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衫换色,客枕催寒,川涂自古酸辛。楚尾吴头,风雪独自归人。
征衫换色,客枕催寒,川涂自古酸辛。楚尾吴头,风雪独自归人。
低迷冻鸥片影,恐吟魂、搅乱江云。远望外,有败芦断竹,何处孤村。
低迷冻鸥片影,恐吟魂、搅乱江云。远望外,有败芦断竹,何处孤村。
莫怪苍山白首,看凄清到此,愁也如君。湿重帆迟,赢得画里閒身。
莫怪苍山白首,看凄清到此,愁也如君。湿重帆迟,赢得画里閒身。
滩空梦回犬吠,正鸿妻、相候柴门。待岁晚,酌椒花、全未是贫。
滩空梦回犬吠,正鸿妻、相候柴门。待岁晚,酌椒花、全未是贫。

shēngshēngmànyòufēngxuěguīzhōu--è

zhēngshānhuànzhěncuīhánchuānsuānxīnchǔwěitóufēngxuěguīrén

dòngōupiànyǐngkǒngyínhúnjiǎoluànjiāngyúnyuǎnwàngwàiyǒubàiduànzhúchùcūn

guàicāngshānbáishǒukànqīngdàochóujūn湿shīzhòngfānchíyínghuàxiánshēn

tānkōngmènghuíquǎnfèizhèng鸿hóngxiānghòucháiméndàisuìwǎnzhuójiāohuāquánwèishìpín

厉鹗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 2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双双瓦雀¹行书案²,点点杨花入砚(yàn)池。
译文:在屋瓦上活动的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
注释:¹瓦雀:在屋瓦上活动的鸟雀。²行书案:瓦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闲坐小窗读周易¹,不知春去几多时。
译文: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知道春天过去了多久。
注释:¹周易:儒家经典著作。

  这首诗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

  一二句“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十分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没人,几只麻雀儿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无人拂拭。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书室里其实有人,那是诗人,“闲坐小窗读《周易》”。然而,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书室的宁静正衬托出诗人的宁静。

  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当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

chūnshì

cǎi sòngdài 

shuāngshuāngquèxíngshūàn diǎndiǎnyánghuāyànchí 
xiánzuòxiǎochuāngzhōu zhīchūnduōshí 
小院无人雨长苔,满庭修竹间疏槐。
小院无人雨长苔,满庭修竹间疏槐。
译文:雨后的小院因为无人踏足已经长满青苔,满庭的修竹间稀稀疏疏长着几棵槐树。
春愁兀兀成幽梦,又被流莺唤醒来。
春愁兀(wù)兀成幽梦,又被流莺²唤醒来。
译文:让人昏昏沉沉的春愁就像一个梦,就算被黄莺唤醒仍在身旁挥之不去。
注释:¹兀兀:昏沉的样子。²流莺:莺。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情似游丝¹,人如飞絮(xù)。泪珠阁²定空³相觑(qù)。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译文:离情缭乱似漫空漂浮的游丝,离人漂泊如随风飞舞的柳絮。离别时凝定了泪眼空自相觑。整条河溪烟雾弥漫杨柳树万丝千缕,却定法将那木兰舟维系。
注释:¹游丝:飘动着的蛛丝。²阁:同“搁”。³空:空自,枉自。⁴觑:细看。指离别前两人眼中含泪空自对面相看。⁵无因:没有法子。⁶兰舟:木兰舟,船的美称。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zhǔ)¹。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译文:夕阳斜照下大雁向远方迁徙,烟雾覆盖了沙洲草树迷离。到如今离愁郁积,多得不可胜计。明天姑且不去思量他,可是今夜如何熬得过去?
注释:¹渚:水中小洲。

  上片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人如飞絮”,喻人之飘泊也。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游丝、飞絮,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构成一对内涵相关的意象,并借以不露痕迹地点出了季节,交代了情事,其比喻之新颖,笔墨之经济,都显示了作者的想象和创造的才能。

  虽然如此,这两句毕竟还是属于总体上的概括、形容。所以接着便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予具体的细致的刻画——“泪珠阁定空相觑”。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定用的,定限惆怅、定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溪烟柳万丝垂,定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一溪烟柳,千万条垂丝,却定法系转去的兰舟,所以前面才说“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定可奈何之苦。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下片写离别之后心情。过片仍写居者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定数”。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

