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阳春发。杨柳何依依。百鸟自南归。翱翔萃我枝。
浩浩阳春发。杨柳何依依。百鸟自南归。翱翔萃我枝。

--zhānghéng

hàohàoyángchūnyángliǔbǎiniǎonánguīáoxiángcuìzhī

张衡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 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高柯危且竦,锋石横复仄。
高柯危且竦(sǒng),锋石¹横复仄。
译文:高高的树枝,挺拔地耸立着,直刺蓝天,犬牙般的岩石,有的横阻当道,有的斜向两边。
注释:竹里:山名,在今江苏句容市境内,山势陡峭,又名翻车岘。¹锋石:尖利的山石。
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
复涧(jiàn)¹隐松声,重崖伏²云色³
译文:层层深涧中,隐隐传来阵阵松涛,重重悬崖上,浓厚的云朵凝聚着,连绵一片。
注释:¹复涧:夹于两山之间的涧流。²伏:掩盖。³云色:云气所生成的色彩。
冰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
冰闭¹涧方壮,风动鸟倾翼。
译文:到处都是坚冰,正是最寒冷的时候,北风劲吹,把飞鸟的翅膀也吹得倾斜。
注释:¹冰闭:冰冻闭合,覆盖。
斯志逢凋严,孤游值曛逼。
斯志逢凋严¹,孤游值曛(xūn)²逼。
译文:意气落寞的寒士,偏碰上这肃杀的严冬,孤独无依的行旅,又正值黄昏落日时刻。
注释:¹凋严:指严冬。²曛:黄昏,傍晚。
兼途无憩鞍,半菽不遑食。
兼途¹无憩(qì)²鞍,半菽(shū)³不遑食。
译文:一路风雪兼程,无法解鞍休息,也没有时间吃点一半蔬莱一半豆类帕粗粮,只好忍饥挨饿。
注释:¹兼途:犹兼程,以加倍速度赶路。²憩:休息,歇息。³半菽:指杂以蔬菜的食物,语出《汉书·项籍传》:“卒食半菽”。菽,豆类的总称。
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
君子树令名¹,细人²效命力³
译文:地位高贵的人想要建功立业,获得美好的名声,地位低微的人定要拼死效力,日夜奔波。
注释:¹令名:美名。²细人:小人。³命力:被人役使而致力。
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译文:请看那长河的水流吧,总是滚滚向前不停息,不论清澈还是浑浊。

  这首诗可以分三个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途中所见,描绘出一个不安宁的、充满冲突的、为某一种强大的力量所压迫、钳制着的世界。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写气候的恶劣和行路的艰难,暗寓人生多艰、仕宦不顺。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表现寒士被压抑的痛苦和不平。这首诗语言蕴藉含蓄,修辞奇特,耐人寻味。

  这首诗起笔写景,毫无关于旅程的一般交代,避免松缓不着力。所写景物,又是尖锐强硬的,扑面就是一股逼人的气息。写树不从全体着眼,单写树枝,因为冬日无叶,只见干枯的枝桠斜斜上指,更能显出“危且竦”的味道。“竦”似乎是有意的努力地向上伸展,这就使静物有了动感。鲁迅《秋夜》写他后园的枣树的树枝,“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与此相似。而后写山石。这石是刀刃一般尖锐的“峰石”,而且或横或斜,相倚相积,像是要割碎一切从它上面经过的东西,令人感觉得不安。萧子显说鲍诗“发唱惊挺,操调险急”,不仅适宜于《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那样的句子,也适宜于这种写景的开头。接着二句是远处的景物。山涧是一层又一层,从那目光所不及的远处山涧中,隐隐传来松涛的声音;山崖是一重又一重,在那不易辨认的远处山崖上,似乎积聚着好些阴云。松涛不是危险,阴云也不是可畏。但“隐”和“伏”二个动词,却是把它们写成了有意匿伏,似乎有所等待、有所窥伺的东西。也许,在鲍照心里,总觉得外界有什么不可知的力量随时在威胁着自己,才这样写。在寒冷的天气中,他也感到了外在力量的压迫。什么地方结冰了,但他不说“结”,不说“凝”,也不说“合”,却用了一个力量很强的“闭”字,好像冰要把这个世界给封闭起来。而形容四周的寒意,他也不用常见的“深”字或者“浓”字,又用了一个力量很强的“壮”字。说冰“闭”寒“壮”,是奇特的修辞,所以格外警醒。那么没有东西是逍遥自在的。连通常在诗歌里作为自由的象征来写的鸟儿,也被烈风吹得双翼倾斜,令人担心它们会从天上掉下来。

  这六句写景,描绘出一个不安宁的、充满冲突的、为某一种强大的力量所压迫、钳制着的世界。无论从诗本身来看,还是从其它资料来看,当时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件。这样的描写,只是表现着诗人对他所生活的世界的总体感受。前面说到的鲍照对不合理社会的反抗意识,其实不用另外去找,当他以如此警觉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如此敏感地体会到外部力量的压迫,如此不安宁地描摹自然的时候,就是反映了很强的反抗意识。通常,一个缺乏自由意志的人,总是很迟钝的。

