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窗遇雨嫩寒生,枕簟迎秋夜气清。
轩窗遇雨嫩寒生,枕簟迎秋夜气清。
静忆家人皆万里,独看帘月到三更。
静忆家人皆万里,独看帘月到三更。
云山历历谁无梦,风笛遥遥倍有情。
云山历历谁无梦,风笛遥遥倍有情。
记取南邻田父语,团栾真乐胜公卿。
记取南邻田父语,团栾真乐胜公卿。

yuèshūhuái怀

zhāngwèntáo qīngdài 

xuānchuāngnénhánshēng zhěndiànyíngqiūqīng 
jìngjiārénjiēwàn kànliányuèdàosāngēng 
yúnshānshuímèng fēngyáoyáobèiyǒuqíng 
nánlíntián tuánluánzhēnshènggōngqīng 
张问陶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 2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醉来却不带花归,诮不解、看花意。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¹一醉。醉来却不带花归,诮(qiào)²不解看花意。
译文:现在正是看花的天气,对着如此美景,陶然一醉。虽然被花陶醉,但是又不把花带回来,简直不理解看花的意味。
注释:一落索: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两阕平仄格式,各三仄韵。蒋园:宁波南城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的园林。李朝奉:待考。朝奉为官名。¹春:这里指花。²诮:简直,全然。
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试问此花明媚¹,将花谁比?只应花好²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译文:请问花的明媚有谁能比?应该让花留枝头,年年保持如此的明媚之姿,因为花不似人之随着年光过往会渐趋憔悴。
注释:¹明媚:明丽妩媚。²好:指花的明丽妩媚媚。

  这首词紧扣赏花来写,句句有花,实则句句写人,惜花亦即惜人。作者既不雕章琢句,也不刻画景物,只以自然质朴的语言抒写自己从赏花中悟出的生活哲理,立意既新,理趣尤富。全词以议论为主,但由于手法的曲折委婉,语气的跌宕起伏,读来丝毫不觉板滞。

  该词上片的“正是看花天气。”开门见山,点出题意。这句略无修饰,纯用白描,看似朴拙,其实巧妙,因为看花经验,人皆有之,根据它所规定的情景,辅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在眼前描绘出一幅繁花似锦、春光宜人的美丽图画。次句由景及人:“为春一醉。”对此良辰美景,陶然一醉,诚为赏心乐事。这一句既是写看花人的感受,也从侧面进一步烘托出春景的迷人。接下去便宕开笔锋,道“醉来却不带花归。”一个“却”字,顿起波澜。“为春一醉”,即为花一醉,足见对花爱之深,迷之切; 但在留连花丛兴犹未尽之时,偏又“不带花归”。对此,作者也不禁自己笑自己:“ 诮不解看花意。”前人有云:“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今赏花却不折花而归,作者高于俗人的爱花、惜花的一片深情,便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下片先设一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言外之意是无人可比。再进一层说:“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就是说花之好,是年年如此,便该让它留在枝头,年年保持如此的明媚之姿,因为花不似人之随着年光过往会渐趋憔悴。至此,因惜年华而惜春、因惜春而惜花的主意便曲折透出,上下片浑成一体,词的意味顿生。

  此词借鉴了以花喻人这一传统手法而能翻出新意,先是反问:“将花谁比?”后又指出:“花不似,人憔悴。”这就是说,自然界的花朵固然有时凋谢,但年年重开;人的盛年一去,却再也不会回来。这几句句意颇类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包含着对花开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难驻的感慨和秋怨。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第396页
寂寞流苏冷绣茵,倚屏山枕惹香尘,小庭花露泣浓春。
寂寞流苏¹冷绣茵²,倚屏山枕³惹香尘,小庭花露泣浓春。
译文:绣花垫褥寂寞地放在帐子里,已经冰冷,只有倚着屏风的枕头仍带着芳香的气味。小小的庭院里,花朵上的露珠就像哭泣时流下的泪水,连景物也带着浓浓的春意。
注释:¹流苏:帐上的垂须,此借代为帐子。²绣茵:绣花垫褥。³山枕:指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⁴惹香尘:这里是带着芳香的气味之意。香尘,香雾。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刘阮(ruǎn)¹信非²仙洞客,嫦娥³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译文:刘晨和惹肇确实不是仙洞里住着的人,而嫦娥终究是月宫中的仙子。这一生,我恐怕无法追求到自己心爱的女子!
注释:¹刘阮:南朝宋刘义庆小说《幽明录》中人物刘晨、阮肇二人的合称。二人俱东汉剡县人,永平年间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子,留居半年辞归。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后又离乡,不知所终。²信非:确实不是。信,诚然。³嫦娥: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⁴东邻:借代为美女之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大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又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玄发丰艳,蛾眉皓齿。”

