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黑贤愚混是非,诙谐调笑足投机。平原具眼犹轻遂,延赏何人解识韦?
白黑贤愚混是非,诙谐调笑足投机。平原具眼犹轻遂,延赏何人解识韦?
红杏碧桃应懒种,孤云野鹤自高飞。世间处处鱼羹饭,好及秋凉早赋归。
红杏碧桃应懒种,孤云野鹤自高飞。世间处处鱼羹饭,好及秋凉早赋归。

zuòyǒugǎn--liúè

báihēixiánhùnshìfēihuīxiédiàoxiàotóupíngyuányǎnyóuqīngsuìyánshǎngrénjiěshíwéi

hóngxìngtáoyīnglǎnzhǒngyúngāofēishìjiānchùchùgēngfànhǎoqiūliángzǎoguī

刘鹗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 3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¹天之命,於(wū)²³(pī)
译文:想那天道的运行,美好肃穆永不停。
注释:¹维:语助词。一说“思念”。²於:叹词,表示赞美。³穆:庄严粹美。⁴不已:不止。指天道运行无止。不:借为“丕”,大。一说发语词。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於乎不显¹,文王之德之纯²
译文:多么辉煌多光明,文王品德多纯净。
注释:¹显:光明。²德之纯:言德之美。纯,大,美。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假以溢(yì)¹,我其收²之。
译文:嘉美之德使我慎,我们永远要继承。
注释:¹假以溢我:以嘉美之道戒慎于我。假,通“嘉”,美好。²收:受,接受。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jùn)¹我文王,曾孙²(dǔ)³之。
译文:顺着我祖文王道,子子孙孙永力行。
注释:¹骏惠:顺从的意思。²曾孙:后代子孙。孙以下后代均称曾孙。郑笺:“曾,犹重也。”³笃:厚,忠实。此处指笃行,行事一心一意。

  《周颂·维天之命》是《诗经·周颂》的第二篇,无韵,篇幅不长,充满了恭敬之意、颂扬之辞。

  此诗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每四句为一部分。前一部分说文王上应天命,品德纯美;后一部分说文王德业泽被后代,后代当遵其遗教,发扬光大。前后两部分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前一部分有一个逆挽,也就是说,今传文句将原该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於乎不显”的平行结构在句子的排列组合上作了小小的变化。语义丝毫未变,但效果却很不一样,两个“於”字的叠合,更显出叹美庄敬之意。而后一部分没有用感叹词,作者便任句式按正常逻辑排列,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在唱出重音——赞颂文王——之后,以轻声顺势自然收束,表示出顺应文王之遗教便是对文王最好的告慰,这样一种真心诚意的对天祈愿与自我告诫。全诗犹如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这种形式,在当代歌曲中,也还是很常见的。

  从诗的句式看,此诗中第四句“文王之德之纯”与第七句“骏惠我文王”完全可以压缩成“文王德纯”“骏惠文王”这样的句式,如此则八句均为四言,整齐划一。《周颂》中不是没有这样纯用四言句的诗章,如《周颂·臣工》《周颂·噫嘻》等即是。因为《周颂》中多无韵之诗,可能会有人将这种句式参差与匀整的不同与有无韵脚联系起来,以为有韵之诗句式以匀整为尚,无韵之诗句式以参差为尚。这种看法未免太绝对,上举《周颂·臣工》《周颂·噫嘻》等无韵(江永《古韵标准》谓《周颂·臣工》“韵不分明”,语尚含糊)之诗也是齐言句式,就很难以此解释之。《颂》诗的句式参差与否,除了语言表达上的需要外,可能更多的是合乐的需要。据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说:“《颂》律与《雅》律之配置不同,《雅》为周旋律,《颂》为交旋律。”而阮元《释颂》强调《颂》之舞容而谓其全为舞诗。据此,则《颂》诗的音乐大约因切合舞蹈的需要而旋律变化多一些,句式参差与匀整正反映出其旋律的差异。