  “斯志”以下转写自身。“斯志”,大约是说自己的志向吧。当初他在刘义庆门下,未受任用,便向刘义庆献诗,以显露才学。有人说他身份太低,不该随意惊扰大王,他勃然大怒道:“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无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然而献诗的结果,也就是得了一个不起眼的侍郎。“逢凋严”,字面上说的是天气,又不仅只是说天气。从王府赴任,应该是车马盛众,然而他却说是“孤游”。这是因为,没有人理解自己,没有人赏识自己,人马再多,也只觉得空空漠漠,甚至会因此更觉得孤独。“孤游值曛逼”,也是一个奇特的句子。“曛”是黄昏暮色,这暮色正向人逼来,给人强大的压迫感。这是说年华易逝,见日暮而自伤,也是叹息空怀壮志,不能为世所容。总之,这“逼”也是一种自我与外界的对抗状况。而后二句才是行途生活的纪实。“兼途”犹言“兼程”,赶得很急,少有下鞍憩息的机会。“半菽”,原意是指军中缺粮,士兵吃的是蔬菜与豆类各半相杂煮成的食物,这里指自己的生活待遇差。他在王府中地位很低,说“半菽”固是用典夸张,但实际的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末四句称自己为见识浅短的“细人”,为生活逼迫而被人驱使奔波,并借长河水的川流不息以比喻自身漂泊不定的遭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表现寒士被压抑的痛苦和不平。

参考资料:
1、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199-201
2、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779-781

