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黄昏,兰房独坐愁多少。寒云缥缈。深把梅枝绕。
时候黄昏,兰房独坐愁多少。寒云缥缈。深把梅枝绕。
海月初升,远寺钟声早。炉烟袅。离情未了。步即兰灺小。
海月初升,远寺钟声早。炉烟袅。离情未了。步即兰灺小。

diǎnjiàngchúnjǐng--shāngjǐnglán

shíhòuhuánghūnlánfángzuòchóuduōshǎohányúnpiāomiǎoshēnméizhīrào

hǎiyuèchūshēngyuǎnzhōngshēngzǎoyānniǎoqíngwèilelánxièxiǎo

商景兰

商景兰

商景兰(1605~1676),字媚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兵部尚书商周祚长女,抗清名臣祁彪佳妻。明末清初诗人,德才兼备,能书善画。其妹商景徽亦工诗。著有《锦囊集》(旧名《香奁集》),收诗六十七首、词九十四首、补遗诗三首、遗文一篇。陈维崧《妇人集》评曰:“会稽商夫人,以名德重一时......故玉树金闺,无不能咏,当世题目贤媛以夫人为冠。” 《幼学琼林》女子篇:“伯商仲商,时称越秀;德蓉德蕙,辉映祁家。” ▶ 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dù)¹。枫冷吴江²,独客又吟招句。正船舣(yǐ)³、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招去。
译文:秋霜已经降临大地,无数的树林落叶纷纷。为着不招致春花的嫉妒,红叶这时才呈现出冷艳的姿容。冷瑟瑟的枫树,排列在吴淞江畔;我这个孤独的旅人,又吟出了招苦的诗句。我的船儿正停泊在孤村流水之间:在斜阳映照的归途上,红叶有似烂漫的鲜花,连绵无尽。啊,荒凉的水沟里,一片红叶凄凉地飘流着。为什么柔情蜜意它载不去,只载去烦恼忧招呢?
注释:绮(qǐ)罗香:词牌名,最早由宋代史达祖用为词牌,双调一百零四字。¹春妒:指春天里群芳为争艳而百相妒。²吴江:即吴淞江,太湖最大的支流,俗名苏州河。³舣:停驻船只。
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长安谁问倦旅¹?羞见衰(shuāi)²借酒,飘零如许³。谩(màn)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译文:长安的人们哟,有谁关心一下这些疲倦的“旅人”?因为怕看见自己衰老的容颜,就一味喝酒,四处漂泊,竞成了这个样子。它徒然把自己打扮得时新漂亮,可是却不能列入洛阳花谱之中。它只能在酒杯前随着旋风飞舞,最后化作无数片碎断的红霞纷纷飞逝。啊,我是多么怀念江南的春天,到处呈现出一片浓绿。我闲适地坐在窗前,倾听着夜雨的飘洒。
注释:¹倦旅:疲倦的旅人,作者自指。²衰颜:憔悴的容颜。³如许:如此。⁴谩:徒然。⁵洛阳花谱:指《洛阳牡丹记》一类的书,洛阳花,指牡丹。⁶回风:旋风。

  上片两句:“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对偶互文,说万里、千林,都在飞霜中枝零叶落,总写秋天大地;“寒艳不招春妒”,收缩到红叶,红叶是寒天中唯一的浓艳之色,它与春风、春花不同时,不可能为它们所妒。三句直从秋天写到红叶,似乎专在咏物;但秋风横扫万里,其实是亡国后江山、士林备受摧残的写照。红叶可以象征遗民,“春”又是在新朝的富贵场中得意的人物的象征,寄托又极分明。这三句,已正面把红叶说尽。下面又从侧面再作生发。“枫落吴江冷”,是唐人崔信明的断句,枫叶经秋变红,故用这一典故,接以“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独客”表面指崔,实际是自指;“又吟愁句”,流露主观感情,由咏物到写人。物、人交错、化合,目的是求若即若离,主客融成一气,不为咏物而咏物。这里是用这种手法,但脉络转接分明:“枫”承“寒艳”;“吴江”二字又引出“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两句。“归路”中停船于“流水孤村”之旁,正可挨村傍树;而在“斜阳”映照中远看似春花围绕的,又非红叶莫属。这是借描写停舟之景以烘托红叶。“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用唐代宫女红叶题诗故事以写眼前红叶,是熟典活用:不正面承说御沟流红,有关双方获得美满姻缘的事,而说“荒沟”内一片凄凉景象,红叶不载情去,却载愁去。不再是写宫女故事,而是自写当时情境;但典故的影子仍在,红叶的影子仍在。一经活用,就化熟为生,化板为活。“载情”句的“情”,是原故事中男女间之情,但句中“载愁”的“愁”,却是词人自己的国亡家破、飘零失路之愁。句中“载情”是宾,“载愁”是主。意谓若欲题于红叶,托荒沟流水载去的,亦只有无限深愁而已。“载情不去”,为“不载情去”的倒文。从主观方面说,是今已无“情”可供托载,表现出来却成为问沟水为何不与我载情去而载愁去,愈婉转,愈沉痛。

