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绵吹尽,楼外旧愁如梦。又镇日门随雨闭,帘借烟笼、却怕凭阑,相思无字问残红。
柳绵吹尽,楼外旧愁如梦。又镇日门随雨闭,帘借烟笼、却怕凭阑,相思无字问残红。
新阴绿处,几时轻逗,芳意千重。玉勒俊游,从他幽独,不到山中。
新阴绿处,几时轻逗,芳意千重。玉勒俊游,从他幽独,不到山中。
况满地、浮英浪药,还做春容。只有斜阳,年年识得换熏风。
况满地、浮英浪药,还做春容。只有斜阳,年年识得换熏风。
春余心事,凭将杜宇,深诉花工。
春余心事,凭将杜宇,深诉花工。
张惠言

张惠言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进士,官编修。少为词赋,深于易学,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又尝辑《词选》,为常州词派之开山,著有《茗柯文集》。 ▶ 4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胡腾¹身是凉州²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译文:这个胡腾舞者本是凉州人,肌肤光滑如玉鼻子尖如锥。
注释:¹胡腾: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胡腾儿(ní):指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²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桐布¹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²一边垂。
译文:桐布舞衣前后宽边如卷起,绣着葡萄纹的长带垂在一侧。
注释:¹桐布:即桐华布,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²葡萄长带:是说长带上的葡萄图案。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帐前跪作本音语¹,拾²(jīn)³袖为君舞。
译文:帐前下跪诉不尽乡音苦语,提起衣襟甩长袖将要起舞。
注释:¹音语:言语。²拾:一作“拈”。³搅:一作“摆”。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安西¹旧牧²收泪看,洛下³词人抄曲与
译文:安西旧官员强忍着眼泪观看,洛阳词人把歌词抄写赠与。
注释:¹安西:指安西都护府。²牧:官名,州长。³洛下:指洛阳城。⁴与:赠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扬眉动目踏花毡(zhān)¹,红汗²交流³珠帽偏。
译文:起舞时眉目灵动脚踏花毡,红妆和者汗流珠帽已飞偏。
注释:¹花毡: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工艺品,把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²红汗:妇女的汗。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³交流:交错着流下。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xuē)柔弱¹满灯前。
译文:醉舞东倒西倾步伐却不乱,双靴飞旋似光圈闪烁灯前。
注释:¹柔弱:指舞步轻柔。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环行急蹴(cù)¹皆应节²,反手叉腰如却月³
译文:环行跳跃步步应和着节拍,反手叉腰真好似一弯新月。
注释:¹蹴:踏,踩,踢。²应节:符合音乐节拍。³却月:半圆的月亮。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丝桐¹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²城头发³
译文:直到伴奏的音乐戛然而止,才听到画角声在城头呜呜如咽。
注释:¹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²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³发(fā):响起。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译文:胡腾舞者啊,胡腾舞者,你可知回乡的路已经断绝。

  此诗通过歌舞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表现了广大人民对胡腾儿离失故土的深切同情,并寓以时代的感慨。全诗从正侧面表现人物的高超技艺,脉络清晰,结尾点睛,余韵悠远。

  第一段描述胡腾儿原籍凉州(今甘肃武威),是“肌肤如玉”的白种人,隆准稍尖,鼻型很美;身着桐布舞衣,镶着的宽边如同前后卷起,以葡萄为图案的围腰,带子长长地垂到地面。这一段写得很朴实,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艺人的深切同情。例如,胡儿最喜丝绸彩绣,“桐布”、“葡萄”也并非多美,诗人在此特书一笔,说明胡腾儿飘泊穷途,卖艺求生,又深恐破衣烂衫难以吸引看客;倾囊购置,也仅能置些民用布帛、自绣彩绘而已。

