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花是竹。有叶分个字,香含皱玉。种傍粉垣,小样娟娟数丛绿。
是花是竹。有叶分个字,香含皱玉。种傍粉垣,小样娟娟数丛绿。
空谷佳人自倚,笼翠袖、肌肤生粟。料不为、去去春光,芳意碎如蹙。
空谷佳人自倚,笼翠袖、肌肤生粟。料不为、去去春光,芳意碎如蹙。
梅熟。雨又足。似未坼柳绵,那怕风逐。晓禽乱扑,红豆相思几时啄。
梅熟。雨又足。似未坼柳绵,那怕风逐。晓禽乱扑,红豆相思几时啄。
长记瑶瓶供养,伤岁暮、寒盟难续。试看取、开遍也,一枝怨独。
长记瑶瓶供养,伤岁暮、寒盟难续。试看取、开遍也,一枝怨独。
吴藻

吴藻

吴藻(1799~1862),女,清代著名女曲作家、词人,字苹香,自号玉岑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祖籍安徽黟县。幼而好学,长则肆力于词,又精绘事,自绘饮酒读骚图,又题饮酒读骚图曲。著有《花帘词》一卷、《香南雪北词》一卷、《饮酒读骚图曲》(又名《乔影》)、《花帘书屋诗》等。 ▶ 2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鹿畏貙(chū)¹,貙畏虎,虎畏罴(pí)。罴之状,被(pī)²人立,绝³有力而甚害人焉。
译文: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老虎又害怕熊。熊的样子是头上毛发披散,像状一样站立着,力气非常大而且伤害状。
注释:罴: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胆入药。亦称“棕熊”、“马熊”、“人熊”。¹貙: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²被发:披散毛发。被,同“披”。³绝:极。⁴害:伤害。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¹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²百兽之音。寂寂³持弓矢(shǐ)(yīng),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¹⁰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¹¹去。罴闻而¹²求其类,至则人也,捽(zuó)¹³¹⁴¹⁵ 裂而食之。
译文: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状,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迅速跑了过来,猎状见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马上赶了过来,猎状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熊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熊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结果找到的是状类,熊就揪住猎状,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注释:¹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²为:模仿。³寂寂:清静无声。⁴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燃烧。⁵为:模仿。⁶感:召唤,引诱。⁷伺:等候 。⁸趋:快步行走。⁹因:于是。¹⁰为:模仿。¹¹亡:逃跑。¹²而:表承接。¹³捽:揪住。¹⁴搏:搏击, 抓、扑。¹⁵挽:拿来。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译文: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状,没有一个不成为熊的食物的。

  这是一篇借物托讽的文言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猎状企图用竹管吹奏出鹿鸣的声音来诱杀鹿,结果招来了其他野兽,最后被熊吃点的故事。主要是讽刺那些没有真正本领却只凭侥幸混日子的状,并直接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文生动的故事与严肃的立论两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个状本领不够,却怀着侥幸的心理,想着依靠华而不实的手段,是不可能成功的,甚至会招来灭顶之灾。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把动植物状格化,这篇文章也是如此。文中出现了形象,有鹿、貙、虎、熊,作者一上来就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物物相克的关系:“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三句总领,以此为基础,构筑出生动有趣的情节。四者之中,熊是猎状的主要敌状,所以作者对其外形及习性作了具体的描绘:“罴之状,被发状立,绝有力而甚害状焉。”因物肖形,又预伏下文。猎状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作者对其专长也进行了交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戏剧性的情节及由此而生发、展开。猎状吹竹为鹿鸣,本来是想要猎鹿,但结果与想法相反,先引来貙,吹作虎吼以惊貙,又引来了虎;作熊叫又引来的熊,弄巧成拙,猎状招致了粉身碎骨的悲惨下场:被凶恶的熊撕碎吃掉。

  猎状的错误,在于只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完全没有防备吹竹可能引出的坏结果。正是在愿望与结果相背离这一点上,作者在文末加以点醒:“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这里的“罴”是一种象征,喻指最凶恶的敌状。

  整篇文章的寓意很深刻,主要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状。这种状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害了自己。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篇寓言也暗示着对腐朽无能的封建统治者的讽刺。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势力日趋膨胀,朝廷为了牵制那些跋扈的强藩,就有意识地扶植另一些节度使,企图以藩制藩。结果是甲藩未平,乙藩更强,对中央的威胁更为严重。柳宗元不赞成“以藩制藩”论,此文末句“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的告诫,道出此文的寓意,讥讽唐统治者不修内政、依赖外力的各种政策的弊害,隐喻朝廷如不加强中央集权的实力,而采取“以藩制藩”的错误做法,必将招致像文中猎状一样的覆灭命运。

