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笛倚层楼,天涯怨芳草。定巢新燕能道。毕竟无尘是壶峤。
铁笛倚层楼,天涯怨芳草。定巢新燕能道。毕竟无尘是壶峤。
花作伴,海流愁,人未老。
花作伴,海流愁,人未老。
竟夕听笙歌,怅怅何时晓。翠尊莫惜频倒。沈醉东风梦长好。
竟夕听笙歌,怅怅何时晓。翠尊莫惜频倒。沈醉东风梦长好。
春黯黯,事茫茫,难自料。
春黯黯,事茫茫,难自料。

jīnchāi--kuàngzhōu

tiěcénglóutiānyuànfāngcǎodìngcháoxīnyànnéngdàojìngchénshìjiào

huāzuòbànhǎiliúchóurénwèilǎo

jìngtīngshēngchàngchàngshíxiǎocuìzūnpíndàoshěnzuìdōngfēngmèngzhǎnghǎo

chūnànànshìmángmángnánliào

况周颐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 1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楚人贫居¹,读《淮南子》²,得“螳(táng)(láng)(sì)³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¹⁰答言“见”,经日¹¹,乃厌倦不堪¹²,绐(dài)¹³云“不见”。嘿(mò)¹⁴然大喜,赍(jī)¹⁵叶入市,对面取人物¹⁶。吏¹⁷¹⁸缚诣(yì)¹⁹县。
译文:楚国有个生活贫困的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用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就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经过一整天,(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暗自高兴,(他)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县里的公差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衙门。
注释:¹贫居:生活贫困。居:处于。²《淮南子》:一种讲医学的书。³伺:等待,侦候。⁴自障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障,遮蔽。⁵可以:可以用来。⁶遂:于是,就。⁷分别:分辨。⁸障:遮蔽。⁹不:同“否”。¹⁰恒:经常,常常。¹¹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¹²不堪:不能忍受。¹³绐:哄骗。¹⁴嘿:(同“默”字)然:……的样子。¹⁵赍:携带。¹⁶对面取人物:当面拿人家的东西。¹⁷吏:指县里的公差。¹⁸遂:于是,就。¹⁹诣:到……去。

  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

  《楚人隐“》中的楚人,令人发笑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他对书上的内容信以为真;由无知的天真产生了无知的行动。他拿着树叶到集市上去,当着人家的面去拿人家的东西。这个楚人的想法和行为闹到了十分荒唐可笑的地步,愚昧无知引来了愚蠢行为,让他落得被公差捆绑起来押送到县衙门这样可悲的下场。

  《楚人隐“》引人发笑,但又令人深思:像“楚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也常能见到的吗?他们和楚人的思维方式一样,无视现实;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总是凭主观想象,他认为怎样就是怎样;总是想当然地做事情,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这些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自以为是。希望我们读过这则笑话之后,也能照一照这面镜子,想一想我们平时有没有犯过像这则笑话里所描述的错误呢?

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
客从远方来¹,赠我漆鸣琴²
译文:从远方到来的客人,赠我一张漆饰的鸣琴。
注释:¹客从远方来:汉代无名氏所作古诗,写离妇思夫之情。²漆鸣琴:呜琴,古琴。漆鸣琴,漆饰的古琴。
木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
木有相思文¹,弦有别离音。
译文:琴木上满布相思的花纹,丝弦上弹出别离的声音。
注释:¹相思文:典出于《述异记》。据《述异记》载:“昔战国时,魏苦秦之难,有以民从征,戍秦久不返,妻思而卒。既葬,冢上生大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谓之相思木。”文,木上的纹理。文与纹谐音,此处一语双关。
终身执此调,岁寒不改心。
终身执此调¹,岁寒不改心。
译文:一生一世都要弹奏这个曲调,天寒地冻我也不改相爱之心。
注释:¹此调:指相思的曲调。
愿作阳春曲,宫商长相寻。
愿作阳春曲¹,宫商长相寻²
译文:但愿能作一支高雅悠扬曲子,让音律中常有这美妙的琴音。
注释:¹阳春曲: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音韵乐理高深的歌曲名,即《阳春》,阳春白雪也。²宫商长相寻:愿如宫商等音阶一样,永远融合在乐曲中。宫商,代五音中前两个紧挨着的音,此处泛指音律。寻,连续、不断而来,与《北史·薛安都传》:“俄而酒馔相寻,刍粟继至”意同。

  此诗一二句叙事,点明伉俪分离,天各一方,托客赠琴,示其爱心不变,半是安慰,半是相思;三四句从琴生发写思妇抚琴把玩,引起相思怨别之情;五六句以“有此调”、“不改心”,直抒对爱情的坚贞之志;七八句驰骋想象,祝愿他们的爱情像一首高雅的阳春曲,又似宫、商互应的二重唱,两音相谐,两情相融。全诗由鸣琴写到琴音,又从琴音写到人物心情,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含蓄精巧。

