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贼提兵垂十稔,老成练达亦吾师。竖儒几败乃公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讨贼提兵垂十稔,老成练达亦吾师。竖儒几败乃公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公瑾孤军鏖赤壁,谢玄劲气破淮肥。从渠百万终为贼,要取梅关却赋归。
公瑾孤军鏖赤壁,谢玄劲气破淮肥。从渠百万终为贼,要取梅关却赋归。

yǒu怀huáiméngquándōushuàièrshǒu--liúè

tǎozéibīngchuíshírěnlǎochéngliànshīshùbàinǎigōngshìnánziyàowèitiānxià

gōngjǐnjūnáochìxièxuánjìnhuáiféicóngbǎiwànzhōngwèizéiyàoméiguānquèguī

刘鹗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 3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多病欣依有道邦,南塘宴起想秋江。
多病欣依有道邦,南塘宴起想秋江。
译文:欣慰自己这多病之身可以依托这个治理有方的地方来安心疗养,晚起面对着眼前狭小的南塘,多么渴望能走出门去纵览秋江。
卷帘飞燕还拂水,开户暗虫犹打窗。
卷帘飞燕还拂水,水户暗虫犹打窗。
译文:卷起窗帘看到燕子低飞,掠过水面,打水窗户只见一只只灰色的小虫子在窗户上扑打不停。
更阅前题已披卷,仍斟昨夜未开缸。
更阅前题已披卷,仍斟昨夜未水缸。
译文:重新打水以前读过的书卷再读,依然拿出昨夜不曾打水的酒缸斟酒自酌。
谁人为报故交道,莫惜鲤鱼时一双。
谁人为报故交道,莫惜鲤鱼¹时一双。
译文:有谁能为我向那些老友捎句话儿,请他们不要过分珍惜时间笔纸,时常给我写信呢?
注释:¹鲤鱼:指书信。

shuǐzhāi

shāngyǐn tángdài 

duōbìngxīnyǒudàobāng nántángyànxiǎngqiūjiāng 
juǎnliánfēiyànhuánshuǐ kāiànchóngyóuchuāng 
gèngyuèqiánjuǎn réngzhēnzuówèikāigāng 
shuírénwèibàojiāodào shíshuāng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荒村带返照¹,落叶乱纷纷。
译文: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荒凉的村落,树上的秋叶随着风纷纷坠落。
注释:¹返照:夕阳的余辉。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译文:平日无人影迹的绵远古道上,唯一见到的就是你熟悉的身影。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译文:一场秋雨之后,山野小桥被大水冲断,山涧中溪水暴涨,溢向岸边田地。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不为怜同病¹,何人到白云。
译文:要不是顾惜深厚的知己情谊,在这种时候,谁还会跑到这白云出没的山野来啊。
注释:¹怜同病:同病相怜,诗中用以表明与友人志同道合的心迹。

  诗中前六句写景,勾画出一幅荒村落叶,山雨断桥的寂寥图景,从而反衬出好友皇甫侍御来访十分难得,表现诗人意外的惊喜。最后两句点题,谓友人和己同病相怜、互为知己。全诗写意外之喜,实含失时之悲,情融景适,余味悠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起首二句竭力渲染深秋时节的萧瑟气氛:在荒僻的山村,一抹夕阳斜照着,树上的秋叶纷纷坠落,境界荒凉。诗人此时年逾花甲,也已到了人生的黄昏,生命的秋天。他一生坎坷,因不畏权贵,晚景凄凉,所以面对晚秋夕阳,心头自是感慨万端。秋色衰飒,落叶纷乱,是他心境不能平静的写照。首联描绘荒村返照、落叶纷纷和萧条景象,烘托了颔联友人来访的温暖和可贵。

  “古道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则是说他望见平日无人影迹的绵远古道上,自己的友人竟然孤身来访。“古道”与“寒山”极力渲染自己居处幽僻,人迹罕至,也言门前冷落,无人造访。诗人相识虽多,如今遭逢不幸,被诬贬谪,又居处山野,古道难行,惟有皇甫侍御却不避秋寒,甘冒风霜,攀山越岭来访,一个“独”字,足显出二个相知相念的深挚情谊,显出诗人内心激荡着喜悦之情。淡笔写来,上下二句对比,更显示人事寂寥中友情的可贵。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句以野桥上承荒村,古道,又点出友人来访时的气候特征:一场秋雨之后,山野小桥被大水冲断,山涧中溪水暴涨,溢向岸边田地。

