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八岁偷¹照镜,长眉²已能画。
译文:八岁时总是偷偷地照镜子,已经能画纤长的眉了。
注释:¹偷:指羞涩,怕人看见。²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岁去踏青¹,芙蓉²作裙衩(chà)³
译文:十岁时春日踏青郊游,采摘芙蓉花装饰自己的裙裳。
注释:¹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²芙蓉:荷花。³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二学弹筝(zhēng)¹,银甲²不曾卸。
译文:十二岁时学习弹琴非常用功,套在指头上的银甲也顾不得摘下来。
注释:¹筝:乐器,十三弦。²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四藏六亲¹,悬知犹未嫁。
译文: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注释:¹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³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泣春风¹,背面²秋千下³
译文: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注释:¹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²背面:背着女伴。³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也有人认为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suìtōuzhàojìng

shāngyǐn tángdài 

suìtōuzhàojìng chángméinénghuà 
shísuìqīng róngzuòqúnchà 
shíèrxuétánzhēng yínjiǎcéngxiè 
shícángliùqīn xuánzhīyóuwèijià 
shíchūnfēng bèimiànqiūqiānxi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岁时总是偷偷地照镜子,已经能画纤长的眉了。

十岁时春日踏青郊游,采摘芙蓉花装饰自己的裙裳。

十二岁时学习弹琴非常用功,套在指头上的银甲也顾不得摘下来。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注释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芙蓉:荷花。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筝:乐器,十三弦。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猜想。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着女伴。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赏析

  从此才子描述看,这位才中子姑娘也许是才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子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子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子才。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长”,也是才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长”正是写出了才人与姑娘子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这首才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子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子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子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子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子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才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长而泣,何等情思。

  也有人对为此才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才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对为,这是才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子这首才,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子众多“无题”才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子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才人心中子地位,尽管此后才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才念之。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5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zhuó)¹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译文:澄碧的天空如绿水一般,将秋天的污浊一洗而清。明月如飞镜一般,仿佛突然飞到天边。谁曾说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
注释:¹斫:用刀斧砍。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héng)¹、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jiào)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pàn)²长年³,醉了还醒。
译文: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只想移去仙山蓬莱、方丈、瀛州仙山躲避。问那月宫中的嫦娥: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甘愿等待这么多年,就算是借酒浇愁以后仍要醒来继续杀敌。
注释:¹姮娥:嫦娥。²拚却:甘愿,宁愿,愿意。³长年:很长时期。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词作,借“月有盈亏”的现象,抒发“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的豪情。词语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粉饰太平的利禄语高出很多,是词中上品。

  上阕开句是个比喻句,“碧天如水”将烟霏云敛、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绿水固是常见,但“一洗秋容净”之句的出现,不仅使它顿失俗态,且显示出一种阔大无比的气势,点睛之处便在一个“洗”字。下面是一个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点出了要写的主体对象——月亮,且出语自然轻松、比喻贴切。紧接着又使用了一个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飞光辉?”意思是:谁曾说起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飞加光辉流溢。

  这是在用典,《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一段趣话:“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月中之物,当指桂树,因神话中谓月中有桂树。词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态度明确地发出了“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的呼声,意思是说:诚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飞如光辉的月亮,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无遗照”,“山河倒影”,表现了作者一心想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但面对南宋王朝所辖的半壁山河,无计可施,只能寄情皓月,发出兴叹。词人反用典故主张砍去月中之“桂”,与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桧可能也是谐音巧合。因为“桧”本与“桂”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变,而且是仅在秦桧这个专有人名中“桧”才发“会”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层强烈的政治色彩。

  下阕承前,词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犹苦馀热,肺腑生尘”之句表面写的是: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实际抒发的却是对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恃权猖獗、炙手可热的愤怒,与朝中爱国之士受尽压抑的不平之气。“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话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这种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词人在悲愤之极时寻求解脱的思想流露,但这只是刹那间的闪现,很快又对着明月再次点燃起希望:“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又是一个问句。

