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¹春光²斗日光³,山城斜路杏花香。
译文:一天天的春光和时光争晖飞快流逝,奔向山城的山路早春的杏花发出芳香。
注释:¹日日:意为一天天。²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³日光:既指艳阳春日,又兼有时光之意。⁴山城:依山而筑的城市。
几时心绪(xù)¹(hún)无事²,得及游丝³百尺长。
译文:什么时候心绪能全然没有什么事,能得到如春天的百尺游丝一样的春思呢?
注释:¹心绪:心思,心情。²浑无事:即全无事。浑:犹全。³游丝:指春天时虫类吐在空中而四处飞扬的细丝。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题或作“春光”,或作“春日”,皆非,应是截取开头一句的前两字而成。在李商隐诗集里有很多诗是属于这种虽曰有题实为无题的,如《流莺》(其首句云“流莺漂荡复参差”)、《相思》(首句云“相思树上合欢枝”)、《人欲》(首句云“人欲天从竟不疑”)等皆其例也。

  全诗可分两层:前二句写的是春景,后二句是写由此景而感发的心情、意绪,并以“游丝”绾合前景后意,显得十分自然、缜密。诗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家国大事,也看不出什么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但是却从这普普通通的景色抒写中传达了诗人某种幽微而复杂的体验或感受,而这才是此诗感人之所在。

  首句“日日春光斗日光”写诗人眼中的春色。一句之中连用三个“日”字,妙在使人不觉其重。原因何在?这须从“斗”字说起,“斗”乃“争强竞胜”之意,是此句之“眼”,有了它才使“春光”、“日光”充满了勃勃生机。在这里,“春光”和“日光”都具有双重含义。从字面看,“春光”泛指春天明媚艳丽的风物景致。“日光”则指时色天象。前者为物色,后者是时间,随着时间(“日光”)的推移,物色(“春光”)也在不断变化,而这推移与变化又是瞬息迥异,所以诗人用“日日”状其景况,以“斗”字提挈于时色物象之间,竟成此一热闹繁华的场面。因此不妨说这句诗是以开朗、畅快、愉悦作底色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古典诗文里“春”、“日”还有另一重喻意,另一个传统,即人们常将春、秋同人的青春年少和年迈衰老联系在一起,或者竟是二者的代名词,将时日光阴同人的生命时光相比拟。自从屈原发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的叹息之后,这种对生命本体的强烈意识和深沉感喟便无时无刻不倾注于诗人的笔端。了解了这一层,再来看李商隐的这句诗时,便会有不同的感受。“斗”字虽突现了春色的繁盛迷人,但是,在这愉心悦目中又蕴含着诗人莫名其妙的忧惧和哀伤,而这种不易觉察到的潜在情绪又终于发展成了后二句感情的直接坦露。

  如果说首句还是笼统地描摹,那么次句“山城斜路杏花香”则是比较具体地状写了。“山城斜路”指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其实在看到“日日春光斗日光”之前诗人就已经走在这弯弯曲曲的路上了,这是诗家用笔狡狯之处。——“杏花”大约是“山城斜路”边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景物,所以单独拈出,又以“香”字来渲染,使春色具体化、立体化了。这两句虽同是写春色,但一较抽象,一较具体;一是望中之感受(视觉的),一是从嗅觉中得来,略有不同,因而富于变化。

  三、四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应作一气读。这大概是套用了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百丈游丝争绕树”的诗句。诗人缓步行进在山城斜路上,看见在空中自由自在浮动着的游丝,想到自己整日为尘世俗事所萦绕不得安宁,竟觉得自己反不及这无声无息的“游丝”,于是才生出了这一奇想: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像这百尺游丝一样浑然无知无觉、自由自在呢?但诗人毕竟不是“游丝”,庄周化蝶那是梦中才有的事,所以企羡也就只能归于企羡,“心绪”既不能似“游丝”一样“浑无事”,而诗人的烦恼、忧郁也就只能依然故我。如此思来想去,竟觉得此时“心绪”之多“事”比直说更增百倍令人难堪。这种将有感情的人同无情的物相比的构思在古典诗词中是非常常见的,有时是正接,有时是反衬,如杜甫《秋兴八首》诗“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有巢可归的燕子反衬人的无家可归;又如岑参《寄左省杜拾遗》“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以鸟儿高飞喻写自己的抱负和眼下的不得志等等。但在这些诗里还多是可以寻绎的外在类比联想,而在李商隐这两句诗中则是以双关的“绪”将无形无影的心理情绪(“心绪”)同空中的“游丝”联系起来。这可以看出李商隐诗设喻的巧妙。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

shāngyǐn tángdài 

chūnguāngdòuguāng shānchéngxiéxìnghuāxiāng 
shíxīnhúnshì yóubǎichǐchá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天天的春光和时光争晖飞快流逝,奔向山城的山路早春的杏花发出芳香。

什么时候心绪能全然没有什么事,能得到如春天的百尺游丝一样的春思呢?

