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酒江楼试晨眄,独鸦过楼云一片。隔江一楼对我楼,杨枝袅袅当帘钩。
置酒江楼试晨眄,独鸦过楼云一片。隔江一楼对我楼,杨枝袅袅当帘钩。
何人吹笛楼上头,吹暗江潮如暮秋。远山睨竹春阴老,小渚眠凫梦气幽。
何人吹笛楼上头,吹暗江潮如暮秋。远山睨竹春阴老,小渚眠凫梦气幽。
川原迢迢烟翠缜,薄衫映空怨风紧。孤情浩荡不可留,千里芳华同拍浮。
川原迢迢烟翠缜,薄衫映空怨风紧。孤情浩荡不可留,千里芳华同拍浮。
我欲携家寄渔艇,乾坤东南有沧溟,不逐江头乱萍梗。
我欲携家寄渔艇,乾坤东南有沧溟,不逐江头乱萍梗。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¹月半轮秋²,影³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
注释:¹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²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³影:月光的影子。⁴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¹²清溪³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¹夜:今夜。²发:出发。³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⁴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⁵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⁶下:顺流而下。⁷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75-277

éméishānyuè

bái tángdài 

éměishānyuèbànlúnqiū yǐngpíngqiāngjiāngshuǐliú 
qīngxiàngsānxiá jūnjiànxiàzhōu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晓月坠¹,宿云微²,无语枕频欹(qī)³。梦回芳草思(sī,旧时读sì)依依,天远雁声梦。
译文:拂晓的月亮从天空坠下,夜空云雾已经微淡,默默无语倚在枕上。梦醒仍恋芳草绵绵,雁声消失遥远天边。
注释:¹坠:落下。²微:疏淡。³欹:斜倚。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啼莺散,馀(yú)¹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埽(sǎo)²尽从伊³,留待舞人归。
译文:啼晓的黄莺散,零落的飞花乱,只留下寂寞画堂深深院。任落红遍地休扫它,留待跳舞人回当地毯。
注释:¹馀花:馀即余,残花。²埽:扫去。³尽从伊:这里指全由落花,任凭它飘落一地。

  李煜为南唐末代国君,虽不通为政之道,却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词皆妙,尤以词的成就。此词抒发春天的思念之情,写得悠然深远、余味无穷。上片“梦回”二字交待词人情感之引起,下片借场景继续抒写思念之情。这首词是其软禁生涯的泣血之作。

  词的上片写彻夜梦思的情状与伊人消息沉沉。这汹涌而来的思念,大抵是多日以来早在心理埋好伏线,以至于入梦时,李煜也舍不得将其丢掷一旁,多情伤别,梦寐萦怀,然而梦中究竟有多少字,他只字未提。“晓月坠,宿云微”,这两句对偶,描写晓月西沉,暮云渐上,一片祥和之色与梦回后的惆怅。这种气氛使得词人便更加思念远方的人,不知不觉魂归梦中,情思悠悠,伊人之芳香弥漫在词人整个心中,在梦乡里,只见雁影在苍宇之间渐飞渐远,却没有带来任何音信,词人因此伤感。而《清平乐》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与“雁声梦”、“芳草”相印证,意趣更加明晰。这两句,扩大了空间,增强了离恨,心情尤觉不宁,所以只得频频欹枕,默默无言。上片坠月余辉、微云抹岫与梦里残痕、天边芳草暗相融洽,使人感到曲折深邃,缥缈汪洋。

  下片描写冷静堂院与词人的寂寞与伤感。“啼莺散,馀花乱。”莺散花落,春天也即将逝去;雁声梦少,啼莺也纷纷振翅而去,似有别处风光更加迷人,总会比这残花乱舞的寂寞画堂增添几分生气。“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词人不扫落花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要留给欢爱的人看看,好花到了这个地步十分可惜,来引起她的警惕;第二是要让欢爱的人明白,惜花之人对此又是多么难堪,来引起她的怜惜。总之,希望从这里来感动她。秋色已尽,想必伊人也要赶快归来,以后不再远离,道来简单,意味却是深长,因为这正是大周后去世后的第一个春天,李煜是独自度过。在这寂静之中,陪伴词人的只有寂寞,只能凭空怀念当年一幕令人心旌神摇的风景。可惜李煜自己格外清楚,他思念的大周后,是不会再回来了,将逝的春景、已经逝去的美人,终究只是一场梦,无法挽回。陆淞《瑞鹤仙》词中有这么一段:“阳台路迥(一作‘远’),云梦雨,便无准。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细问,问因循过了青春,怎生意稳?”说的很透辟,这两者虽怀念对象不同,表达男女间的心情,正可互相印证。

  这首词在“晓月”“宿云”“芳草“雁”“莺”“花”“片红”等密丽意象中,融入词人的“闺阁”之思,将寂寞深情表现的伤感而优美.