  “姮娥”即指神话中主管月宫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这是借向嫦娥发问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以引出下面要说的正文:“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一个“烦”字又引出了一则神话故事,据《酉阳杂俎·天咫》记“旧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几句是说: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

  这是词人梦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发。然而,词人深知自己并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亲率部队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抵抗过强大的金兵,惨痛的教训告诉他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必定要不屈不挠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便是尾句“待拼却长年,醉了还醒”所显示的内容。“醉”应指受挫折、受贬谪后不得不以酒浇愁而醉;“醒”则是除奸、杀敌、收复国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圆月为内容的词篇,当首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作,其拳拳缱绻之情、豪爽浪漫之气充溢流动,后人无有出其右者。然而向子湮此词,追从苏轼之后,就其包容之大涵盖山河而言,基本上可与苏轼的词比肩。全词气势磅礴,感人至深。

dòngxiān ·zhōngqiū

xiàngyīn sòngdài 

tiānshuǐ qiūróngjìng chùfēiláimíngjìng shuídàozhuóquèguì yīnggèngguānghuī zhào xièchūshāndàoyǐng 
rényóu fèishēngchén chāorándàosānjìng wènhéngé yuánshì nǎiyǒuyíngkuī fán yùnfēngchóngzhěng jiào rénshìshífēnyuán dàipīnquèchángnián zuìliǎoháixǐng 
昔予游庐山,见隐者焉。为予言性命之理曰:“性犹日也,身犹月也。”予疑而诘之,则曰:“人始有性而已,性之所寓为身天始有日而已,日之所寓为月。日出于东,方其出也,万物咸赖焉:有目者以视,有手者以执,有足者以履。至于山石草木,亦非日不遂。及其入也,天下黯然,无物不废。然日则未始有变也。惟其所寓,则有盈阙,一盈一阙者月也。惟性亦然,出生入死,出而生者未尝增也,入而死者未尝耗也,性一而已。惟其所寓,则有死生,一生一死者身也。虽有生死,然而死此生彼,未尝息也。身与月皆然。古之治术者知之,故日出于卯谓之命,月之所在谓之身。日入地中,虽未尝变,而不为世用复出于东,然后物无不睹,非命而何?月不自明,由日以为明。以日之远近为月之盈阙,非身而何?此术也,而合于道。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
¹予游庐山,见隐者²³。为予言性命之理曰:“性犹日也,身犹月也。”予疑而诘之,则曰:“人始有性而已,性之所寓为身天始有日而已,日之所寓为月。日出于东,方其出也,万物咸¹⁰:有目者以视,有手者以执¹¹,有足者以履(lǚ)¹²。至于山石草木,亦非日不遂¹³。及其入也,天下黯然¹⁴,无物不废¹⁵。然日则未始有变也。惟其所寓,则有盈¹⁶(quē)¹⁷,一盈一阙者月也。惟性亦然¹⁸,出生入死,出而生者未尝¹⁹²⁰也,入而死者未尝耗²¹也,性一²²而已。惟其所寓,则有死生,一生一死者身也。虽有生死,然而死此生彼,未尝息²³也。身与月皆然。古之治²⁴²⁵者知之,故日出于卯²⁶谓之命,月之所在谓之身。日入地中,虽未尝变,而不为世用²⁷复出于东,然后物无不睹²⁸,非命而何²⁹?月不自明³⁰,由日以为明。以日之远近为月之盈阙,非身而何?此术也,而合于道。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