注释

日日:意为一天天。

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

日光:既指艳阳春日,又兼有时光之意。

山城:依山而筑的城市。

心绪:心思,心情。

浑无事:即全无事。浑:犹全。

游丝:指春天时虫类吐在空中而四处飞扬的细丝。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题或作“春光”,或作“春日”,皆非,应是截取开头一句的前两字而成。在李商隐诗集里有很多诗是属于这种虽曰有题实为无题的,如《流莺》(其首句云“流莺漂荡复参差”)、《相思》(首句云“相思树上合欢枝”)、《人欲》(首句云“人欲天从竟不疑”)等皆其例也。

  全诗可分两层:前二句写的是春景,后二句是写由此景而感发的心情、意绪,并以“游丝”绾合前景后意,显得十分自然、缜密。诗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家国大事,也看不出什么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但是却从这普普通通的景色抒写中传达了诗人某种幽微而复杂的体验或感受,而这才是此诗感人之所在。

  首句“日日春光斗日光”写诗人眼中的春色。一句之中连用三个“日”字,妙在使人不觉其重。原因何在?这须从“斗”字说起,“斗”乃“争强竞胜”之意,是此句之“眼”,有了它才使“春光”、“日光”充满了勃勃生机。在这里,“春光”和“日光”都具有双重含义。从字面看,“春光”泛指春天明媚艳丽的风物景致。“日光”则指时色天象。前者为物色,后者是时间,随着时间(“日光”)的推移,物色(“春光”)也在不断变化,而这推移与变化又是瞬息迥异,所以诗人用“日日”状其景况,以“斗”字提挈于时色物象之间,竟成此一热闹繁华的场面。因此不妨说这句诗是以开朗、畅快、愉悦作底色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古典诗文里“春”、“日”还有另一重喻意,另一个传统,即人们常将春、秋同人的青春年少和年迈衰老联系在一起,或者竟是二者的代名词,将时日光阴同人的生命时光相比拟。自从屈原发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的叹息之后,这种对生命本体的强烈意识和深沉感喟便无时无刻不倾注于诗人的笔端。了解了这一层,再来看李商隐的这句诗时,便会有不同的感受。“斗”字虽突现了春色的繁盛迷人,但是,在这愉心悦目中又蕴含着诗人莫名其妙的忧惧和哀伤,而这种不易觉察到的潜在情绪又终于发展成了后二句感情的直接坦露。

  如果说首句还是笼统地描摹,那么次句“山城斜路杏花香”则是比较具体地状写了。“山城斜路”指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其实在看到“日日春光斗日光”之前诗人就已经走在这弯弯曲曲的路上了,这是诗家用笔狡狯之处。——“杏花”大约是“山城斜路”边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景物,所以单独拈出,又以“香”字来渲染,使春色具体化、立体化了。这两句虽同是写春色,但一较抽象,一较具体;一是望中之感受(视觉的),一是从嗅觉中得来,略有不同,因而富于变化。

  三、四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应作一气读。这大概是套用了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百丈游丝争绕树”的诗句。诗人缓步行进在山城斜路上,看见在空中自由自在浮动着的游丝,想到自己整日为尘世俗事所萦绕不得安宁,竟觉得自己反不及这无声无息的“游丝”,于是才生出了这一奇想: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像这百尺游丝一样浑然无知无觉、自由自在呢?但诗人毕竟不是“游丝”,庄周化蝶那是梦中才有的事,所以企羡也就只能归于企羡,“心绪”既不能似“游丝”一样“浑无事”,而诗人的烦恼、忧郁也就只能依然故我。如此思来想去,竟觉得此时“心绪”之多“事”比直说更增百倍令人难堪。这种将有感情的人同无情的物相比的构思在古典诗词中是非常常见的,有时是正接,有时是反衬,如杜甫《秋兴八首》诗“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有巢可归的燕子反衬人的无家可归;又如岑参《寄左省杜拾遗》“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以鸟儿高飞喻写自己的抱负和眼下的不得志等等。但在这些诗里还多是可以寻绎的外在类比联想,而在李商隐这两句诗中则是以双关的“绪”将无形无影的心理情绪(“心绪”)同空中的“游丝”联系起来。这可以看出李商隐诗设喻的巧妙。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
创作背景

