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梁访天门,忽讶山无底。穿出碧玲珑,渐深青壁垒。
度梁访天门,忽讶山无底。穿出碧玲珑,渐深青壁垒。
人影没数重,倒在波涛里。白云不在天,明月不在水。
人影没数重,倒在波涛里。白云不在天,明月不在水。
落此乱石坳,钟声催不起。但闻涛隐沦,不测泉终始。
落此乱石坳,钟声催不起。但闻涛隐沦,不测泉终始。
崖高水深深,天寒日色死。请君雨后来,一赠钧天耳。
崖高水深深,天寒日色死。请君雨后来,一赠钧天耳。

tàishìdōngyánjiàn--wèiyuán

liáng访fǎngtiānménshān穿chuānchūlínglóngjiànshēnqīnglěi

rényǐngméishùzhòngdàozàitāobáiyúnzàitiānmíngyuèzàishuǐ

luòluànshíàozhōngshēngcuīdànwéntāoyǐnlúnquánzhōngshǐ

gāoshuǐshēnshēntiānhánqǐngjūnhòuláizèngjūntiāněr

魏源

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 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霞帔云发,钿镜仙容似雪,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帷。
霞帔(pèi)¹云发²,钿(diàn)³仙容似雪,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愁(wéi)
译文:散开秀发,好似披着一肩云霓,看镜中的容颜如玉。细细地描画粉黛,抹去眉间愁迹。团扇轻轻地摆,遮住欲吐的心语。垂下绣帘,难掩满脸羞意。
注释:女冠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¹霞帔:古代妇女的一种服饰,类似披肩,以纱罗制成。²云发:像云一样的鬓发。³钿镜:用金、银、玉、贝等贵重物品镶嵌的妆镜。⁴愁眉:古代女子画眉样式的一种,此眉妆细而曲折,色较浓重,眉梢上翘。⁵遮语:以扇子遮着脸说话,言其害羞的情态。⁶羞:王国维辑本《金荃词》作“笑”。
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早晚乘鸾去,莫相遗。
玉楼¹相望久,花洞²恨来迟。早晚乘鸾(luán)³去,莫相遗
译文:我曾久久地伫立楼前,希望看到你的踪迹。你为何还不来相会,叫人难忍花庵空寂。但愿有一天,我们将乘凤凰携游仙海,到那时再也不要别离。
注释:¹玉楼:传说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此指女道士所居之处,一说指女道士女伴所居之处。²花洞:百花遍开的仙洞,道教称神仙及道士的居处。此指女道士所居之道观。³乘鸾:指成仙。鸾,仙人所乘坐的鸾凤之类。⁴遗:遗弃。彊村本《金奁集》作“违”。

  这首词是借写女道士的容貌、情态与动作来言情的,表面看起来全是铺陈其外貌妆束,其实词人是用物象的错综排比手法把客观的景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把它们贯穿起来,从而理解人物。

  此词上片写女主人公美丽的容貌和含羞多情之态。“霞帔”三句,写女主人公彩霞般的披肩,云一般的鬓发,镶金的镜子里,出现了她如雪洁净的容貌,她对镜正画着略带愁意的蛾眉。这里以一个“愁”字点出女主人公的心情。“遮语”二句,描写女主人公遮语、含羞、回扇、下帷等神态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她心事重重却又欲说还休,情思萦绕却又含羞掩饰的情态。下片写女主人公的相思相念与绵绵情思。“玉楼”二句,写女主人公望情人早日来到。意思是站在玉楼上盼望已久,恨情人来迟,道出其相思之切。“早晚”二句,直道心曲,写女主人公的愿望:自己迟早总要乘鸾而去,希望情人不要遗弃。

  上片用的都是相当于现代电影蒙太奇小景别的手法展现景物,镜头自背后从下而上,先是让人们看到女主人公的服饰“霞帔”,然后是如云的黑发;之后镜头切换到照镜子的场景,也是一个特写,人面与镜像相映衬;之后又是另一个正面近景,女主人公轻转罗扇,遮住因窃窃私语而微微翕动的双唇,好像是怕被人听到,娇羞地走到窗前放下绣帏。下片写女主人公的期望。这里,就不是单纯的景物铺陈,而是人的服饰和外貌的客观呈现,但它也需要读者根据想象,在头脑中把这些画面串联成一个连续的情景,感受人物的心情,体会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结尾直道心愿,其依恋之情,一往情深,相思之意,真挚感人。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2-75