  上片从红叶写到人,下片则从人写到红叶。“长安谁问倦旅”,以一疑问句领起写人。“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又用自己烘托红叶。上句用郑谷《乖慵》诗“愁颜酒借红”,藏“红”字;加上“羞见”、“飘零”,以增曲折哀叹之意,便切遗民身世。“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又承上句“飘零”一词的双关,转到写红叶,脉络亦分明;指出秋叶虽红,终不是花,终不会为只爱春花的常人所赏,不能载人《花谱》。“洛阳”、“新妆”,皆暗指牡丹:牡丹为洛阳名花;不入《花谱》,即是不挂新朝朝籍、不得富贵的隐喻。“谩倚”是对“新妆”的唾弃,即是勉励红叶不要去羡慕、效法春花,也即是隐喻遗民们不要去羡慕、效法新贵。红叶既不能追随春花,它受秋天“回风”的吹送,也只能在酒人的樽前“起舞”最为合适,因为酒人的“醉貌”可与红叶的颜色互相映照,酒人的身世也可能就同于红叶的遭际。“尽化作、断霞千缕”,写风中落叶众多,一经“起舞”,艳红的颜色就可化为千缕断霞,红叶的这一光彩,也即是遗民们的丹心碧血,他们哀思故国的返照回光,他们忍受风霜、保持坚贞气节的光辉节概。红霞成为“断霞”,可知无法回天,也即无力复国。那么,“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只好牢记江南听雨、夏木阴阴的季节,也即只好牢记南宋亡国前尚存半壁河山的偏安时期。着一“暗”字,则当时已入衰残之境,呼应“断”字,使结语呜咽缠绵。自“谩倚”以下,句句写红叶,又句句比遗民。

  全词围绕红叶,扣紧题目,不避犯“正位”;但人、物关合,义兼比兴,写得不粘不脱,凄惋沉痛,感染力强。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2170-2171页

luóxiāng··hóng--zhāngyán

wànfēishuāngqiānlínluòhányànzhāochūnfēnglěngjiāngyòuyínchóuzhèngchuánliúshuǐcūnshìhuāràoxiéyángguīshénhuānggōupiànliángzàiqíngzàichóu

zhǎngānshuíwènjuànxiūjiànshuāiyánjièjiǔpiāolíngmánxīnzhuāngluòyánghuāwèihuífēngzūnqiánjǐnhuàzuòduànxiáqiānyīnyīn绿biànjiāngnánchuāngtīngàn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wǎn)¹归。
译文:我故地重游,宛若以前从外地回家。
注释:¹宛似:好象。归:回到家里。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可怜¹(fén)上柳,相见也依依²
译文:汾河岸上袅娜垂柳,似乎还识旧人,欲著人衣,依依难舍。
注释:¹可怜:可爱。²依依:形容柳树对人依依惜别的情态。

  诗人重游小时居住地,恍然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诗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千头万绪,欲言还止,而诗人只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汾上柳”,所抒之情是重返旧地的欢快喜。柳树本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植物,而诗中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树以动人的情感。诗的语言很平常,如说白话,可是一个“归”字写出了诗人对旧居的怀恋,故地重访,就像当年回家一样,自然而然,信步走来,写出对环境的熟悉和亲切感。旧地的一切,都像自家人一样朴实真切,亲在骨子里。就连汾河边的柳树,微风拂来,依依流连,像是对作者打招呼,亲昵可爱。

  诗的后两句比拟手法新颖、别致。特别是“也依依”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柳树的娇娜可爱,而且把柳树对作者的不舍之情、留恋之意,生动地表达出来。而这种动人的话态,是作者重到“此地”,即题中“平阳郡”的心境的具体写照,是“宛似归”的形象描绘。这种物与情、情与境交织在一起的描写。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使所咏之物栩栩如生,使所抒之情历历可睹。而且不正面说自己见到河边柳树生起依依之情,却说柳对人依依,对面下笔,赋予柳以人格和情感,便使诗中平添一种感情交流的温馨之情,艺术效果高超。