  第二段描写舞蹈开始前的场面:“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摆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胡腾儿起舞之前,首先跪在帐前,向各位看客用“本音语”诉说家乡沦亡、同胞被杀的诸般苦情,然后“拾襟摆袖”,向诸位施礼,准备起舞。那曾在安西做过地方官的人强忍着眼泪观看,洛下词人也主动把自己写的歌词抄送给胡腾儿演唱。这段虽然仅写了“旧牧”含泪和诗人赠曲,但却显示出了一个很大的场面,写出了不同人的思想和表情。艺人先以汉民族的习惯而跪,再以本民族的习惯施礼,其友好之情可知;诗人也不管艺人能否读懂并演出自己的创作,真情相赠;众人报之以热泪;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以下至篇末为第三段,是写艺人的舞蹈和诗人的感慨。看客们的同情使得胡腾儿大受感动:“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上句写“起始”动作,“扬眉动目”,可知表情丰富,义情激奋。下句写飞旋动作,垂珠斜飞,“红汗交流”可知舞得十分卖力。“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进入另一种意境,上句既是写舞姿的妙曼,也是写他以舞蹈语言,痛陈离乡背井之苦。在舞蹈艺术中,“醉步”要求“形散神凝”,看似如醉如痴,飘忽不定,实则缓促应节,刚柔相生,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下句写双腿飞旋,双靴闪动,恍如灯前闪烁出一层层柔弱的光圈。“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应节”二字,照应前后诸句。说他无论“环行”如轮,还是“急蹴”起跃,还是“反手叉腰如却月”的造型,都能丝毫不差地吻合着音乐的拍节;可知不论“踏花毡”的起步,还是“东倾又西倒”的醉步,还是“柔弱满灯前”的急旋,也无不与音乐的拍节相侔了。接着以点睛之笔兼写几个方面:“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说伴奏的“丝桐”(弦乐器)忽停,表示了舞蹈的结束;舞蹈结束,方听得“画角”呜呜,又见看客们因全神贯注于音乐舞蹈,其他音响均不得干入其耳,烘衬出了舞技的超绝,引人入胜:“画角”发于城头,又说明时局紧张,岂止边地沦陷,京畿亦有烽火相照。时代气氛如此,不能不引起诗人深沉的感慨。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这里说的“家乡路断”,并非指山川隔阻,而是指中原藩镇割据,唐王朝边事失利。这既表现了诗人对胡腾儿的深切同情,也暗含了对于中唐国事的叹惋。诗贵含蓄,收尾尤贵意在言外。如果说前面叙事端、写看客、状舞蹈,都能写得精炼而动人的话,那么这收尾四句却更富于余韵远响,具有耐人寻味的妙趣。卢纶盛赞李端:“校书才智雄,举世一娉婷。赌墅鬼神变,属词鸾凤惊。”中唐前期,诗歌暂处低潮,“大历十才子”多不擅长歌行。这首歌行,应该是当得起“举世娉婷”的赞誉的。

参考资料:
1、 傅经顺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54-655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译文:朝阳终究不能始终灿烂下去,随着白日西落,天色也很快变得幽暗。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去此若俯仰¹,如何似九秋。
译文:去这里时间短暂,如何能像很长时间。
注释:¹俯仰:比喻时间短暂。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miǎo)悠悠。
译文:人生就如同尘土就如同朝露,很快地就会消失,而“悠悠”天道却永恒长久。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齐景升丘山,涕(tì)(sì)¹纷交流。
译文:在齐景公登牛山,见山川之美,突然放声大哭道,感伤自身不永。
注释:¹涕泗:眼泪和鼻涕。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韩诗外传》曾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涕泪沾襟。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¹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
注释:¹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论语·子罕》则记载孔子对一去不返的流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译文:过去的时光来不及珍惜,将来的岁月我也同样难以永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¹游。
译文:我希望能登上太华山,与赤松子一同遨游天上。
注释:¹松子: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译文:我愿做清流泛舟的渔父,纵情山水间,与清风明月做伴,不理世事。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由此可知,首句“朝阳”、“白日”之谓,不仅象征时光袂忽,且有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的深层寓意。在这里,诗人把人生短促的挽歌与曹魏国运式微的感叹交融在一起,双重寓意互相交叉、互相生发,置于诗端而笼罩全篇,下十二句,均受其统摄。

  先是“人生若尘露”二句,以“人生——天道”的强烈对比,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

  下“齐景升丘山”四句,再用齐景公惜命,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韩诗外传》曾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涕泪沾襟。《论语·子罕》则记载孔子对一去不返的流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齐景公登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不永痛哭和孔子对流水的惜逝中,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对国运的双重忧虑,比先前的比喻和对比更深了一层。