huànshā··liúlěngxiùyīn--yánxuǎn

liúlěngxiùyīnpíngshānzhěnxiāngchénxiǎotínghuānóngchūn

liúruǎnxìnfēixiāndòngchángézhōngshìyuèzhōngrénshēng访fǎngdōnglín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吾与二三子¹,平生结交深。
译文: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一向友爱情谊很深。
注释:¹“吾与”句: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二三子:语出《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俱怀鸿鹄(hú)¹,昔有鶺(jí)(líng)²
译文:共同怀抱鸿鹄大志,都有互相救助之心。
注释:¹鸿鹄志:指远大的志向。鸿:大雁。鹄:天鹅。昔:一作“共。”²鶺鴒心:兄弟互相关切的心意。鶺鴒:一种长脚长尾的小鸟。后世用鶺鴒以喻兄弟。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逸气¹²毫翰(hàn)³,清风在竹林
译文:高雅情趣借诗文表达,清风亮节存留在竹林。
注释:¹逸气: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²假:借助。³毫翰:指毛笔。亦借指文字、文章。⁴清风:指竹亭的清爽,也暗喻人的清操洁行。⁵竹林:此处有双关意,既切题中的“竹亭”,也是借竹林七贤之游喻指作者与诸弟在竹亭游乐事。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¹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译文:共享饮酒的陶然乐趣,偶奏超俗拔群的雅音。
注释:¹达:旷达。一作“远”。

  此诗通过竹亭述志,赞扬了兄弟之间志同道合、友爱情深的思想感情。全诗叙写自己与诸弟很友爱,且都有远大的志向,像古代的竹林七贤一样,常雅集竹亭,饮酒抚琴,以寄托豪情逸气。

  在意象运用上,此诗以竹作为清幽和隐逸的意象。竹在古代,是潇洒挺拔、高雅脱俗的逸士的象征。颈联两句的“竹林”有借竹林七贤喻指诗人兄弟之意。这里继承魏晋风度之气,以魏晋的名士风流来刻画兄弟们的高雅志趣,来烘托他们超然脱俗的品格。而“竹林”同时切诗题中的竹亭,作者也是借阮籍(竹林七贤之一)的出世之志来映照自己对遁迹竹林的出世生活的无限向往。