参考资料:
1、 王光鹏.《李煜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5
2、 王树海主编.《通赏中国历代词》.吉林:长春出版社,2014:76
3、 上官紫微著.《春花秋月何时了· 遇见最爱的婉约词》.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51

qiānyīng ·xiǎoyuèzhuì

 dài 

xiǎoyuèzhuì 宿yúnwēi zhěnpín mènghuífāngcǎo tiānyuǎnyànshēng 
yīngsàn huāluàn huàtángshēnyuàn piànhóngxiūsǎojìncóng liúdàirénguī 
公下世。此词,公之绝笔也
斜红叠翠¹。何许²花神³来献瑞(ruì)。粲(càn)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译文:红花多姿,绿叶茂密,是何处的花神前来呈献这一派祥瑞啊。(花草)那鲜明的衣服,真像是从织女那里割来了一织机的锦缎。
注释:¹红、翠:借代修辞,代指红花与绿叶。²何许:何处。³花神:掌管花的神。⁴献瑞:呈献祥瑞。⁵粲粲:鲜明的样子。⁶裳衣: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⁷天孙:指传说中巧于纺织的仙女,即织女。⁸机:织机。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¹。不耐²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³。莫放春光造次
译文:拥有真正馨香、美妙资质的花草,不能忍受人世间的风吹与日晒。(我)尽力遮拦围护花草,不想让春天的风光这样匆忙地归去。
注释:¹妙质:美的资质、才德。²不耐:不能忍受。³遮围:遮拦,围护。⁴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⁵造次:仓促,匆忙。⁶归:归去。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据该篇后记文字“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此词,公之绝笔也”,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开”的春天;因词人自号“芗林居士”,可见“芗林”系指其所居之处;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春光”尚未归去,而词人却辞世而长去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登百丈山三里许¹,右俯绝壑(hè)²,左控³垂崖,垒(lěi)石为磴(dèng),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译文: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注释:¹许:表示约数。²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³控:临。⁴垂崖:陡峭的山崖。⁵度:渡过,过去。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¹磴而东,即得²小涧(jiàn)。石梁³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cóng)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kàn)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ān)¹⁰。庵才¹¹老屋数间,卑庳(bì)¹²迫隘(ài)¹³,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¹⁴。水自西谷中循石罅(xià)¹⁵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¹⁶其上流,当水石峻激¹⁷相搏处,最为可玩¹⁸。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chán)¹⁹。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译文: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只有西阁美好。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注释:¹循:顺。²得:遇见。³梁:桥。⁴亭午:正午。⁵淙:流注,灌注。⁶溅溅:水流声。⁷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⁸瞰:俯视。⁹蹑:踏,踩。¹⁰庵:尼姑的寺庙。¹¹才:仅仅。¹²卑庳:低矮。¹³迫隘:狭窄。¹⁴胜:美好。¹⁵罅:裂缝。¹⁶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¹⁷水石峻激:为合叙句,拆分开来为“水激,石峻”。¹⁸玩:欣赏,品味。¹⁹潺潺:象声词,溪水流动的声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mèi)¹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fèn)²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³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yī)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dié),不可殚(dān)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¹⁰,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¹¹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¹²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¹³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¹⁴矣。
译文: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注释:¹昧:昏暗。²瀵涌:喷涌。³烛:照。⁴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⁵夺目:光彩耀眼。⁶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⁷历历:一个个清清楚楚的。⁸薄:迫近。⁹殚:尽。¹⁰川:平野,平地。¹¹飞浮:飘飞浮动。¹²径:小路。¹³祷:祈祷。¹⁴穷:尽。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¹其胜,余又叙次²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³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译文: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注释:¹纪:通“记”。²叙次:按照次序记叙。³各别为小诗:各个另外作了几首短诗。按:所作小诗是六首五绝,见《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台咏》。⁴夫:远指代词,那些。

  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方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文尾映照题目,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显得十分集中、紧凑。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

