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角钩心,仿股直弦斜,裁就钿表。一卷闲云,花样别翻新妙。
斗角钩心,仿股直弦斜,裁就钿表。一卷闲云,花样别翻新妙。
那夕乞向天孙,恁慧解、欠三分到。等绣鸳、度与金针,须值藕心聪皎。
那夕乞向天孙,恁慧解、欠三分到。等绣鸳、度与金针,须值藕心聪皎。
午窗清课犀奁悄。伴瓜仁,卐纹排小。天然二五称佳偶,拚几回颠倒。
午窗清课犀奁悄。伴瓜仁,卐纹排小。天然二五称佳偶,拚几回颠倒。
谁道片段不成,只顷刻、楼台琼造。更合交枝玉,应堪撩得,倩娘微笑。
谁道片段不成,只顷刻、楼台琼造。更合交枝玉,应堪撩得,倩娘微笑。

línglóngfànyǒngqiǎo--yáoxiè

dòujiǎogōuxīn仿fǎngzhíxiánxiécáijiùdiànbiǎojuǎnxiányúnhuāyàngbiéfānxīnmiào

xiàngtiānsūnnènhuìjiěqiànsānfēndàoděngxiùyuānjīnzhēnzhíǒuxīncōngjiǎo

chuāngqīngliánqiāobànguārénwànwénpáixiǎotiānránèrchēngjiāǒupànhuídiāndào

shuídàopiànduànchéngzhǐqǐnglóutáiqióngzàogèngjiāozhīyīngkānliāoqiànniángwēixiào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空江¹浩荡²景萧然³,尽日菰(gū)(pú)泊钓船
译文:江面上浩荡荡景色萧萧然,终日里只看见菰蒲钓鱼船。
注释:¹空江:洞庭湖水面横无际涯,尽日因风被阻,所以显得江面空旷。²浩荡:指风吹浪涌,白波浩荡记。³景萧然:这是同无风时比较,无风时江面百舸争流,异常热闹,而今船只避风,江面显得萧然。⁴菰:即艾白。⁵蒲:水草,孤与蒲,皆生长在浅水处。⁶泊钓船:钓船停在港湾中。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
青草¹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
译文:青草湖里浪高三月从此过,杨花飞絮扑面江上风烟满。
注释:¹青草:湖名,今在湖南省岳阳县西南,接湘阴县界,因湖南省有青草山,而且湖中多青草,故名。青草湖向来就和洞庭湖并称。一湖之内,有沙洲间隔,一名青草,一名洞庭。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情多¹莫举伤春目²,愁极兼³无买酒钱。
译文:多情怀绪莫要观看伤春景,无法消愁只因没有买酒钱。
注释:¹情多:指多愁善感的人。²莫举伤春目:不要放眼看那使人伤心的春天的景象。³兼:又加上。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犹有渔人¹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²
译文:极远处还布那几户渔家在,不成村落散住在那夕阳边。
注释:¹渔人:打渔的人。²夕阳边:在夕阳洒落的岸边。

  这是诗人途经洞庭遇风路阻时所写的一首诗,诗歌描写了洞庭的风光,并于诗歌中寄寓了自己的伤春情怀。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诗人因风大阻于洞庭湖边,举目远眺,但见与洞庭湖相连的江面上空荡荡的,天气阴沉,景物萧索,使人顿生抑郁之情,风大浪高,无法渡过洞庭,只得枯坐在钓船之内,尽日相伴的只有岸边的菰蒲。“尽日”二字,表明了诗人因风路阻而无法行路的无可奈何心情。首联通过空江的萧然景致与整日地面对菰蒲,一种寂寞抑郁的情感油然而生,为下面的进一步描写作了铺垫。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是写诗人坐在钓船内所目睹的舱外情景。诗人举目向青草湖方向望去,暮春三月的风特别大,湖面被吹得波涌浪翻,岸上的杨花也被吹得四处飞扬,迷蒙一片,把流入洞庭的河汊上空都给遮掩住了。这两句是描写洞庭湖边周围的萧然景致,是承接首联中所描绘的氛围而来的。一个“扑”字写出了柳絮逐风而舞的状态,极具动感。《唐诗别裁》注云:“夜泊洞庭湖港汉,故有‘绿杨花扑一溪烟’之句。否则风景全不合矣,玩末句自明。”一边是白浪层层,一边是白絮纷纷,水上陆上尽是白色,这种冷色调更添了几许凄凉。首句直接写风,连日的风使水面空空荡荡,足见风之大,而这两句则从侧面来写风之大,正是因为有风,才有“浪高”,才有“花扑”,前后两联从不同角度入手,将洞庭暮春风起时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在首颔两联的写景后,颈联的这两句承上开始抒情。路阻于洞庭之滨,又遇上了不作美的天公,诗人感叹道,如果是个有着坎坷经历又极易感伤的人,遇到这种情形,切不可举目远眺,显然这是诗人自身的经验之谈,因为诗人已经远眺了并已生了伤春之心,而且更令其尴尬的是,愁闷已极的诗人此刻身上却没有多余的钱可以沽酒来解愁。沈德潜在《说诗语》中对律诗的五六两句是这样要求的:“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须振起也。”这两句由景转情,确有别开一境、耸然挺拔的感觉。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诗歌的最后一联以景作结。诗人从自己的感伤情绪中摆脱出来,举目远眺,只见此刻已经夕阳西下,虽说景色萧然,但仍有几家渔人的房子,零零落落地散布在远处,只是看上去不成村落而已。这里的零星房屋,远方的西下夕阳,同样也给人以萧然的感觉,当然,也是因风受阻于郊外的孤身旅人抑郁心理的折射。