译文:以前我游览庐山,在那里见到一位隐居的人。他给我谈论性命之学的理论时说:“性好比是太阳,身体好比是月亮。”我怀疑这种说法,就追问他,他就说:“人起初只有性罢了,性所寄居的地方是身体。天起初只有太阳而已,太阳所寄托的物体是月亮。太阳从东方升起,当它升起时,万物都依赖于它: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见物体,有手的人都可以握持东西,有脚的人都可以行走。至于山石草木,也是没有太阳就不能存在和生长。到了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天下一片黑暗,万物没有不废止的。然而太阳却从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它所寄托的物体,就有圆满和缺损,这一圆一缺的物体就是月亮。性也是这样。伴随生命而出,又伴随死亡而入。出生时,未曾有所增加,死亡后也未曾有所减损,性始终如一,保持不变而已。只是它所寄居的身体,却有死和生,一生一死的是身体。虽然有生有死,然而这个死亡了,那个又出生了,从不曾停息下来。身体和月亮都一样。古代研究学说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太阳在卯时升起称之为命,月亮所在之处称作身。太阳落入地下,虽然不曾变化,却不被世人所利用;又从东方升起,然后万物没有看不见的。不是命又是什么呢?月亮自己不发出光亮,由太阳的光才得以明亮。因为太阳远近造成月亮的圆缺,不是身体,又是什么呢?这种学说,是符合于道的。世上研究这种学说的人对以上说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注释:¹昔:过去,以前。²隐者:隐居的人。³焉:兼词,于是,在那里。⁴性命之理:性和命的道理,即性命之学,道学基本理论之一。⁵犹:犹如,好似。⁶诘:责问,追问。⁷寓:寄居,寄托。⁸咸:全部,都。⁹赖:依赖,依靠。¹⁰焉:于是,于彼。¹¹执:握,持。¹²履:踏,踩。¹³遂:顺利地长成,这里是得以存在、生长的意思。¹⁴黯然:黑暗的样子。¹⁵废:停止,衰败。¹⁶盈:充满,引申为圆满。¹⁷阙:通“缺”,缺少,缺损。¹⁸亦然:也是这样。¹⁹未尝:不曾。²⁰增:增长,增多。²¹耗:损耗,减损。²²一:始终如一,保持不变。²³息:停止。²⁴治:治理,研究。²⁵术:思想,学说。²⁶卯:十二时辰之一,等于现今的早晨五点到七点。²⁷不为世用:不被世上人所利用。²⁸睹:看见。²⁹非命而何:不是命,又是什么呢。³⁰明:发光。
予异其言,而志之久矣。筑室于斯,辟其东南为小轩,轩之前廓然无障,几与天际。每月之望,开户以须月之至。月入吾轩,则吾坐于轩上,与之徘徊而不去。一夕,举酒延客,道隐者之语,客漫不喻,曰“吾尝治术矣,初不闻是说也。”予为之反复其理,客徐悟曰:“唯唯。”因志其言于壁。
予异¹其言,而志²之久矣。筑室于斯³,辟其东南为小轩,轩之前廓(kuò)无障(zhàng),几与天际。每月之望¹⁰,开户以须¹¹月之至。月入吾轩,则吾坐于轩上,与之徘徊¹²而不去¹³。一夕,举酒延¹⁴客,道¹⁵隐者之语,客漫¹⁶不喻¹⁷,曰“吾尝治术矣,初¹⁸不闻是说也。”予为之反复其理¹⁹,客徐悟²⁰曰:“唯唯²¹。”因志其言于壁。
译文:我认为他的言论很奇异,念念不忘已很久了。在这里建了座房屋,把它的东南面开辟出来作为小轩,轩的前面空阔一片,没有遮挡的东西,几乎与天边相接,每个月的十五,打开门等着月亮的到来。月光照进我的小轩,我就坐在轩上,同它一道徘徊不离去。一天晚上,我置办酒宴请客,说出庐山隐居之人的话,客人完全不明白,他说:“我曾经研究过这类学说,但在这之前还没有听到这种说法。”我替他反复讲解那种道理,客人慢慢领悟道:“是啊,是啊。”于是我把隐居之人的言论题记在小轩的壁上。
注释:¹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异,奇妙。²志:心中记住。³斯:这里。⁴辟:开辟。⁵轩:堂前屋檐下的平台。⁶廓然:空阔、广大的样子。⁷障:障碍,挡住的东西。⁸几:几乎,差不多。⁹天际:天边。¹⁰望:指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¹¹须:等待。¹²徘徊:来回地走。¹³去:离去,离开。¹⁴延:引进,迎接,引中为邀请。¹⁵道:说。¹⁶漫:遍,都,完全。¹⁷喻:明白。¹⁸初:先前,此前。¹⁹反复其理:反复地讲解那种道理。²⁰徐悟:慢慢领悟。²¹唯唯:谦恭的应答声。

