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也因人热。甚秋风、年年容易,者回奇绝。燄燄烧空云如火,占断沧溟空阔。
天也因人热。甚秋风、年年容易,者回奇绝。燄燄烧空云如火,占断沧溟空阔。
却付与、乱虫骚屑。空谷断无人倚竹,笑梧桐、何苦知清节。
却付与、乱虫骚屑。空谷断无人倚竹,笑梧桐、何苦知清节。
谁障扇,庾楼月。
谁障扇,庾楼月。
燠凉也作沧桑阅。便寻常、天时人事,而今休说。门外风沙骄阳路,珍重填胸冰雪。
燠凉也作沧桑阅。便寻常、天时人事,而今休说。门外风沙骄阳路,珍重填胸冰雪。
问褦襶、何如吾拙。推枕总然无好梦,又朝暾、红似残鹃血。
问褦襶、何如吾拙。推枕总然无好梦,又朝暾、红似残鹃血。
愁极目,且晞发。
愁极目,且晞发。

jīnhǎishàngqiūshēnyánjǐnggēnggǎnniānjiě--kuàngzhōu

tiānyīnrénshénqiūfēngniánniánróngzhěhuíjuéyànyànshāokōngyúnhuǒzhànduàncāngmíngkōngkuò

quèluànchóngsāoxièkōngduànrénzhúxiàotóngzhīqīngjié

shuízhàngshànlóuyuè

liángzuòcāngsāngyuè便biànxúnchángtiānshírénshìérjīnxiūshuōménwàifēngshājiāoyángzhēnzhòngtiánxiōngbīngxuě

wènnàidàizhuōtuīzhěnzǒngránhǎomèngyòucháotūnhóngshìcánjuānxuè

chóuqiě

况周颐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 1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摘花销恨旧风流。
雨歇梧(wú)(tóng)泪乍收¹,遣(qiǎn)怀翻²自忆从头。摘花销恨旧风流。
译文: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 ,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重新反复回忆,释放自己的情怀。想当初曾与思念之人有过美好的风流往事。
注释:¹雨歇句:此言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²翻:同“反”。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xiè)痕苍藓(xiǎn)径空留¹。两眉²何处月如钩?
译文:(回忆)那美丽的身影、如桃花般的面容,但人已离去(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只空空留下那娇小的鞋痕在长满苍藓的小径上。思恋之人在何处,只有孤单的如钩明月。
注释:¹屧痕句:此言长满苍藓的小径上,她那娇小的鞋痕犹在,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屧痕,即鞋痕。²两眉:代指所思恋之人。

  此词上片景起,情景交织,“泪乍收”已是伤情毕现,又接之以“遣怀”二句,点明伤感之由。“摘花销恨”中有人有己,低回惆怅。下片写眼前空寂之景。前二句以“帘影碧桃”、“屧痕苍藓”表现人去楼空的寂寞,结句又以遥遥生问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为思念旧日情人而作。首句“雨歇梧桐”与“泪乍收”是什么关系呢?是表示雨和泪在同一时间停止,还是以雨停比喻泪止?不能说死。作者只是把二者并列提出,以不解解之,反而能增加一种朦胧的意境。反正“梧桐雨”和“流泪”都与离情有关。如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元杂剧中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都能引起读者的联想。“遣怀”二句谓为排遣愁怀反而回忆起过去的恋情,也就是摘花销恨这件风流韵事。下片由回忆回到现实。“帘影”二句写眼前所见。竹帘上映着碧桃树影,花径的苔藓上还留下她的鞋印,然而伊人已去,徒然睹物思人,增加伤感。“空留”二字透露出多少感慨和无奈。结句由看到天上弯弯的新月而联想到伊人的双眉,但不知她如今人在何处?一种刻骨相思之情跃然纸上,情深意苦。词句亦缠绵凄婉,令人惆怅。其中“帘影碧桃”和“屧痕苍藓”二句,对仗工整而典雅,亦为此词增色不少。

huànshā··xiētónglèizhàshōu--lánxìng

xiētónglèizhàshōuqiǎn怀huáifāncóngtóuzhāihuāxiāohènjiùfēngliú

liányǐngtáorénxièhéncāngxiǎnjìngkōngliúliǎngméichùyuègōu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¹前三面幽。碧琼²梳拥青螺(luó)(jì)³
译文: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注释:¹北固山:在镇江北,北峰三面临幽,形容险要,故称。²碧琼:碧琼,绿色的美玉,指江幽。³青螺髻:状似青螺的发髻,喻北固山。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回首 一作:白首)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¹成归计。回首送春拚(pàn)一醉²。东风吹破千行泪。
译文: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注释:¹真个:真的,的确。个,助词。²拚一醉:不顾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