  该诗以景传情,以情染景,情景交融。这首诗中景物本身就含有不尽的情意,而诗人的悲愁又给景物罩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因此,饶有余味,绵绵不尽。在结构章法上,所见与所感交互递现,诗脉清晰,不失为一首有特色的律诗。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42-244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2-305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608-612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古城莽苍¹²(jīng)(zhēn)³,驱马荒城愁杀人,
译文: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已。
注释:¹莽苍:一作“苍茫”。²饶:多。³荆榛:泛指丛生的荆棘杂草。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魏王宫观¹尽禾黍²,信陵³宾客随灰尘。
译文: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信愁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
注释:¹魏王宫观:古大梁在战国时是魏国都城。观:一作“馆”,一作“殿”。²禾黍:语见《诗经·国风·王风·黍离》。³信陵: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封号信陵君。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忆昨雄都旧朝市¹,轩车²照耀歌钟³起。
译文: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
注释:¹朝市:朝廷街市。²轩车: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³歌钟:富贵人家的音乐歌舞。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军容¹带甲三十万,国步²连营³千里。
译文:精锐的军队,规模达三十万之多,国土上营寨连绵,相接千里之遥。
注释:¹军容:军队的规模装备。²国步:指国土面积。³营:一作“衡”。⁴一:一作“五”。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全盛须臾(yú)哪可论¹,高台曲池²无复存。
译文: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哪里可以言说,连当年那些楼台、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
注释:¹论:言说。²高台曲池:泛指楼台湖池。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遗墟(xū)¹但见狐狸迹²,古地空余草木根。
译文: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
注释:¹遗墟:荒废的城市建筑。²迹:一作“窟”。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暮天摇落¹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译文:天色已晚,草木凋零,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
注释:¹摇落:凋零。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侠客犹传朱亥(hài)¹名,行人尚识夷门²道。
译文: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
注释:¹朱亥: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朱亥本为屠夫,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夺兵抗秦救赵,是战国时著名的侠士。²夷门:魏大梁城东门。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译文: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食封万户的侯爵,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译文:当年发生在古大梁城里的凄凉旧事已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湮没无闻了,谁还能深究个中缘由呢?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流水从容东流而去,也许它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全诗二十句,四句一转韵,分为五个自然段落。全诗的重点是在写当时古都的荒凉,因此第一段就着力描写了作者驱马荒城所见的景象:在缓辔徐行中,只见满城一片荆棘,莽莽苍苍,昔日巍峨壮丽的魏王宫观如今长满了禾黍,曾经威震诸侯的信陵君和他的三千食客,也已烟消云散,化作满地灰尘。这一段起得苍劲有力,它以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荒城图,首先给读者以满目凄凉的强烈印象,起了笼罩全篇、奠定基调的作用。这一段虽然是描绘驱马所见,是在说“今”,但其中的“魏王宫观”“信陵宾客”已暗中寓“昔”,在今昔对比中,眼前的所见更为突出。第二段是对往昔的追忆,与第一段形成对比:在雄都朝市中,轩车驰骤,歌钟四起,一片繁华景象;而军队有三十万之众,国家方圆千里,国势堪称强盛。这一对比,使第一段的形象有了深厚的背景,并且格外鲜明。第三段一方面反接第二段,同时回应第一段,从对往昔的追忆,又回到眼前的景象:那高敞的舞榭歌台和曲折的池沼,已荡然无存,在断壁颓垣中,只见狐狸奔窜,草木黄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这与第二段的热闹繁华恰成对比,而且“高台曲池”,自身也有对比。第四段紧承第三段,同时也以“摇落”“秋草”等字面遥接第一段,好像是在写此时情况:游侠之士口里,还在传说着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壮士朱亥的大名;路上的行人,还可辨认出向信陵君荐举朱亥的老者侯嬴居住过的大梁东门的道路。实际上,这也是对往昔的追忆,形成物是人非的对比。最后一段,作者从朱亥、侯嬴联想到曾经得到赵王赏赐白璧黄金,骑骏马、佩宝刀,后来终于困于大梁的虞卿,如今也已成为难以追思的过客了,只有汴水一直在默默地向东流去。这些从前的人事,与此时古城的颓败荒凉,也形成强烈对比。全诗的今昔对比,在章法上,曲折而有变化,但又井井有条,一脉贯通,通过这种反复交错的对比,使无限兴亡之感,从字里行间沛然涌出,震动着读者的心灵。