  这篇寓言是对当时重大的政治问题的讽喻,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可视为政论性寓言。而故事之生动与立论之严肃巧妙结合,寓言其表,论说其里,则是其主要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44-1045

shuō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鹿wèichū chūwèi wèi zhīzhuàng rén juéyǒuérshènhàirényān 

    chǔzhīnányǒulièzhě néngchuīzhúwéibǎishòuzhīyīn chígōngshǐyīnghuǒ érzhīshān wéi鹿mínggǎnlèi zhì huǒérshèzhī chūwēn鹿 érzhì rénkǒng yīnwéiérhàizhī chūzǒuérzhì kǒng yòuwéi wáng wénérqiúlèi zhìrén zuówǎnlièérshízhī 

    jīnshànnèiérshìwàizhě wèiyǒuwéizhīshí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丘坟¹满目衣冠²尽,城阙(què)连云³草树荒
译文:满眼累累的坟丘,昔目的贵胄士大夫都早已作古,高耸入云的城楼隐没在荒草树木之中。
注释:楚昭王:姓熊氏,名珍,平王子。¹丘坟:墓冢。²衣冠:以衣帽穿戴代指历代世家、历史人家。³城阙连云:想象楚国盛世,城楼宫殿高耸入云。⁴草树荒:楚国城阙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犹有国人¹怀旧德,一间茅屋祭(jì)昭王。
译文:还有遗民怀念昔日楚昭王的恩德,一间茅屋中祭奠着他的英灵。
注释:¹国人:指楚国旧人。

  首二句极写楚都之荒凉。想当年楚地何等博大,楚都何等繁华,楚之君臣何等威赫,而今却“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衬映这古城阙的却只是这连片的坟墓、无边的荒草和野树。这一苍茫的历史感慨不少诗人描写过,李白“吴宫花草埋出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风凰台》)便是典型一例:但在韩愈却有独到喟叹,也直谏获罪,几临杀头,死亡之念时刻袭上心头,拂逆不去。刚出京,便瞩远来的侄孙准备收拾自己的骨殖:“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道上,不堪惊吓与劳顿的幼女又死了。因而,首句取丘坟这一阴森凄冷的意象,是在吊古的情怀中裹掖着现实的困惑,自伤的意味。丘坟满目,是眼前近景,城阙连云,是辽阔远景,是茫茫宇宙空间,衣冠尽,却是心中情,是感喟,是浓缩的历史的情绪化表现。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乔壁怀古》)造意与此相似,只是取象不同。韩愈在即目所见的空间中看出严峻的时间性,看出人生的短暂与飘忽。历史千载,唯留丘坟。那当年的君臣士大夫都带着他们的功业和追求,走向默默无闻的寂寞,进入无边的荒凉,为这荒草野树所遮掩。这是多么令人脊冷心寒的。而诗人想到自己为了信仰抗颜犯谏,受尽磨难,走向遥遥贬途,将来又什么都不能留下,找不到未来的寄托。字里行间表达了苦涩的悲凉茫然的心绪,感受到那空荡荡没有着落的傍徨情态。城阙连云,从艺术手法看,是小景物作了大景物的坐标,使眼前景更趋逼真贴切,但从感情脉络看,目极天地,正是困惑苦闷的心绪寻求解脱与寄托的寻觅求索。

  这时,仿佛万籁静寂中一声鸡啼,郁闷窒息中一股凉风,诗人惊喜地发现了一座祠庙: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他急急上前问询,方知“旧庙屋极宏盛,今惟草屋一区,然问左侧人,尚云每岁十月,民相率聚祭其前”。虽一草苴茅屋,诗人却如获得了极大的慰安而心花怒放了。楚昭王当年曾击退吴国入侵,收复失土,这一功德千百年后仍为人所缅怀,享受祭祀。而自己“欲为圣朝除弊事”之举正是为天下人民免除愚昧和苦难,显然,诗人从茅屋祀昭王中悟出了事业的真谛、生命的价值与归宿。初起的彷徨悲凉为之一变,恢复了自信,增强了九死不悔的决心。