  诗人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自古即有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古诗中亦屡见不鲜,诗人能化陈出新,意巧语奇。诗中即浓缩了诗人哽咽难述的追怀,记载着诗人当初与旧邻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动人画面,也凝聚着诗人对故地的深厚感情。言短而意长,语浅而情深,杨柳依依之貌形象生动,俏如丽人,直有画面效果。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

píngyángjùnfénqiáobiānliǔshù--céncān

céngzhùjīnláiwǎnshìguī

liánfénshàngliǔxiāngjiàn

新丰主人新酒熟,旧客还归旧堂宿。
新丰主人新酒熟,旧客还归旧堂宿。
译文:我在新丰新酿的酒已经好了,请老朋友来品尝,喝醉就住在我的老屋。
满酌香含北砌花,盈尊色泛南轩竹。
满酌(zhuó)香含北砌(qì)¹花,盈²尊色泛南轩³竹。
译文:这斟满酒杯的新酒,含着北面台阶旁的花的芳香,满杯酒都泛着当南的窗外竹子翠绿的颜色。
注释:¹北砌:北面台阶。²盈:满。³南轩:当南的窗外。
云散天高秋月明,东家少女解秦筝。
云散天高秋月明,东家少女解秦筝。
译文:云层消散,天空高远,秋月明亮,邻家的少女熟练的弹奏着秦筝。
醉来忘却巴陵道,梦中疑是洛阳城。
醉来忘却巴陵道,梦中疑是洛阳城。
译文:醉酒以后忘记了这是巴陵道,在梦中还以为这是洛阳城。

xīnfēngzhǔrén--chǔguāng

xīnfēngzhǔrénxīnjiǔshújiùháiguījiùtáng宿mǎnzhuóxiānghánběihuā

yíngzūnfànnánxuānzhúyúnsàntiāngāoqiūyuèmíngdōngjiāshǎojiěqínzhēng

zuìláiwàngquèlíngdàomèngzhōngshìluòyángchéng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栊,雨湿纱栊。(月在杯中 一作:月也杯中)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¹同,云湿纱栊,雨湿纱栊。(月在杯中 一作:月也杯中)
译文:回忆昔日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皓月也倒映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台举杯赏月,可是乌云密布,雨水浸湿了纱窗,哪里还有月光。
注释:¹尊:同“樽”,酒杯。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浑欲¹乘风问化工²,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³,歌且从容。
译文:我简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高照,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慢慢把曲唱到终。
注释:¹浑欲:简直想。²化工:指自然的造化者。³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该词上片描写了词人回忆曾经在一个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丛中,月波花影荡漾在酒杯中,而今晚云雨湿了纱窗,只有蜡烛闪光的情景,下片描写了词人想要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宫,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只得在烛光下慢慢喝酒、唱歌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上片,用对比的手法写今宵中秋无月之遗憾。

  起首二句,逆入,因今思昔。起笔入题,回忆先年中秋之夜,碧霄无云,皓月当空, 桂影婆娑,桂花飘香,伴桂倚花,把酒赏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怡然自得的情景。“花在”两句,笔意极工,透显空灵静境,欣喜之情。

  “今宵”三句,折转写今宵中秋楼台赏月,人酒依旧,却不见明月。原因是“云湿纱栊,雨湿纱栊”,今晚是个雨夜。曲笔写出赏月而不得月的沉闷而遗憾之情。

  下片写无月之夜的孤寂愁怀。换头紧承上片。

  “浑欲”三句,写企盼中秋之月的心情。“浑欲乘风问化工”写出盼月心情之急切,倍见其遗恨之深。此句暗中透出词人被朝廷闲置不用,报国无门之恨,他要“浑欲乘风”去质问皇上,为何如此对待他。“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出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状,其怨恨之情显而易见。