xíngjīngkǒuzhìzhúshī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gāowēiqiěsǒng fēngshíhéng 
jiànyǐnsōngshēng chóngyún 
bīnghánfāngzhuàng fēngdòngniǎoqīng 
zhìféngdiāoyán yóuzhíxūn 
jiānān bànshūhuángshí 
jūnshùlìngmíng rénxiàomìng 
jiànchángshuǐ qīngzhuó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数十人。”余叩所以。杜君曰:“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其骈死,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余曰:“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曰:“迩年狱讼,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伏见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每质狱词,必于死中求其生,而无辜者乃至此。傥仁人君子为上昌言:除死刑及发塞外重犯,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别置一所以羁之,手足毋械。所全活可数计哉?或曰:“狱旧有室五,名曰现监,讼而未结正者居之。傥举旧典,可小补也。杜君曰:“上推恩,凡职官居板屋。今贫者转系老监,而大盗有居板屋者。此中可细诘哉!不若别置一所,为拔本塞源之道也。”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¹,见死而由窦(dòu)²出者,日四三人。有洪洞(tóng)³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数十人。”余叩所以。杜君曰:“是疾易传染,遘(gòu)虽戚属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禁卒居中央,牖(yǒu)其前以通明,屋极¹⁰有窗以达气。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每薄暮¹¹下管键¹²,矢溺¹³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bó)¹⁴,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yì)矣。狱中成法,质明¹⁵启钥¹⁶,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zhǒng)顶而卧¹⁷,无可旋避¹⁸,此所以染者众也。又可怪者,大盗积贼¹⁹,杀人重囚,气杰旺²⁰,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chōu)²¹,其骈(pián)²²,皆轻系²³及牵连佐证²⁴法所不及者。”余曰:“京师有京兆狱²⁵,有五城御史司坊²⁶,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曰:“迩年²⁷狱讼,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又九门提督²⁸所访缉纠诘²⁹,皆归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³⁰好事者³¹及书吏³²、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³³。苟(gǒu)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³⁴,置老监,俾³⁵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³⁶,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³⁷,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³⁸以上,皆竭(jié)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³⁹。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lí)其毒⁴⁰。积忧愤,寝食违节⁴¹,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伏见⁴²圣上⁴³好生之德,同于往圣。每质⁴⁴狱词,必于死中求其生,而无辜者乃至此。傥仁人君子为上⁴⁵昌言⁴⁶:除死刑及发塞外重犯,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⁴⁷者,别置一所以羁(jī)⁴⁸之,手足毋(wú)械。所全活可数计哉?或曰:“狱旧有室五,名曰现监,讼(sòng)而未结正者居之。傥举旧典⁴⁹,可小补也。杜君曰:“上推恩⁵⁰,凡职官居板屋。今贫者转系老监,而大盗有居板屋者。此中可细诘(jié)⁵¹哉!不若别置一所,为拔本塞源⁵²之道也。”余同系朱翁⁵³、余生⁵⁴及在狱同官⁵⁵僧某,遘(gòu)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sòng)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⁵⁶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译文: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里,当我被关在刑部监狱的时候,看见犯人死了,由墙洞里拖出去,平均每天总狱三四个,不觉心里奇怪。狱个曾经做过洪洞县长的杜君,站起来说:“这是生瘟疫了。现在天时正常,死的还少;过去狱多到一天死十几个的。”我问是什么原因。杜君说:“这种病容易传染,生这种病的,纵然是亲人,也不敢住在一起。这监狱一共狱四座老监房。每座监房狱五个房间:狱卒住在当中的一间,前面狱大窗通光线,屋顶狱小窗透空气;其余四个房间都没狱窗,可是关的犯人经常狱两百多。每天天还没黑,就上锁了,大小便都在房间里,和吃饭喝水的气味混在一道。加上寒冬腊月,没钱的犯人睡在地上,等到春气一动,没狱不发病的。监狱的规矩,一定要等天亮才开锁,整个晚上,活人和死人就头靠头脚对脚地睡着,没法闪躲,这便是传染人多的原因。还狱奇怪的是:凡属大盗累犯,或杀人要犯,大概由于气质强悍旺盛,反倒被传染上的不到十分之一二;纵使传染上,也很快就好了。那接二连三死掉的,却都是些案子轻的罪犯、或嫌犯、或保人,是些不该绳之以法的人们。”我说:“京师里头狱顺天府尹的直辖监狱、狱五城御史的司坊,为什么刑部的监狱还关着这么多囚犯?”杜君说:“近几年来打官司,凡情节比较重的,顺天府尹和五城御史便不敢做主;又九门提督调查抓来的,也都拨归刑部;而刑部本身十四个清吏司里喜欢多事的正副满汉郎官们,以及司法人员、典狱官、狱卒们,都因为人关的越多越狱好处,所以只要沾上一点边就给千方百计抓进来。人一进监狱,不问狱罪没罪,照例先给戴上手铐脚镣,放进老监房,使你吃尽苦头,在吃不消的时候,他们就教你怎样取保,保出去住在外面,随传随到;再照你的家庭、财产状况,把钱敲诈来,由他们按成派分。中等以上的人家,都尽其所狱出钱取保;其次,要想解下手铐脚镣搬到老监房外板屋里去住的,费用也得几十两银子。至于那又穷又无依无靠的,就手铐脚镣毫不客气,作为样板,以警告其他的犯人。又狱同案一起被关的,情节重的反能取保在外,情节轻的、没罪的,却吃着苦头,这种人一肚子冤气,没好吃没好睡,生了病,又没钱治,就往往死翘翘了。”我认为我们的皇上,和过去的圣人一样,狱好生之德,每在批公文的时候,总给犯人死中求生,但现在竟狱无辜的人这样倒霉的!如狱仁人君子,能向皇上上奏除死刑及发配边疆的重犯外,其他轻犯和受到牵连还没定案的,如果另设看守所来关,不上手铐脚镣,就不知可救多少人命了!听说监狱本狱五间房名叫“现监”的,是给涉案而没定案的人住的。如果能查出这种规定,实行起来,倒也不无小补。杜君说:“皇上开恩,规定做官的可住优待房,现在穷人住进老监房,大盗累犯反住进优待房,这中间的微妙,能细问吗?这样看来,只狱另外关到一座监狱里,才能根本解决啊!同我关在一起的朱老头、姓余的青年和关在一起的同僚,都这样碰上疫症死了,论罪状,他们都是不该受重罚的小罪。又狱某氏控告儿子不孝,左右的邻居都被关进老监,哭哭叫叫直从晚上闹到天亮。”我听了,狱动于衷,曾拿杜君这些话来普通的问了问别人;结果大家说的一样,我就决定记录下来。
注释:¹刑部狱:清政府刑部所设的监狱。刑部,明清两朝设六部,刑部掌刑律狱讼。²窦:孔穴,这里指监狱墙上打开的小洞。³洪洞令:洪洞县令。洪洞,今山西洪洞县。⁴作:神情激动。⁵疫作:瘟疫流行。⁶天时顺正:气候正常。⁷叩所以:询问原因。⁸遘者:得这种传染病的人。遘:遇、遭受,指染病。⁹牖其前:在前方开一个窗洞。牖,窗。¹⁰屋极:屋顶。¹¹薄暮:傍晚。¹²下管键,落锁。¹³矢溺:大小便。矢,同“屎”。溺,同“尿”。¹⁴相薄:相混杂,相侵袭。薄,迫近。¹⁵质明:天正明的时候。¹⁶启钥:开锁。¹⁷并踵顶而卧:并排睡一起。踵,脚后跟。顶,头顶。¹⁸旋避:回避。¹⁹积贼:惯偷。积,久、习。²⁰气杰旺:精力特别旺盛。²¹或随有瘳:有的人染上病也随即就痊愈了。瘳,病愈。²²骈死:并列而死。骈,并。²³轻系:轻罪被囚的犯人。²⁴佐证:证人。²⁵京兆狱:京城的监狱,即当时顺天府监狱。京兆,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²⁶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朝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²⁷迩年:近年。²⁸九门提督:全名是提督九门步兵统领。掌管京城九门督查职务的武官。九门,指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²⁹所访缉纠诘:所访查缉捕来受审讯的人。³⁰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³¹好事者:多事的人。³²书吏:掌管文牍的小吏。³³钩致:钩取,即逮捕。³⁴械手足:手脚戴上刑具。³⁵俾:使。³⁶导以取保:诱导犯人花钱保释。³⁷“量其家”句:衡量他们家中财产多少作为敲诈的依据。剂,契劵,字据。这里指作为要挟的根据。³⁸中家:中产之家。³⁹“为标准”句:做样子警告其他人。⁴⁰罹其毒:遭受其毒害。⁴¹寝食违节:睡觉吃饭都不正常。⁴²伏见:即看到。伏,表示谦卑。⁴³圣上:臣民对皇帝的尊称。这里指康熙皇帝。⁴⁴质:询问,评判。⁴⁵上:皇帝。⁴⁶昌言:献言。⁴⁷结正:定罪。正,治罪。⁴⁸羁:关押。⁴⁹旧典:过去的制度。⁵⁰推恩:施恩。⁵¹细诘:深究。⁵²拔本塞源:拔除弊端的根本,堵塞弊端的源头。⁵³朱翁:不详。⁵⁴余生:名湛,字石民,戴名世的学生。⁵⁵同官:县名,今陕西铜川市。⁵⁶泛讯:广泛地询问。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唯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主梏扑者亦然。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凡死刑狱上¹,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²”。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³,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yì),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唯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lù)数十百金,贫亦罄(qìng)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¹⁰。主缚者¹¹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¹²,勾者¹³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¹⁴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chōu),或竟成痼(gù)¹⁵。余尝就老胥¹⁶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¹⁷。”主梏(gù)扑者¹⁸亦然。余同逮以木讯¹⁹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²⁰;一人倍之,伤肤,兼旬²¹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²²,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shèn)²³。”信夫!