  这是一篇谈“性”论“道”的文章。文中的庐山隐者,实是一位道家人物,他讲的“日”“月”“生”“死”,反复变化,就是在阐明道家(老子)的理论。道学被后人称为“性命之学”。第一段记载庐山隐者畅谈道家的性命之理的言论,通过作者的诘疑,引发对道家理论的探讨阐发;第二段写作者将这篇记文题于待月轩壁上的缘由。这篇文章目的在阐发道家的玄理,而“道”是深奥、抽象的。作者运用比喻束贯穿全文说理,扣住“性犹日也,身犹月也”的中心来论述,这就将抽象、隐晦而难懂的哲理表达得比较清楚明白了,后一部分记事简洁而生动,对话之情景如在目前。

  全篇文章,主要部分是记庐山隐者的话。“性犹日也,身犹月也”是全篇议论的中心。用比喻来讲道理,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好处,是用常见易知的事物,来比附所要讲的难于理解的道理。他说人的“性”是依附于“身”来表现的,“日”之性是依附于“月”来表现的。文章既以日、月之出入与盈阙来打比方,就先将喻体讲清楚。日出则万物皆遂,日入则万物皆废;太阳虽然有出有人,但太阳是没有变化的。月虽然有盈有阙,它只是证明日的不变,不变就是一,“性一而已”。接下去讲“身”,“身”当然是人,人有生有死,“虽有生死,然而死此生彼,未尝息也。”就好比月亮有盈有阙,循环不止。这就是“道”,也就是道家“无一有一无”的循环论。在论述了生死不息的正题之后,庐山隐者说:“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归根到底,“日”的出入,“月”的盈阙,“人”的生死,都是合于“道”的,世界没有增长,没有消耗,“性一而已”,“道”也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哲学思想,说到底是客观唯心论,这些道理,在隐者的讲述里,是玄而又玄的。难怪在苏辙讲给友人时,“客漫不喻”,就是客人听的很糊涂,经反复解释,最后客人也不便再说其他了,只好“唯唯”算了。苏辙之所以给他的小轩命名为“待月轩”,正是他从道家的玄理中取来的。

参考资料:
1、 (唐)韩愈等著.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3 图文珍藏版.北京:线装书局,2010:349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tī)横绝¹月如钩。
译文: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
注释:¹玉梯横绝:华美的楼梯横断,无由得上。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bā)蕉不展¹丁香结²,同月春风各自愁。
译文:蕉心未展丁香也是含苞未放,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注释:¹芭蕉不展:蕉心紧裹未展。²丁香结:丁香开花后其子缄结于厚壳之中。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¹
译文:日出东南方照耀高楼,楼上心怀离愁的人唱着《石洲》。
注释:¹石洲:见《乐府诗集》,为思妇怀远之作。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¹把春山扫眉黛(dài)²,不知供得几多愁?
译文:纵然眉黛像春山、春山如眉黛,也不知承受得多少忧愁?
注释:¹总:纵使。²眉黛:黛眉。古时妇女好以青黑色的颜料画眉。

  第一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这里,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作“停止”、“罢休”之意。“欲望”,是想去望她的情人。但又欲望还休。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隔,无法相会。此连上句,是说女子渴望见到情人,因此想去眺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欲望还休,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写得巧妙逼真。“月如钩”一本作“月中钩”,意同。它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三四句仍然通过写景来进一步揭示女子的内心感情。第二句缺月如钩是女子抬头所见远处天上之景;这两句则是女子低头所见近处地上景色。高下远近,错落有致。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稍晚于诗人的钱珝《未展芭蕉》诗中的“芳心犹卷怯春寒”,写的就是这种景象;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展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物之愁,兴起、加深了人之愁,是“兴”;物之愁,亦即人之愁,又是“比”。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显得格外自然。