  李商隐擅长抒写日常生活中某种微妙的诗意感受,这首诗即写于某年春天,作者因春光引发一种微妙感受而作此诗。具体创作年份不详。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5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秦王¹骑虎游八极²,剑光照空天自碧。
译文:秦王骑着猛虎般的骏马,巡游八方,武士们的宝剑照射得天空一片碧光。
注释:¹秦王:一说指唐德宗李适(kuò),他做太子时被封为雍王,雍州属秦地,故又称秦王,曾以天下兵马元帅的身份平定史朝义,又以关内元帅之职出镇咸阳,防御吐蕃。一说指秦始皇,但篇中并未涉及秦代故事。一说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做皇帝前是秦王。²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xī)¹敲日²玻璃声,劫灰³飞尽古今平。
译文:命令羲和敲着太阳开道,发出玻璃声响,劫火的余灰已经散尽,国家太平呈祥。
注释:¹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²敲日:说他敲打着太阳,命令太阳快走。因太阳明亮,所以诗人想象中的敲日之声就如敲玻璃的声音。³劫灰:劫是佛经中的历时性概念,指宇宙间包括毁灭和再生的漫长的周期。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龙头¹泻酒邀(yāo)酒星²,金槽(cáo)³琵琶夜枨(chéng)
译文:大壶的龙头倾泻着美酒,请来了酒星,弦架镶金的琵琶夜间弹得枨枨响。
注释:¹龙头:铜铸的龙形酒器。²酒星:一名酒旗星。《晋书·天文志》说天上下班酒旗星,主管宴饮。³金槽:镶金的琵琶弦码。⁴枨枨:琵琶声。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洞庭雨脚¹来吹笙,酒酣(hān)喝月使倒行。
译文:像落在洞庭湖上的雨点,那是乐人吹笙,秦王酒兴正浓,喝令月亮退行。
注释:¹雨脚:密集的雨点。这句说笙的乐音像密雨落在洞庭湖上的声音一样。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银云¹(zhì)²瑶殿³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译文:银白色的浮云辉映得整齐的宫殿亮晶晶,宫门上报时的人已经报了一更。
注释:¹银云:月光照耀下的薄薄的白云朵。²栉栉:云朵层层排列的样子。³瑶殿:瑶是玉石。这里称宫殿为瑶殿,是夸张它的美丽豪华。⁴宫门掌事:看守宫门的官员。⁵一更:一作“六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花楼玉凤¹声娇狞²,海绡(xiāo)³红文香浅清
译文:灯火辉煌的楼上,歌女们的声音娇弱乏困,绡纱红衣轻轻飘动,散发出淡淡的清芬。
注释:¹花楼玉凤:指歌女。²娇狞:形容歌声娇柔而有穿透力。狞字大约是当时的一种赞语,含有不同寻常之类的意思。³海绡:鲛绡纱。《述异记》云出于南海,是海中鲛人所织。⁴红文:海绡上绣的红色花纹。⁵香浅清:清香幽淡的气息。
黄鹅跌舞千年觥。
黄鹅跌舞¹千年觥(gōng)²
译文:一群黄衣女郎舞蹈着,高举酒杯祝寿歌颂。
注释:¹黄娥跌舞:可能是一种舞蹈。²千年觥:举杯祝寿千岁。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仙人烛树¹蜡烟轻,清琴²醉眼泪泓(hóng)³
译文:仙人形的烛树光芒四射,轻烟濛濛,嫔妃们心满意足,一双双醉眼清泪盈盈。
注释:¹仙人烛树:雕刻着神仙的烛台上插有多枝蜡烛,形状似树。²清琴:即青琴,传说中的神女。这里指宫女。³泪泓泓:眼泪汪汪,泪眼盈盈。 

  李贺写诗,题旨多在“笔墨蹊径”之外。他写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或借以表达他的郁闷的情怀和隐微的意绪。没有现实意义的咏古之作,在他的集子里是很难找到的。这首诗题为“秦王饮酒”,却“无一语用秦国故事”(王琦《李长吉诗歌汇解》),因而可以判定它写的不是秦始皇。诗共十五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武功,后面十一句写饮酒,重点放在饮酒上。诗人笔下的饮酒场面是“恣饮沉湎,歌舞杂沓,不卜昼夜”(姚文燮《昌谷集注》)。诗中的秦王既勇武豪雄,战功显赫,又沉湎于歌舞宴乐,过着腐朽的生活,是一位功与过都比较突出的君主。唐德宗李适正是这样的人。这首诗是借写秦王的恣饮沉湎,隐含对德宗的讽喻之意。