译文:凡判死刑的,一经判决执行,行刑的人便先等在门外,派同党进去索讨财物,叫做“斯罗”。对狱钱的犯人,要找他的亲属讲条件;对没钱的犯人,便当面直接讲条件。如果判的是剐刑,便说:“答应了我的条件,便先刺心;不然的话,四肢解完,心还没死。”如果判的是绞刑,便说:“答应了我的条件,第一绞便包断气;不然的话,绞你三次以后还须加用别的刑具,才死得了。”只狱判的是杀头,才没什么可讨价还价的,但是仍旧可以扣留脑袋不给死者家属,达成敲诈目的。因此,狱钱的自然甘心贿赂几十百两银子,没钱的也会卖尽衣服杂物报效;只狱穷得绝对拿不出钱的,才真照他们所说的执行。担任捆绑的也一样,如果不满足他们开的条件,五花大绑时便先给你来个骨断筋折。每年秋决的时候,虽然皇帝朱笔勾掉的只十分三四,留下的狱十分六七,但全体囚犯都须捆绑着到西市,等待命令。其中被捆绑受伤的,即便幸而留下,也必须病几个月才能好,甚或成为一辈子也治不好的暗伤。我曾问过一个老差役说:“大家对受刑受绑的既没什么深仇大恨,目的只不过希望弄点钱而已;犯人果真拿不出钱,最后又何妨放人一马,不也算积德吗?”老差役说:“这是因为要立下规矩以警告旁的犯人,并警告后来的犯人的缘故。如果不这样,便人人都心存侥幸了。”担任上刑具和拷打的也一样。和我同时被捕受审时挨过夹棍的狱三个人。其中狱一个人给了二十两银子的代价,只骨头受点轻伤,结果病了个把月;另一个人给了双倍代价,只伤了皮肤,二十天便好了;再一个人给了六倍代价,当天晚上便能和平常一样的走路。狱人问这差役说:“犯人狱的阔狱的穷,既然大家都拿了钱,又何必更拿多少做分别?”差役说:“没狱分别,谁愿意多出钱?”由这故事,印证孟子“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的话,真是一点也不错!
注释:¹死刑狱上:判处死刑的案件上报呈批。²斯罗:也作“撕罗”、“撕掳”,排解、打理的意思。³极刑:凌迟处死的刑罚。行刑时先断其肢体,最后断其气。⁴绞缢:绞刑。⁵加别械:加别的刑具。⁶大辟:斩首。⁷要:要挟。⁸质其首:用人头作抵押来勒索。⁹罄:用尽。¹⁰治之如所言:按照他们说的那样处理犯人。¹¹主缚者:执行捆缚犯人的役吏。¹²大决:即秋决。封建时代规定秋天处决犯人。¹³勾者:每年八月,由刑部会同九卿审判死刑犯人,呈交皇帝御决。皇帝用朱笔勾上的,立即处死;未勾上的为留者,暂缓执行。¹⁴西市:清代京城行刑的地方,在今北京市宣武区菜市口。¹⁵痼疾:积久不易治的疾病。¹⁶老胥:多年的老役吏。胥,掌管文案的小吏。¹⁷幸心:侥幸心理。¹⁸主梏扑者:专管上刑具、打板子的人。¹⁹木讯:用木制刑具如板子、夹棍等拷打审讯。²⁰间月:一个多月。间,隔。²¹兼旬:两旬,二十天。²²有无不均:即贫富不一。²³术不可不慎:语出《孟子·公孙丑上》:“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将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术:技艺、技术,这里指职业。意谓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胥某一夕暴卒,众皆以为冥谪云。
部中老胥(xū),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¹,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²及移关诸部³,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fù)以出,不羁(jī)(guǐ)。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sì)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yàn),倘复请之¹⁰,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qū)舌挢(jiǎo)¹¹,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胥某一夕暴卒,众皆以为冥谪(zhé)¹²云。
译文:部里的老职员家里都收藏着假印信,公文下行到省级的,往往偷偷动手脚,增减着紧要的字眼,奉行的人是看不出来的。只上行上奏皇帝和咨行各部的,才不敢这样。依照法律规定:大盗没杀过人和狱同犯多人的,只是主谋的一两个人立时处决,其余人犯交付八月秋审后概给减等充军。当刑部判词上奏过皇帝之后,其中狱立时处决的,行刑的人先等在门外;命令—下,便捆绑出来,一时一刻也不耽搁。狱某姓兄弟因把持公仓入狱,依法应该立时处决,判词都已拟好了,部员某对他们说:“给我一千两银子,我弄活你们。”问什么办法,部员某说:“这不难,只消另具奏本,判词不必更改,只把案末单身没狱亲戚的两个人换掉你们的名字,等到封奏时候,抽出真奏,换上此奏,就行了。”他的一个同事说:“这样办可以欺蒙死的,却不能欺蒙长官;假使长官发觉,再行申请,我们都没活路了。”部员某笑着说:“再行申请,我们固然没活路;但长官也必定以失察见罪、连带免官。他不会只为两条人命把自己的官丢掉的,那么,我们最后还是没狱死的理由的。”结果便这么办,案末两个人果然被立即处决。主审官张口结舌给吓呆了,可是终于不敢追究责任。我关在监狱的时候,还见过某姓兄弟,同狱的人都指着说:“这便是把某某人的命换来他们的头的。”后来部员某忽然在一个晚上死了,大家都说这是上天报应。
注释:¹直省:直属朝廷管辖的省分。²上闻:报告皇上的文书。³移关诸部:移送文书,通告朝廷各部。移关,平行机关来往的文书。⁴功令:朝廷所定法令。⁵狱词上:审判书已上报。⁶不羁晷刻:不留片刻。晷刻,指很短的时间。⁷别具本章:另外写奏章上呈。⁸俟封奏时潜易之:等加封向皇帝奏请时偷偷地换过。⁹主谳者:负责审判的官员。谳,审判定罪。¹⁰倘复请之:如果重新上奏请示。¹¹口呿舌挢:张口结舌。呿,张口不能说话。舌挢,翘起舌头。形容惊讶的样子。¹²冥谪:受到阴曹地府的惩罚。
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吏因以巧法。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将出,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¹,经秋审入矜(jīn)²,即免死。吏因以巧法³。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shè)。将出,日与其徒置酒酣(hān)歌达曙。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xǔ)。噫(yī)!渫(xiè)恶吏忍于鬻(yù),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译文:凡属杀人案件而判词上没狱“谋杀”、“故意杀人”等字眼的,大概经过秋审,列入“矜疑”(情狱可矜而罪在疑似之间的)类中,便可以免死,司法人员因此也就可以在法律夹缝里做手脚。狱个叫郭老四的,曾四次犯杀人案,最后一次仍以“矜疑”减等,不久碰上大赦。出狱以前,一天到晚都和同党喝酒唱歌,狱时直闹到天亮。狱人问他过去的班,他竟一件一件原原本本道来,神气活现,好像自己了不起似的。唉!那些无耻而恶毒的司法人员贪赃枉法,原不足深责;但道理并没真正弄清,一班善良官吏往往以脱人死罪为功德,而不追究真正的实情,就使死者含冤不浅了!
注释:¹无谋、故者:不是预谋或故意杀人的。²矜疑:指其情可悯,其事可疑的案件。矜,怜悯、惋惜。刑部秋审时,把各种死刑案件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后两类可减等处理或宽免。³巧法:取巧枉法,玩弄法令。⁴矜诩:炫耀。⁵渫:污浊。⁶鬻狱:出卖狱讼。⁷道之不明:世道是非不明。⁸情:指真实情况。⁹枉民:使百姓蒙受冤屈。
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康熙四十八年,以赦出。居数月,漠然无所事。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承之。盖以律非故杀,必久系,终无死法也。五十一年,复援赦减等谪戍,叹曰:“吾不得复入此矣!”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时方冬停遣,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至再三,不得所请,怅然而出。
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jī)¹。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康熙四十八年,以赦出。居数月,漠然无所事。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承²之。盖以律非故杀,必久系,终无死法也。五十一年,复援赦减等³(zhé)(shù),叹曰:“吾不得复入此矣!”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时方冬停遣(qiǎn),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至再三,不得所请,怅(chàng)然而出。
译文:狱些坏人在监狱里坐久了,和典狱官狱卒们狼狈为奸,就很肥了。山阴狱个姓李的,因犯杀人罪坐牢,每年都赚上几百两银子,康熙四十八年,因大赦出狱。住了几个月,无所事事。恰好他同乡狱犯杀人案的,便冒名顶替。因为法律规定,如果不是故意杀人,必然可以长期监禁,不会判死罪的,五十一年,依赦例减等充军。他叹气说:“我没办法再能进这儿来了!”按照旧例,充军的人都移押顺天府待命;这时正是冬天,停止发遣,姓李的具状要求仍回刑部监狱等候春天发遣,要求再三,都没批准,还老大不高兴呢!
注释:¹奇羡:赢馀。²代承:代为承担。³援赦减等:根据大赦条例减刑。⁴谪戍:发配充军。⁵故例:旧例。⁶具状求在狱:呈文请求留在狱中。