  第二首诗也是以女子的口吻写与情人离别的愁思。具体的写作时间已不可考。

  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体,精心结构而又毫无造作,是此诗的极为成功之处。特别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两句,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诗话类编》就把它特别标举出来,深受赞赏。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0-1191页

dàizèngèrshǒu

shāngyǐn tángdài 

lóushànghuánghūnwàngxiū héngjuéyuègōu 
jiāozhǎndīngxiāngjié tóngxiàngchūnfēngchóu 

dōngnánchūzhàogāolóu lóushàngrénchàngshízhōu 
zǒngchūnshānsǎoméidài zhīgōngduōchóu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
¹处飞双燕,衔(xián)泥上药栏。
译文:从何处飞来了一双燕子,口中衔着泥落在药栏上。
注释:¹底:疑问代词。
莫教惊得去,留取隔帘看。
莫教¹惊得去,留取隔帘看。
译文:不要把燕子吓得飞走了,隔着门帘静静观看就好。
注释:¹莫教:不要,别。

shuāngyàn--fànchéng

chùfēishuāngyànxiánshàngyàolán

jiàojīngliúliánkàn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mò)¹轻阴晚自开²,青天白日³(yìng)楼台。
译文:淡淡的阴云薄雾迟些时便四散开,万里青天白日朗朗映照着楼台。
注释:¹漠漠:迷蒙一片。²开:消散。³青天白日:谓天气晴好。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¹忙时²不肯来。
译文:曲江上春水弥漫两岸繁花千树,你有什么事那么忙啊一直不肯来?
注释:¹有底:有何,有什么事?²时:相当于“啊”,语气词。

  诗歌开篇描写了当天气候的变化。前三句描写了雨后曲江两岸的美丽景色。傍晚的天空还飘浮着淡淡的阴霾,但很快就消散了,显出了蓝天白日,碧空如洗,同楼台相映成画,美好的春天也就更为动人了。在曲江上,红花绿树倒映在江水之中,更衬托出春天的美丽。诗人用淡雅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新的画卷,节奏欢快自然。

  从美学观点看,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往往格外给人以美的享受。大概,水中、镜里反映出来的形象,总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澄明而又微茫仿佛的美感,其动人情处,往往超过实体。此诗写景之美,正从水中得来:久雨乍晴,蓝蓝的天,明晃晃的太阳,千门万户的楼台,姹紫嫣红的花树,统统倒映在“曲江水满”之中。花树和楼台的倒影斑驳地叠映在水里。于是,花从翠楼顶上长出来,鱼从绿树中间穿过去。偶然,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楼台花树,摇晃生姿。这实比岸边实景更令人神摇心醉。

  诗的结构也很有新意。它打破了绝句三句便转的规律,一连三句写景,第四句才陡然一问作结。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也很值得玩索。

  这首诗是写给白居易的,除了倾诉自己的激情之外,也有惋惜和埋怨对方爽约的意思。诗人没有直接表露自己苦候、失望、埋怨的情绪,而是巧妙地极写曲江雨后空气清新景物明净所特有的美。曲江的春天,曲江楼台花树的迷人,愈是渲染得美好,愈显出辜负这良辰美景是多么可惜。末句虽只轻轻一问,尽管语气十分委婉,却把诗人这种心情表述得淋漓尽致。诗人构思巧妙,也于此可见。

参考资料:
1、 赖汉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7-808

tóngshuǐzhāngyuánwàijiāngchūnyóubáièrshíèrshèrén

hán tángdài 

qīngyīnwǎnkāi qīngtiānbáiyìnglóutái 
jiāngshuǐmǎnhuāqiānshù yǒumángshíkěn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