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蒂水晶丸得以同心金断。便拟移根金穴,惜冰肌无汗。
双蒂水晶丸得以同心金断。便拟移根金穴,惜冰肌无汗。
垂条疏密亦寻常,不道见寒暖。总被蓝红江绿,把朱颜轻换。
垂条疏密亦寻常,不道见寒暖。总被蓝红江绿,把朱颜轻换。
况周颐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 1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¹(wéi)²,冷透人衣袂(mèi)³。有客抱衾(qīn)愁不寐(mèi)。那堪玉漏长如岁
译文:昨夜的秋风好似从千里之外吹来。皎洁的月光爬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寒意透入人的衣袖。我抱着被子心中愁苦难以入睡。哪里还能忍受玉漏慢慢滴漏。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¹屏:屏风。²帏:床帐。³衣袂:衣袖。⁴衾:被子。⁵玉漏:古代计时器。⁶长如岁:度夜如年。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jī)¹留连归计²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³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梦里醒来凄绝伤神,枕上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注释:¹羁舍:寄居之处。²归计:指回朝廷当官,一说指回归故里。³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⁴新书:新写的信。

  这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全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来渲染词人的秋“愁”,这是继柳永之后,作心态婉约词的成功尝试。

  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开头一句,气势磅礴。“昨夜”点时间,“秋风”点时令,“万里”点风势。第二、三句写深秋夜风冷煞人:白色的月光进到室内,冷光加冷色,“冷透人衣袂”。“冷透”二字,极其传神地将人的冷感带上了穿透力。由于秋夜秋风秋月秋冷,引发最后两句描写其后果:词人就是被大被裹住,还是“愁不寐”。那“愁”不是因为太冷,而是有难言之隐;词人“那堪玉漏长如岁”。“那堪”不是因为“玉漏”滴得太慢,而是有心理上的障碍。这种“愁不寐”、“玉漏长如岁”,道出了词人难盼天明的煎熬心态,可谓人木三分。这一过渡句没有立刻给予回答,只好留待下片分解。

  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道出: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苏轼《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第二、三句从相思的角度来回答为何“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梦停止了,人清醒过来了,痛苦啊,“魂销”魄散,肝肠寸裂,似有“夫人,魂以守形,魂散则形毖。今别而散,明恨深也”(江淹《别赋》)的愁恨。再看看“枕”上,满是“相思泪”:问我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眶泪水向枕流。

  最后两句,写“愁”上加“愁”,秋夜秋风秋月秋思愁煞人。“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参考资料:
1、 范之麟主编.《全宋词典故辞典》(下册):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12 第1版:第1319页
2、 程自信 许宗元主编.《宋词精华分类品汇》: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03月第1版:第888页
3、 吴企明著.《葑溪诗学丛稿初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第157页
4、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中国书店,2007:956-958

diéliànhuā ·zuóqiūfēngláiwàn

shì sòngdài 

zuóqiūfēngláiwàn yuèshàngpíngwéi lěngtòurénmèi yǒubàoqīnchóumèi kānlòuchángsuì 
shèliúliánguīwèi mèngduànhúnxiāo zhěnxiānglèi dàijiànkuānbié xīnshūbàotiānqiáocuì 

云暗天低。枫林凋翠,寒雁声悲。茅店儿前,竹篱笆后,初见横枝。
云暗天低。枫林凋翠,寒雁声悲。茅店儿前,竹篱笆后,初见横枝。
盈盈粉面香肌。记月榭、当年见伊。有恨难传,无肠可断,立马多时。
盈盈¹粉面香肌。记月榭、当年见伊。有恨难传,无肠可断,立马多时。
注释:¹盈盈:形容举止、仪态美好。
这首词借咏梅而抒怀旧之情。天气渐冷,枫林凋翠,寒雁声悲。而茅店外、竹篱边,出现了梅花的倩影。上片写“初见横枝”的情景。下片所咏,似花似人,亦花亦人,朦胧得妙。“无肠可断”句,命意颖秀,言久已肠断,今则无可复断矣。续以“立马多时”,更见踟蹰怅惘,难以言宣。