  前四句写秦王的威仪和他的武功,笔墨经济,形象鲜明生动。首句的“骑虎”二字极富表现力。虎为百兽之王,生性凶猛,体态威严,秦王骑着它周游各地,人人望而生畏。这样的词语把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威”变成具体的浮雕般的形象,使之更具有直观性。次句借用“剑光”显示秦王勇武威严的身姿,十分传神,却又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无形迹可求。“剑光照天天自碧”,运用夸张手法,开拓了境界,使之与首句中的“游八极”相称。第三句“羲和敲日玻璃声”,注家有的解释为“日月顺行,天下安平之意”;有的说是形容秦王威力大,“直如羲和之可以驱策白日”。因为秦王剑光照天,天都为之改容,羲和畏惧秦王的剑光,惊惶地“敲日”逃跑了。第四句正面写秦王的武功。由于秦王勇武绝伦,威力无比,战火扑灭了,劫灰荡尽了,四海之内呈现出一片升平的景象。

  天下太平,秦王洋洋得意,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湎于声歌宴乐之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从第五句起都是描写秦王寻欢作乐的笔墨。“龙头泻酒邀酒星”极言酒喝得多。一个“泻”字,写出了酒流如注的样子;一个“邀”字,写出了主人的殷勤。“金槽琵琶夜枨枨”形容乐器精良,声音优美。“洞庭雨脚来吹笙”描述笙的吹奏声飘忽幽冷,绵延不绝。“酒酣喝月使倒行”是神来之笔,有情有景,醉态可掬,气势凌人。这位秦王饮酒作乐,闹了一夜,还不满足。他试图喝月倒行,阻止白昼的到来,以便让他尽情享乐,作无休无止的长夜之饮。这既是显示他的威力,又是揭示他的暴戾恣睢。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五更已过,空中的云彩变白了,天已经亮了,大殿里外通明。掌管内外宫门的人深知秦王的心意,出于讨好,也是出于畏惧,谎报才至一更。过去的本子都作“一更”,清代吕种玉《言鲭》引作“六更”,“六更”似太直,不如“一更”含义丰富深刻,具有讽刺意味。尽管天已大亮,饮宴并未停止,衣香清浅,烛树烟轻,场面仍是那样的豪华绮丽,然而歌女歌声娇弱,舞伎舞步踉跄,妃嫔泪眼泓泓,都早已不堪驱使了。在秦王的威严之下,她们只得强打着精神奉觞上寿。“青琴醉眼泪泓泓”,诗歌以冷语作结,气氛为之一变,显得跌宕生姿,含蓄地表达了惋惜、哀怨、讥诮等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余意无穷。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06-1008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二月二日¹江上行,东风²日暖闻吹笙(shēng)³
译文:二月二日这一天春游到江上,春风和畅阳光送暖乐曲悠扬。
注释:¹二月二日:蜀地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²东风:春风。³笙:一种管乐器。它是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的。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花须¹柳眼²各无赖(lài)³,紫蝶(dié)黄蜂俱有情。
译文: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紫闻黄蜂盘旋飞舞情意更长。
注释:¹花须:花蕊,因花蕊细长如须,所以称为花须。²柳眼:柳叶的嫩芽,因嫩芽如人睡眼方展,所以称为柳眼。³无赖:本指人多诈狡狯,这里形容花柳都在任意地生长,从而撩起游人的羁愁。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万里忆归元亮井¹,三年从事亚夫营²
译文:客居万里之外常思回归故里,柳伶郑处供职已有三年时光。
注释:¹元亮井:这里指故里。元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²亚夫营:这里借指柳仲郢的军幕。亚夫,即周亚夫,汉代的将军。他曾屯兵在细柳(在今陕西咸阳西南)防御匈奴,以军纪严明著称,后人称为‘亚夫营”、“细柳营”或“柳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新滩莫悟游人¹意,更作风檐(yán)夜雨声²
译文:江上的新滩不理解我的心意,风吹雨打屋檐似的哗哗作响。
注释:¹游人:作者自指。²风檐夜雨声:夜间檐前风吹雨打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江边浪潮声的凄切。

  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闻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闻,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闻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闻,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颈联“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转写长期寄幕思归。元亮井,用陶渊明(字元亮 )《归园田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寓幕主的柳姓。虽用典,却像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他曾说自己“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可见诗人连归隐躬耕的起码物质条件也没有。“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照着“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写意》)、“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等诗句,不难感到“三年从事亚夫营”之中所蕴含的羁泊天涯的痛苦。

  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的作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作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

  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55-1156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76-78 .
3、 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41-143 .