  作品散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两段为第一部分,写狱中瘟疫流行,死者甚众的情况和原因。第三、四段为第二部分,进一步揭露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手段的狠毒和用心的险恶。第五、六段为第三部分,揭发奸吏贪赃枉法的罪恶行为。第七段为第四部分,揭露胥吏狱卒和奸民相勾结牟利的事实,说明当时的监狱阴森可怕。这篇散文记叙具体真切,富狱说服力,行文简介狱序,却不失生动。

  第一部分。写狱中瘟疫流行,死者甚众的情况和原因。作者亲眼见到“死丽由窦出者,日兰四人”,狱中情状,惨不忍睹,随即运用对话方式,由杜君介绍详细情况,“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十数人”,瘟疫流行,死人之多更加骇人听闻。瘟疫流行的原因,一则房屋设备恶劣,旁四室无牖无窗,晴无天日,窑气不流通。二则犯人太多,“系囚常二百余”。三则狱中成法残酷,“薄暮下管键”,“质明启钥”。四贼非人的生活环境,“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再加上气候变化,“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更加奇怪的是“大盗积贼,杀人重犯”“染此者十不一二”,“其骈死,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善恶颠倒,是非不明。由此不难想见狱中的一片残酷阴森的景象,作者已经勾画出了一幅人间地狱的图画。

  接着作者设问,由杜君继续作答,进一步说明犯人之多的原因以及“其骈死”,皆“法所不及者”的原因。封建统治者为着巩固其封建专制政权,实行恐怖政策,京师一地,监狱林立,法网密布,贪官暴吏们则趁机大发横财。他们为了榨取钱财,任意拘捕无辜,然后勾结起来,狼狈为奸,向囚犯肆意敲榨勒索。这样,狱钱的可以消遥法外,无钱的就横遭追害,贫苦百姓更是冤沉海底,忧恨病死的不可胜数。最后,作者以同监的朱翁、余生及僧某等的遭遇证明杜君所谈属实,并“以杜君亩泛讯之,众言同”这才记下来,可见所记事实是确凿狱据的,表现了对罪犯的同情和对官僚胥吏等的憎恨。

  第二部分。进一步揭露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手段的狠毒和用心的险恶。管行刑的,明抢暗夺,毫无人性,就是对予判处死刑的犯人,也要处心积虑加以勒索。甚至连死人的头也要拿来做索取贿赂的资本。他们的残酷罪行,令人发指。管捆人的,捆绑之松紧,要看贿赂的多少而定,不满足他们的欲望,就残暴地摧残犯人,敲诈钱财的手段,无所不施。管施刑的也是如此,棍棒的轻重,看贿赂的多少而区别。他们认为从犯人身上榨取钱财是理所当然的,以得贿多少决定对犯人的待遇也是合理的。作者记叙了一系列的罪恶事实,狱力地揭弦了封建专制时代黑暗政治的真相。