liǔshāoqīng··guòlángshíjiànzǎoméi--zhàozhǎngqīng

yúnàntiānfēnglíndiāocuìhányànshēngbēimáodiànérqiánzhúhòuchūjiànhéngzhī

yíngyíngfěnmiànxiāngyuèxièdāngniánjiànyǒuhènnánchuánchángduànduōshí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太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殷先作晋安南府¹长史掾(yuàn),因居浔阳²,后作太尉³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译文:殷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椽,因而住在浔阳。后来作太尉参军,迁移全家东下。我作这首诗赠给他。
注释:殷晋安:即殷铁,字景仁,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人,累官至侍中、尚书仆射、中书令。¹南府:晋安郡分设的南郡。¹长史掾:郡丞的书记。长史指郡丞;掾是掌书记之职。²因居浔阳:晋安郡地处偏僻的南端,殷景仁就把家小安置在浔阳(在今江西九江市)。³太尉:官名,指刘裕。⁴东下:由浔阳去建康,沿江东下。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游好¹非少长,一遇尽²(yīn)³
译文:好友相交并不久,一见如故意诚恳。
注释:¹游好:谓交游、相好。²尽:极。³殷勤:情意恳切深厚。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信宿¹(chóu)²清话³,益复知为亲。
译文:流连忘返对畅谈,更加知心相亲近。
注释:¹信宿:连宿两夜。《左传》庄公三年有“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之句。《诗经·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于女(通‘汝’)信宿。”毛传:“再宿曰信;宿犹处也。”亦兼有流连忘返之意。《水经注·江水二》:“流连信宿,不觉忘返。”²酬:应答,交谈。³清话:犹清谈,谓无世俗之谈。⁴益复:更加。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去岁¹家南里²,薄³作少时邻。
译文:去岁迁家至南村,你我短时为近邻。
注释:¹去岁:指义熙六年(410年)。²南里:即南村。诗人于去岁迁居于此。³薄:句首助词,无义。⁴少:短。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负杖¹(sì)²游从³,淹留忘宵晨
译文:持杖游乐相伴从,随兴所至忘时辰。
注释:¹负杖:持杖。负:凭恃。²肆:肆意,适意,纵情,任情。³游从:相伴而游。“肆游从”是说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游从的快乐之中。⁴淹留:久留,指流连忘返。⁵忘宵晨:谓无宵无晨,不分昼夜,指终日逍遥游乐,忘掉一切。宵:夜。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语默¹自殊势²,亦知当乖分³
译文:仕隐地位自不同,我知早晚当离分。
注释:¹语默:说话与沉默,代指仕与隐。²殊势:地位不同。³乖分:分离。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未谓¹²已及³,兴在兹春。
译文:不料离别已来到,动身就在此年春。
注释:¹未谓:没有想到。谓:以为。²事:指分离之事。³及:到,来临。⁴兴:起,动身。⁵言:语助词,无义。这两句是说,没有想到离别的事就来了,(您)在今年春天就动身。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¹
译文:飘飘拂面西来风,悠悠离别东去云。
注释:¹“飘飘”两句:比喻殷景仁的离去。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¹
译文:千里山川相阻隔,再度相逢难有因。
注释:¹难为因:难得有因由。因:因缘,机会。这一句是说,难有机会在一起谈笑了。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良才¹不隐世,江湖²多贱贫³
译文:贤才出仕能通达,江湖隐者多贱贫。
注释:¹良才:指殷景仁。²江湖:指隐居于江湖。³贱贫:作者自指。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¹有经过便,念²来存³故人
译文:倘若有便相经过,勿望来看老友人。
注释:¹脱:倘或,假如。²念:盼望的意思。³存:存间,探望。⁴故人:老朋友,作者自指。

  陶渊明的田园诗后之学者极其推崇津津乐道而于他的赠答酬和之作则所论甚少。其实,这类作品中,也有不少绚烂多姿、光彩夺目的佳篇,《与殷晋安别》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前小序点明此诗的写作背景。开头八句以直陈方法、追叙开式,交代了与殷晋安交往、比邻的友谊。在写交往的时候,“一”与“尽”相连,“信宿”与“益复”相应,充分展示了一见如故、日益亲密的情景。殷晋安“口不谈义,深达理体”(《宋书·殷景仁传》),二人谈话内容很可能与清净闲适相关,而与功名利禄绝缘。

  在写比邻的时候,先点明时间、地点,而后写出朝夕相从的情景。义熙元年(405年)十一月,诗人辞去彭泽县令,返回浔阳,耕于南亩。三年后,遭逢火灾,“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经过两年多的困顿苦楚,乃于义熙六年(410年)移居南里之南村。殷陶两人比邻,自然倍加亲密。一“肆”一“忘”,写足了二人友情。诗从初次交往落墨,进而写朝夕游从,有别于一般送别诗开头的或写景,或抒情,或烘托环境气氛,这是此诗的第一个特点。

  然而快乐总有到头的时候,没想到时间不长,殷又要作太尉参军,而且就在这个春天里动身。两人一个归隐,一个升迁,分离是必然的。于是笔锋一转,以直率的语言写道:“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语默”者,仕隐也。《易·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诗人运用这句成语,以表明二人意趣不同、处境不同。“殊势”,是说对形势的看法与处世的态度不一样:陶渊明以世路险恶,视仕途为“尘网”、“樊笼”而赋“归去来”;殷晋安则“有当世之志”(《宋书·殷景仁传》)。由此可见,“乖分”明写交往上的分离,暗示人生道路上的分歧,用得何等准确,何等深厚,而又何等率真。曰“知”曰“当”,说明分离是情理中事、预料中事,表现了诗人坦荡的胸襟与质朴的诗风。事真、意真、情真,正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者。临别之际,不写“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劝慰,不写“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的依恋,也不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凄伤,而从“或默或语”着眼,阐明“殊势”而“乖分”的自然之理,这又是一个特点。