  诗人善于寓感慨于写景之中,情景高度融合,使兴亡之叹和身世之感,从鲜明的形象中自然流出。第一段用“驱马荒城愁杀人”来抒发自己初进大梁时的惊愕、感叹之情,而景物方面则以满城的“荆榛”“禾黍”“灰尘”来烘托,使感叹显得极为自然。“愁杀人”三字,既体现出诗人无限慨然之思,又使古城倍显荒凉,情景相生,收到了强烈的效果,全篇的怅惘凄凉之情,也由此衍生而出。第三段中“全盛须臾哪可论”一句,前有“忆昨”一段作铺垫,后有“遗墟”“古地”作反衬,情感就自然跳脱而出。而第四段“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二句,则是全诗感情的高峰突起之处。诗人面对荒城,在暮天摇落之际,顿生宋玉之悲,兼感朱亥、侯嬴之豪情壮举,一腔无可寄托的豪荡、愤懑之情,不能自制,于是“抚剑悲歌”,那悲壮苍凉的歌声,在古城中回荡,愈发显得悲凉感人。特别是末段最后两句,“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有总结全篇的作用,感情极为广远、深沉。作者伫立在秋水漫漫的汴河之滨,眼见“逝者如斯”,各种愁思;一起涌至。这其中,有对往古的怀想和凭吊,也有对自己年华逝去而一事无成的嗟叹,更有对于国家局势的深情的关切。诗人将难以诉述的复杂情怀,都倾注在一江流水之中,使得感慨更为深沉,意味更为悠长,而在质实的描写之中,最后宕开一笔,也显得极为空灵。那激荡胸怀的感情,与景物相融合,收到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外,在音韵对偶上,全诗四句一转韵,第一、三、五段为平声韵,第二、四段为仄声韵,平仄相间,形成起伏跌宕,顿挫回环之感。句子以散行为主,但除第五段外,其余每段都是散偶相间,即每段开始二句为散行,后两句为对偶。这样,“隔联间以对仗,壁垒森严”(《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下,黄培芳评),“按节安歌,步武严整,无一往奔轶之习”(《唐风定》卷九,邢昉批)。这些都更有利于表现诗中那种豪健挺举、深沉悲凉的兴亡之叹。

一树古梅花数亩,城中客子乍来看。
一树古梅花数亩(mǔ),城中客子¹(zhà)²来看。
译文:旅居南京时,听闻吉祥寺中数亩梅花开的正艳,于是前去观赏。
注释:吉祥寺:在南京东郊。据载,寺后有梅数十亩,铁干虬枝,引人观赏。¹客子:作者旅居南京,故自称“客子”。²乍:初次。
不知花气清相逼,但觉山深春尚寒。
不知花气清相逼,但觉山深春尚寒。
译文:身临其境,只觉得山深境幽,春寒料峭,却不曾想到这正是梅花冷香逼人的缘故。

  古诗中咏梅之作屡见不鲜,自北宋林逋称道梅花的“暗香”以来,诗人们更是常常笔底流香,盛赞梅花。林古度的这首《吉祥寺古梅》,也是众多“梅花颂”中的一篇,表现了作者对梅花清冷香气的由哀赞叹。

  开头两句用“赋”的写法,总说古梅概貌并自己初来观赏之缘起。首句直写所见,“一树古梅花数亩”,即上引《金陵览古》“拜梅庵”条记载的内容,不同之处是突出了“花”,“扶疏十亩”的,不仅有盘曲环绕的“虬枝”,而且还有缀满枝头、“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的繁花。在用字上,以“一”领起,前四字与后三字似对非对,梅才“树”,花有“数亩”,于描摹形相的同时,也流泄出诗人的赞叹之情。诗人在明朝灭亡后就住在南京,故以“客子”自称。从时间顺序说,第二句在前,先有来游的客子,然后才见到盛开的古梅,这里为了突出“吉祥寺古梅”,故将写古梅的笔墨提前。一、二句看似平淡,但品味一下,又觉得不是无关诗趣的冗笔。正因为初来乍到,看到盛开的古梅,新鲜感自然特别强烈,若不是“乍来看”,下文对于香气独特感受恐怕就不会那么深了。