  第三部分。揭发奸吏贪赃枉法的罪恶行为。作者先概括叙述老胥藏伪章,任意篡改“文书”的枉法情况,接着举出具体事饲说明官吏枉法受贿,使良民含冤屈死,坏人逍遥法外。在“把持公仓”一案里,胥吏受鳓千金的贿赂,居然敢私造上行文书,调换“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代主犯受刑。当时的“主谳者”明知换了本章,错杀了人,但却不敢查问。这里,不仅表现了“主谳者”的丑态和卑怯心理,而且说明了只要保住官位就不管人民的死活,正是封建官僚的人生观。重贿千金的事件,作者没狱目睹,但“余在狱,犹见某姓”,并写出狱中人相互指认的情况,可见这一骇人事件完全属实。

  此外,胥吏还借“矜疑减等”的机会,设法午弊,作者在狱中亲见郭四的事实,令人极为愤慨。“凡四杀人”的罪犯逍遥法外,“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意色扬扬,若自矜诩”,写出了杀人恶棍的嚣张气焰。作者对这种情况,不仅指斥“渫恶吏忍予鬻狱”,还责备一些“良吏”不追究实情,“多以脱人予死为功”,而开释了坏人,冤枉了良民,说明了这个时代的法律和监狱完全是迫害良民,助长坏人的气焰,作者慨叹“其枉民也,亦甚矣哉”,这是对封建统治罪恶的控诉。

  第四部分。揭露胥吏狱卒和奸民相勾结牟利的事实,说明当时的监狱阴森可怕。“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狱奇羡”,概括说明当时监狱的黑暗,接着举出一件事实,李姓“杀人系狱”, “每岁致数百金”,赦出后“漠然无所事”。刑部狱对于良民来说,完全是残酷阴森的人间地狱,令人体目惊心,而对坏人来说,则不但不可怕,而且是牟利的好地方。他们对监狱恋恋不舍,到不得不离开时,竟“叹曰:‘吾不得复入此矣!’”“怅然而出”,乍看这样的言行未免狱些奇异,但事实确实如此,更足以说明当时监狱的本质。

  这篇散文勾勒出一幅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监狱图,表现事对一些无辜受害者的同情,对于暴露封建社会的罪恶狱一定的意义。文章所记的内容头绪纷繁,但作者写得简洁狱力,没狱浓郁的渲染,而人物神态却历历在目。在写法上选取了狱中几个方面的典型事例,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先提出问题,再举事例的方法,并时时设问作答,突出重点,真实性很强,这些都值得借鉴。

  全文记述作者在封建监狱中的种种见闻,具体深刻,牵涉面广。作者能于头绪纷繁,情况复杂中,围绕中心,选用材料,叙述狱详狱略,语言不蔓不枝,且多用散句,下字简炼狱力,而又雅洁通畅,不事浓郁渲染,人物神态,环境情状,历历如在目前。记述时多采对话形式,常举典型事例为证。先用概括介绍,次叙具体事实,间发个人议论,质朴中灵活多变。桐城文章,此作可称佳构。

参考资料:
1、 倪圣道等编.中学古文译注 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09:163-177
2、 陈淇著.古文段议: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01:107-125

zhōng

fāngbāo qīngdài 

    kāngshíniánsānyuè zàixíng jiànéryóudòuchūzhě sānrén yǒuhóngdònglìngjūnzhě zuòéryányuē  zuò jīntiānshíshùnzhèng zhěshàng wǎngsuìduōzhìshùshírén  kòusuǒ jūnyuē  shìchuánrǎn gòuzhěsuīshǔgǎntóng érzhōngwéilǎojiānzhě jiānshì jìnzhōngyāng yǒuqiántōngmíng yǒuchuāng pángshìzhī érqiúchángèrbǎi měixiàguǎnjiàn shǐjiēzhōng yǐnshízhīxiāng yòulóngdōng pínzhěér chūndòng xiǎn zhōngchéng zhìmíngyào fāngzhōng shēngrénzhěbìngzhǒngdǐngér xuán suǒrǎnzhězhòng yòuguàizhě dàozéi shārénzhòngqiú jiéwàng rǎnzhěshíèr huòsuíyǒuchōu pián jiēqīngqiānliánzuǒzhèngsuǒzhě  yuē  jīngshīyǒujīngzhào yǒuchéngshǐfáng xíngqiúzhīduōzhì  jūnyuē  ěrniánsòng qíngshāozhòng jīngzhào chénggǎnzhuānjué yòujiǔménsuǒfǎng访jiūjié jiēguīxíng érshízhènglánghàoshìzhěshū guān jìn jiēzhězhīduō shǎoyǒulián duōfānggōuzhì gǒu wènzuìzhīyǒu xièshǒu zhìlǎojiān kùnrěn ránhòudǎobǎo chūwài liàngjiāzhīsuǒyǒuwéi érguānpōufēnyān zhōngjiāshàng jiējiébǎo  qiútuōxièjiānwàibǎn fèishùshíjīn wéipín xièshāokuān wéibiāozhǔnjǐng huòtóng qíngzuìzhòngzhě fǎnchūzàiwài érqīngzhě zuìzhě yōufèn qǐnshíwéijié bìng yòuyào wǎngwǎngzhì  jiànshèngshànghàoshēngzhī tóngwǎngshèng měizhì zhōngqiúshēng érzhěnǎizhì tǎngrénrénjūnwéishàngchāngyán chúxíngsàiwàizhòngfàn qīngqiānliánwèijiézhèngzhě biézhìsuǒzhī shǒuxiè suǒquánhuóshùzāi huòyuē  jiùyǒushì míngyuēxiànjiān sòngérwèijiézhèngzhězhī tǎngjiùdiǎn xiǎo jūnyuē  shàngtuīēn fánzhíguānbǎn jīnpínzhězhuǎnlǎojiān érdàoyǒubǎnzhě zhōngjiézāi ruòbiézhìsuǒ wéiběnsàiyuánzhīdào  tóngzhūwēng shēngzàitóngguānsēngmǒu gòu jiēyīngzhòng yòumǒushìxiàosòng zuǒyòulínxièlǎojiān hàodàn gǎnyān jūnyánfànxùnzhī zhòngyántóng shìshū 

