来²
译文:芳窥的云彩遍山而起,鲜花如雨从天上飞来。
注释:¹窥云徧山起:《华严经》:乐音和悦,窥云照耀。徧,同“遍”。²花雨从天来:《楞严经》:即时天雨百宝莲花,青黄赤白,间错粉糅。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译文:空中传来美妙的天籁,却又听到青猿的哀鸣。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译文:很明显,要了绝世事,这个地方最悠哉。

  诗中访友诗的套路展现出了散文化倾向。诗的前六句是一种明快流程的交代:径——壑——门——阶——室——窗——壁。谈不上行云流水,却能窥见这首诗的门户:乍看起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辞章搭配得体,步履从容,但揣度二三,就为这笔清晰的流水账而叹息,怪它没有更丰富的诗意进项。但这种责怪,并不殃及散文化倾向,对散文化现象需要一次又一次关乎价值观的认识;散文化的感觉跟一首诗有头有尾进行某种叙事的憧憬有关,这首诗在较短的篇幅内寄情于一桩事情的脉络而非关于这件事的激情,就极有可能显示出散文化的特征。

  从作者的立场看,在构思(哪怕是即兴发挥)之际,“不遇”的结果已经发生,他所进行的描述依然显得较为重视“不遇”之前兆,就好像那些依次展开的芳踪是一首诗最大的卖弄点。径之石、壑之丹、门之松、阶之闲、室之禅、窗之见、壁之生……联袂演出的情景剧并不比停顿下来独观一物更划算,他只是需要记录这一流程来测试一首诗的雅量。而这些场景的铺垫明摆着朝“不遇”的主题靠拢,对景物的过度描写已预告人的次要性。

  根据诗词断定:作者不可能反写实际情况,明明山僧不在,却在诗句中假想两人会谈的幽趣。诗在当时似乎还不致走到这一步。青苔、鸟迹、白拂、尘埃、无人……这一系列的环境元素虽契合抒情诗的表征,却奉献事实性依据,也就是说,看起来挺雅致的,但本质上只是一连串基本事实。只不过“青苔”一类的事实又不限于其本身的属性,已不可避免侵入了情态的细菌,滋生出属于修辞层面的意义。

  作者是在寻求一种补偿:由于山僧不在,他必须从这一无人情境中获取诗的慰藉。不在之妙在于他反而可以凭空想像“了然”的主题性意趣。无需一位具体的僧人启发,他就可以从虚空中找到信仰的入口。乃至于云、雨的亮相也有不俗表现,使他不去思索山僧出门去干什么,以及有这么出色的所在,山僧为何还要滞留在他处。他仿佛是这一境界的独占者,山僧的所有者属性已显得次要:他为自己碰巧得到这么一块临时的乐土,与此前所行居的尘世保持对峙,而倍感欣慰,甚至这时听到猿声也不免理解为这是一种得体的、赞同他的伴奏。

  从事后的记述人角度看,作者能了解下山返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一旅程中的新发现,但他并没有触及这一范畴,而是终止在一次世界观的洗礼中。

参考资料:
1、 于至堂. 唐诗鉴赏辞典 :北京出版社,2009年05月:第137页

xúnshānsēngzuò--bái

shíjìngdānsōngménqīngtái

xiánjiēyǒuniǎochánshìrénkāi

kuīchuāngjiànbáiguàshēngchénāi

使shǐkōngtànréngpéihuí

xiāngyúnbiànshānhuācóngtiānlái

yǒukōnghǎokuàngwénqīngyuánāi

leránjuéshìshìfāngyōuzāi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红杏了¹,夭桃尽²,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shè)³,自然透骨生香。
译文:红杏花开过了,娇艳的桃花凋谢了,梨花独自暮春开放,兰草麝不怎能和梨花相比呢?梨花的不气自然飘来深深的像从骨子里沁出。
注释:¹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²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了。³兰麝:兰草与麝香,即大自然生成的兰草香和人工制成的麝香。⁴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¹。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译文:饮酒赏花,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兼有荼蘼花般的不艳,梨花啊!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注释:¹兼合明光:占尽酒和花般的酴醾的香艳。以颜色似之,故名。

  与咏梅花、咏海棠一样,苏轼以梨花自况,袒露他贬居黄州后心胸仍像洁白梨花那种旷达情怀。

  上片,以反衬手法,从视角上写梨花的品格。“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开头三句,以“红杏”开过了,“夭桃”谢“尽”了来衬托梨花盛开状态,交代梨花独放的暮春季节。“独”字一用,宛有万花皆离我独笑的孤姿;“占春芳”再无他花,只有此花独为大地占尽春芳,显示高洁。以红衬白,个性鲜明。“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从嗅觉上和心态上,以反衬之笔,写梨花的自然清香和沁人脾的魅力。兰草与麝香本是花中之王和香中之首,在此与梨花相比,自然逊色多了。但他并未贬低兰麝。然而,作者巧妙地指出:兰麝怎能和“自然透骨生香”的梨花相比,进一步突出了梨花的名贵地位和观赏价值。这为下片写人埋下了隐示性的一笔。

  下片,运用了正喻手法,写包括作者在内的游黄州、武昌的友人梨花般的品格。“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突出他们饮酒赏花,酒花香醉的谐谑情景。“对酒莫相忘”为领颔句,领取串连下文。喝上了酒,就会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还兼有或占尽那似酒似花的、“无花香自远”的“明光”酴醾的韵味。酒、佳人与酴醾的联系是从白色与麝香般的气味为媒体的。紧接着两句点题:“只忧长笛吹花落,除了宁王。”由上的写物而隐喻到写人,让人留恋的红杏、夭桃最后凋谢了,但最担心的是梨花,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很显然,作者以此隐寓着贤明的神宗,能否像宁王那样,不要吹落他这“梨花”。

  全词笔法奇特,博喻成堆。先是以“红杏”、“夭桃”红色和凋谢反喻梨之白花和盛貌;继而以兰麝的兰黑色和沉香来正喻梨花般的白花和透骨的本质;再以上片的花物来喻隐下片的人事;下片又以酴醾般的酒、花与忆想中的“佳人”相喻,且三者融为一体,互得益彰。最后,借花抒发花与宁王息息相关的命运,来影射宋朝皇帝是否爱惜孤洁梨花般的贬臣东坡;何况苏东坡早是“酴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的齐安花了。

参考资料:
1、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29-230
2、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2-123

zhànchūnfāng··hóngxìngle--shì

hóngxìngleyāotáojǐnzhànchūnfāngrénjiānlánshèrántòushēngxiāng

duìjiǔxiāngwàngshìjiārénjiānmíngguāngzhǐyōuzhǎngchuīhuāluòchúshìníngw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