guānzi··xiápèiyún--wēntíngyún

xiápèiyúndiànjìngxiānróngshìxuěhuàchóuméizhēhuíqīngshànhánxiūxiàxiùwéi

lóuxiāngwàngjiǔhuādònghènláichízǎowǎnchéngluánxiāng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樱花¹落尽阶前月,象床²愁倚薰笼³。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译文:满树樱花无声地飘落在洒满月光的石阶前,花谢春去,独坐象床,愁倚熏笼,她心事重重。思绪飞向去年的今天,心中懊悔依旧。
注释:谢新恩:词牌名,“临江仙”之别名,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¹樱花:指樱桃树的花。²象床:即象牙床,用象牙为饰的床。³薰笼:侯本二主词中作“熏笼”。古代用以熏香、烘物和取暖用的炉子。《东宫旧事》中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熏笼二,条被熏笼三,衣熏笼三。”薰,一种香草,也泛指花草香。⁴远似: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中均作“远是”。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双鬟(huán)¹不整云²憔悴³,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译文:原来轻柔舒卷如云的头发已经变得枯干、没有光泽,眼泪沾湿了胸前红色的抹胸。在什么地方相思这样苦呢?在有纱窗的房子中,因愁而酒,因酒而醉,又因醉入梦。
注释:¹双鬟:古代年轻妇女头上的两个环形发髻。²云:本指天空中堆积的乌云,这里比喻轻柔舒卷如云的头发。³憔悴:这里指头发枯干,没有光泽。⁴抹胸:俗称“兜肚”,古代内衣的一种,多为女子所用,有前片无后片,上可覆乳,下可遮肚,又称金诃子。《太真外传》中记载:“金诃子,抹胸也。”⁵何处:什么地方,哪里。⁶醉:吴本二主词中作“睡”。

  这是一首思妇词,描写女主人公相思难解的愁苦。上片写女主人公旧恨未减、新愁又添、难消心中怨的情状;下片细写女子的愁容和苦思。全词以女子的愁情别绪为中心,借景物描写为映衬,虚实相映、生动感人,笔意含蓄、手法高妙。

  上阙写女主人公旧恨未减、新愁又添、难消心中怨的情状。首句写景,描绘的是一幅凄冷孤寂的画面:花已落尽春已去,冷月当阶人独在,花难解语,月亦无声,闺中伊人,孤苦相伴。面对此情此景,闺中少妇的眼里似乎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也已年华将逝、无人慰藉的凄冷境遇和未来。所以二句直接写人,写出一个愁容不展、孤苦寂寞的女子形象。一个“愁”字,既照应了首句景色描写的用意,也点出了女子此时此刻的心境。本来落花满地、冷月当空就是最易引人伤怀念远的景象,而此情此景中女子的愁思更不是无端而发,而是有原有因的。片尾一句就是这一愁思的缘由。“远”字不仅有时空上的概念,而且有程度上的意义。时间越久,愁思越长,相距愈远,别恨愈深。也许是“去年今日”相别离,但此愁此恨却已绵绵不止,愈扯愈长了。说“还同”,其实还不相同,去年今日是新愁,但今年今日却已是旧愁新恨都在心头,愁更切,恨更深。

  下阙细写女子的愁容和苦思。自古道,“女为悦己者容”,而此时,女子的容颜不整就更真实地展示出了她被相思折磨得十分愁苦的心境。《国风·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首为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种情怀无人能解,也无人安慰,因为相爱的人不在身边。所以女子不由自主地越思越痛、越想越难、越愁越苦,禁不住珠泪潸然,“泪沾红抹胸”。到此处,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那为情所困、为愁所苦的声行容貌已鲜活可见,跃然纸上。结尾两句既是写实,又有寓意。一方面,相思之苦无可解,也许一醉解千愁,写出了女子愁苦无依、无可奈何的心情,算是给女子的相思有了一个解脱。另一方面,作者不是要为女子释去情苦,而更多的是进一步渲染女子恨情愁绪。“何处相思苦?”也就是说:最苦的是哪一处、哪一种情形?不是别的,而是“纱窗醉梦中”,梦中醉眼相见,也许欢情无限。可惜梦醒之后,无限欢情转眼成空,不但慰藉不了丝毫,反而因梦中的欢会而更加平添许多愁怨,所以最苦是梦中。这二句以设问写出,寓意丰富,含蓄蕴藉,女子的愁思怨情被表现得淋漓酣透。