  离别的时间终于到了,“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殷晋安移家东下,犹如天上行云,随着飘飘的西来风而悠悠东去,渐去渐远,渐远渐渺,终于消失在蓝天尽头。在这里,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对偶句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风驰云飞图,渲染了送别者的感情,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效果。此二句,与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丰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到吴会”等句,在以云行喻人之远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而喻意大别。陶诗喻仕子行踪之速,曹诗喻征夫周流之苦。熔铸前人诗句为自己语言,抒发自己感情,而又不露痕迹,可算是这首诗的第三个特点。

  离别之事牵动离别之情:“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殷晋安东下,一程山,一程水,千里迢迢,山川相隔。这一别,“相去悠且长”(《古诗·烛烛晨明月》)嘉会难遇,言笑无因,寄心浮云,浮云不还;移情清风,清风无知,诗人怀念之情,亦因之而溢于言表。这两句承上,与“飘飘”二句配合在一起抒写离别之情。

  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这两句照应“语默”,再次表明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志趣。事实上,诗人并非一开始就想高蹈尘外的,他自己曾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在《读史述·屈贾》中,他又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可见他希望能够做稷、契一类的人物,施展才能。但是,由于仕途的污浊,官场的庸俗,以及天下的多故,名士的少全,因而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辞》)的感叹。梁启超说:“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二句,其“脱”字乃假设之词,诗人以之表希望意,盼望故人便时来访。这不仅是对殷晋安的叮嘱,也是自我真情的吐露,更是势殊而情深的表现。这一结尾,恰与开头遥相呼应,看似平淡,但透过平淡,见出诗人至诚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故人”二字,把读者的思想引导进入“信宿酬清话”“淹留忘宵晨”的情境之中,言尽而意不尽,有如曲终而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这首送别诗,没有从送别入手,也没有拘泥于“祖道帐饮”“折柳相赠”的惯例,而是别开生面地先写交往,后写分离,再写希望,并将它们串成一片行云、一弯流水,使全诗珠联玉贯。在写分离的时候,在他人,也许要大写离愁别苦,而诗人却淡淡着墨,平平写来,点明“语”与“默”、“良才”与“贫贱”的差异,从而使诗的内容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但诗人并没有就“殊势”作更具体的阐述,而在指出“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之后,急转直下,以假设之词、希望之意,倏然收住,诗人的全部真实感情都融化在全诗中,展示在读者面前。此诗强烈地表现出陶渊明诗歌的那种直率性格与平实语言的高度统一,人格美与艺术美的完好融合。

  苏轼对陶诗极其推崇,他说:“陶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在屡遭贬谪后,尤慕其为人而和其诗,《和陶与殷晋安别送昌化军使张中》,便是诸多和陶中的一首。尽管由于陶、苏处境不同,送别的对象不同,因而诗的内容、基调、情感,也都不同,但语言乃至结构的师承关系,却十分明显。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6-98
2、 邓安生.陶渊明《与殷晋安别》及移居新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03)
3、 缪钺.从平易中见深沉——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赏析.文史知识,1992(07)
少年费白日,歌笑矜朱颜。
少年费白日,歌笑矜朱颜。
译文:我少年时代浪费了不少时光,自认为朱颜常在,高歌欢笑空度日。
不知忽已老,喜见春风还。
不知忽已老,喜见春风还。
译文:不知不觉发现忽然已经衰老,今天见到你来,又感觉春风回来了。
惜别且为欢,裴回桃李间。
惜别且为欢,裴回桃李间。
译文:想到马上要分别,心里难过,且多饮几杯吧,我们徘徊在桃李花间。
看花饮美酒,听鸟临晴山。
看花饮美酒,听鸟临晴山。
译文:看着花儿饮美酒,听着鸟鸣飞临晴山。
向晚竹林寂,无人空闭关。
向晚竹林寂,无人空闭关¹
译文:到了晚上竹林一片空寂,却正是闭关的好时间。
注释:¹闭关:犹闭门也,江淹《恨赋》:“闭关却扫,塞门不仕。”

jiànxiàoshūshūyún--bái

shǎoniánfèibáixiàojīnzhūyán

zhīlǎojiànchūnfēnghái

biéqiěwèihuānpéihuítáojiān

kànhuāyǐnměijiǔtīngniǎolínqíngshān

xiàngwǎnzhúlínrénkōngguān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故人¹赏我趣,挈(qiè)²相与至³
译文: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
注释:¹故人:老朋友。²挈壶:提壶。壶指酒壶。³相与至:结伴而来。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班荆¹坐松下,数斟(zhēn)已复醉。
译文: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
注释:¹班荆:铺荆于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父老杂乱言,觞(shāng)(zhuó)¹失行次²
译文:父老相荆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
注释:¹觞酌:亦作“ 觞勺 ”、“ 觞杓 ”。饮酒器。也指饮酒。²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译文: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悠悠¹迷所留²,酒中有深味³
译文: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注释:¹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²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³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yǐnjiǔshí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rénshǎng qièxiāngzhì 
bānjīngzuòsōngxià shuòzhēnzuì 
lǎoluànyán shāngzhuóshīháng 
juézhīyǒu ānzhīwéiguì 
yōuyōusuǒliú jiǔzhōngyǒushēnw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