  而友人却不顾山路泥泞而来,引出下边“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诗人与皇甫侍御乃是志气相投,同病相怜。尽管诗人幽居白云深处,与世隔绝,友人依然与他心息相通。语感既有欣喜,又有感慨。喜的是友人来访,知己重逢,同时又为二人同病相怜的意遇嘘唏慨叹。

  全诗表现了对友人过访的惊喜。一个“喜”字说明,好友皇甫侍御来访的深情在刘长卿的心头荡漾,涌起了无限的感激之情。诗人精于造境,诗中先写荒寒、凄寂的晚景以此表现来客之希,再写路途之难以见来客之情真。然诗中于衰败落景描写中,也写出了自己的栖隐中失意的心境与避世心态,诗人写友人独能于此中寻找自己。他仿拂已能从中体会主人这一心绪,这则突出了他们之间共同旨趣,诗人以审美的态度将这一同病相怜的心理表现极有诗意。从艺术上说,含蓄蕴藉,不着痕迹,含感激与感慨之情于言外,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诗中所绘景物荒寂凄冷,但情味恬淡,意境幽清。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四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 第1版:第685页

jiànbiéshùhuángshìxiāng访fǎng--liúzhǎngqīng

huāngcūndàifǎnzhàoluòluànfēnfēn

xínghánshānjiànjūn

qiáojīngduànjiànshuǐxiàngtiánfēn

wèiliántóngbìngréndàobáiyún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远看山有色(sè)¹,近听水无声(shēng)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注释:¹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jīng)¹
译文:春天过去了花仍在争奇斗艳,人走近了鸟却没有被惊动。
注释:¹惊:吃惊,害怕。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的是花儿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而去,而只有在画中,花儿美而不谢同样,画中的鸟,永远是那么可爱动人。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而且同第二句中的“水无声”一样,“人来鸟不惊”也是表示着鸟仿佛应该“惊”的,所以这说明画家笔下之鸟的逼真了。这里诗人以“近听水无声”来表现水的潺潺可听,以“人来鸟不惊”来表现鸟的可惊的活力,手法是很高明的。

参考资料:
1、 王沛霖等编,小学语文古诗讲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页
2、 《闽南方言与文化》编委会编,闽南方言与文化 教师教学参考手册 幼儿园、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部分,厦门音像出版社,2009.12,第67页
3、 谷鸣 季东主编,小学生古诗欣赏辞典,宁波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第362页

huà

wángwéi tángdài 

yuǎnkànshānyǒu jìntīngshuǐshēng 
chūnhuāháizài rénláiniǎojīng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¹好。
译文:千我一相逢便情根深种,只恨未能早点相识。认识了很多女子,却始终没有千这般好。
注释:¹伊家:你。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阑,满目围芳草。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阑(lán)¹,满目围芳草。
译文:如今我就要与千分别登上远去的路,反而心头更添烦恼。独自倚在朱楼上的栏杆上,满目被芳草所包围。
注释:¹倚阑:靠着栏杆。

  宋有一位姓施的酒监官,和歌姬乐婉从相识到相知,早已是如胶似漆了。可眼下因工作调动的关系,他们不得不分开。他郁闷、纠结,恨不能带她一起随行。无奈之余,填了一首《卜算子。赠乐婉》的词,赠给她留作纪念。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他们一相逢,就很快坠入了爱河。李白也说过:“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男女一见便钟情,好象前生早已相识。这种感觉,宝玉应最有体会。初见黛玉之时就说了:“这个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的。”

