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才作微凉意,幽窗便闻秋纺。怨绪回风,情丝曳雨,交戛依然摇飏。
夕阳才作微凉意,幽窗便闻秋纺。怨绪回风,情丝曳雨,交戛依然摇飏。
离悰记往。在枫叶横塘,豆花深巷。翠股斜攲,萧萧又送去年响。
离悰记往。在枫叶横塘,豆花深巷。翠股斜攲,萧萧又送去年响。
何人听时较早,旧啼银烛背,寒素无恙。染黛形轻,翻车韵急,偏隔秦楼朱幌。
何人听时较早,旧啼银烛背,寒素无恙。染黛形轻,翻车韵急,偏隔秦楼朱幌。
馀绚漫想。怕短发难搔,助愁千丈。夜色柴门,几声天更爽。
馀绚漫想。怕短发难搔,助愁千丈。夜色柴门,几声天更爽。

tiānluòwěi--è

yángcáizuòwēiliángyōuchuāng便biànwénqiūfǎngyuànhuífēngqíngjiāojiárányáoyáng

cóngwǎngzàifēnghéngtángdòuhuāshēnxiàngcuìxiéxiāoxiāoyòusòngniánxiǎng

réntīngshíjiàozǎojiùyínzhúbèihányàngrǎndàixíngqīngfānchēyùnpiānqínlóuzhūhuǎng

xuànmànxiǎngduǎnnánsāozhùchóuqiānzhàngcháiménshēngtiāngèngshuǎng

厉鹗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 2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冷晕(yùn)¹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译文:清冷的月光侵蚀着快要燃尽的蜡烛,雨声在幽深的竹林中作响。
注释: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秋斋独宿:韦应物的诗作。¹冷晕:借“晕”代月。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译文:夜雨阵阵鸟儿难耐不时惨声叫,枝头湿寒难以入睡。

wéizhōuèrshíshǒushíqiūzhāi宿--zhàobǐngwén

lěngyūnqīncánzhúshēngzàishēnzhújīngniǎoshímínghánzhīchéng宿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独立苍茫¹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²。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译文: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的钟山上饮酒,天色已晚,天气变寒,已经到了回去的时候。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现在又依依惜别。你离开后,我将会有怎样的一番思念。
注释:¹苍茫:空阔无边的样子。²归去来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即为归去来兮。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白石冈(gāng)¹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qī)²。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xī)
译文:长江西岸的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注释:¹白石岗:在建康朱雀门外,当为二人常游之处。²芳草萋萋:《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词中上片回忆与叶衡同游钟山,“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独立苍茫”、“日暮天寒”以苍茫无人来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探梅踏雪几何时。”,回忆与友人当时一起在钟山上踏雪寻梅的经历,“雪”象征着纯洁,“梅”则象征着清高,傲岸的人格,词人与友人一起踏雪寻梅,则是说明两人志同道合,两人的友谊也是纯洁高尚的。“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钟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

  下片紧承“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几句,描写了友人离开以后的具体情景:白石岗依旧是长满了萋萋芳草,景色没有变,却没有同游之人,从而而心中充满了愁绪。“多情山鸟不须啼。”,则是对这种愁绪的强调——不用山中多情的鸟儿悲啼,心中自会惆怅不已。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jiǎnméi··yóujiǎngshānchéngchéngxiāng--xīn

cāngmángzuìguītiānhánguīláitànméixuěshíjīnláiyángliǔ

báishígāngtóuàn西piànxiánchóufāngcǎoduōqíngshānniǎotáoyánxiàchéng

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
青楼¹挂明镜,临照不胜悲。
译文:明镜高高悬挂在高堂,临照不胜悲伤。
注释:¹青楼:涂饰青漆的楼房,为帝王的住所,或豪贵之家。这里高堂、正堂。后来,李白创作《将进酒》,有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类似前四句。
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译文:现如今意思白发满头,人生还有多少时光?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朝。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朝(zhāo)¹
译文:秋风吹拂在下山路旁,春日的明月皎洁明亮。
注释:¹春朝:春日、春天。
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叹息君恩¹尽,容颜不可思²
译文:感慨君恩已尽,往日容颜不复存在。
注释:¹君恩:皇恩。²容颜不可思:容颜苍老憔悴让人不敢想象。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天时¹人事²日相催³,冬至阳生春又来。
译文: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事逐日相催,冬至一到,阳气初动,春天也就快来了。
注释:小至:《全唐诗》于题下注:“至前一日,即《会要》小冬日。”天时人事: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的事情。¹天时:指自然变化的时序。²人事:人世间事。³日相催:逐日相催。⁴阳生:阳气初生,古人认为到冬至那天阴气极盛而新的一线阳气刚刚产生。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浮灰 一作:飞灰)
刺绣五纹¹添弱线²,吹葭(jiā)六琯(guǎn)动浮灰³。(浮灰 一作:飞灰)
译文: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律管内的灰相应飞出则知冬至已到。
注释:¹五纹:五色彩线。纹,一作“文”。²添弱线:据史书记载,古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刺绣女工每日的工作量要比前一日增加一线之工。³吹葭六琯动浮灰:古代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十二乐律(分别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的玉管内,每月节气到来,相应律管里的灰就自动飞出。葭,初生的芦苇,诗中指代芦苇内膜烧成的灰。六琯:亦作六管,指用玉制成的确定音律的律管,律管共十二支,分六律、六吕,故称。浮,一作“飞”。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岸容¹待腊(là)²将舒柳³,山意冲寒欲放梅。
译文: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
注释:¹岸容:河岸的容貌,诗中指水边景象。²待腊:待到腊月时分。腊,腊月,农历十二月。³舒柳:指柳叶萌生,枝条柔和。舒,舒放,萌发。⁴放:一作“破”。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云物¹不殊²乡国³异,教儿且覆(fù)掌中杯
译文: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让小儿斟满美酒,一饮而尽。
注释:¹云物:本指太阳旁边云气的色彩形状,这里就是指景物。²不殊:没有区别。³乡国:即家乡。⁴覆杯:尽饮。覆,倾,倒。