  如此袂忽的人世,诗人将如何自保?值此深重的忧患,诗人又如何解脱?“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十字,乃大彻大悟语。末六句,诗人断《楚辞·远游》《庄子·渔父》两章而取其文意。前四句,取《远游》“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句意,谓:三皇五帝既往,我不可及也;后世虽有圣者出,我不可待也。不如登太华山而与赤松子游。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与仙人同游而有出世之想,语出《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末二句隐括《渔父》句意,表明要摆脱“怀汤火”、“履薄冰”(第三十三首《咏怀·一日复一夕》)的险恶处境,籍以自保和解脱,只有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即或仙或隐,远离尘世之纷扰,庶几可以避患远祸,得逍遥之乐。——然而这不过是一时的幻想。仙则无据,隐亦不容,所以终究还是要跌回前面所描写的阴暗世界。

  阮籍生当魏晋易代之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日趋残酷激烈。司马氏为篡魏自代,大肆杀戮异己,朝野人人侧目,亦人人自危,诗人也屡遭迫害。既要避祸全身,又要发泄内心的忧患与愤懑,因此,只能以曲折隐晦的方式,以冷淡的语言表达炽热的感情;以荒诞的口吻表现严肃的主题。这首诗即运用神话、典故、比兴和双重寓意的写法,致使其诗意晦涩遥深,雉以索解。钟嵘《诗品》说阮籍《咏怀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可谓诗界知己。

yǒng怀huáishíèrshǒu··sānshíèr--ruǎn

cháoyángzàishèngbái西yōu

ruòyǎngshìjiǔqiū

rénshēngruòchéntiāndàomiǎoyōuyōu

jǐngshēngqiūshānfēnjiāoliú

kǒngshènglínzhǎngchuānshìruò

zhěláizhěliú

yuàndēngtàihuáshānshàngsōngziyóu

zhīshìhuànchéngliúfànqīngzhōu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译文: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译文: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这首诗的主旨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juémànxīngjiǔshǒu ·sān

 tángdài 

shúzhīmáozhāijuéxiǎo jiāngshàngyànláipín 
xiándiǎnqínshūnèi gèngjiēfēichóngzhuórén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渰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沙三伴哥¹来嗏(chā)²!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³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là),碌(lù)上渰(yǎn)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译文:来了这沙三、伴哥两个田舍郎,因为下水捞虾,两腿上满是青泥。他们进了太公的田庄,在杨柳树下歇凉,取出带来的西瓜砸开就尝。一旁的小二哥无缘分享,馋得口水滴答流淌,背朝天趴在石碾子上,活像一面琵琶扣放。放眼四望,荞麦花雪白白开,豆苗儿碧油油的长。乡村生活没有是非竞争,一切都平静如常,真是一派农家欢乐的景象。
注释:蟾宫曲:元曲牌名,属北曲双调。也是昆曲里一支用途极广的北曲曲牌,又是京、昆两界演员,尤其是武戏演员最熟悉的曲牌。¹沙三伴哥:及下文的“小二哥”,都是元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壮年人名。²嗏:语尾助词,略同于“呀”或“着呀”。³太公:元曲中对农村大户人家老主人的习称。⁴昔涎剌塔:元人方言,垂涎三尺的样子。⁵碌轴:即碌碡,石碾子,碾谷及平整场地用的农具。⁶渰:此同“弇”,合覆,这里是背朝上合扑之意。⁷庄家:农民。

  这首小令歌咏元朝时夏日的田家生活景象。该曲有人有景,通过捕捉描写农村忙里偷闲的闲适生活片段,歌咏了劳动人民摆脱人世是非纷扰的淳朴愉悦,表达了作者对官场钩心斗角竞争的反感和对隐居平和生活的向往。该曲是一首非常具有口语特色和元曲风味的本色作品。

  沙三、伴哥是元曲中常见的诨名,形象多为农村的毛头小伙子,粗劣、冒失、缺乏教养。但这支散曲却是表现他们的顽皮可爱,“沙三、伴哥来嗏”,让他俩风风火火、大大咧咧地登了场。作者交代他俩适才“只为捞虾”,顺手带出了农村夏日闲暇中的一则生活镜头,是忙中偷闲之笔。两人还是满腿子捞虾沾上的青泥,言“两腿”而不言两手,可知手已洗过。顾手不顾脚,其冒失、急迫的情状如在眼前。两名小伙子直奔杨柳荫下,取出揣着的西瓜,磕破便捧着大快朵颐。这当然有天气炎热的因素,但从上下文的蛛丝马迹来看,这西瓜恐怕也如“捞虾”一样,都非得之于正途,元无名氏〔寨儿令〕有“沤麻苎斗摸泥鳅”,“偷甜瓜香喷喷”之句,写的也是伴哥、王留这些小伙儿的生活故事,可为注脚。

