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痕凄断,是年时携手,虎坊桥畔。愁护暮鸦,芳树阴阴后堂见。
旧痕凄断,是年时携手,虎坊桥畔。愁护暮鸦,芳树阴阴后堂见。
还踏天街月影,乍忘了、西风冰簟。谁管他、如叶青衫,弦底玉龙怨。
还踏天街月影,乍忘了、西风冰簟。谁管他、如叶青衫,弦底玉龙怨。
争羡,御香染。尽夜夜露痕,襟袖难浣。几时清浅,赢得铜仙泪空满。
争羡,御香染。尽夜夜露痕,襟袖难浣。几时清浅,赢得铜仙泪空满。
重觅剪灯心事,除付与、梦中庭院。却又怕、寻去也,梦中都换。
重觅剪灯心事,除付与、梦中庭院。却又怕、寻去也,梦中都换。
陈曾寿

陈曾寿

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 6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¹闻马嘶(sī)²。青梅如豆柳如眉³,日长蝴嘶飞。
译文: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青青的梅子,才豆粒一样大小,细嫩的柳叶,像眉毛一般秀灵。春日渐长,蝴嘶飞得多么轻盈。
注释:¹风和:春风暖和。²马嘶:指游人车马的声音。嘶,叫。³青梅如豆柳如眉:青梅结得像豆子那么大,柳叶长得像美人的眉毛。后世多以此句描绘明媚的春日风景。⁴日长:过了春分的节令,白天渐渐长了。这里还有整个白天的意思。。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花露重,草烟¹低,人家帘幕²垂。秋千慵(yōng)³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译文:花上露珠晶莹,春草茂密如烟,这户人家已放下窗帘。她荡罢秋千格外疲倦,轻解罗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梁上双燕。
注释:¹草烟:形容春草稠密。²帘幕:帘子和帷幕。³慵困:困倦。⁴罗衣:香罗衫。⁵画堂:彩画装饰的堂屋。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蝶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过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

  前人谓“冯词如古蕃锦,如周、秦宝鼎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此词写仲春景色,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秋千慵困,画梁双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青时的心情,则仅于“慵困”、“双燕栖”中略予点泄,显得雍容蕴藉。

ruǎnlángguī ·nányuánchūnbànqīngshí

ōuyángxiū sòngdài 

nányuánchūnbànqīngshí fēngwén qīngméidòuliǔméi chángdiéfēi 
huāzhòng cǎoyān rénjiāliánchuí qiūqiānyōngkùnjiěluó huàtángshuǎngyànguī 
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倦舞却闻鸡,暗觉青绫湿。
短焰¹(tī)残花²,夜久边声³寂。倦(juàn)舞却闻鸡,暗觉青绫(líng)湿。
译文:夜深了,还未入睡,我剔去灯花,周围明亮了些许。然而,这孤凄的氛围却没有变得暖热稍许。这离乡千里的边地深夜何其漫长,,无声无息。不愿如祖逖那般闻鸡起舞,鸡鸣却依旧声声催人。默默已觉青绫上尽是泪痕。
注释:¹短焰:指蜡烛的火焰已短。²剔残花:把残存的灯花剪去,使烛光明亮。³边声:边地特有的声音,如马嘶、风吼、戍角声、战鼓声等等。⁴青绫:青色的丝织品,此指青绫被。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天水接冥(míng)¹,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²,远梦轻无力。
译文:天的尽头,似乎天水相接,晨雾朦胧。西南天边的一角渐渐露出鱼肚白色。想要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再次泛舟在浣花溪上。然而乡梦幽远,只任东风吹去远。
注释:¹冥却:幽暗不明。²浣花溪:在成都市西郊,为锦江支流,杜甫曾于溪旁筑草堂而居。此借指自己的家。

  词人纯从个人角度出发,通篇吟咏其个人情感,并不多加掩饰的将情感真实地凸显出来,体现了纳兰性德词作的完整风格。正是这样由于厌倦官场,无心于仕途,感情的细腻处又受到太大伤害,身处边塞,不能安心入睡。纳兰填词就是如此地

  上阙以夜为背景。夜深无寐,边声静寂时,挑灯孤守。“倦舞却闻鸡”反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纳兰性德反用“闻鸡起舞”的典故,说“倦舞却闻鸡”,表达出了词人真实而又矛盾的情感。好不容易有些许睡意,却又天亮,在夜与非夜的短暂缝隙里,征人偷空梦里回家,醒时泪湿青帕,乡思可谓缠绵凄切。