  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山之胜盖自此始”。“左俯绝壑,右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及得度”,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险奇美的欣赏。

  第二段,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段山门前后诸景点虽历历如绘,以“跨”、“度”、“上”等行为动词,展示过程,一笔不漏地描述了游览经过和诸多景象,但其详写重点则放在幽静美的描绘上。作者以“涧”为中心,贯穿着水的描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声色并茂。“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点染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第二段一开始先略提小涧,再谛听水声溅溅,再瞰涧水流淌,再写“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探寻了水源,再以“乃为前所谓小涧者”,照应前文,并以“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调。

  第三段,先写壮美的瀑布,后又写了美姿美态的山峰。

  先写瀑布。如果说第二段写出了百丈山的幽美的话,那么第三段写瀑布则重在表现壮美。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然后写山峰。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主次层次感丰富的图画。“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清晨“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凸现的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最后一段,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这一句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这篇游记和一般平铺直叙的游记不同,作者处处留意对重点景观进行介绍、描写。如开头就直接写“石磴”,而舍去了关于登山历程的冗长叙述。又如写小涧,仅从客观方面写到了“苍藤古木”、“水皆清澈”以及涧水飞溅而下的淙淙声,和“盛夏亭午无暑气”这一游人的主观感受,笔墨无多,就点染出了此地环境的清幽宜人。作者在介绍自然景观时,还擅于运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即先叙述该处属平常景观,然后从中找出可供游人欣赏或可能使游人感兴趣的某一侧面、景点来进行介绍。如写山中六景之一的山门,仅有一“不能容十许人”的小屋,殊无可观,而作者用一转折语气,以“然”字领起,指出此地亦别有情趣。因为它“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倘若炎夏登临,峡风拂面,定当十分畅快,就使读者不禁心向往之了。又如写到山庵时,以为它“才老屋数间”,且狭小低湿,自然无可欣赏,而作者用一“独”字领起,指出庵之西阁却为一胜景,特别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遇,叙述了夜卧其上,下听泉声潺潺,所引起的悲凉之感。百丈山中最吸引游人的,是石台和石台周围的景色。从“下临峭岸”的石台上,既可于“林薄间”望见前岩岩穴中喷涌而出,“投空数十尺”的瀑布;又可远眺“数百里峰峦高下”的壮观景色。还有变化万千的云海、冉冉西沉的夕阳。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为了突现石台及其周围景色之美,作者多次运用了恰切而生动的比喻,如说瀑布飞沫“如散珠喷雾”,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云海中诸山“若飞浮往来”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那描写瀑布飞沫为日光所照时的景象的一段文字,虽为直叙,但由于能为山水传神,其技巧也不能不令人叹服。

参考资料:
1、 臧维熙.《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出版社,1992

bǎizhàngshān

zhū sòngdài 

    dēngbǎizhàngshānsān yòujué zuǒkòngchuí lěishíwéidèng shínǎi shānzhīshèng gàishǐ 

    xúndèngérdōng xiǎojiàn shíliángkuàshàng jiēcāngténg suīshèngxiàtíngshǔ shuǐjiēqīngchè gāocóngxià shēngjiānjiānrán shíliáng xúnliǎngzhéérshàng shānmén xiǎosānjiān néngróngshírén ránqiánkànjiànshuǐ hòulínshíchí fēngláiliǎngxiájiān zhōngjué ménnèikuàchíyòuwéishíliáng érběi nièshí shùān āncáilǎoshùjiān bēiài guān 西wéishèng shuǐ西zhōngxúnshíxiàbēnshèchūxià nándōngshuǐbìngzhùchízhōng chíérchū nǎiwéiqiánsuǒwèixiǎojiànzhě shàngliú dāngshuǐshíjùnxiāngchù zuìwéiwán nǎihòu suǒ shàng zhěnzhīxià zhōngchánchán jiǔérbēi wéiàiěr 

    chūshānménérdōngshí shítái xiàlínqiàoàn shēnmèixiǎnjué línjiāndōngnánwàng jiànqiányánxuéfènyǒngérchū tóukōngxiàshùshíchǐ nǎisǎnzhūpēn guāngzhúzhī cuǐcànduó zhēngshì táidāngshān西nánquē qiánshān fēngxiùchū érshùbǎijiānfēngluángāoxiàjiēzàiyǎn 西shān guānghéngzhào cuìchóngdié dānshù dànxiàshì báiyúnmǎnchuān hǎi éryuǎnjìnzhūshānchūzhōngzhě jiēruòfēiláiwǎng huòyǒnghuò qǐngwànbiàn táidōngjìngduàn xiāngrénzáoshíróngdèng érzuòshéndōng shuǐhàndǎoyān wèixiǎnzhěhuògǎn ránshānzhīguānzhě zhìshìqióng 