  至于说此诗的内容,实在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颂扬文王德配上天,对其美德顶礼膜拜,正是周公摄政制礼,确定祭祀文王的规格仪轨之后,创作祭舞祭歌的必然主题。此诗言词古直,情意朴素,并不像后世的祭祀歌辞那样有矫揉造作之弊。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46-648

wéitiānzhīmìng

míng xiānqín 

wéitiānzhīmìng  
xiǎn wénwángzhīzhīchún 
xià shōuzhī 
jùnhuìwénwáng zēngsūnzh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 一作:复反)
风萧萧¹兮易水²寒,壮士³一去兮不复还。(复还 一作:复反)
译文: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注释:¹萧萧:指风声。²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³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探虎穴兮¹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译文: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注释:¹兮:语气助词。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shuǐ

míng xiānqín 

fēngxiāoxiāoshuǐhán zhuàngshìhuán  (huánzuò fǎn )
tànxuéjiāogōng yǎngtiānchéngbáihóng  (wéihòurénzuò )
梨云无梦倚黄昏,薄倩朱铅蚀泪痕。
梨云无梦倚(yǐ)黄昏,薄倩朱铅蚀泪痕。
译文:像梨花一样洁白的云朵,并不是在梦中才能看到,它就游曳在接近黄昏的天空中;就像是佳人所用的薄薄的朱铅一样,能遮掩因忧伤而留下的泪痕。
宿酒破寒薰玉骨,仙丹偷暖返冰魂。
宿酒¹破寒薰玉骨,仙丹偷泪返冰魂。
译文:隔夜不醒的酒力仍然灼烧着如梅花般鲜艳洁净的肌骨,丹药带着暖意悄然温暖了冰冷的灵魂。
注释:¹宿酒:隔夜仍使人醉而不醒的酒力。
茜裙影露罗衣卷,霞佩香封缟袂温。
(qiàn)¹影露罗衣卷,霞佩香封缟(gǎo)(mèi)²温。
译文:绛红色的裙子下映衬着罗衣微微蜷起的影子,装饰着霞佩与香封的白衣依稀残存着彼此的余温。
注释:¹茜裙:绛红色的裙子。²缟袂:白衣。
回首孤山斜照外,寻真误入杏花村。
回首孤山斜照外,寻真误入杏花村。
译文:黄昏的夕阳斜照之外,站在高耸的孤山上蓦然回首,寻找春迹却误入了杏花山村。
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淼澒洞,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惟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奔涌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太湖,东南巨浸(jìn)¹也,广五百里²,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wù)³,幽谷曲隈(wēi),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ài)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jié)卑稚,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mǎng)(miǎo)(hòng)(tóng),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zhù)之。意惟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奔涌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译文:太湖是东南方的大湖。它方圆五百里,挺立于波涛之上的山峰数以百计。而层层叠叠的山谷,各不相同的谷地,幽深的山谷,曲折的水流,无非是神仙圣灵栖息的地方。天下的山峰,有水才能有情趣;有时候水被束缚显得狭窄紧迫,就不能尽显山的奇美;天下的水,有山才能尽显其美;山有时孤零矮小,就不能尽显水的奇趣。太湖水势广阔浩荡,连绵不断,淹没了许多山,山虽多但太湖的水却足以容纳得下。我想这只是海外才有的独一无二的岛,这样绝美的风景在中原是没有的。因此凡是太湖边的奔流的河水,屏列的山峰,都是凭借太湖才成为了胜景。
注释:¹巨浸: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在江苏和浙江两省之间,周围五百余里,面积三万六千多顷,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素称鱼米之乡。²广五百里:《明史·地理一·苏州府》:太湖“纵广三百八十三里,周三万六千顷”。³坞:四周高而中间低的谷地。⁴曲隈:水流弯曲之处。⁵孤孑卑稚:孤零矮小。⁶漭淼澒洞: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⁷中州: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亦称中原。⁸奔涌:奔腾涌出。⁹屏列:像屏风一样排列着。