  结末三句以景作结,写中秋无月之夜的寂寞愁情。词人在无奈之下,只得以红烛为伴,借酒浇愁,慢歌独饮,聊以自慰,以此来打发这个无月的漫漫长夜。其孤苦之状,历历在目。

  在这首词中,作者明伤“中秋无月”,实则有英雄末路之叹。全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明白晓畅,婉曲蕴藉,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刘坎龙.辛弃疾词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93页

jiǎnméi ·zhōngqiūyuè

xīn sòngdài 

duìzhōngqiūdānguìcóng huāzàibēizhōng yuèzàibēizhōng jīnxiāolóushàngzūntóng yúnshī湿shālóng shī湿shālóng  (yuèzàibēizhōngzuò yuèbēizhōng )
húnchéngfēngwènhuàgōng nántōng xìnnántōng mǎntángwéiyǒuzhúhuāhóng bēiqiěcóngróng qiěcóngróng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边草¹,边草,边草尽²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³,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jiā)一声愁绝
译文: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戍边的兵士也已老。山南山北雪后放晴,千里万里处处月明。明月啊,明月!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悲苦愁绝。
注释:¹边草:边塞之草。此草秋天干枯变白,为牛马所食。²尽:死。³雪晴:下过大雪后放晴。⁴月明:月色皎洁。⁵胡笳:一种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管乐器,汉魏鼓吹乐常用之。⁶绝:极,很,表示事物程度的副词。

  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戍卒思归情绪的小令,这类题材在唐诗中多得不可胜计,但在词中却很少见。盛唐时代的诗人们都向往到边塞建功立业,所以岑参等人笔下的边塞风光无比壮丽,充满乐观的情调。但到了中唐时代,情况不同了,李益的边塞诗就有一种凄凉的气氛,不少诗篇描写边地戍卒的思乡怀归和哀怨情绪。戴叔伦此词所写也是这种思想情绪,但写得非常含蓄深沉。

  开头“边草”两字重叠,固是词调格律的要求,而在这里使人联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显示出空间的寥阔,同时点明边塞的地理环境,渲染了荒凉的气氛。接着“边草尽来兵老”一句,写时间之悠长。边草一次次从生长到枯萎,戍卒年年盼归,从青年到衰老。值得注意的是以“草尽”烘托“兵老”,还暗寓着统治者把戍卒当作“边草”一样看待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统治者不管戍卒死活的斥责和抗议,寄托着对戍卒遭遇的深切同情。

  中间一联对句,非常工整。“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前句写边塞冰天雪地,一片银白,“山南山北”点明白雪覆盖面之广阔,“晴”字点明飘雪已经停止,同时为下句的“月明”作铺垫。下句写白雪衬托下的月色分外皎洁,“千里万里”写月亮普照之广,同时也暗寓着边塞与家乡相隔之遥远。人隔两地,但所望之月是同一个月,所以明月是最易引起怀人思乡之景,李白著名的诗篇《静夜思》就是描绘见月思乡的情景,唐代写望月怀乡的诗篇不胜枚计。接着又按格律要求叠用“明月,明月”,使读者更体会到:戍卒面对明月,思乡怀人之情更切,似乎戍卒的思想已长着翅膀飞回了家乡。

  结句“胡笳一声愁绝”,一声胡笳使戍卒从思乡梦中惊醒过来,原来自己仍旧身在边地,最后用“愁绝”二字表现出戍卒的极端忧愁苦闷,同时也起了点明主题的作用。

  全词没有出现思乡怀人的字样,但句句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其特点是全用景物烘托的手法。边地将尽的枯草,积满山岭的冰雪,晴朗夜空的明月,凄凉悲切的胡笳声,所有这些景物描写,都是为了烘托戍卒的心情,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最后用“愁绝”二字点明,就显得心情特别沉重而有力。

  此词的另一特点是重叠的结构形式。按照词的格律要求,全词有两对叠句,这种重叠通过重复歌咏可加强感情的抒发,同时也起了加深意境的作用。“边草”重叠,形成一种荒凉的意境,描写了戍卒的活动背景,也烘托出戍卒空虚凄凉的心境,这就与单用“边草”二字的作用不同。“明月”重叠,一方面是上句末尾“月明”二字的颠倒,使之与上句转折呼应,这也是转应曲词调的格律要求,形成上下句勾连的格局,可产生回环往复的韵致,另一方面,“明月”二字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明月普照的柔和氛围,烘托出了戍卒思乡怀人的强烈不安的情绪。

  全词意境极为深沉含蓄,是中唐文人词中难得的一篇佳作。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 .《历代小令词精华》 .长沙 :岳麓书社 ,1993 :24-25 .

tiáoxiàolìng ·biāncǎo

dàishūlún tángdài 

biāncǎo biāncǎo biāncǎojìnláibīnglǎo shānnānshānběixuěqíng qiānwànyuèmíng míngyuè míngyuè jiāshēngchóuju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