  全词以女子的愁情别绪为中心,借景物描写为映衬,假容颜举止为画笔,于相同中见不同,虚实相映、生动感人。虽然思想格调并不高远,但笔意含蓄、手法高妙,艺术上的造诣较高。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42-43

xièxīnēn ·yīnghuāluòjìnjiēqiányuè

 dài 

yīnghuāluòjìnjiēqiányuè xiàngchuángchóuxūnlóng yuǎnniánjīn hènhuántóng 
shuānghuánzhěngyúnqiáocuì lèizhānhóngxiōng chùxiāng shāchuāngzuìmèngzhōng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钱塘¹袁氏,讳(huì)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qí),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²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hóng)³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wù)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shù)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¹⁰为总督(dū)¹¹,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fǔ)¹²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译文:钱塘县袁君,名枚,字子才。他出仕官职,政绩昭然,声名远播。辞掉官职后,在江宁西城建了一所园子住在里边,称作“随园”。世人都称他为随园先生,于是更加著名。袁君的祖父名叫袁铸,父亲名叫袁滨,叔父名为袁鸿,都因为贫穷而到全国各地去做幕僚。袁君年轻时,自学成才。二十一岁时,他从钱塘去广西,到广西巡抚的幕府中看望叔父,巡抚金供公一见之下,就觉得他才能不凡,试着让他作一篇《铜鼓赋》,他马上就完成了,写得非常瑰奇华丽。正好碰上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考试,选拔博学能文之士,金公就推荐了袁君。当时推荐的有二百多入,其中袁君最年轻。袁君参加了考试,没有考中。后来他参加乾隆三年的顺天府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期满后,被改派到江南做知县,最后调任为江宁知县。江宁本来是一个大县,难以治理。当时尹文端公是总督,他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每遇到一件事,也竭尽全身的本领,从不逃避责任,所做的事情无不成功。后来,袁君被解除官职,住在家中,再次起用,被派到陕西;他刚到陕西,赶上父亲去世,又回到家中,最后一直住在江宁。
注释:袁随园:袁枚,清代诗文作家,号简斋,一号随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年间(1736—1796年)进士,年四十辞官居江宁(今南京),造园于小仓山,名随园。作诗主张抒写性灵,其诗文曾风靡一时。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墓志铭:一种文体,分“志”与“铭”两部分:“志”以散文形式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平等;“铭”以韵文形式书褒扬赞颂之辞。写后刻在石上,埋在墓内。¹钱塘:地名,即今杭州省钱塘县。²游幕:出外作幕僚。³金公鉷:字震方,汉军镶白旗人,世居登州(治所在今山东蓬莱),自雍正六年至乾隆元年(1728—1736年)任广西巡抚。⁴铜鼓: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铜制乐器,形如鼓。有人附会为诸葛亮所创制,故又名“诸葛鼓”。⁵博学鸿词科:清代设此科始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由在京在外的大官荐举报考。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⁶报罢:未考中。⁷乾隆戊午:乾隆三年(1738年)。⁸顺天乡试:顺天,府名,治所在大兴,有时在宛平。乡试由生员(秀才)应试,考中者称举人。生员应在所在的省应试,但亦可在顺天府应试。⁹庶吉士:亦称庶常,以《尚书·立政》有“庶常吉士”之语,故称。清代翰林院设庶常馆,选新进士优于文学、书法者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午后考试,成绩优良者授翰林院编修、检讨官等,其他分发各部任职,或优先委任知县,称为散馆。¹⁰尹文端公:尹继善,字元长,满洲镶黄旗人,为袁枚座师。于乾隆八年至乾隆十三年(1743—1748年)任两江总督,乾隆十九年至乾隆三十年(1754—1765年)复任。¹¹总督:清代地方最高长官,综理一省或二三省军政。¹²甫:刚刚。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bìn)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zú)¹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miǎo),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jiàn)(kǎn)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²,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译文:袁君本来因为文章写得好而进入翰林院,相当有名望,但忽然被排除到外面;等到做了知县,政绩显著,但是官职始终不见迁升。