  这首诗首联交代时间,一个“催”字奠定了全诗愁闷的基调;颔联写人的活动,颈联写自然景物的变化,让人感到天气渐暖,春天将近的一丝喜悦,尾联转而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处异乡而不免悲从中来,于是邀儿子一起借酒消愁。全诗选材典型,“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此诗开篇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二句是总起,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诗题紧扣,同时给人以紧迫感:时间飞逝,转眼又是冬去春来。中间四句是分承,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和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其中,“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二句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别出心裁,用刺绣添线、葭管飞灰,进一步点明季节变化。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二句直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用柳叶“将舒”承一“容”字,使人产生柳叶如眉的联想,以梅花“欲放”承一“意”字,给人以梅若有情的感觉,富有动感特征,蕴含着生命的张力,体现出春临大地的蓬勃生机。虽然春天容易引发乡愁,但诗人的乡愁却是乐观向上的,故诗最后的“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二句以抒情作结,奉劝世人干尽杯中酒,享受美好的生活。

  全诗立意高远,选材典型,遣字铸辞,精工切贴,紧紧围绕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叙事、写景、抒感,“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渐次由开端时光逼人的感触演进为新春将临的欣慰,过渡得十分自然,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参考资料:
1、 许叔良 选注.古今名诗选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09月第1版:250-251
2、 王霁东 著.人生读要 上.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76-77
3、 (宋)谢枋得,(清)王相 选编;张卫国 译评.千家诗.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06月第1版:141

xiǎozhì

 tángdài 

tiānshírénshìxiāngcuī dōngzhìyángshēngchūnyòulái 
xiùwéntiānruòxiàn线 chuījiāliùguǎndònghuī  (huīzuò fēihuī )
ànróngdàijiāngshūliǔ shānchōnghánfàngméi 
yúnshūxiāngguó jiāoérqiězhǎngzhōngbēi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战西风¹几点宾鸿²至,感起我南朝³千古伤心事。展花笺(jiān)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xiá)(cī)。今日个病厌(yàn)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译文:迎着西风,疏疏落落飞来北雁几只,这让我回想起有关南朝兴亡的悠久往事。铺开华美的信纸,想写几句知心的话语,却只是停住笔尖半天也没有什么奇妙的才思。往日兴致高时,写文章都是一挥而就毫无瑕疵,今天却病恹恹的萎蘼不振,才刚写下“相思”两个字。
注释:正宫: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塞鸿秋:曲牌名。全曲七句,押六个仄声韵。¹战西风:迎着西风。²宾鸿:即鸿雁,大雁。大雁秋则南来,春则北往,过往如宾,故曰“宾鸿”。 ³南朝:指中国历史上宋、齐、梁、陈四朝,它们都是建都在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⁴展花笺:精致华美的纸,多供题咏书札之用。⁵霜毫:白兔毛做的、色白如霜的毛笔。⁶一扫无瑕疵:一挥而就,没有毛病。瑕疵,玉上的斑点,引申为缺点或毛病。⁷病厌厌:即“病恹恹”,病得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这首曲子描摹一个失恋者给恋人写情书的情景。作者用两三句话就勾勒出失恋者少情没绪的典型神态,手法新颖别致。

  曲子首句按照诗曲见景生情、托物寄兴的习惯思路,先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雁空图,为下文抒写作情感铺垫。领头字“战”,既可解为寒战、抖索,也可解为挣扎、抗争。“战”字总领全篇,营造出一派秋日肃杀之气。西风也好,鸿雁也好,全由这“战”字的点染,涂上灰冷的色调,赋以情感的分量。

  次句写萧瑟秋景所激起的悲秋心绪,“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但作品却故意不直说“伤心事”的具体内涵,而采用了欲擒故纵、跌宕起伏的表达方式。先是“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打算向知心的人儿写信,这就使人想到主人公之所以见雁伤心,必定与雁能传书的因素有关,其“伤心事”也必然包含在“知心事”中。“欲写”,信纸也已经铺好了,但其结果是来了个“停霜毫”,一字都没写出来。这就产生了全曲的第一层波折。

  主人公自言“半晌无才思”,看来此时写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曲中偏偏又出现第五、六句对“往常得兴时”的补叙。“一扫无瑕疵”,生动地描绘了往常行文作曲文思敏捷的程度,与上句“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今昔的这种反差,就形成了第二层波折。

  末句又从“往常”返回到“今日”,花笺上终于勉强写了,但只有两个字:“相思。”“病厌厌”与“得兴时”,“两个相思字”与“一扫无瑕疵”的鲜明对照,又构成了第三层波折。“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说明前时的“伤心”,正是深深的离恨与苦苦的相思。

  全曲处处曲笔,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显示了主人公相思成愁的心境。大量运用的衬字,则应合了她“病恹恹”的相思绵情。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35-436
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14
3、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60-62
4、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36-3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