  《古诗十九首》写的是:“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然后在这“一端绮”上做出“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的文章来,表示了夫妻间的“长相思”,“结不解”,如胶投漆,永不分离。诗人鲍令晖在此篇中写的是:“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然后在这“漆鸣琴”上做出了“木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的文章,表示要“终身有此调,岁寒不改心”,鸣琴传相思,只要丈夫能解情,不怕什么曲高寡和无知音。一在“绮”上写心曲一在“琴”上抒衷情,二者都做出了传神文章,写出了绝妙诗篇。后者对前者的摹拟是有迹可寻的,从中读者可以看到文人诗向民歌学习的一些轨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诗《客从远方来》的三、四句“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耳”,是点明了那“一端绮”是丈夫从远方托来客特意带给自己的,否则“客从远方来”送绮,读者无法知道是怎么回事,但鲍令晖的拟作却省掉了这一交代,她并未说明那“漆鸣琴”是丈夫托来客捎带的,因为根据前诗的思维模式,只要是“客从远方来”捎信、赠物,不用说就是受远方丈夫的嘱托而来的。乐府诗题,往往都有自己的题材范围,拟旧题写作,如不改变题材,然就可以省略旧作中交代过的一些内容。此篇文字虽未点明赠琴者是远方的丈夫,但读者还是不会怀疑是出现了第三者的。

  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块石头,立刻就浪花飞扬,涟漪成圈地扩散开来;又象节日的礼花,一炮弹射向夜空,刹那间焰火四溅,奔跃飞舞,五彩缤纷;此篇的诗情,也都由一件事情引起,客从远方来,受丈夫的嘱托,给在家的妻子带来了鸣琴,于是妻子就浮想联翩,都围绕那鸣琴来展开。妻子想象,制琴的木料上有相思的文章,琴弦之中又含离别的音调。妻子决心“终身有此调,岁寒不改心”,即永怀相思,永在别离中切盼团,不论客观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忠贞却不会改变。因此,“愿作阳春曲,宫商长相寻.”显然,《阳春》、《白雪》属于高级音乐,曲高寡和,诗人说“愿作《阳春》曲”,不求曲高,但求和寡,也就是说青春少妇鸣琴作乐,不求有更多的知音,只要丈夫一人解情就够了。

  诗歌围绕“鸣琴”来抒情,属咏物诗;但又比一般的咏物诗更加亲切和情深,因为那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丈夫特意从远方托人带赠之物,以此来抒写妻子的情爱,分量就不同了。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编著,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639-641页
2、 郑春山主编,千古绝唱 中国古典文学赏析 卷二,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09,第1333页

cóngyuǎnfāngláishī--bàolìnghuī

cóngyuǎnfāngláizèngmíngqínyǒuxiāngwénxiányǒubiéyīn

zhōngshēnzhídiàosuìhángǎixīnyuànzuòyángchūngōngshāngzhǎngxiāngxún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行止¹千万端²,谁知非与是。
译文:行为举止千万种,谁是谁非无人晓。
注释:¹行止:行为举止。²端:种,类。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是非苟(gǒu)¹相形²,雷同³共誉毁。
译文:是非如果相比较,毁誉皆同坏与好。
注释:¹苟:如果。²相形:互相比较。³雷同:人云亦云,相同。毁誉:诋毁与称誉。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三季¹非此事,达士²似不尔³
译文:夏商周未多此事,贤士不曾随风倒。
注释:¹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²达士:贤达之人。³尔:那样。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duō)¹俗中愚²,且当从黄绮(qǐ)³
译文:世俗愚者莫惊叹,且隐商山随四皓。
注释:¹咄咄:惊怪声。²俗中愚:世俗中的愚蠢者。³黄绮:夏黄公与绮里,代指“商山四皓”。