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蚤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自锡山¹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jiāo)、湫(jiǎo)山之间²,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蚤³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译文:从锡山经过五里湖,就到了宝界山,它在洞庭山的北面,椒山、湫山的中间,王仲山先生住在那里。先生早年曾弃官不做,而他的儿子刚刚考中,也辞官回家了。他们在家中的庭院里每天吟诗作画自娱自乐。因而长洲县的陆君让我为山居作一篇传记。
注释:¹锡山:山名,在今江苏省无锡市西。²“洞庭”句:洞庭,山名。太湖中有东、西洞庭二山,东洞庭山现已与陆地相连。夫椒:山名,在太湖当中。一说:又名包山,即西洞庭山。湫山:太湖中山名。³蚤:同“早”。⁴告归:辞官回家。
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面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之外。而天宝之末,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¹,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面势²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³,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wǎng)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qī)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jié)清思逸韵,出尘壒(ài)之外。而天宝之末,顾¹⁰不能自引决¹¹,以濡(rú)(jié)胡之腥膻(shān)¹²。以此知士大夫出处(chǔ)有道¹³,一失足遂不可浣(huàn)¹⁴,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¹⁵,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译文:我没有到过宝界山,但曾经在万峰山读书,饱览过湖边各山的奇景。虽然方向形势不同,但没有一个不是凭借太湖才成为胜景的。常常在夕阳西下、残霞片片的时候,从长兴县的马迹山上几乎可以望见那座宝界山。过去王维闲居的辋川别墅,将其入诗入画得非常美妙,至今可以让人想象出那个地方。仲山先生的住所,比起华子冈、欹湖那些奇妙美好的景象,难道有所逊色吗?茫茫千里湖山一片,哪里是蓝田所能具有的呢?王维思想超逸脱俗,高于世人,但天宝末年却不能自杀殉国,结果被叛军俘获。从这里可以看出士大夫当官退隐都有原则,一旦失足就不能再恢复清白,比如说王维,让人一千年来还有遗憾。如今仲山父子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归隐,哪里比得上啊!哪里比得上啊!
注释:¹万峰山:又名邓尉山,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²面势:方向形势。³马迹长兴:山名,在太湖中。长兴:县名,今属浙江省。⁴“王右丞”句:王右丞,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与画家。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新唐书·文艺中》有传。辋川别墅: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改筑而成。王维曾集其吟咏为《辋川集》,并绘有《辋川图》。⁵华子冈、欹湖:辋川的两处名胜。⁶蓝田:指代辋川别墅。⁷摩诘:指王维。⁸尘壒:尘埃。此指世俗。壒,灰尘。⁹天宝之末: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42年—755年)。末,末年,指天宝十四年(755年),其年发生安史之乱。¹⁰顾:却,然而。¹¹自引决:自杀。¹²濡羯胡之腥膻:安禄山军队攻进长安,王维被俘,遣送洛阳,授予给事中官职。事见《唐书·王维传》。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代指安禄山。¹³出处有道:当官与退隐都有原则。出,指出仕,当官。处,指退隐。¹⁴“失足”句:失足,指道德堕落,丧失节操。浣,洗净。¹⁵嘉遁于明时:嘉遁,合乎正道的退隐。《周易·遯(dùn)卦·九五》:“嘉遁贞吉。”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文章开始便高屋建瓴,寥寥几笔,就得心应手地勾画出太湖景色的特点:烟波浩渺,群峰绵亘,重涯别坞,幽谷曲隈;并用天下山与水的不能相称,反衬太湖山水的相得益彰,进而概括出滨湖诸山的共同特点:挟湖为胜。文章后半段,作者以王维未能审时度势,致染“羯胡之膻”,反衬王氏父子明时退隐之智;用王维所居辋川别墅的不足,反衬宝界山居能擅千里湖山之胜。全文巧于用笔,善于衬托。