  恨不相逢早,此话虽真,但比起很多人来,他还是很幸福的,又何来此恨?想那张籍所写:“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诗中的女子名花有主,婉言谢绝了一个男子的追求。虽说那男子痛心不已,可毕竟人家是有妇之夫,还是发乎情止乎礼吧。苏曼殊也遇到过类似情形,他写道:”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同样是相逢,遇见了喜爱的人,却因自己跳出三界外,已出家为僧,也只好望而却步。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读这两句的时候,不禁会让人想起杜牧,一样的流连于青楼酒席之间,一样的写出十分动人的情话。杜牧的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千千万万人,相识本就不容易,更何况相知。

  接下来的两句“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意思是说,如今我就要和你离别登上远去的路,反而心头更添烦恼”。虽然词人在这里并没有说明为何烦恼,但结合杜牧后来的悔恨,施酒监这里想必也是同样的一种情感吧。毕竟,古代青楼女子的爱情,大多以悲剧结局。霍小玉也好,杜十娘也好,她们似乎都难以逃脱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最后两句的意境,有点似白居易诗中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只不过要比白诗深沉得多。都是以芳草的无限蔓延,来比喻自身惜别之情的绵绵不绝。

参考资料:
1、 青若 《冰肌玉骨未肯枯——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

bosuànzi··zèngwǎnháng--shījiǔjiān

xiāngféngqíng便biànshēnhènxiāngféngzǎoshíjǐnqiānqiānwànwànrénzhōngshìjiāhǎo

biédēngzhǎngdàozhuǎngèngtiānfánnǎolóuwàizhūlóulánmǎnwéifāngcǎo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王积薪(xīn)¹²术功成,自谓³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ǎo)隔壁呼其妇曰:“良宵¹⁰¹¹(qiǎn)¹²,可棋一局¹³乎?”妇曰:“诺(nuò)¹⁴。”媪曰:“第几道¹⁵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¹⁶。媪曰:“尔¹⁷败矣。”妇曰:“伏局¹⁸。”积薪暗记,明日¹⁹复其势²⁰,意思²¹皆所不及²²也。
译文:王积薪的棋艺有所成就,自认为天下没有能与他相匹敌的人。(他)将要游历京城,(路途中)投宿在旅店。灭烛后,听到主人家老太隔着墙壁在喊她的媳妇说:“美好的夜晚难以消遣,可否下一局棋?”媳妇说:“好的。”老太说:“下第几道子了?”媳妇说:“下第几道子了。”她们各自说下了几十步旗。老太说:“你输了。”媳妇说:“我认输。”王积薪默默记住(她们下棋的过程),第二天根据记忆,将婆媳的棋势重新摆试一遍,(发现她们走棋的)思路都是自己赶不上的。
注释:¹王积薪:人名,唐朝著名围棋手。²棋:指围棋。³谓:认为。⁴敌:匹敌,相等。⁵京师:京城。⁶逆旅:旅店。⁷既:已经。⁸媪:老妇,指下文“妇”的婆婆。⁹妇:指儿媳。¹⁰良宵:美好的夜晚。¹¹难:难以。¹²遣:消遣,排遣。¹³棋一局:即下盘棋。“棋”做动词用。棋:名词作动词,下棋。¹⁴诺:表示应允的词。¹⁵道: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唐代围棋棋盘纵横各十九道线,双方均在横竖线交叉点布子。这里,婆媳分居两室,都是心中虚设一盘,攻战过程全凭记忆。¹⁶各言数十:意为各自说了几十步棋。¹⁷尔:你。¹⁸伏局:认输的意思。¹⁹明日:第二天。²⁰复其势:根据记忆,将婆媳的棋势重新摆试一遍。²¹意思:用意,此指下每一步棋的用意。²²及:达到。

  积薪自以为棋艺功成,天下无敌,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店主婆媳不仅能在暗夜说棋,而且每招每势都是王积薪所不及,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艺无止境、因而“学”亦无止境道理,强中更有强中手,在任何环境中都要虚心,要向内行人多多学习,有一点本领不要骄傲自满,学习提高是无止境的道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做人要谦虚谨慎,绝不可夜郎自大,故步自封。

  故事以王积薪自负棋艺始,以其自认不足终,前后照应,不仅使故事情节完整,而且使王积薪这个人物的形象也更为饱满。他的自负虽不足取,但遇到店主婆媳却能不保守、不嫉妒,这又是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棋艺得以继续提高的条件。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