  三、四两句凝聚着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此诗的意趣所在。作者本意是赞美梅花冷香扑面而来,但不从正面描写梅香,而是说赏梅时只觉得春寒料峭,袭人肌骨,却不知道这是梅花冷香逼人之故。这种春寒的感觉愈强,愈显出梅花幽香之清冷逼人。明写春寒,暗赞冷香;故意说“不知花气”,实则是深深感到了花气之冷,清冷到了使人都误以为春寒浸身的程度。这就是作者故作不知梅香而蕴含的妙趣。花香,是嗅觉所闻;寒冷,是触觉所感梅花的冷香竟使人产生寒的感觉,这是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段所产生的效果,真切地再现了梅花香气的特征。

  这首诗融合了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来咏梅,清新自然,有一定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1343页

xiángméi--lín

shùméihuāshùchéngzhōngzizhàláikàn

zhīhuāqīngxiāngdànjuéshānshēnchūnshànghán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诸公衮(gǔn)¹登台省²,广文先生³官独冷
译文:所事事的人个个身居高位,广官先生的官职却很清冷。
注释:¹衮衮:众多。²台省:台是御史台,省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当时中央枢要机构。³广文先生:指郑虔。因郑虔是广文馆博士。⁴冷:清冷,冷落。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甲第¹纷纷厌²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译文:豪门之家吃厌了米和肉,广官先生的饭食反而不足。
注释:¹甲第:汉代达官贵人住宅有甲乙次第,所以说“甲第”。²厌:饱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先生有道出¹(xī)²,先生有才过屈宋³
译文:先生的品德超出羲皇,先生的才学胜过屈宋。
注释:¹出:超出。²羲皇:指伏羲氏,是传说中我国古代理想化的圣君。³屈宋:屈原和宋玉。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译文:德高一代的人往往不得志,扬名万古却又有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杜陵野客¹人更嗤(chī)²,被褐³短窄鬓(bìn)如丝。
译文:我杜陵野客更受人们讥笑,身穿粗布衣裳两鬓如丝。
注释:¹杜陵野客:杜甫自称。杜甫祖籍长安杜陵,他在长安时又曾在杜陵东南的少陵附近住过,所以自称“杜陵野客”,又称“少陵野老”。²嗤:讥笑。³褐:粗布衣,古时穷人穿的衣服。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日籴(dí)¹太仓²五升米,时赴³郑老同襟(jīn)
译文:穷得天天在官仓买米五升,经常拜访郑老,我们胸襟默契。
注释:¹日籴:天天买粮,所以没有隔夜之粮。²太仓:京师所设皇家粮仓。³时赴:经常去。郑老:郑虔比杜甫大一、二十岁,所以称他“郑老”。⁴同襟期:意思是彼此的襟怀和性情相同。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得钱即相觅(mì)¹,沽(gū)酒不复疑²
译文:得了钱我们往来相见,买些好酒毫不迟疑。
注释:¹相觅:互相寻找。²不复疑:得钱就买酒,不考虑其他生活问题。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忘形到尔汝¹,痛饮真吾师。
译文:乐极忘形,呼唤我和你,痛饮的豪情真是我的老师!
注释:¹忘形到尔汝:酒酣而兴奋得不分大小,称名道姓,毫无客套。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清夜沉沉动春酌(zhuó),灯前细雨檐花¹落。
译文:深沉的清夜我们劝饮春酒,灯前闪烁的屋檐细雨如花落。
注释:¹檐花:檐前落下的雨水在灯光映射下闪烁如花。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但觉高歌有鬼神¹,焉知饿死填沟壑(hè)²
译文:狂欢高歌像有鬼神相助,哪知道人饿死还要填沟壑。
注释:¹有鬼神:似有鬼神相助,即“诗成若有神”、“诗应有神助”的意思。²填沟壑:指死于贫困,弃尸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相如¹逸才²亲涤(dí)器,子云³识字终投阁
译文:司马相如有才能亲自洗食器,扬雄能识字终于要跳下天禄阁。
注释:¹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²逸才:出众的才能。亲涤器: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在成都开了一间小酒店,卓文君当炉,司马相如亲自洗涤食器。³子云:扬雄的字。⁴投阁:王莽时,扬雄校书天禄阁,因别人牵连得罪,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仓皇跳楼自杀,幸而没有摔死。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先生早赋归去来¹,石田茅屋荒苍苔。
译文:先生早些赋一篇《归去来》,免得瘠田茅屋长满青苔。
注释:¹归去来:东晋陶渊明辞彭泽令归家时,曾赋《归去来辞》。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¹盗跖(zhí)²俱尘埃。
译文:儒术对我有什么用?孔丘、柳下跖都已化成尘埃。
注释:¹孔丘:孔子。²盗跖:春秋时人,姓柳下,名跖,以盗为生,因而被称为“盗跖”.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译文:听了这些话,心里莫悲伤,我们生前相遇,把酒喝个畅快!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诸公”的显达地位和奢靡生活来和郑虔的位卑穷窘对比。“衮衮”,相继不绝之意。“台省”,指中枢显要之职。“诸公”未必都是英才,却一个个相继飞黄腾达,而广文先生,“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那些侯门显贵之家,精粮美肉已觉厌腻了,而广文先生连饭也吃不饱。这四句,一正一衬,排比式的对比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官独冷”和“饭不足”。后四句诗人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广文先生鸣不平。论道德,广文先生远出羲皇。论才学,广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举世推尊,仕途却总是坎坷;辞采虽能流芳百世,也解决不了生前的饥寒。