    liúchōng píng shūjìng biǎozhōubīnyóuzhī jiēshīshèng yòuxiáng érzuìguānzhě shídèng xiǎojiàn shānmén shítái 西  yīnbiéwéixiǎoshīzhìchù chéngtóngyóuzhūjūn yòugàowǎngérwèinéngzhě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¹与人俱贬,人亡²石尚存。
译文:你自定州贬官到岭南,雪浪石因此与世不闻;而今你竟谢世而去,石却在故地留存。
注释:苏子瞻:即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¹石:指苏轼所收藏的一块墨石。²人亡:指苏轼亡故。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却怜坚重质¹,不减浪花痕(hén)²
译文: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的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
注释:¹坚重质:指石质坚硬凝重。²浪花痕:指墨石上的白色纹脉,如雪浪花留下的痕迹。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满酌(zhuó)怜山酒¹,重添丈八盆²
译文:我要像你当年酌酒赏石那样,把怜山酒向杯怜满斟;还要像你当年用大盆盛石那样,重新修治雪浪斋并添置丈八盆。
注释:¹怜山酒:怜山所产的酒。怜山:定州的别称,在今河北省定县。²丈八盆:苏轼盛石的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公兮不归北¹,万里一招魂。
译文:你终于不愿归北与亲人团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祸之心;我今只能在万里外的定州城,写此哀辞为亡友洒泪招魂。
注释:¹不归北:未能北归,苏轼当时在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并卒于此地。

  首联“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从人石俱贬写到石存人亡,一开头就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诗人从“石”入手,自然浑成。石存人亡的衬托,突现了苏轼的不幸。当年,苏轼被贬南方,这块心爱的玩石,随其同往,可谓同病相怜;而如今人去石存,大有人不如石之慨。而赞美“石”质的“坚”与“重”,则暗含诗人对苏轼为人立世之本的钦佩。苏轼一生,在政治上从不因一己之利而朝三暮四,始终坚持独立的品行。石随人贬,一个“俱”字,道尽了当时的世态炎凉。更伤感的是,苏轼所欣赏的雪浪石虽“不闻”而“尚存”,雪浪斋还可重新“葺治”,而石和斋的主人苏轼却再也见不到了,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感。

  中间两联承“石尚存”生发。“坚重质”既是写雪浪石,又是苏轼的象征。苏轼一生爱石,在于石具有“震霆凛霜我不迁”的“节概”,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坚重质”,而苏轼一生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正具有这种坚重不迁的高贵品质。颈联隐括苏轼《雪浪石》诗和《雪浪斋铭》入诗,写珍惜和复原友人遗物。“满酌中山酒”,是说诗人也要像当年苏轼那样“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重添丈八盆”,是说要重做“玉井芙蓉丈八盆”以盛装雪浪石。珍重友人遗物正表现了思念友人的深厚之情。

  尾联承“人亡”。“不归北”,语意双关,既指苏轼卒于常州,又指苏轼鉴于政治原因,决意“不归北”。苏轼本来“已决计从弟之言,同居颍昌”,但行至真州,“颇闻北方事,有决不可往颍昌近地居者,今已决计居常州。”所谓“北方事”是指宋徽宗上台仅一年多,就由调停新旧两党转为再次打击元祐党人。苏轼为“省力避害”,决意留在离京城较远的南方。不料突然卒于常州,失去了同弟弟和老友重见的机会,诗人也只能在遥远的定州为友人招魂而已。

  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开生面,它睹石思旧,借物写人,以“贬”字领起全篇,以“亡”字,贯穿始终,层层递进,环环入扣,诗中无一“哀”字,而哀情则从隙缝中透露出来。

参考资料:
1、 衣殿臣编著.历代友情诗 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03:第434-436页
2、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326-327页

zizhānāi--zhāngshùnmín

shírénbiǎnrénwángshíshàngcún

quèliánjiānzhòngzhìjiǎnlànghuāhén

mǎnzhuózhōngshānjiǔzhòngtiānzhàngpén

gōngguīběiwànzhāoh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