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样鸾笺百斛愁,拈毫涴泪写蝇头。销魂犹怨春明柳,那识归人已凤州。
十样鸾笺百斛愁,拈毫涴泪写蝇头。销魂犹怨春明柳,那识归人已凤州。
张问陶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 2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míng)¹²山径,高斋(zhāi)³次水门
译文: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过来,高高的西阁临近三峡瞿塘关。
注释:¹暝色:即暮色,夜色。²延:展开,延伸。³高斋:即江边阁。⁴次水门:临近水边闸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薄云岩际¹宿²,孤月浪中翻。
译文:淡淡的浮云在山岩之间栖宿,孤独的月影跟随着波浪轻翻。
注释:¹际:之间。²宿:栖宿。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guàn)鹤追飞静¹,豺狼得食喧²
译文:互相追飞的鹳鹤已渐趋安静,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声喧。
注释:¹追飞静:静静地追逐飞翔。²得食喧:喧闹地争抢食物。“豺狼”句有暗喻当时军阀混战之意。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qián)¹
译文:战乱不停辗转忧思难以入睡,徒叹自己没有能力可以回天。
注释:¹正乾坤:意谓拨乱反正,改天换地。

  首联对起。“瞑色”句点明时间。一条登山小径,蜿蜒直抵阁前。“延”有接引意,联接“暝色”和“山径”,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的一般,赋于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这句写出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之状。“高斋”指西阁,有居高临下之势。这句是说西阁位置临近雄据长江边的瞿塘关。

  诗人寄宿西阁,夜长不寐,起坐眺望。颔联写当时所见。诗人欣赏绝境的物色,为初夜江上的山容水态所吸引,写下了“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的名句。这两句仇兆鳌解释说:“云过山头,停岩似宿。月浮水面,浪动若翻。”是概括得很好的。薄薄的云层飘浮在岩腹里,就像栖宿在那儿似的。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烛的明月映照水中,好像月儿在不停翻滚。这两句是改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句而成,诗人从眼前生动景色出发,只换了四个字,就把前人现成诗句和他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焕发出夺目的异彩。仇兆鳌把它比作张僧繇画龙,有“点睛欲飞”之妙。何逊的诗写的是金陵附近西塞山前云起月出的向晚景色;杜甫的诗写的是夔州附近瞿塘关上薄云依山、孤月没浪的初夜景致。夔州群山万壑,连绵不绝。飞云在峰壑中缓慢飘流,夜间光线暗淡,就像停留在那里一样。诗人用一个“宿”字,显得极为稳贴。夔州一带江流向以波腾浪涌著称。此诗用“浪中翻”三字表现江上月色,就飞动自然。诗人如果没有实感,是写不出来的。读者从这里可以悟出艺术表现上“青胜于蓝”的道理。

  颈联写诗人深夜无眠时所见所闻。这时传入耳中的,但有水禽山兽的声息。鹳,形似鹤的水鸟。鹳鹤等是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这两句所表现的情景,切合夔州附近既有大江,又有丛山的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读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联想。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正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一种象征。

  尾联对结。中间两联都写诗人不眠时见闻。这一联才点出“不眠”的原委。765年(永泰元年)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第二年春末来到夔州。这时严武刚死不久,继任的郭英乂因暴戾骄奢,为汉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杀。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又合兵讨伐崔旰,于是蜀中大乱。杜甫留滞夔州,忧念“战伐”,寄宿西阁时听到鹳鹤、豺狼的追逐喧嚣之声而引起感触。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常怀契与稷”的政治抱负,而今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这一联正是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宿jiāngbiān

 tángdài 

míngyánshānjìng gāozhāishuǐmén 
yúnyán宿 yuèlàngzhōngfān 
guànzhuīfēijìng cháilángshíxuān 
miányōuzhàn zhèngqiánkūn 
樵风溪上弄扁舟,濯锦江边忆旧游。
(qiáo)¹溪上弄扁(piān)²,濯(zhuó)锦江边忆旧游。
译文:我在樵风溪上划着我的小舟,又在濯锦江边怀念着我昔日玉勒雕鞍的冶游。
注释:¹樵风:顺风﹑好风。²扁舟:小船。³濯锦江:江名。即锦江。
豪竹哀丝真昨梦,爽砧繁杵又惊秋。
豪竹哀丝真昨梦,爽忆繁杵又惊秋。
译文:悲壮的管弦乐筵真个是昨日的美梦,频繁的捣衣声啊——又是这伤心的凉秋!
坠枝橘熟初堪翦,浮瓮醅香恰受篘。
坠枝橘熟初堪翦¹,浮瓮(wèng)(pēi)²香恰受篘(chōu
译文:菊枝刚刚结满果实,可以进行采摘,瓮中新酿的美酒飘起了沁人心脾的香气,该拿起滤酒的酒篘。
注释:¹翦:“剪”的异体字。²瓮醅:指酒。³篘:一种竹制的滤酒的器具。
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莫道¹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译文:且不要说我赋闲在家总是没有事做,每天夜晚我都可以在孤灯之下——写我的忧愁!
注释:¹莫道:别说,不要说。