  第二段从“广文先生”转到“杜陵野客”,写诗人和郑广文的忘年之交,二人像涸泉里的鱼,相濡以沫,交往频繁。“时赴郑老同襟期”和“得钱即相觅”,仇兆鳌注说,前句是杜甫去,后句是郑虔来。他们推心置腹、共叙怀抱,开怀畅饮,聊以解愁。

  第三段六句是这首诗的高潮,前四句樽前放歌,悲慨突起,是神来之笔。后二句似宽慰,实愤激。司马相如是一代逸才,却曾亲自卖酒、洗涤食器;才气横溢的扬雄就更倒霉了,因刘棻获罪而被株连,逼得跳楼自杀。诗人似乎是用才士薄命的事例来安慰朋友,然而读者只要把才士的蹭蹬饥寒和首句“诸公衮衮登台省”连起来看,就可以感到诗笔的针砭力量。

  末段六句,愤激中含有无可奈何之情。既然仕路坎坷,怀才不遇,那么儒术拿来也没有用了,孔丘和盗跖也可以等量齐观了。诗人像这样说,既是在评儒术,暗讽时政,又好像是在茫茫世路中的自解自慰,一笔而两面俱到。末联以“痛饮”作结,孔丘非师,聊依杜康,以旷达为愤激。

  诸家评论这首诗,或者说悲壮,或者说豪宕,其实悲慨与豪放是兼而有之的,而以悲慨为主。普通的诗,要么是豪放易尽(一滚而下,没有含蓄),要么是悲慨不广(流于偏激)。杜甫的诗豪放而不失蕴藉,悲慨而无伤雅正,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

  首段以对比起句,不但挠直为曲,而且造成排句气势,运笔如风。后四句两句一转,愈转感情愈烈,“浩歌弥激烈”。第二段接以缓调。前四句为七言诗句,后四句突然转为五言诗句,免去了板滞之感。而且短句促调,渐变轩昂,把诗情推向高潮。第三段先用四句描写痛饮情的场景,韵脚换为促、沉的入声字,所谓“弦急知柱促”,“慷慨有余哀”。而诗中杂有豪放的语句,所以没有衰飒气味。诗评家对这首诗推崇备至,说“清夜以下,神来气来,千古独绝。”“清夜四句,惊天动地。”(见《唐宋诗举要》引)但他们忽略了“相如逸才”、“子云识字”一联的警策、广大。这一联妙在以对句锁住奔流之势,而承上启下,连环双绾,过到下段使读者不觉。这一联与首段联系起来,便显得“衮衮诸公”可耻。实际上就是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所以说这首赠诗不是一般的叹老嗟卑、牢骚怨谤,而是伤时钦贤之作,诗人将激烈的郁结情绪用蕴藉的手法表现了出来。

  末段又换平声韵,除“不须”一句外,句句用韵,慷慨高歌,显示出放逸傲岸的风度,使读者读起来,能沉浸其中而精神振荡。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62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¹依然。
译文:花还没有全开,月还没有全圆,寻花待月的心情仍一如往常。
注释:¹思:心情。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译文:但花开便谢,月满则亏,明明知道花月如此无情,却还要苦苦追寻等待,更加怜惜它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