èryuèèr--shāngyǐn

èryuèèrjiāngshàngxíngdōngfēngnuǎnwénchuīshēng

huāliǔyǎnlàidiéhuángfēngyǒuqíng

wànguīyuánliàngjǐngsānniáncóngshìyíng

xīntānyóuréngèngzuòfēngyánshēng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¹与野情²(qiè)³,千山高复低。
译文:绵延的鲁山重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注释:¹适:恰好。²野情:喜爱山野之情。³惬:心满意足。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好峰随处改¹,幽径²独行迷。
译文:奇峻的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
注释:¹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²幽径:小路。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霜落熊升树¹,林空鹿饮溪。
译文: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山林空荡寂静野鹿正在小溪旁饮水。
注释:¹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人家在何许¹?云外²一声鸡³
译文: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人家居住吗?只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注释:¹何许:何处,哪里。²云外:形容遥远。³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山路崎岖,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

  首联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 “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让人感觉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28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3-85

shānshānxíng

méiyáochén sòngdài 

shìqíngqiè qiānshāngāo 
hǎofēngsuíchùgǎi yōujìngxíng 
shuāngluòxióngshēngshù línkōng鹿yǐn 
rénjiāzài yúnwàishēng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
汀洲白蘋(píng)¹草,柳恽乘马归。
译文:水中小洲上的白蘋青翠茂密,唐朝宰相柳恽正骑马归来。
注释:追和:两人或两人以上用同一题目或同一韵部做诗,称为唱和。¹白蘋:水草名,叶正四方,根生水底,叶敷水上,五月有花,白色。蘋同“苹”聚。
江头樝树香,岸上蝴蝶飞。
江头樝(zhā)¹香,岸上蝴蝶飞。
译文:江岸上的山楂树散发出阵阵清香,岸上蝴蝶成群结队翩翩而飞。
注释:¹樝树:山楂树,高五六尺,其果圆,似梨而酸。樝同“楂”。一作“栌树”。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酒杯箬(ruò)叶露¹,玉轸(zhěn)²蜀桐³
译文:接一酒杯箬竹叶露当酒相祭,弹一曲高雅的曲子送给他听。
注释:¹箬叶露:即箬下酒,湖州箬溪水所酿酒味醇美,俗称箬下酒。²玉轸:琴上系弦子的柱轴,华丽者以玉为之。³蜀桐:古称以益州白桐为琴瑟者必名器,这里泛指琴体。⁴虚:琴身中空,故曰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朱楼通水陌,沙暖¹一双鱼²
译文:红楼边一条小路通向水边,暧水的沙滩边一对鱼儿游来游去。
注释:¹沙暖:喻居处安适。²双鱼:喻一对夫妻。

  这首诗是追和南北朝时的柳恽的《江南曲》而作,诗承接柳恽《江南曲》意,重在写离别后的欢聚之情。首联描写汀洲上的白苹,颔联描写江边、岸上的优美景色,颈联表达对柳恽的敬意,尾联描写水中鱼儿竞游。这首诗句法和格调都模仿了柳诗所用的齐梁体,李贺以清新的笔调写夫妇相聚时的即景。其中尾联采用暗喻的手法,以双鱼比喻夫妻感情和睦。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选取特有的景物“汀洲”、“白蘋”,既写出家乡的温暖,又道出柳恽回乡的欢快心情,同时表达出物是人非、柳恽仙去之意。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描写江边、岸上的优美景色,以“楂树香”调动嗅觉,“蝴蝶飞”调动视觉,一静一动,渲染了家乡的可爱。

  “酒杯若叶露,玉轸蜀桐虚。”写夫妻团聚后的欢乐和恩爱,一边畅饮家乡的美酒,一边弹着古琴,使相聚充满了诗情画意。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描写水中鱼儿竞游,暗喻柳恽生命虽去,精神犹存。

  柳恽的《江南曲》写男女相思之情,李贺的追和诗“柳恽乘马归”应之,将笔墨落实到柳恽身上。柳诗写相思之苦,李贺写相聚时的欢乐。柳恽原诗为齐梁流行的艳体,李贺以清新的笔调写夫妇相聚时的即景。因之,所谓“追和”倒不如说是反其意而用之。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3:21.
2、 常旭.新唐诗三百首:大唐诗人咏襄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269.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夜战桑干¹北,秦兵半不归。
译文:桑干河北边刚刚经历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注释:¹桑干:河名,今永定河上游。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zhāo)¹来有乡信²,犹自寄征衣³
译文: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注释:¹朝:早晨。²乡信:家乡人或家人的信。³征衣:出征将士的衣服。

sàixià

hún tángdài 

zhànsānggānběi qínbīngbànguī 
zhāoláiyǒuxiāngxìn yóuz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