  陆游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文人,抗金志士。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壈,一腔报国热血无处可洒,只能被岁月白白的消磨,徒叹“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通过我的翻译,可以看出这诗篇是陆游赋闲在家的作品,第一句,道出作者的现状:赋闲,百无聊赖,自己划船解闷。第二句对出:走在江边长叹,引出下一句,第三句写昔日在京城游玩的盛况,但末着“真昨梦”三字又是包含辛酸。第四句写作者被捣衣的敲打声拉回现实,对比着自己的现在,真是难过,这句中的“惊”字可以类比杜甫的“恨别鸟惊心”。诗歌中讲究“起承转合”起和承完事了,到了颈联:作者笔锋一转,改成一片令人开心的景象,这两句是在描写自己的赋闲生活。但是作者的心情并没有因为橘熟酒成而改变,尾联卒章显志,包含着无奈神伤。

  本诗的颈联可以参考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也是描写的赋闲生活,效果大概一样,都是乐景哀情(具体什么是乐景哀情参考我写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鉴赏,百度能搜索到),最后的卒章显志才是作者感情的“技经肯綮”。

参考资料:
1、 次仁 . 原创 . 2020年2月16日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红藕¹香残玉簟(diàn)²秋。轻解罗裳(cháng)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译文: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注释:¹红藕:红色的荷花。²玉簟: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³裳: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⁴兰舟:这里指小船。⁵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⁶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⁷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¹,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²
译文:落花独自飘零着,水独自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色荷花。“玉簟”,是指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的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既与衔接上句,写舟中的所望、所思,又由此生发,引出下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见,词人因惦念自己的丈夫,盼望锦书到达,遂从舟中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种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写景,又有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照应;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给人以心中有恨又无可奈何之感,词的下阕就从首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自己思念他一样思念自己。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的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这首诗的结尾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的《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讳模仿,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李清照的这句构思精巧,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耳目一新。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相起伏,语句结构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是与前面另两个同样精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映衬,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耳目的句子而为人称道。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91-1193

jiǎnméi ·hóngǒuxiāngcándiànqiū

qīngzhào sòngdài 

hóngǒuxiāngcándiànqiū qīngjiěluócháng shànglánzhōu yúnzhōngshuíjǐnshūlái yànhuíshí yuèmǎn西lóu 
huāpiāolíngshuǐliú zhǒngxiāng liǎngchùxiánchóu qíngxiāochú cáixiàméitóu quèshàngxīntóu 
序:行女生于季秋,而终于首夏。三年之中,二子频丧。
序:行女生于季秋,而终于首夏¹。三年之中,二子²频丧。
译文:序:我的小女儿行女出生于深秋时节,在第二年四月的初夏死去。短短三年之中,两个心爱的女儿相继夭亡。
注释:¹首夏:农历四月。²二子:指作者的两个女儿金瓠、行女。
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难裁;
伊上夏之降¹²,何修短³之难裁
译文:上苍赐予人类宝贵的生命,寿命的长短何以这么难猜!
注释:¹降:赐下。²命:人的寿命。³修短:长短。⁴裁:猜测,估料。
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
或华发以终年¹,或怀妊(rèn)²而逢灾。
译文:有人可以幸运地活到白首,有的人却死在母亲的腹胎。
注释:¹终年:尽其天年。²怀妊:怀孕。
感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
感前哀¹之未阕(què)²,复新殃³之重来!
译文:痛失金瓠的悲伤还没有结束,又眼看着行女被尘土湮埋。
注释:¹前哀:指大女儿金瓠之死。²阕:尽。³新殃:指行女之死。
方朝华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
方朝华而晚敷¹,比晨露而先晞(xī)²
译文:可怜的孩子像木槿花一样凋落;又像晨露,干的这么快。
注释:¹方朝华句:方,比如。朝:早上。华:指木槿花,开于夏秋季节,早上开花,夜晚凋谢。晚敷:指夜晚凋谢。²晞:晒干。
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
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¹而失度²
译文:我想到那凋零的小小的生命,再也无法重来,顿时间失了常态。
注释:¹忽忽:恍惚之貌。²失度:失态。
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
天盖¹高而无阶²,怀此恨其谁诉!
译文:怨恨天高却没有长梯借我攀缘,我还能向谁诉出我心中的苦哀!
注释:¹盖:语气词。²阶:阶梯。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jīng)旗。少年鞍(ān)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译文: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 少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
注释:嵩(sōng)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候骑(jì)¹才通蓟(jì)²,先声已动辽西³。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guī)月,红袖(xiù)不须啼。
译文: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等打完仗,回到故乡时,仍是杨柳依依的春天,时间不会太长。 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旋,闺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泪。
注释:¹候骑:侦察的骑兵。²蓟北:蓟州之北,汉唐塞北之地。³辽西: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⁴春闺:春日的闺阁。⁵红袖:代指佳人。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