  由沙三、伴哥的分食西瓜,引出了第三者小二哥。这个小伙子趴在碾场的大石碌碡上,尽管垂涎三尺,但想到西瓜“来之不易”,故只能隐忍不发。只是因为西瓜的吸引力,把个颈子伸得好长。作者将这一形状比作碌碡上倒扣着一面琵琶,真是形象万分。从人物姿态动静各别的画面中,也可见到小二哥的憨厚。

  在对人物画面作了生动写照后,作者的诗笔转向了田野的夏景。“荞麦开花,绿豆生芽”,处处是一派葱茏的生机。这虽是平凡的田间景色,但在农村质朴、怡和的生活气氛下,却显得亲切可爱。于是作者心中油然生起了艳羡之情。农村生活虽然陋朴,却“无是无非”,轻松而充满人情味。末两句的赞美,实际上隐含着对官场钩心斗角竞争的反感及对隐居平和生活的向往。这是在描摹农村夏日的一角生活小景后所得的感受,故有水到渠成之感。

参考资料:
1、 史良昭解.元曲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03:第34页

chángōng ·shāsānbànláichā

zhì yuándài 

shāsānbànláichā liǎngtuǐqīng zhǐwèilāoxiā tàigōngzhuāngshàng yángliǔyīnzhōng 西guā xiǎoèrxián zhóushàngyǎnzhuó kànqiáomàikāihuā 绿dòushēng shìfēi kuàihuóshāzhuāngji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黄冈¹之地多竹,大者如椽(chuán)²。竹工破之,刳(kū)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译文: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注释:¹黄冈:今属湖北。²椽:椽子,架在屋顶承受屋瓦的木条。³刳:削剔,挖空。⁴陶瓦:用泥烧制的瓦。⁵比屋:挨家挨户。比,紧挨,靠近。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子城¹西北隅(yú),雉(zhì)(dié)(pǐ)²,蓁(zhēn)莽荒秽(huì),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³。远吞山光,平挹(yì)江濑(lài),幽阒(qù)辽夐(xiòng),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xū)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shǐ)声铮(zhēng)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译文: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 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注释:¹子城:城门外用于防护的半圆形城墙。²雉堞圮毁:城上矮墙倒塌毁坏。雉堞,城上的矮墙。圮毁,倒塌毁坏。³月波楼:黄州的一座城楼。⁴吞:容纳。⁵濑:沙滩上的流水。⁶幽阒辽夐:幽静辽阔。幽阒,清幽静寂。夐,远、辽阔。⁷丁丁: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之声。⁸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以矢投壶中,投中次数多者为胜。胜者斟酒使败者饮。⁹助:助成,得力于。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公退¹之暇,被鹤氅(chǎng)²,戴华阳巾³,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qiǎn)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zhé)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qiáo),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译文: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干、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女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注释:¹公退:办完公事,退下休息。²鹤氅衣:用鸟羽制的披风。³华阳巾:道士所戴的头巾。⁴胜概:美好的生活状况。胜,美好的。概,状况,此指生活状况。⁵齐云、落星:均为古代名楼。⁶井干、丽谯:亦为古代名楼。⁷骚人:屈原曾作《离骚》,故后人称诗人为“骚人”,亦指风雅之士。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rěn)¹;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chú)²,丙申,移广陵³;丁酉(yǒu)又入西掖(yè),戊(wù)(xū)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xiá),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sì)而葺(qì),庶斯楼之不朽也!
译文: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注释:¹稔:谷子一熟叫作一稔,引申指一年。²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995年(宋太宗至道元年),作者因讪谤朝廷罪由翰林学士贬至滁州。³广陵:即现在的扬州。⁴又入西掖:指回京复任刑部郎中知制诰。西掖,中书省。⁵戊戌岁除日:戊戌年除夕。戊戌,998年(宋真宗咸平元年)。⁶齐安:黄州。⁷己亥:999年(咸平二年)。⁸嗣而葺之:继我之意而常常修缮它。嗣,接续、继承。葺,修整。⁹庶:表示期待或可能。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译文: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撰记。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这篇文章以竹楼为核心,先记叙黄冈多竹,可以用来代替陶瓦,且价廉工省。继而描写在竹楼上可观山水、听急雨、赏密雪、鼓琴、咏诗、下棋、投壶,极尽人间之享乐;亦可手执书卷,焚香默坐,赏景、饮酒、品茶、送日、迎月,尽得谪居的胜概。藉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各名楼反衬竹楼的诗韵,表明作者甘居清苦、鄙夷声色的高尚情怀。继而写奔走不暇,眷恋竹楼之意。