yǐnjiǔ ·liù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xíngzhǐqiānwànduān shuízhīfēishì 
shìfēigǒuxiāngxíng léitónggònghuǐ 
sānduōshì shǐěr 
duōduōzhōng qiědāngcónghuáng 
凉州近胡,高下其池亭,盖以耀蕃落也。幕府董帅雄勇,径践戎庭,自阳关而西,犹枕席矣。军中无事,君子饮食宴乐,宜哉。白简在边,清秋多兴,况水具舟楫,山兼亭台,始临泛而写烦。俄登陟以寄傲,丝桐徐奏,林木更爽,觞蒲萄以递欢,指兰茝而可掇。胡天一望,云物苍然,雨萧萧而牧马声断,风袅袅而边歌几处,又足悲矣。员外李公曰:七日者何?牛女之夕也。夫贤者何得谨其时,请赋南亭诗,列之于后。
凉州¹近胡²,高下其池亭,盖以耀蕃落³也。幕府董帅雄勇,径践戎庭,自阳关而西,犹枕席矣。军中无事,君子饮食宴乐,宜哉。白简在边,清秋多兴,况水具舟楫,山兼亭台,始临泛而写烦。俄登陟以寄傲,丝桐¹⁰徐奏,林木更爽,觞蒲萄以递欢,指兰茝(chǎi)¹¹而可掇(duō)。胡天一望,云物苍然,雨萧萧而牧马声断,风袅(niǎo)袅而边歌几处,又足悲矣。员外¹²李公曰:七日者何?牛女之夕¹³也。夫贤者何得谨其时,请赋南亭诗,列之于后。
译文:凉州地区,邻近吐蕃,因此守将们增高城墙和亭台,为的是警示蕃族部落。幕府的董将军十分勇敢,直捣蕃人阵营,从阳关往西而进军,十分安全、顺利。适逢军营里没啥事,大家举宴欢会,也是比较适宜的。题诗所用的纸放在一边,清爽的秋天,人多意兴,何况水里有舟有浆,上有亭有台,现在大家泛舟以排遣烦恼,一会儿又登山以寄托放达的胸臆,琴声响起,林木间更感凉爽,大家喝着葡萄酒,互相间十分欢娱,身边还有兰草可以采摘。胡地的天空放眼望去,云层之下万物苍茫,雨萧萧而下淹没了牧马的嘯声;轻风吹拂,边境的歌声从儿处响起。欢会中,见胡地悲凉之景,又不由悲从中起。李员外说:“今天初七是什么日子?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时啊。”那贤大夫为何对日期如此搁心?让我写一首南亭诗,写在这序的后头。
注释:灵云:池名,在武威郡治所姑藏县,今甘肃武威县。¹凉州:即武威郡。²胡:指吐蕃。³蕃落:蕃族部落。⁴董帅:可能是指董延光。⁵阳关:在今甘肃敦煌丙南。⁶枕席:好像从枕席上走过,意指安全、轻易。⁷白简:借指题诗所用的纸张。⁸临泛:泛舟池上。⁹写烦:倾泻愁烦之情。¹⁰丝桐:指琴。¹¹兰茝:两种香草。¹²员外:官名。¹³牛女之夕:神话传说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
人幽宜眺听,目极喜亭台。
人幽宜眺(tiào)听,目极喜亭台。
译文:人在清闲时最适宜远望聆听,喜欢在高台小亭中极目远望。
风景知愁在,关山忆梦回。
风景知愁在,关山忆梦回。
译文:眼前的风景让人心中感到愁闷,依稀记得在梦中曾几次飞回那万里之外的关山。
秪言殊语默,何意忝游陪。
(dī)¹言殊语默,何意忝²游陪。
译文:只言片语间,诸人或说话,或沉默,各有不同,我只是陪着游览而已。
注释:¹秪:仅仅,只。²忝:辱,引申为愧,为谦词。
连唱波澜动,冥搜物象开
连唱波澜动,冥搜¹物象开
译文:连续的歌唱声中,只见波澜荡动;寻幽揽胜中景物的气象渐渐开朗。
注释:¹冥搜:寻访于幽远之处。
新秋归远树,残雨拥轻雷。
新秋归远树,残雨拥轻雷。
译文:远树空濛,让人感到初秋来临,断续的雨声里,偶尔响起轻微的雷鸣。
檐外长天尽,尊前独鸟来。
檐外长天尽,尊¹前独鸟来。
译文:望着屋檐外旷远的天空的尽头,只见那孤独的鸟儿在我们举杯时飞来。
注释:¹尊:通“樽’,酒杯。
常吟塞下曲,多谢幕中才。
常吟塞(sài)下曲,多谢¹幕中才。
译文:我常吟诵“塞下曲”,面对幕府中诸多才俊之士,甚感惭愧。
注释:¹谢:惭愧。
河汉徒相望,嘉期安在哉。
河汉徒相望,嘉期¹安在哉。
译文:牛郎织女徙然在天河两边相望,相会之期哪里有呢?
注释:¹嘉期:指七月初七。
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¹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xiáng)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chì)²各归营勒兵³,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zhèn)。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译文:汉光武帝于是又与铜马军在蒲阳激战,全线攻破敌军并使他们归降,封他们的将领为列侯。投降的将领心里还是不踏实,光武知道他们的疑虑,令他们回到各自的军队指挥士兵,然后自己乘坐轻装战马视察各营部队。投降的人互相议论说:“萧王对我们推心置腹,我们怎么能不以死相报呢?”从此他们都对光武帝心悦诚服。
注释:¹悉:全,都。²敕令: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³勒兵:指挥军队。⁴陈:同“阵”,军营。⁵更相语:相互议论。⁶萧王:东汉光武帝刘秀,当时被封为萧王。⁷投死:拼死效力。⁸由是:从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