  句中的“如今”,连系下文来看,即指眼前日落黄昏的时刻。黄昏时刻已经被定穷定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怎样度过。词人并不迳把此意说出,而是先荡开说一句“明朝”,然后再说“今宵”:明朝如何过且莫思量,先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思量如何过”这五个字的意思实为两句中的“明朝”、“今宵”所共有,词笔巧妙地分属上下句,各有部分省略。上句所“思量”者是“如何过”,下句“如何过”即是所“思量”者,均可按寻而知。这种手法,诗论家谓之“互体”。

suōxíng ·qíngyóu

zhōuzhī sòngdài 

qíngyóu rénfēi lèizhūdìngkōngxiāng yānliǔwànchuí yīnlánzhōuzhù 
yànguòxiéyáng cǎoyānzhǔ jīnshìchóushù míngzhāoqiězuòliáng guòjīnxiāo 
版本一
自中原板荡¹,夷狄²交侵,余发愤河朔³,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亦且快国雠(chóu)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¹⁰匹马不回耳!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sì)¹¹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¹²,北逾沙漠,蹀(dié)血虏廷¹³,尽屠夷种。迎二圣¹⁴,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¹⁵,朝廷无虞(yú)¹⁶,主上奠枕¹⁷,余之愿也。
译文:自中原地区混乱动荡以来,异民族相继入侵。我从河北相州立志发愤,年纪轻轻就投于军队,经历了二百多次战斗,虽然未能攻入边远的领域,扫荡敌人的巢穴,却也为雪洗了国仇的万分之一而痛快。如今又率领一支孤军,从宜兴奋勇起兵。在收复建康的战役中,一举击败了敌人,只恨未能使其匹马不回罢了。所以暂且休整部队,养精蓄锐等待敌人再来。接着即将激励部队,期望再战立功,向北越过沙漠,在敌国的朝廷上杀得敌人血流遍地,把异族侵略者全杀光,然后迎接二位皇帝回到京城的宫殿,收复失去的疆土,向朝廷呈上户籍册和疆域图,使朝廷不再忧虑,使皇上能够安宁地睡觉,这就是我的愿望啊。
注释:¹板荡:《诗经·大雅》咏周厉王暴虐无道的二篇,分别名为《板》、《荡》,后二字连称以指政治混乱,社会动荡。²夷狄:指少数民族,古称东方为夷,北方为狄,此系泛指。³河朔:黄河以北地区。⁴相台:即相州,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曹操曾在此建铜雀台,故称相台。⁵总发:束聚头发,指刚成年。古时男子年二十束发加冠,以示成年。岳飞二十从军,故有此说。⁶夷荒:此指金国,因在今东北地区,故有此说。⁷“亦且”句:总算是也报了国仇的万分之一。雠:通“仇”。⁸振起宜兴:《宋史·岳飞传》:“建炎四年,兀术攻常州,宜兴令迎飞移屯焉。”指收复建康的战役是从宜兴开始的。宜兴今属江苏。⁹恨:可惜。¹⁰未能使:即“未能使敌”,省去“敌”字。¹¹嗣:接着,随后。¹²功期再战:期望在下次战役中立功。¹³蹀血虏廷:捣毁敌人的老巢。喋血,踏着血迹,指冒死冲锋。虏廷,指金国国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附近)。¹⁴二圣:指被金兵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¹⁵版图:户籍册和疆域图。¹⁶虞:忧虑。¹⁷奠枕:安枕。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河朔岳飞题。
河朔岳飞题。
版本二
版本二
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馀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
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馀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
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飞书。
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飞书。

  这篇文章对在故乡相州起兵和以往战况略作回顾后,自感只是“快国仇之万一”,又简述了这次建康之战。在末段,表达了“蓄锐待敌”、“功期再战”、洗雪国耻、收复中原的决心,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全文洋着高昂的爱国激情和忠愤之气,感人至深,语气刚峻,句句铿锵,斩钉截铁,一气贯通。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开头以九个字交待了时代的大背景。“板荡”用典,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自“靖康之变”后,中原大乱,半壁江山仍岌岌可危,金人多次进军试图将大宋彻底覆灭,此时正处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危亡的“乱世”关头。

  紧接着作者叙遭“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戎,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唐太宗《赐萧璃》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河朔的陷落激起了作者“板荡识诚臣”的一腔热血。他少年时便发愤而起,毅然从军,此后数年间经历两百多次战斗。岳飞戎马一生正是他少年立志杀敌雪耻的最好验证。

  作者曾作词《满江红》,“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可与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交相辉映。在这一段中,岳飞已向“神明”告白自己从小为国征战的夙愿,为后文的立誓作了铺垫。

  承前“快国仇之万一”而叙现在:“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今次提孤立之师,振奋而起,冲锋陷阵,击杀敌虏,出语如利刃长鞭般气势强锐。金兵南侵时,岳飞率军在广德、宜兴一带接连袭击金兵,取得一次次胜利。“振起宜兴”一句气壮山河,是战斗胜利的写照。