  全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结构明晰。文章开篇即写黄州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为下文详写竹楼作下铺垫。接着作者以声写楼,以声抒情,详写了在楼中可以领略到的种种别处无法领略的清韵雅趣。“远吞”四句写幽静辽阔之景,“夏宜”四句言作者四季不同之感,“宜鼓琴”八句,述竹楼特有之趣。第三段写作者悠闲自得、幽雅飘逸的谪居生活,既回扣上文,又为下文言志张本。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借竹楼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前途的自信,并交代了写作时间。

  二、寄慨深远。黄冈竹楼,是作者洁身自好的人格和高远情志的载体,是作者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是作者苦闷心灵聊以栖居的寓所。作者把竹楼写得情趣盎然,实际上抒发了自己的飘泊无定之苦、仕途失意之叹;同时也传达出作者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信念以及庄重自持的思想情操。宦海沉浮的不幸遭遇,不但没有消弥作者积极入世的热情,反而使他有竹楼“听雨如瀑”“闻雪若玉”的从容,有“岂惧竹楼之易朽乎”的自信。

  三、修辞精警。对比:作者将简易的竹楼与四大名楼对比,以“贮妓女、藏歌舞”的腐朽与“焚香默坐,消遣世虑”的儒雅对比,抒写了作者高洁的品格和磊落的襟抱。象征:四大名楼的高贵象征着朝廷的腐败,竹楼的寒伧却是作者当下自身地位的写照,尽管地位卑微,却拥有高洁的心灵。排比:“夏宜急雨,有瀑布声”以下,连用六“宜”,以三个两两相对的句式,构成有力的排比,生动地写出了竹楼主人的雅洁崇高。

  该文是作者著名的抒情小品,艺术上很有特色,结构严谨,构思巧妙,层次分明,多用排比,寓情于景,轻快自然,既抒写了作者随遇而安、贬谪不惧的心态,也含蓄地表现了其愤懑不平之情。文章清幽潇洒,可以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相媲美。

huángzhōuxīnjiànxiǎozhúlóu

wángchēng sòngdài 

    huánggāngzhīduōzhú zhěchuán zhúgōngzhī jié yòngdàitáo jiērán jiàliánérgōngshěng 

    chéng西běi zhìdiéhuǐ zhēnmǎnghuānghuì yīnzuòxiǎolóuèrjiān yuèlóutōng yuǎntūnshānguāng píngjiānglài yōuliáoxiòng zhuàng xià yǒushēng dōngxuě yǒusuìshēng qín qíndiàochàng yǒngshī shīyùnqīngjué wéi shēngzhēngzhēngrán tóu shǐshēngzhēngzhēngrán jiēzhúlóuzhīsuǒzhù 

    gōngtuì退zhīxiá chǎng dàihuàyángjīn shǒuzhí zhōu juǎn fénxiāngzuò xiāoqiǎnshì jiāngshānzhīwài jiànfēngfānshāniǎo yānyúnzhúshùér dàijiǔxǐng cháyānxiē sòngyáng yíngyuè zhézhīshènggài 

    yún luòxīng gāogāo jǐnggàn qiáo huàhuà zhǐzhù cáng fēisāorénzhīshì suǒ 

    wénzhúgōngyún zhúzhīwéi jǐnshírěn ruòchóngzhī èrshírěn  zhìdàowèisuì hànlínchūchúshàng bǐngshēnguǎng广líng zhēngyǒuyòu西 suìchúyǒuānzhīmìng hàirùnsānyuèdàojùn niánzhījiān bēnzǒuxiá wèizhīmíngniányòuzàichù zhúlóuzhīxiǔ xìnghòuzhīréntóngzhì érzhī shùlóuzhīxiǔ 

    xiánpíngèrniányuè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