从陕西回来后,他刚刚四十岁,就下定决心,再也不出仕做官,施展他的全部才华来创作诗文辞赋。他的足迹遍布东南风景优美的地方,山川的瑰丽奇伟,幽远深邃,全都在诗文中表现出来,他以此自得其乐。天下的文士来到江南,必定造访随园,送上自己的诗词文章,几乎没有一天空闲。袁君的园林、厅馆、花竹、水石,清幽深邃,静谧优美,甚至窗格、栏杆、器皿都很精美,用来招待客人的东西十分丰盛。他对客人留连不舍,不知疲倦,看到别人的好文章,总是赞不绝口。后辈年轻人的诗词文章,但凡有一句写得好,袁君必定能举出词句,读给众人听。
注释:¹卒:最终。²留连不倦:留连宾客而不知疲倦。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古文、四六体¹,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²负贩³,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译文:袁君无论是写古文还是骈文,都能自己抒发出心中的所思所想,并且与古人的文法相通。对于作诗,他尤其能驰骋自己的文才,世人心里想表达出来却无法表达的,袁君都能替他们表达出来,当代的文士大多都仿效他的文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的公卿大夫,下到街市的小商小贩,都知道看重它。连海外的琉球,也有来求取袁君的书的。袁君做官虽然并不显达,但世人认为一百多年来,尽享山林的乐趣,又在文章上极负盛名,大概没有人比得上袁君。
注释:¹四六体:骈体文的一体,多以四字、六字相属为句,又常以两组四、六句相对仗,故称“四六体”。²市井:旧称做买卖的地方,后泛指城镇地区。³负贩:推车挑担的小商贩。⁴琉球:旧国名,即今琉球群岛。位于日本本土西南,中国台湾东北,包括冲绳等五十余岛,光绪五年(1879年),为日本侵占,现为日本领土,改为冲绳县。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始出,试为溧(lì)¹令。其考²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nì)名访诸野。皆曰:“吾邑(yì)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³。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译文:袁君刚出仕时,做过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怀疑儿子年纪轻轻,缺乏做官的能力,就试着隐姓埋名在乡间查访。百姓们都说:“我们县有个年轻的袁知县,是个大大的好官啊。”他的父亲这才非常高兴,进入县衙。袁君在江宁时,曾经白天处理事务,夜里召集文士喝酒作诗,但闻名的政绩更多。江宁街市中的人把袁君判决案件的事例编成歌谣,刻版发行天下,袁君却觉得这些不值得称道,以后绝不允许别人讲述他如何处理政事。
注释:¹溧水:县名,在江苏省西南部。²考:父。³名迹:闻名的事迹,文章主要指吏治方面。⁴判事:对案件的判决事例。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夫人王氏无子,抚从父弟树子通为子。既而侧室钟氏又生子迟。孙二:曰初,曰禧。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祔。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祔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曰:粤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夫人王氏无子,抚从父弟¹树子通为子。既而侧室²钟氏又生子迟³。孙二:曰初,曰禧。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祔。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祔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曰:粤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
译文: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袁夫人王氏没有生儿子,就抱养了堂兄弟袁树的儿子袁通。后来袁君的偏房钟氏又生下了儿子袁迟。袁君有两个孙子:一个叫袁初,一个叫袁禧。当初袁君在他所住的小仓山北边安葬了父母,他留下遗言,让把他自己和父母合葬。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这一天,袁君的遗体被安葬于小仓山他父母墓的左边。因为袁君与我的先辈有交往,而且我住在江宁,跟随袁君游历的时间最长,所以袁君去世后,我就为他写了墓志铭说:“有位年高德重的袁君,才学广博精深。作品难以数计,不经雕饰,自然工整。文坛唯他独尊,海外远播声名。秉性和蔼,祖居越中。江宁做官,终老于此。两代的墓地相同,将此铭文留在坟中。”
注释:¹从父弟:袁枚堂弟,名树,字乡亭。²侧室:妾。³迟:钟氏生子,名迟。⁴小仓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内清凉山东面。