  第一段是描写太湖的奇山秀水。太湖的美,在于山水相衬,相得益彰。作者认为,天下之山,得水而悦;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借水而妩媚,水因为山而灵秀,相互修饰弥补对方的缺陋。而五百里太湖,浩瀚澒洞,群峰出于万顷波涛之中,为中原绝不可见的奇观。湖中有数十个岛屿,号称七十二山,实际可以称山的不及其半,如果把所有的洲渚矶浮都算在内则又不止七十二个,正如文中所说:“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其中较大的有湖东南的东、西洞庭山和湖西北的马迹山。四面群山环绕,港汊相连,草树繁茂,曲折幽深,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处处都可以说是仙灵栖息之所。作者以神话传说中的“海外绝岛”相比,称之为“中州无有”,表达了无限向往和赞美之情。

  文章第二段接着叙述为宝界山居作记的经过和感想。宝界山在太湖鼋头渚,有宝界桥与无锡市区相连。从锡山出发,渡过五里湖,舍舟登岸,便到了王氏父子隐居之处。据传宋人钱绅退休后曾卜筑于此,明清时其遗址尚存。东南有山门,下岭可通石塘,风景与作者早年读书的万峰山相似,“皆挟湖以为胜”,可以尽览湖山之美。登上宝界山向西南眺望,湖中的马迹山和作者所居的长兴县,“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反过来说,从长兴向东北望去,也可以看到宝界山。这里通过遐想,将作者与山居主人联系起来,既表达了对王氏父子的仰慕之情,同时也使文章更加富于诗意。

  最后一段议论,用意在于称赞王问和王鉴父子二人不慕功名富贵能够激流勇退,为当时的士大夫所不及。文章对王维在安史之乱中滞留长安,未能“引决”,以至“一失足遂不可浣”,虽不免过于苛求,却也反映出作者对气节、人格的看重。

  归有光虽然没有到过宝界山,但他对太湖的山川地理十分熟悉,他任职的长兴县,地处太湖西南,与北岸的无锡隔湖相望。湖中和湖周的许多名胜古迹,他都去考察和游览过,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全文结构严谨,脉胳清晰,夹叙夹议,文字简洁,不仅介绍了少为人知的宝界山居,而且对太湖风物的描绘尤为生动具体,展现出“东南巨浸”的宏阔图景。

参考资料:
1、 臧维熙主编.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11月:第398—399页
2、 陈鸿儒,朱鸿,陈炜选注.明清山水小品精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55页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¹,古来谁会,行藏(cáng)用舍²?人不堪忧,一瓢(piáo)自乐,贤哉回³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qī)者。”
译文:稼轩何谓贫穷,任凭檐外泉水如玉珠倾泻。顺应天意的安排,安于自己的处境。自古谁真正理解“用我则行,舍我则隐”? 贤者颜回住陋巷,一竹篮饭,一木瓢水,别人也许受不了这种穷困,他却守清贫而自乐。料想当年,会问孔丘:既以粗茶淡饭为乐,又何必整日忙碌不停?
注释:瓢泉:《铅山县志》:“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¹乐天知命:《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²行藏用舍:指出世入世之道。³回: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得意弟子,现在山东曲阜有颜庙。⁴饭蔬饮水:吃粗粮,喝冷水,即粗茶淡饭之意。语出《论语·述而》:“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栖栖: 忙碌状。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零落,轻裘(qiú)肥马¹。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²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译文:泉水呀,姑且与浮云青山相伴,不要匆忙地流下山去。对泉照影,自觉苍老,被当权者冷落,乃意中事。饮罢泉水,但觉口齿清凉,满怀清香。笑挂瓢树上,风吹有声面摔碎。问:何不作哑以保全自己?
注释:¹轻袭肥马: 《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即指富豪之人。²笑挂瓢:《逸士传》:“许由手捧水饮,人遗一瓢,饮讫,挂木上,风吹有声,由以为烦,去之。”

  这首词吟咏瓢泉,主旨就在一个“乐’字上。

  上片起句即以“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来表明自己的乐观情绪,他并不担心必隐以后的清贫生活,甚至将瓢泉溅起的朵朵浪花比作琼玉珍珠,将其视为自己的财富,可见词人之高雅。“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作者为自己能够以达观的心态看待人生而表示得意,因为他已经做到了“行藏用舍”,因而也就毫无遗憾。接下来词人又以安贫乐道的颜回自许,“一瓢自乐”意为其所居之地有如琼玉一般的瓢泉,生活虽然清苦,但是没有烦恼,也不用再为仕途的得失而忙碌奔波,且悠闲自在。

  下片是作者面对瓢泉产生的独特想法,“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一句希望泉水能够居于山中保持自己清冽的本色,而不要流下山去变得浑浊,寄托了自已绝不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的理想。“苍颜”三句,是作者以瓢泉为镜,看见自己衰老的容颜之后的感受,功名富贵如过眼云烟,人最终还是会变老,万事都成一梦。结句双关,“挂瓢风树”的瓢,既指饮水之瓢,又暗指瓢泉之瓢,点明了远离喧器的尘世以保持自己高洁品行的主旨。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 经典传家 图解辛弃疾词[M]. 合肥:黄山书社, 2016.03.第14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