  下阙的景色描写衬托出了睡意朦胧中在梦的边缘游荡的情形,其写景状物直至抒情,都显得丰富饱满。笔划到处,包揽无遗,沉郁而不见凝涩,全词“梦远轻无力”比喻精当,将无形的梦化作有形的时空距离来衡量,足见征人独守边地的凄苦恋家。作者胸中的离愁与款曲在迷离恍惚的氛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一首词写作者在边地夜深独处,面对残灯短焰,欲睡还醒的朦胧情态。“倦舞”句用典出新出奇,深藏了诗人的隐怨。上阕不言愁而愁苦自见,下阕以浪漫之笔法出之,从梦中思念家乡来下笔不免落于常套,但却是以梦中去浣花溪寻觅诗圣的遗迹,真是诗人之想,诗人之语。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一生最爱纳兰词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第117页
2、 何雅苓评注.纳兰的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04月第1版:第221页
3、 张少康主编.古词名家诵读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04月第1版:第10页
4、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6页
5、 人间菩提著.纳兰词集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03:第163页

shēngcházi··duǎnyàncánhuā--lánxìng

duǎnyàncánhuājiǔbiānshēngjuànquèwénànjuéqīnglíng湿shī

tiānshuǐjiēmíngméngjiǎo西nánbáihuànhuāyuǎnmèngqīng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游丝软系飘春榭(xiè)¹,落絮轻谁扑绣帘。
译文: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注释:¹榭: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译文: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译文: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译文: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译文: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译文: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译文: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译文: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译文: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译文: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译文: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译文: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译文: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奴 一作:侬)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译文: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译文: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译文: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译文: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译文: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¹
译文: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注释:¹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póu)¹净土²掩风流。
译文: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注释:¹一抔: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²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谁染的土地。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译文: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译文: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nóng)知是谁¹
译文: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注释:¹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下一章节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译文: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译文: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便也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周汝昌校本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周汝昌校本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参考资料:
1、 季学原 .红楼梦诗歌精华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98-104 .

zànghuāyín

cáoxuěqín qīngdài 

huāxièhuāfēihuāmǎntiān hóngxiāoxiāngduànyǒushuílián 
yóuruǎnpiāochūnxiè luòqīngzhānxiùlián 
guīzhōngérchūn chóumǎnhuái怀shìchù 
shǒuhuāchúchūxiùlián rěnluòhuālái 
liǔjiáfāngfēi guǎntáopiāofēi 
táomíngniánnéngzài míngniánguīzhōngzhīyǒushuí 
sānyuèxiāngcháolěichéng liángjiānyàntàiqíng 
míngniánhuāsuīzhuó quèdàorénliángkōngcháoqīng 
niánsānbǎiliùshí fēngdāoshuāngjiànyánxiāng 
míngmèixiānyánnéngshí zhāopiāonánxún 
huākāijiànluònánxún jiēqiánchóushāzànghuārén 
huāchúlèiàn shàngkōngzhījiànxuèhén 
juānzhènghuánghūn chúguīyǎnchóngmén 
qīngdēngzhàorénchūshuì lěngqiāochuāngbèiwèiwēn 
guàishìbèishāngshén bànwèiliánchūnbànnǎochūn 
liánchūnzhìnǎo zhìyòuyánwèiwén 
zuóxiāotíngwàibēi zhīshìhuāhúnniǎohún 
huāhúnniǎohúnzǒngnánliú niǎoyánhuāxiū 
yuànnóngshēngshuāng suíhuāfēidàotiānjìntóu 
tiānjìntóu chùyǒuxiāngqiū 
wèiruòjǐnnángshōuyàn póujìngyǎnfēngliú 
zhìběnjiéláihuánjié qiángnàoxiàngōu 
ěrjīnnóngshōuzàng wèinóngshēnsāng 
nóngjīnzànghuārénxiàochī niánzàngnóngzhīshìshuí 
shìkànchūncánhuājiànluò biàn便shìhóngyánlǎoshí 
zhāochūnjìnhóngyánlǎo huāluòrénwángliǎngzhī   chénggāotōngxíngběn

huāxièhuāfēifēimǎntiān hóngxiāoxiāngduànyǒushuílián 
yóuruǎnpiāochūnxiè luòqīngzhānxiùlián 
guīzhōngérchūn chóumǎnhuái怀shìchù 
shǒuhuāchúchūxiùlián rěnluòhuālái 
liǔjiáfāngfēi guǎntáopiāofēi 
táomíngniánnéngzài míngniánguīzhōngzhīyǒushuí 
sānyuèxiāngcháolěichéng liángjiānyàntàiqíng 
míngniánhuāsuīzhuó quèdàorénliángkōngcháoqīng 
niánsānbǎiliùshí fēngdāoshuāngjiànyánxiāng 
míngmèixiānyánnéngshí zhāopiāonánxún 
huākāijiànluònánxún jiēqiánmēnzànghuārén 
huāchúlèiàn shàngkōngzhījiànxuèhén 
juānzhènghuánghūn chúguīyǎnchóngmén 
qīngdēngzhàorénchūshuì lěngqiāochuāngbèiwèiwēn 
guàishìbèishāngshén bànwèiliánchūnbànnǎochūn 
liánchūnzhìnǎo zhìyòuyánwén 
zuóxiāotíngwàibēi zhīshìhuāhúnniǎohún 
huāhúnniǎohúnzǒngnánliú niǎoyánhuāxiū 
yuànxiéxiàshēngshuāng suíhuāfēidàotiānjìntóu 
tiānjìntóu chùyǒuxiāngqiū 
wèiruòjǐnnángshōuyàn jìngyǎnfēngliú 
zhìběnjiéláihuánjié qiángnàoxiàngōu 
ěrjīnnóngshōuzàng wèinóngshēnsāng 
nóngjīnzànghuārénxiàochī niánzàngnóngzhīyǒushuí 
shìkànchūncánhuājiànluò biàn便shìhóngyánlǎoshí 
zhāochūnjìnhóngyánlǎo huāluòrénwángliǎngzhī   jiǎběn