  词开篇写景,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可是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物我对照,更反衬出乡思之深。以下接着写北固山一带碧水环山的秀丽景色。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上片主要写景,在作者笔下展开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清丽的春景,眼前的图画般的美景,却钩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物我对照乐景衬哀愁的写法,山水虽美,但终不是自己的故乡。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侧重写自己的思乡的心情。作者落笔对面,先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写收到乡书一封,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从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词人的 家人急盼远方的游子归家的殷切心情,以虚写实,更可见作者难耐思乡之情。家人盼归,可是作者回乡的日程还是遥遥无期,面对无可奈何的局面,作者只能是借酒浇愁面对东风抛洒热泪了,所以结句说“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最后这两句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是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但是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1、 戴俊安 编 .《苏轼诗词选注》:东坡诗社, 2003 5:2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侠客¹重周游²,金鞭控³紫骝(liú)
译文:抑强扶弱的侠客喜欢四处游历,手持金鞭驾驭紫骝骏马在驰骋。
注释:紫骝马: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紫骝,古书记载的骏马名,又名枣骝。¹侠客:古代称那些急人危难,抑强扶弱的人为侠客。²重周游:喜欢四处游历。控³:驾驭。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蛇弓¹白羽箭²,鹤辔(pèi)³赤茸秋
译文:猿臂拉动蛇弓搭上白羽箭,鹤羽般的缰绳扬起红色的秋带。
注释:¹蛇弓:形状弯曲如蛇的弓。²白羽箭:用白色羽毛做箭羽的箭。³鹤辔:白色的缰绳。鹤,色白如鹤羽。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⁴赤茸秋:红色的秋带。茸,同“绒”。秋,络于马股后的革带。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发迹¹来南海²,长鸣向北州³
译文:为建功立业来到南部边疆,放声长啸奔向北部边地斩杀敌寇。
注释:¹发迹:指建功立业。²南海:泛指南部边疆。³北州:泛指北部边地。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匈奴¹今未灭,画地²取封侯。
译文:如今国家边境有敌人骚扰,正是立功求裂地封侯的好时候。
注释:¹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散居于大汉南北,过游牧生活,精于骑射。两汉时期经常侵扰汉朝边地,构成汉朝的主要边患。²画地:划分土地,又称裂地。古代划分土地以封爵,故称“画地取封侯”。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骑着紫骝马即将奔赴战场参加征战并热烈期盼得到君王封侯加禄的“侠客”形象,表现了当时少见的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与理想,寄托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四句描写侠客以及骏马的英武形象,后四句转而抒发侠客的豪情壮志。全诗一气呵成,笔力雄健,气势轩昂, 风格豪放。

  一二句写“侠客”骑着紫骝马,再次来到此地。一个“重”字,暗示了战争的再次发生,也暗含“侠客”报效祖国的激情。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侠客”的形象,而是着重描写他手中的马鞭以及胯下的紫骝马,借此烘托“侠客”;“金鞭控紫骝”句中的“控”字,非常形象,凸显了“侠客”强壮有力及其杀敌信心,也写出了紫骝马的高大威猛。

  三四句继续用烘托的手法,进一步刻画“侠客”形象。首先描写了“侠客”身上的武器——蛇弓和白羽箭。“白羽箭”是用典。《北史·突厥传》载:“(隋炀帝)取桃竹白羽箭一枚以赐射匮,因谓之曰:‘此事宜速,使急如箭也。’”由此可知,这“白羽箭”不仅是武器,也说明了当时紧张的局势。接着描写紫骝马身上的装饰——白色的缰绳和毛茸茸的红色佩带,真可谓是好马配好鞍。

  五六句是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由一、二联对紫骝马等的描写,过渡到尾联的抒情。从字面上看,写的是紫骝马,实则交代了“侠客”的来历以及他的目的地。“长鸣向北州”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紫骝马朝着北州悲鸣,虚写“侠客”之悲;同时,照应首句“重周游”,也说明了“侠客”“重周游”的原因。“向北州”的原因是“北州”被匈奴占领,同胞在其他民族的欺压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侠客”的豪情壮志,表明“侠客”此行的目的:报效国家,封侯授爵。“匈奴今未灭”上承“长鸣向北州”句,交代了“长鸣”之因,也照应了首句“侠客重周游”。诗句写出了侠客的侠情侠气,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身的生活现实和个人理想。

参考资料:
1、 张 旭.杨炯诗文研究[D].河北大学.2013
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
今宵是除夕¹,明日又新年。
译文:今晚就是除夕之夜,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注释:¹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旧岁至此夕而除,次日即新岁,故称。 晋 周处 《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更及一旬,当是除夕,君可于家专待。”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除夕》:“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
爆竹惊残梦,寒镫照独眠。
爆竹惊残梦,寒镫(dēng)¹照独眠。
译文:爆竹声将我从梦中惊醒,只一盏寒灯独自照着我入眠。
注释:¹镫:同“灯”,指油灯。
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
风霜催腊惊,梅柳得春先。
译文:风霜催促着腊月惊快过去,梅花和柳树最先知道春的消息。
抚景情无限,那能不怅然。
抚景情无限,那能不怅然¹
译文:看着这些景象心绪翻涌,哪里能做到心中不怅然失意。
注释:¹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不痛快的样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¹压城城欲摧²,甲光³向日金鳞(lín)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注释:¹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²摧:毁。³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⁴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⁵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jiǎo)¹声满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zhī)凝夜紫²。(塞上 一作:塞土)
译文: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战场上的血迹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注释:¹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²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临¹易水²,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³
译文: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注释:¹临:逼近,到,临近。²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³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¹君黄金台²上意³,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译文: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¹报:报答。²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台上隶属于北章村,由黄金台在此而得名),遗址尚存。用来形容招纳贤才的地方或人才荟萃之地。³意:信任,重用。⁴玉龙:宝剑的代称。⁵君:君王。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忻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金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金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金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金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金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金,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金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6-997

yànméntàishǒuxíng

 tángdài 

hēiyúnchéngchéngcuī jiǎguāngxiàngjīnlínkāi 
jiǎoshēngmǎntiānqiū sàishàngyānzhīníng  (sàishàngzuò sài )
bànjuǎnhónglínshuǐ shuāngzhònghánshēng 
bàojūnhuángjīntáishàng xiélóngwèi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