  整首诗写出荒凉的感觉而又意味深长。其中“城阙连云”是想象之境,想象昔年楚国盛世,而今却只剩下“草树荒”;末尾“一问茅屋”四字,更极尽盛衰之慨。然而屋宇虽小,后人追缅情怀并未衰绝。末句颇有风致。抚今追昔,再亲临其地凭吊,恐怕更别有一番况味了。

参考资料:
1、 (唐)韩愈著;王基伦注析.韩愈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07:第180页
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450页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lín)¹
译文:汉高祖在沛县丰邑起义,乘机运如跃过龙门之鳞。
注释:汉高祖:即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字季,初为泗上亭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涉起义,刘邦亦起兵于沛,号为沛公。后与项羽分兵入关破秦。刘邦先入咸阳,项羽后入关,自据关中,封刘邦为汉王。后刘邦定三秦,与项羽经过五年的争战,击败项羽,称帝,国号为汉。¹跃鳞:跳过龙门的鲤鱼,喻人登上显赫的地位。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译文:他奋起举三尺剑取天下,向西消灭暴虐无道之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
十月五星聚¹,七年四海宾²
译文:十月里众贤如五星相聚,七年内定天下四海从宾。
注释:¹五星聚:即五星联珠,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时见于一方。古人以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作为历元,称为七曜齐元,这种现象很少见,附会视为祥瑞。²宾:归服,顺从。
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
高抗¹威宇宙,贵有天下人²
译文:强大的势力威震着天地,身居皇位统治天下人民。
注释:¹高抗:刚强。²人:应作“民”,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
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
忆昔与项王,契(qì)¹时未伸。
译文:忆昔日与项王尊奉怀王,要约之时志向还未能伸。
注释:¹契阔:要约,生死相约。
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
鸿门¹既薄蚀²,荥(xíng)阳亦蒙尘³
译文:在鸿门宴上险遭遇不测,在荥阳对峙又受困蒙尘。
注释:¹鸿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又称鸿门阪,为项羽驻军并与刘邦会宴处,见《史记·项羽本纪》。²薄蚀:日月相掩蚀(食)。³荥阳亦蒙尘:汉王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被困,绝食,以将军纪信诈为汉王,诳楚,而汉王率数十骑春西门遁逃。蒙尘,蒙被尘土,多喻帝王流亡或失位,遭受垢辱。
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
(jǐ)¹(shī)生介胄(zhòu)²,将卒多苦辛。
译文:穿戴的甲胄都生了虮虱,将军士兵征战多么苦辛。
注释:¹虮:虱子的卵。²介胄:披甲戴盔。
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
爪牙驱信越¹,腹心谋张陈²
译文:韩信彭越乃驱使的爪牙,张良陈平是亲信的谋臣。
注释:¹爪牙驱信越:刘邦以武臣韩信、彭越为爪牙。爪牙,喻武臣。²腹心谋张陈:刘邦以谋士张良、陈平为亲信。腹心,亲信。
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
(hè)¹西楚²国,化为丘与榛。
译文:显赫霸王所建的西楚国,顷刻间化为荒丘与荆榛。
注释:¹赫赫:显赫盛大的样子。²西楚:即今淮北一带。

  此诗前八句概述刘邦起义到据有天下的过程,之后四句写刘邦和项羽关系的转变过程,最后六句点明刘邦战胜西楚霸王夺取天下的缘由。全篇一气呵就,造语雄健,神采飞动,如行云流水,自然浑成而感情充沛。

  此诗用平声真韵,一韵到底,杂以偶句,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古诗。起笔二句高度概括了刘邦自沛县起义至登上显赫地位的情形。“跃鳞”二字,比喻形象生动,用得极妙。

  接着二句写刘邦手提“三尺剑”,率军攻入武关,占据威阳,使秦二世投降,消灭了无道的秦朝。再接着四句写群雄并起灭秦,后刘邦任用群英,用五年时间击败项羽,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其威势刚猛,震动天下,使诸侯宾服,登上了皇位。

  “五星三”三字尤妙,既是吉祥语,又是新巧比喻,暗示了刘邦必然得志,贵有天下民。之后四句揭示刘邦和项羽的关系:始而联合灭秦,后而分裂对抗。

  前二句言二人共同抗秦,曾“约为兄弟”;后二句言刘邦在楚汉争斗中两次遇险:一是刘邦赴鸿门宴,差点被范増、项庄谋害;二是荥阳之役,汉军被围,刘邦乘间逃遁。此二例选材典型,见出刘邦愈挫愈奋,在紧要关头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最终获得胜利。

