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驴踏遍台城路。秋风更兼秋雨。朱雀航边,莫愁湖畔,有底关情如许。
骑驴踏遍台城路。秋风更兼秋雨。朱雀航边,莫愁湖畔,有底关情如许。
英雄割据。叹铁锁销沉,龙骧飞渡。弹指声中,匆匆暗送六朝去。
英雄割据。叹铁锁销沉,龙骧飞渡。弹指声中,匆匆暗送六朝去。
金床玉几尽变,变凉蛩满院,动人愁处。梦里三生,奈何频唤,禅榻鬓丝千缕。
金床玉几尽变,变凉蛩满院,动人愁处。梦里三生,奈何频唤,禅榻鬓丝千缕。
精灵虎距。和冷雁哀猿,江山重数。呜咽寒潮,芦花飘正苦。
精灵虎距。和冷雁哀猿,江山重数。呜咽寒潮,芦花飘正苦。
曹贞吉

曹贞吉

曹贞吉(1634~1698) 清代著名诗词家。字升六,又字升阶、迪清,号实庵,安丘县城东关(今属山东省)人。曹申吉之兄。康熙三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以疾辞湖广学政,归里卒。嗜书,工诗文,与嘉善诗人曹尔堪并称为“南北二曹”,词尤有名,被誉为清初词坛上“最为大雅”的词家。 ▶ 2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素练¹风霜²起,苍鹰画作³
译文: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注释:¹素练:作画用的白绢。²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风:一作“如”。³画作:作画,写生。⁴殊:特异,不同凡俗。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sǒng)¹思狡兔²,侧目³似愁胡
译文: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注释:¹㧐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²思狡免:想捕获狡兔。³侧目:斜视。⁴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tāo)¹(xuàn)²光堪擿(zhāi)³,轩楹(yíng)势可呼。
译文: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
注释:¹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²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³堪擿:可以解除。擿:同“摘”。⁴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何当¹击凡鸟²,毛血洒平芜³
译文: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注释:¹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²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³平芜:草原。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擿”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擿”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23-424

huàyīng

 tángdài 

liànfēngshuāng cāngyīnghuàzuòshū 
 shēnjiǎo chóu 
tāoxuànguāngkānzhāi xuānyíngshì 
dāngfánniǎo máoxuèpíng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九月九日¹望乡台²,他席³他乡送客杯。
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注释:¹九月九日:指重阳节。²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³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⁴他乡:异乡。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人情已厌南中¹苦,鸿雁(yàn)²从北地³来。
译文: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¹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²那:为何。³北地:北方。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60-61

shǔzhōngjiǔ

wáng tángdài 

jiǔyuèjiǔwàngxiāngtái xiāngsōngbēi 
rénqíngyànnánzhōng hóng鸿yàncóngběilái 
去秋言别时,执手水之湄。
去秋言别时,执手水之湄。
译文:在秋天的时候分别,你我执手在江边分离。
犹侈春风会,那知夜壑移。
犹侈春风会,那知¹夜壑(hè)²移。
译文:还想着春风来的时候相见,哪里知道变成了坟墓。
注释:¹那知:哪里知道。²夜壑:坟墓。
鬣封期已薄,眉案死相随。
(liè)¹期已薄,眉案死相随。
译文:坟墓上的土已经放置了许久,夫妻举案齐眉至死相随。
注释:¹鬣封: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
君可无遗憾,其如我自悲。
君可无遗憾,其如¹我自悲。
译文:你倒是没有遗憾了,无奈我自己悲伤不已。
注释:¹其如:怎奈、无奈。

wǎnfànjiégànèrshǒu--chénzhe

qiūyánbiéshízhíshǒushuǐzhīméi

yóuchǐchūnfēnghuìzhī

lièfēngbáoméiànxiāngsuí

jūnhànbēi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闻说轮台¹路,连年²见雪飞。
译文: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注释:¹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²连年:接连多年。一作“年年”。唐郑遂初《别离怨》诗:“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风。”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春风曾(zēng)¹不到,汉使亦应²稀。
译文: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注释:¹曾:竟,竟然。一作“长”。²应:一作“来”。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白草风疏勒(lè)¹,青山过武威²
译文: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注释:¹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²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qín)王敢道远¹,私向梦中归。
译文: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注释:¹“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勤王:谓尽力于王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此诗所写,都是回应其他人的关心和慰问。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开头“闻说”者,则说明此行轮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对比:自然方面,春风不到,连年雪飞;人事方面,汉使应稀。此次虽是作者第二次出塞,但到北庭还是第一次,所以凭传闻写出轮台的寒冷与荒凉,但是调子并不低沉。

  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写景,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曾不到”写其荒凉,“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

  尾联在内容情感上起到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勤王敢道远”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这两句其实是回答别人“勤王道路远,家乡何时归”的关怀,写得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以抒发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戴伟华.岑参边塞诗新论——以人缘和地缘为视角.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líntáojiāngběitíngliúbié

cénshēn tángdài 

wénshuōlúntái liánniánjiànxuěfēi 
chūnfēngcéngdào hànshǐ使yīng 
báicǎotōngshū qīngshānguòwēi 
qínwánggǎndàoyuǎn xiàngmèngzhōngguī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
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黄庭坚曾赞云:“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他的词纤细平易,如《蝶恋花》:“路转河回寒日暮,连峰不计重回顾。”《南乡子》:“花样腰身宫样立,婷婷,困倚阑干一欠伸。”《菩萨蛮》:“天上隔年期,人间长别离。”都是较有名气的词句。但是,最足以代表他的词风的,则是这首《清平乐》。

  这首词描绘秋天景色。上片写晨景,下片写夜晚。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开宗明义,写秋景,“秋光”、“秋意”,一派秋天的气氛。“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进一步写秋景,含着露水的树叶,由于秋风的吹动,纷纷落下,连树上的鹊雀,也被惊动了。言简意赅,细腻生动,几个字,便勾勒出一个正在落叶的生动画面。“一叶知秋”,作者抓住了这一最有特征性的动态,一下子把秋景写活了。语言、画面、意境,都活灵活现地摆在读者的面前。

  “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入夜了,秋天的夜晚是凄凉的:走廊的脚步声没有了;火炉里散发出木柴燃烧后的香气。夜深了,“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吹熄了蜡烛,月光却照进屋中;词人感到秋天的凉意,将衣披在身上。

  这首词,情意深婉,用语精警,笔力拗峭,颇能代表陈师道的词风。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陈无己所作数十首,号曰语业,妙处如其诗。但用意太深,有时僻涩。”这样的优点与缺点,在这首词中均有所体现。

qīngpíngyuè ·qiūguāngzhú

chénshīdào sòngdài 

qiūguāngzhú liánshēngqiū fānfēngjīngquèzhuì ànluòqīnglínhóng 
wēixíngshēngduànchánglǎng xūnqīnhuànshēngxiāng mièzhúquèyánmíngyuè lǎnxiānqièwēili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