  这篇墓志铭既记述了袁枚一生的行迹,又评价了他的政绩、品德和才学,且选取具体事例,着意于性格刻画。以切实求生动,于叙事寓情韵,因而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铭文言简意赅,情真意切,语调与韵脚幽深婉转,感人至深。

  作者对袁枚的一生和为人的了解具体而人微,所撷取的业绩和生活片断甚是精当,谋篇布局极为深远周密,一扫罗列堆叠,从而可以见出作者所谓的“格”。全文八百多字分成五个段落,述及死者的身世、学业、仕途、品德、才华、际遇、成就等诸多方面,扼要真切而中肯,可谓简洁得体,遣词造句颇具功力。

  第一段首句交代了籍贯名讳后,以“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这三句指出袁枚的名声是解官后的文学成就较之其官声政绩更大,这是作者的基本看法。接着在写袁枚从少时直到终居江宁的一段简历中颂赞了袁枚年轻时学有所成,现场命题作文一挥而就,才思敏捷,词赋华丽,因而受到显宦的赏识,得推荐参加乾隆二年(1737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虽然“及试报罢”,没有选上,但隔年乡试中举,又一年即进士及第。作者着重说明的是袁枚确有真才实学并且好学。庶吉士散馆后他没有能留在翰林院,而被分配在江南做知县。但以他的才能,又受到总督的赏识。文中通过两位显官的识才爱才,托出袁枚的天资聪颖,学习有方,年轻时即崭露头角。以昭彰铭主的才气横溢。从袁枚在江宁这一任上的表现“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就反映出袁枚的素质、品格和吏治才能。作者对袁枚这段二十余年的主要经历没有花更多笔墨,而是把他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分为三段逐一铺排,把所要颂赞的非凡才华、文学成就、吏治官声等情节曲折写来,布局不落俗套。这些事迹通过翔实的材料、朴素的词语、简洁流畅的语言展现出来,令读者信服地确立起墓主人的高大形象,具有耐人咀嚼的“味”。

  第二段铺排的是袁枚的仕途际遇和道德风貌。“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既是慨叹语气,又似代为不平之鸣,惋惜其怀才不遇,宦途一开始就不利,放外任只做得个知县,直得不到擢升。“著才矣”三字直道尽了袁枚在担任知县期间所展示的卓越才能,用字简练而有力。对袁枚的好客和待人接物尤其是对后学的爱护,这些都用人微的描写毕现了一个宽厚长者和学者的风度,从而令人肃然起敬。又更插人一句描绘四方慕名造府和当年随园的风光、盛况而且当为作者所目睹的文字,越发增强了材料的翔实感。

  第三段是颂扬袁枚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广大。赞袁枚占文法功底深厚,在散文骈文方面不是一味仿效前人而有开拓。特别是在诗歌方面下的工夫尤深,竟然达到了世人想要生发而未能达到的境界。作者从基于袁枚生前的社会影响的事实出发,誉其为“百余年来第一人”的评价显得有根有据,令人感到站得住脚,不为过分。这一段并无浮靡奉承之同,只淡淡数语,却收不显而自显之效。

  第四段颂赞袁枚吏治能力,写得别出机杼。以袁枚父亲匿名察访和百姓对袁知县的反映一事引出,娓娓动听,可见作者的文章平淡中自有其活泼。“朝治事,夜饮吟”一笔是赞赏袁枚为官仍不失名士风雅。以民间传刻审理案件的事迹来间接道出袁枚的吏治业绩及其谦虚美德,也颇具匠心。

  第五段除了叙述墓主人的身后之外,交代了作者所以知之甚详是因与袁枚是世交,而且同住江宁长期交游在一起,当是知之最深,使人益信作者所青。最后结尾用铭文有重点地统括了全文内容。

  全文在叙述时既错综变化,又脉络分明,不板滞,不凌乱,而能突出袁枚的主要精神和成就。在评价时用语极注意分寸,无谀墓之嫌。全篇五段首字均以“君……”开端,有整齐协调之感,可谓自成一格。章法严谨,词句合乎古法。从这篇墓志铭可以看出作者所主张的写作文章的观点是从义理、考证、辞章三结合方面身体力行,以及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清代墓志铭中的佳篇。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下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1:第1317-1318页
2、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897-1899页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¹不见古人²,后³不见来者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注释:¹前:过去。²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³后:未来。⁴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¹天地之悠悠²,独怆(chuàng)³而涕(tì)下!
译文: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¹念:想到。²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³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⁴涕:古时指眼泪。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敢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参考资料:
1、 王运熙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47

dēngyōuzhōutái

chénáng tángdài 

qiánjiànrén hòujiànláizhě 
niàntiānzhīyōuyōu chuàngránérxià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玉指朱弦轧(yà)¹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译文:纤纤玉指调弄着琴弦,使音色由嘈杂至纯净,弹出来的曲调就像湘妃对舜的思念一般哀怨婉转。
注释:¹轧: 一种嘈杂声。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初疑飒(sà)¹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译文:琴声开始时疑是强有力的寒风吹过,后来又像傍晚时分的细雨绵绵。
注释:¹飒飒: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近比流泉来碧嶂(zhàng)¹,远如玄鹤下青冥。
译文:这声音近时犹在耳畔,仿佛泉水流泻于青色的山峰;缓缓远去时,又如黑鹤从幽远的苍穹飞下。
注释:¹碧嶂: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译文:深夜里弹奏之后倍感惆怅,只见那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沾湿。

wénqín--sūnshì

zhǐzhūxiánqīngxiāngfēichóuyuànzuìnántīngchūliángfēngjìn

yòushìxiāoxiāolíngjìnliúquánláizhàngyuǎnxuánxiàqīngmíng

shēndànkānchóuchàng湿shīcónglányuèmǎnt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