  最后六句揭示刘邦战胜西楚霸王夺取天下的缘由:一是将士征战的苦辛,二是善于驱使韩信、彭越等爪牙,三是善用张良、陈平等谋士。其中,最后的“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二句以批判的眼光总结朝代废替,兴亡感慨之叹喷涌而出,并以此告诫统治者以前朝为鉴,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

  全诗用传体将汉高祖一生重大经历浓缩入诗,以创业之艰难烘托其建立西汉王朝的伟大功绩,同先唐其他诗作感情基调一致,而全用史事,选材典型,简练概括,寓慨良深。

参考资料:
1、 曾凡玉 编著.唐诗译注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17年02月第1版:16-18
2、 蔡丹 著.古代诗人接受《史记》论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年05月第1版:52-53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xiāo)¹
译文:我踏雨来到门前敲竹门,没有人应声,池中荷花清香四溢,片片花瓣轻薄得好似紫绡裙。
注释:¹绡裙:一种薄裙。这里是写出了荷花花瓣轻薄之状。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相逢未暇(xiá)论奇字¹,先向水边看白云。
译文:相逢在一起却无暇进行学术讨论,只急切地冒雨观看水边白云。
注释:¹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不能用六书偏旁推之,早已失传。

fǎng访zhōngzhōu

yáoyōng sòngdài 

láiqiāozhúxiàmén xiāngqīngtòuxiāoqún 
xiāngféngwèixiálùn xiānxiàngshuǐbiānkànbáiyún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译文:一日不作诗,自己的心就如同那废弃的水井一样干枯。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笔砚为辘(lù)(lu)¹,吟咏作縻(mí)(gěng)²
译文:笔砚好似那汲水辘轳,作诗时的吟咏就像那将水从井中提上来的告诉绳索。
注释:¹辘轳:用手动绞车牵引水桶自井中汲水的提水工具。²縻绠:绳索。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朝来砚汲引,依旧得清冷。
译文:虽然每日都思绪翻飞不停作诗,仍然可以作出新的清冷诗句。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书赠同怀人¹,词中多苦辛。
译文:这首诗是想告诉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诗乃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辛苦事。
注释:¹同怀人:即志同道合之人。

  这首诗首联“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直接指出一口井如果没有了水,固然是废井;倘若有水而无人汲,也依然是废井。诗人从这个角度比喻作诗。颔联“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中的“笔砚”、“吟咏”互文见义,皆指创作活动。辘轳是汲取井水的起砚装置,即在井上树立支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系上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汲取井水。縻绠即井绳,与前辘轳意思相同,都是借汲水的过程,喻指作诗时思绪飞动的状态。那么,既然天天要作诗,诗思会不会枯竭呢。作者认为不会,正如从井里汲水一样,虽然每天都汲,可是“朝来砚汲引,依旧得清冷”,给人的感觉仍是全新的。

  这首诗的尾联“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点明该诗是赠给“同怀人”,同时贾岛是中唐苦吟诗派的砚要代表人物。尽管他曾说过“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送僧》)一类的话,但落实到作诗上,却从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气韵,而总是在费尽心思地雕章琢句,仿佛是要通过“渐修”得到作诗的真谛。这种诗的艺术风格,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一文中也作过论述:“贾岛同时代的人,初唐的华贵,盛唐的壮丽,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腻味了,而且容易引起一种幻灭感。他们需要一点清凉,甚至一点酸涩来换换口味。”僧房和山野的清寂幽僻就与“清凉”和“酸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通过苦吟的手段来达到这一境界又是一些才气一般却又希望有所作为的诗人的较好方法。所以,前人认为晚唐五代是贾岛的时代不无道理。《唐摭言》卷十曾记载了晚唐李洞尊崇贾岛的事迹:他铸贾岛的铜像,经常手持念珠念贾岛佛。如知道谁喜欢贾诗,他就手录贾诗赠之,并再三叮咛说:这无异于佛经,应该焚香而拜。李洞的做法虽有些极端,但足以说明贾岛诗的独特风格对晚唐五代诗人的深刻影响。综上所述,就不难看出该诗尾联中的“多苦辛”。

zèngyǒurén

jiǎdǎo tángdài 

zuòshī xīnyuānfèijǐng 
yànwéi yínyǒngzuògěng 
zhāoláichóngyǐn jiùqīnglěng 
shūzèngtónghuái怀rén zhōngduō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