  紧接着,“建康之役,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一鼓败虏”,第一通鼓就将敌人击败,喻明了士气极其高涨、锐不可当;“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既表明了要全歼敌人、洗荡敌巢的雄心壮志,又带有此次战役未能全歼敌军的惋惜。这一段对当前局势作了叙述,为下一段的誓词进一步作铺陈。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句是叙述的承转。后面誓盟的主文可分为两层来理解。其一是要激励士兵在未来的大战中将敌军彻底打败,向北越过沙漠,杀入胡虏的老巢,把夷人全部消灭。第二层意思是迎接徽、钦两位皇帝回京,收复被侵占的土地,解除朝廷忧虑,使天下归于太平。这一段对“神明”所立的誓言,发自于心,殷殷切切,言之凿凿,滔滔汩汩,一泻而下。这是岳飞当时在五岳祠从血管里喷出的誓言,也是他毕生的宏图大愿,充分表现了一位义烈的爱国英雄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令人钦佩之至。

  此文篇幅虽小,但内涵丰厚,作者少年从军怀志百战,而今大胜后雄心大起,日后杀敌复国的壮志全都凝结在这短短的盟言里。他热血满腔,慷慨激昂,内心的激越奔涌而出,体现在文字上则感情充沛,语气刚峻,句句铿锵,斩钉截铁,一气贯通。读此《五岳祠盟记》令人想起他的另一诗篇《驻兵新淦题伏魔寺壁》:“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作者杀敌报国的英雄之气真可谓长贯斗牛。

参考资料:
1、 白雪,李倩编著.古文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520-521
拾翠归迟,踏青期近,香笺小迭邻姬讯。樱桃花谢已清明, 何事绿鬟斜亸、宝钗横。
拾翠¹归迟,踏青²期近,香笺(jiān)³小迭邻姬。樱桃花谢已清明, 何事绿鬟(huán)斜亸(duǒ)、宝钗横。
译文:游春晚归,郊游的日子临近,收到邻家女子的书信:樱桃花落,已是清明时节,干嘛不精心梳妆一番出门呢!
注释:¹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多指妇女游春。²踏青:清明前后到野外去观赏春景。³香笺:即信笺。因少女之手,散发香气,故云香笺。⁴邻姬:邻家女子。⁵讯,通“信”。⁶绿鬟:乌黑发亮的头发。⁷斜亸:斜斜地垂下来。
浅黛双弯,柔肠几寸,不堪更惹其他恨。 晓窗窥梦有流莺,也觉个侬憔悴、可怜生。
浅黛¹双弯,柔肠几寸,不堪更惹其他恨。 晓窗窥梦有流莺,也觉个侬²憔悴、可怜生³
译文:一双淡眉弯弯,一副柔肠几寸,更不敢招惹青春流逝之恨。莺儿掠过清晨的窗外,仿佛窥探了我的梦境,婉转的叫声仿佛在说:这个人如此憔悴,可怜可怜。
注释:¹浅黛:用黛螺淡画的眉毛个。²侬:这人或那人。³生:用于形容词词尾。

  词的爱好者,见过《踏莎行》,见过《虞美人》,《踏莎美人》这样的词牌名恐怕第一次见。这是纳兰性德的好友顾贞观的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颇为不俗。

  淡淡的春日里,闺房中的女子百无聊赖,意兴阑珊。拾翠踏青,别的女孩子求之不得,个个摆出跃跃欲试的模样。“香笺小迭邻姬讯”,隔壁的女子早早就写信相约了。可是这位女主角显然有些与众不同,她陷入了莫名的春愁:清明快要到了,正是游春踏青的好时节,邻家女伴写来信笺相邀游春。然而樱桃花都谢了,清明将过,却不知为了何事而蹉跎。只因疏慵倦怠,本就愁绪满怀,于是不愿再去沾惹新恨了。如此愁绪谁能明了,恐怕唯有那清晓窗外的流莺知晓了。

  “柔肠几寸,不堪更惹青春恨”一句,点破了女孩的心事——当然,这出于人性使然,也许她自己都未曾发觉。春天万物萌生,百兽交配,人的爱欲也甚于平常。花样年岁的女孩,心中生长出了隐隐约约的欲望。女伴之间的嬉戏,已经无法满足这位女孩孤寂的心了,她需要更多的心灵慰藉,需要一位灵魂的伴侣。但是在那个时代,女子是没有主动追求爱的权利的。一个女子主动说思慕男子,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粗鄙淫贱。但不说春色,不代表没有春意萌动。古来对女子性欲的刻画并不见少,《牡丹亭》里大量篇幅讲的,其实就是杜丽娘游园思春,做了个美丽的性梦。《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一样是打着不白受人恩惠的旗号,与张生私会,且初次见面二人就共赴巫山。

  绝大部分的女孩,是没有崔莺莺那份大胆的,甚至没有杜丽娘的那点儿自我意识。她们大多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爱欲有来处,无去处,只能在盈盈春景中独自辗转,将如春草般萌芽的欲望一点一滴地消磨掉。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32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