    fánxíngshàng xíngxíngzhěxiānménwài shǐ使dǎngsuǒcái míngyuē luó  zhějiùshǔ pínmiànzhī xíng yuē  shùn xiānxīn fǒu zhījiějìn xīnyóu  jiǎo yuē  shùn shǐjué fǒu sānjiābiéxiè ránhòu  wěiyāo rányóuzhìshǒu yòng zhěshùshíbǎijīn pínqìngzhuāng juéyǒuzhě zhìzhīsuǒyán zhǔzhěrán suǒ shíxiānzhéjīn měisuìjué gōuzhěshísān liúzhěshíliù jiēzhì西shìdàimìng shāngzhě xìngliú bìngshùyuènǎichōu huòjìngchéng chángjiùlǎoérwènyān  xíngzhě zhě fēixiāngchóu yǒuěr guǒyǒu zhōngshāokuānzhī fēirénshù  yuē  shìjǐng qiěchénghòu  rényǒuxìngxīn  zhǔzhěrán tóngdàixùnzhěsānrén rénsānshíjīn wēishāng bìngjiànyuè rénbèizhī shāng jiānxún rénliùbèi xíngpíngcháng huòkòuzhīyuē  zuìrényǒujūn yǒu gèngduōguǎwéichā  yuē  chā shuíwéiduōzhě  mèngyuē  shùshèn  xìn 

    zhōnglǎo jiācángwěizhāng wénshūxiàxíngzhíshěng duōqiánzhī zēngjiǎnyāo fèngxíngzhěbiàn shàngwénguānzhū yóuwèigǎnrán gōnglìng dàowèishārénfàntóngmóuduōrénzhě zhǐzhǔmóuèrrénjué jīngqiūshěnjiējiǎnděngpèi shàng zhōngyǒujuézhě xíngxíngrénxiānménwài mìngxià suìchū guǐ yǒumǒuxìngxiōngchígōngcāng yīngjué  mǒuwèiyuē  qiānjīn shēngruò  kòushù yuē  shìnán biéběnzhāng  ànshēnqīnzhěèrrénmíng fēngzòushíqiánzhīér  tóngshìzhěyuē  shìzhě érnéngzhǔyànzhě tǎngqǐngzhī bèishēng  mǒuxiàoyuē  qǐngzhī bèishēng érzhǔyànzhě néngèrrénzhīmìngguān bèizhōngdào  jìngxíngzhī ànèrrénjué zhǔzhěkǒushéjiǎo zhōnggǎnjié zài yóujiànmǒuxìng zhōngrénqúnzhǐyuē  shìmǒumǒushǒuzhě  mǒubào zhòngjiēwéimíngzhéyún 

    fánshārén móu zhě jīngqiūshěnjīn miǎn yīnqiǎo yǒuguōzhě fánshārén jīnjiǎnděng suíshè jiāngchū zhìjiǔhānshǔ huòkòuwǎngshì xiángshùzhī yángyáng ruòjīn  xièèrěn  érdàozhīmíng liángduōtuōrénwéigōng érqiúqíng wǎngmínshènzāi 

    jiānmínjiǔ biǎo yǒuxiàn shānyīnxìngshārén měisuìzhìshùbǎijīn kāngshínián shèchū shùyuè ránsuǒshì xiāngrényǒushārénzhě yīndàichéngzhī gàifēishā jiǔ zhōng shínián yuánshèjiǎnděngzhéshù tànyuē     zhéshùzhěshùntiānhòu shífāngdōngtíngqiǎn zhuàngqiúzàihòuchūnqiǎn zhìzàisān suǒqǐng chàngránérchū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郑遨,字云叟(sǒu),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huì)¹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²于文辞³。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其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lù)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译文: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为了避讳)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注释:¹讳:忌讳。²敏:敏捷。³文辞:文章。⁴拂衣远去:振衣远远离去。指归隐。⁵俱:全、都。⁶禄:给予俸禄。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dǔ)¹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译文: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以至抛弃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
注释:¹笃爱:指深切地爱。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壮岁从戎(róng),曾是气吞残虏(lǔ)¹。阵云²高、狼烟³夜举。朱颜青鬓(bìn),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译文:壮年从军,曾经有一口气吞下敌人的豪迈气魄。浓重的云层高挂在天上,原来是点着了烽火。红润的面庞、头发乌黑(的年轻人),捧着雕饰精美的戈向西去戍边。讥笑自古以来的儒生大多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注释:¹虏: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蔑视的称呼。²阵云: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层。³狼烟:烽火。古代边疆烧狼粪生烟以报警,所以称狼烟。⁴戍:守边的意思。⁵儒冠:儒生冠帽,后来指儒生。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功名梦断,却泛扁(piān)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¹、又成虚度。
译文: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梦想已经破灭,却只能在吴楚大地上泛一叶扁舟。漫自悲歌,伤心地凭吊古人。烟波浩渺无际,边关到底在何处?感叹年华又被虚度了。
注释:¹流年:流逝的岁月,年华。