huāxièhuāfēihuāmǎntiān hóngxiāoxiāngduànyǒushuílián 
yóuruǎnpiāochūnxiè luòqīngzhānxiùlián 
liánzhōngérchūn chóumǎnhuái怀chù 
shǒuhuāchúchūxiùlián rěnluòhuālái 
liǔjiáfāngfēi guǎntáopiāoliǔfēi 
táomíngniánnéngzài míngsuìguīzhōngzhīyǒushuí 
sānyuèxiāngcháolěichéng liángjiānyàntàiqíng 
míngniánhuāsuīzhuó quèdàorénliángkōngcháoqīng 
niánsānbǎiliùshí fēngdāoshuāngjiànyánxiāng 
míngmèixiānyánnéngshí zhāopiāonánxún 
huākāijiànluònánxún jiēqiánmēnshāzànghuārén 
xiāngchúlèiàn shànghuāzhījiànxuèhén 
juānzhènghuánghūn chúguīyǎnchóngmén 
qīngdēngzhàorénchūshuì lěngqiāochuāngbèiwèiwēn 
guàishìbèishāngshén bànwèiliánchūnbànnǎochūn 
liánchūnzhìnǎo zhìyòuyánwén 
zuóxiāotíngwàibēi zhīshìhuāhúnniǎohún 
huāhúnniǎohúnzǒngnánliú niǎoyánhuāxiū 
yuànxiéxiàshēngshuāng suíhuāfēiluòtiānjìntóu 
tiānjìntóu chùyǒuxiāngqiū 
wèiruòjǐnnángshōuyàn póulěngyǎnfēngliú 
zhìběnjiéláihuánjié qiángnàoxiàngōu 
ěrjīnshōuzàng wèishēnwáng 
jīnzànghuārénxiàochī niánzàngzhīshìshuí 
shìkànchūncánhuājiànluò biàn便shìhóngyánlǎoshí 
zhāochūnjìnhóngyánlǎo huāluòrénwángliǎngzhī   zhōuchāngjiàoběn

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黄。
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¹黄。
注释:¹秋云:喻指成熟的稻子如秋云遍地。
力田已告成,计日宜收藏。
力田已告成,计日宜收藏。
刈获须及时,虑为雨雪伤。
刈获须及时,虑¹为雨雪伤。
注释:¹虑:犹言“恐”。
农家终岁劳,至此愿稍偿。
农家终岁劳,至此愿稍偿。
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
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
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
嗟彼豪华子,素餐¹厌膏粱²
注释:¹素餐:见《诗经·伐檀》注。²膏粱:指精美的食物。
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
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¹
注释:¹琳琅:美玉。
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
园居知风月¹,野居知星霜。
注释:¹风月:泛指景色。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
此诗写秋天获稻已所见所感。前半部分首先描写了稻子成熟已节遍地金黄,展现了一片丰收景象。农家经过了终岁的辛劳,终于有所收获。“终有数月粮”既透出劳有所获的一丝安慰,更点明了粮食来之不易。后半部分先写“素餐”的“豪华子”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知稼穑之艰难,与终年辛勤劳作的农家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后通过议论,表现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对劳动的赞美。全诗语言质朴清新,流露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同情,具有积极意义。
孰云久闲旷,本自保知寡。
孰云¹久闲旷²,本自保³知寡(guǎ)
译文:谁说我长久以来都十分清闲,本来就是因为能赏识我的人太少。
注释:¹孰云:谁说。²闲旷:清闲。³保:守。⁴知寡:知我者稀少。
穷巷独无成,春条只盈把。
穷巷¹独无成,春条²只盈把³
译文:我身居陋巷,却没有什么成就,就像细小的树枝一样,没有什么枝叶。
注释:¹穷巷:偏僻的里巷,陋巷。²春条:幼树。³盈把:一手可握,指细小。
安能羡鹏举,且欲歌牛下。
安能羡(xiàn)鹏举¹,且欲歌牛下²
译文:怎能一味巷慕显达之人,暂且先在牛车下放声高歌吧。
注释:¹鹏举:喻指仕进。²歌牛下:指在牛车下放声高歌的宁戚。
乃知古时人,亦有如我者。
乃知古时人,亦有如我者。
译文:我知道古代的人,也有像我一样的呀!

xuěshǒu··--gāoshì

shúyúnjiǔxiánkuàngběnbǎozhīguǎ

qióngxiàngchéngchūntiáozhǐyíng

ānnéngxiànpéngqiěniúxià

nǎizhīshírényǒuzhě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