  从写作方法上,此诗运用了白描和用典的手法,写了竹亭集会,赋诗饮酒弹琴的和谐场面,写出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孟浩然诗中常表现出一种“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在此诗中则具体表现为“逸气”。逸气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陈贻焮《孟浩然诗选》认为,这里的“逸气”表现出孟浩然高雅的心情;“高雅的心情”是抽象的、综合性的体验,也是孟浩然“韵高”的方面。从陈贻焮的赏评中可以看到,在这首诗歌中,孟浩然将原本矛盾的“鸿鹄志”和“竹林”的清逸洒脱、高雅爽朗进行有意识的协调,并且调和得极为自然。此诗是孟浩然的“韵”和“才”能够统一起来的典型例子。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6
2、 王艳萍.气:孟浩然及其诗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05
3、 马利文.唐代咏竹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2008,06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蜡光¹高悬照纱空²,花房³夜捣红守宫
译文:高悬的灯烛透过细薄的纱罩放光明,花房的宫女们深夜里捣制红守宫。
注释:¹蜡光:烛光。²照纱空:烛光射过薄薄的灯纱,透明通亮。³花房:宫女的居室。⁴红守宫:宫中妇女们化妆用的一种颜料。
象口吹香毾覴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象口¹吹香毾(tà)(dēng)²暖,七星³挂城闻漏板
译文:香炉的象口中喷着香气,地毯暖烘烘,北斗七红挂在城头,漏板声声报深更。
注释:¹象口:象形香炉的出烟口。²毾覴:细密的地毯。³七星:北斗七星。⁴漏板:古代报时辰的铜板。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寒入罘(fú)(sī)¹殿影昏,彩鸾帘额²(zhuó)³霜痕。
译文:寒气侵入殿前网罩,宫殿的暗影昏蒙蒙,绣着彩
注释:¹罘罳:古代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²彩鸾帘额:绣着彩色鸾鸟的门帘上的横额。³著:沾着。
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啼蛄(gū)吊月¹钩阑²下,屈膝³铜铺锁阿甄(zhēn)
译文:蝼蛄对着月光在曲栏下哀鸣,失意的宫女被牢牢关锁在大院深宫。
注释:¹啼蛄吊月:蝼蛄在月光下悲鸣。²钩阑:弯曲钩错的栏杆。³屈膝:门帘上的环扣。⁴铜铺:铜制的铺首。⁵阿甄: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清姿丽貌,初入宫时得宠,后被谗言失意,幽禁宫中。泛指失宠的宫女。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梦入家门上沙渚¹,天河落处²长洲³路。
译文:宫女梦中走进了沙洲上的家门,天河落处的长洲上留下了她的倩影。
注释:¹沙渚:水中的小陆地。²天河落处:银河落下的地方,比喻家乡十分遥远。³长洲:县名,唐朝时属于苏州,代指宫女的故乡。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愿君¹光明如太阳,放妾²骑鱼撇波³去。
译文:“希望君王能像太阳那样光明,放我走吧,跨鱼破浪我也马上起程!
注释:¹君:指皇帝。²妾:宫女自称。³骑鱼撇波:骑鱼破浪,形容宫女思乡情切,等不及坐船。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开篇便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场面。时间是秋夜,地点是宫中花房。歌咏的对象——宫娃,正在花房持杵夜捣红守宫。宫娃在宫中杂役甚多,然诗人只选择其“捣红守宫”,极富象征性将宫娃们不幸的处境披露出来了。守宫,宫娃们一生只能厮守宫中,过着幽禁森严的生活。她们的青春和生命如同蜡烛,在漫漫长夜中渐渐消逝,那滴滴蜡珠,仿佛是她们伤心的眼泪。

  夜色越来越浓了,北斗七星已斜挂城头,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得报时的漏板声间或传来。宫娃长夜不寐,顾影自怜,心底时时生出一片悲凉。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寒气透进户网,殿影漫入浓雾中,依稀难辨,连绣着彩鸾的帘头上也沾满了清霜。此联虽为景语,却是情语。这里诗人着意描出“寒”、“霜”二字,以景衬情,道出宫娃身心俱寒,伤神刺骨的痛苦感受。

  如果说诗的前六句以浓墨渲染出秋夜的浓重和寒冷,以此暗寓宫娃凄苦的处境和悲凉的心境,那么,诗的后六句则径直揭示出宫娃深宫生活的幽闭、压抑与孤独,昭示出她们向往自由的强烈的生的企盼。