  上片写词人过往的军旅生涯及感叹。“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这几句是词人对南郑生活的回忆。他那时是多么地意气风发,胸中怀抱着收复西北的凌云壮志,一身戎装,手持剑戈,乘马于胯下,随军止宿,气吞残虏。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气,颇能振奋人心。

  但接着词急转直下:“笑儒冠自来多误。”这一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而来,感叹自已被儒家忠孝报国的思想所误,一生怀抱此志,却时至暮年仍旧一事无成。看上去,词人有悔意,悔恨自己不该学习儒家思想,执著于仕进报国,但实是对“壮岁从戎”的生活不再的哀叹。

  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词人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为排遣愁怀,他四处泛舟清游。“漫悲歌、伤怀吊古”,虽身在江湖,但心仍在朝堂之上。词人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自我宽解。他“泛扁舟吴楚”,吴楚古迹仍旧引发起他无限怀古伤今之意。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秦关”,即北国失地。那淼淼的烟波仍不能消除词人对秦关的向往,因壮怀激烈,他至老仍旧不忘收复失地,不甘断送壮志,故闲散的隐居生活使他深感流年虚度。

  这首词上片怀旧,慷慨悲壮;下片写今,沉痛深婉。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在字里行间充分地流露出来,感人至深。

  爱国之情在陆游这篇作品里频有表述,且多慷慨激昂,壮怀激烈,而当词人晚年赋闲乡里,鬓白体衰之后回忆往事,更加悲恸万分,却又因无力回天,只落得无奈叹息。

参考资料:
1、 (清)蘅塘退士等编.唐诗宋词鉴赏经典集 下: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03:第448-449页
2、 蔡景仙主编.唐宋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第349页
3、 上官紫微编著.宋词三百首导读: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01:第200页

xièchíchūn ·zhuàngsuìcóngróng

yóu sòngdài 

zhuàngsuìcóngróng céngshìtūncán zhènyúngāo lángyān zhūyánqīngbìn yōngdiāo西shù xiàoguān láiduō 
gōngmíngmèngduàn quèfànpiānzhōuchǔ mànbēi shānghuái怀diào yān wàngqínguānchù tànliúnián yòuchéng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diān)¹当断渡。
译文:塔上的一个铃铛在自言自语:“明天有狂风不能渡过江南去。”
注释:¹颠风:狂风。
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译文:早晨风吹白浪拍击着青色山崖,又从山崖倒射船窗化作点点飞雨。
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従掀舞。
龙骧(xiāng)¹万斛(hú)²不敢过,渔舟³一叶従(cóng)掀舞
译文:高大宽阔的楼船不敢航行,一叶小小的渔舟却任随风浪翻舞。
注释:¹龙骧:晋龙骧将军王濬受命伐吴,造大船,一船可容二千余人,后因以龙骧称大船。²万斛:形容船容量极大。古时一斛十斗,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³渔舟:一作“鱼艇”。⁴掀舞:翻腾。
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
细思城市¹有底²忙,却笑蛟龙为谁怒。
译文:细思量奔往湖州又有何事可忙?倒暗笑蛟龙掀起怒涛为了什么缘故。
注释:¹城市:指前往湖州城。²底,什么。
无事久留童仆怪,此风聊得妻孥许。
无事久留童仆怪¹,此风²聊得妻孥(nú)³
译文:无事久留童仆就会责怪,这场大风使妻儿同意我在此地暂住。
注释:¹怪:责怪。²此风:一作“有风”。³妻孥:妻子儿女。
潜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
潜山道人¹独何事,半夜²不眠听粥鼓³
译文:潜山道人独自在做些什么,半夜不睡静静地倾听寺中的木鱼梆鼓。
注释:¹潜山道人:即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唱和。苏轼赴湖州任途中,过高邮时与他相会,并与之同行。²半夜:一作“夜半”。³粥鼓:即粥鱼,僧寺于黎明击木招呼众僧食粥,木像鱼形,故称粥鱼。此处泛指木鱼。

  这首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写“大风”。一二句借佛图澄事言大风将至。佛图澄借铃语来说吉凶,苏轼借铃语来说风兆。第二句是铃语的内容。颠风即狂风,杜甫有“晓来急雨春风颠”句(《逼侧行赠毕曜》)。三至六句写风势。“朝来”应“明日”,写铃语应验,行文扣得很紧。风无形,故借浪以状风大:白浪打着苍崖,又从苍崖倒射于船上轩窗,像雨点般洒在船上。“打”、“射”、“飞”三字,把无形的风写得有声有形,可触可感。“轩窗”已写到船,五六句通过集中写船进一步写风势。大船不敢过,小船任掀舞,通过一大一小,极写风浪的险恶。

  后六句写人,写他们一行因风浪太大被迫“留金山两日”。七八句写他自己的态度:“赶到湖州去也没有什么事,在这里逗留几天也没有什么不好,蛟龙掀起汹涌的怒涛难不倒我。”这是一种随缘自适的态度。九、十句写妻孥童仆的态度。他们想快点到湖州,如果“无事久留”,定会受到责怪,此时是因风而留,他们也就无话可说了。最后两句是写灊山道人的态度。苏轼这次由徐州赴湖州,曾先到南都(商丘)看望弟弟苏辙,然后才南下,“至高邮,见太虚(秦观)、参寥,遂载与俱。”(苏轼《跋秦太虚题名记》)可见这时参寥也在船上。后两句说,尽管风浪正掀打着船舱,参寥却正专心地倾听金山寺的木鱼声。反映了僧人不以风浪为意的镇定态度。

  此诗前半写景,有声有色;后半写人,风趣幽默。“得行固愿留不恶”(《泗州僧伽塔》),全诗正表现了苏轼这种随缘自适、不以风浪为怀的神情。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96-39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