  “啼蛄吊月”是一个境界:漫漫秋夜,月下蝼蛄嘶鸣,嘘唏如泣,幽咽如吊,使人不忍卒听。诗人巧借自然界中的昆虫做比,进一步隐喻、铺陈宫娃之孤独与悲苦。

  “屈膝铜铺锁阿甄”,又是一个境界:深宫大院,壁垒森严。有形无形的铰链铜锁隔绝了宫娃与外面世界的联系。“锁”,这里是禁锢宫娃自由与生命的象征。后宫成为宫娃们生活的一所牢狱。“阿甄”,这里诗人是借甄氏喻失意幽旷的宫娃。的确,在森森后宫,宫娃们的荣辱富贵,全系于君王一时之恩遇与喜怒。有幸运者,如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而暂时得意的杨玉环;有失意者,如司马相如《长门赋》中“魂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被汉武帝遗弃的陈阿娇;有遗憾者,如王安石《明妃曲》里“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而被迫远嫁匈奴的王昭君;亦有终生不得幸遇者,如杜牧《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的众多宫女。然而宫娃们的命运,大都像白居易笔下“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的“上阳白发人”。她们年青貌美时选入宫中,从此与亲人再不得相见。耿耿残灯,萧萧暗雨,陪伴她们度过多少岁岁月月,直至满头白发。既便宫娃中幸运者,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元春,荣至贵妃,然而在省亲时也忍不住向自己的亲人倾出腹中的辛酸,称宫中是“不得见人的去处”。万恶的封建制度,不知葬送掉多少妇女的青春和幸福,临此绝境,她们不能不从内心深处发出生的呐喊。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宫娃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思念着自己的亲人。可是,这只是她们的痴想。家乡的路途是那样遥远,仿佛是在“天河落处”,而宫中的制度又是那样森严,谁也不敢迈出宫门一步。也许,只有在梦中,她们才能返回家门,享受与骨肉团聚的短暂欢乐。诗句至此,写得最为动情。人非游雁,都有家园;人非草木,都有亲情。深墙大院,铜铺金锁,可以锁住她们的身子,可是锁不住她们对亲人的思念、对自由的企盼。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宫娃终于压抑不住内心骚动的激情,勇敢地喊出久已埋在心底的愿望:离开宫中,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宫娃的要求是正当的,口气亦极为谦卑,但她们“请去”的意志却是十分坚强的。“骑鱼撇波”句,淋漓尽致地描摹出宫娃欲从宫中脱身的急切心情。然而,这显然又是宫娃的一片痴想。封建帝王视宫娃为宫中玩物,不会管她们幸福与否。盼望光明如太阳的君王出现,无异于西望日出,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后只能是一种“无望的期望”。诗人写出这样一种情状,尤其震撼人心。

  在艺术表现方法上,这首诗亦颇有可称道之处。比兴的运用,情与景的交融,且不必论,单是构思之巧妙,便足以称奇了。诗人为表现宫娃这一形象,妙造出“三境”:环境、梦境与心境。秋夜漫漫,帘额著霜,啼蛄吊月,铜铺锁宫,描绘的是宫娃凄冷、幽闭的生活环境。“梦入家门”,“天河落处”,描绘的是宫娃幽远、缥缈的梦境。而大梦初醒,幻影依稀,恍中情不自禁地直道出“放妾骑鱼撇波去”的热切渴望,则将宫娃强烈思归,不甘寂灭的心境和盘托出了。当然,环境、梦境与心境是互相映衬、互为因果的,它们共同构成诗的意境。随着画面的拓展,感情的渲泄,这意境也就愈转愈深,愈转愈明。特别是诗的结句,豁然开朗,仿佛于重重阴霾中透露出一抹亮色,读者至此,那沉重而挹郁之气方稍许得到些释放。赞其章法,这可称之为“跌宕生姿”。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 .李贺诗选.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45

gōng--

guānggāoxuánzhàoshākōnghuāfángdǎohóngshǒugōng

xiàngkǒuchuīxiāngdēngnuǎnxīngguàchéngwénlòubǎn

hán殿diànyǐnghūncǎiluánliánézheshuānghén

diàoyuègōulánxiàtóngsuǒāzhēn

mèngjiāménshàngshāzhǔtiānluòchùzhǎngzhōu

yuànjūnguāngmíngtàiyángfàngqièpiē

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
三十未有¹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²
译文:我虽然还未到三十岁,但已二十有余,常日受饥饿,靠吃蔬菜填充肠肚。
注释:¹未有:一作“未满”。吴正子云:今长吉言三十岁犹未有,但二十余岁耳,而饥困已如此。长吉此以三十为说,年仅二十七不满三十,岂非诗哉?²小甲蔬:原为莩甲尚小的蔬菜,此处指野菜。甲,新芽。
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桥头长老相哀念¹,因遗戎韬(tāo)一卷书²
译文:桥上一位老人怜悯我,赠给我一卷讲授军家韬略的兵书。
注释:¹哀念:怜悯。²因遗戎韬一卷书:张良游下邳,桥上有老父使良取履,后出一编书授之,乃太公兵法。戎韬,即《太公六韬》,此处指兵书。

nányuánshísānshǒu ·

 tángdài 

sānshíwèiyǒuèrshí báichángxiǎojiǎshū 
qiáotóuchánglǎoxiāngāiniàn yīnróngtāojuànsh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