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岁梦游春,梦游何所遇。
昔岁梦游春,梦游何所遇。
梦入深洞中,果遂平生趣。
梦入深洞中,果遂平生趣。
清泠浅漫流,画舫兰篙渡。
清泠浅漫流,画舫兰篙渡。
过尽万株桃,盘旋竹林路。
过尽万株桃,盘旋竹林路。
长廊抱小楼,门牖相回互。
长廊抱小楼,门牖相回互。
楼下杂花丛,丛边绕鸳鹭。
楼下杂花丛,丛边绕鸳鹭。
池光漾霞影,晓日初明煦。
池光漾霞影,晓日初明煦。
未敢上阶行,频移曲池步。
未敢上阶行,频移曲池步。
乌龙不作声,碧玉曾相慕。
乌龙不作声,碧玉曾相慕。
渐到帘幕间,裴回意犹惧。
渐到帘幕间,裴回意犹惧。
闲窥东西閤,奇玩参差布。
闲窥东西閤,奇玩参差布。
隔子碧油糊,驼钩紫金镀。
隔子碧油糊,驼钩紫金镀。
逡巡日渐高,影响人将寤。
逡巡日渐高,影响人将寤。
鹦鹉饥乱鸣,娇娃睡犹怒。
鹦鹉饥乱鸣,娇娃睡犹怒。
帘开侍儿起,见我遥相谕。
帘开侍儿起,见我遥相谕。
铺设绣红茵,施张钿妆具。
铺设绣红茵,施张钿妆具。
潜褰翡翠帷,瞥见珊瑚树。
潜褰翡翠帷,瞥见珊瑚树。
不辨花貌人,空惊香若雾。
不辨花貌人,空惊香若雾。
身回夜合偏,态敛晨霞聚。
身回夜合偏,态敛晨霞聚。
睡脸桃破风,汗妆莲委露。
睡脸桃破风,汗妆莲委露。
丛梳百叶髻,金蹙重台屦。
丛梳百叶髻,金蹙重台屦。
纰软钿头裙,玲珑合欢袴.
纰软钿头裙,玲珑合欢袴.
鲜妍脂粉薄,暗淡衣裳故。
鲜妍脂粉薄,暗淡衣裳故。
最似红牡丹,雨来春欲暮。
最似红牡丹,雨来春欲暮。
梦魂良易惊,灵境难久寓。
梦魂良易惊,灵境难久寓。
夜夜望天河,无由重沿溯。
夜夜望天河,无由重沿溯。
结念心所期,返如禅顿悟。
结念心所期,返如禅顿悟。
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
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
杂合两京春,喧阗众禽护。
杂合两京春,喧阗众禽护。
我到看花时,但作怀仙句。
我到看花时,但作怀仙句。
浮生转经历,道性尤坚固。
浮生转经历,道性尤坚固。
近作梦仙诗,亦知劳肺腑。
近作梦仙诗,亦知劳肺腑。
一梦何足云,良时事婚娶。
一梦何足云,良时事婚娶。
当年二纪初,嘉节三星度。
当年二纪初,嘉节三星度。
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
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
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
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
甲第涨清池,鸣驺引朱辂。
甲第涨清池,鸣驺引朱辂。
广榭舞萎蕤,长筵宾杂厝。
广榭舞萎蕤,长筵宾杂厝。
青春讵几日,华实潜幽蠹。
青春讵几日,华实潜幽蠹。
秋月照潘郎,空山怀谢傅。
秋月照潘郎,空山怀谢傅。
红楼嗟坏壁,金谷迷荒戍。
红楼嗟坏壁,金谷迷荒戍。
石压破阑干,门摧旧梐枑。
石压破阑干,门摧旧梐枑。
虽云觉梦殊,同是终难驻。
虽云觉梦殊,同是终难驻。
悰绪竟何如,棼丝不成絇。
悰绪竟何如,棼丝不成絇。
卓女白头吟,阿娇金屋赋。
卓女白头吟,阿娇金屋赋。
重璧盛姬台,青冢明妃墓。
重璧盛姬台,青冢明妃墓。
尽委穷尘骨,皆随流波注。
尽委穷尘骨,皆随流波注。
幸有古如今,何劳缣比素。
幸有古如今,何劳缣比素。
况余当盛时,早岁谐如务。
况余当盛时,早岁谐如务。
诏册冠贤良,谏垣陈好恶。
诏册冠贤良,谏垣陈好恶。
三十再登朝,一登还一仆。
三十再登朝,一登还一仆。
宠荣非不早,邅回亦云屡。
宠荣非不早,邅回亦云屡。
直气在膏肓,氛氲日沉痼。
直气在膏肓,氛氲日沉痼。
不言意不快,快意言多忤。
不言意不快,快意言多忤。
忤诚人所贼,性亦天之付。
忤诚人所贼,性亦天之付。
乍可沉为香,不能浮作瓠。
乍可沉为香,不能浮作瓠。
诚为坚所守,未为明所措。
诚为坚所守,未为明所措。
事事身已经,营营计何误。
事事身已经,营营计何误。
美玉琢文珪,良金填武库。
美玉琢文珪,良金填武库。
徒谓自坚贞,安知受砻铸。
徒谓自坚贞,安知受砻铸。
长丝羁野马,密网罗阴兔。
长丝羁野马,密网罗阴兔。
物外各迢迢,谁能远相锢。
物外各迢迢,谁能远相锢。
时来既若飞,祸速当如骛。
时来既若飞,祸速当如骛。
曩意自未精,此行何所诉。
曩意自未精,此行何所诉。
努力去江陵,笑言谁与晤。
努力去江陵,笑言谁与晤。
江花纵可怜,奈非心所慕。
江花纵可怜,奈非心所慕。
石竹逞奸黠,蔓青夸亩数。
石竹逞奸黠,蔓青夸亩数。
一种薄地生,浅深何足妒。
一种薄地生,浅深何足妒。
荷叶水上生,团团水中住。
荷叶水上生,团团水中住。
泻水置叶中,君看不相污。
泻水置叶中,君看不相污。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6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
红颜¹悲旧国,青岁²(xiē)芳洲。
译文:都市里的那个红颜知己为我而悲伤,我正青春年少,游谒四海,栖息在芳洲。
注释:¹红颜:年轻人红润的脸色。杜甫诗:“红颜白面花映肉。”²青岁:指天宝七年春,与白毫子游历八公山。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不待金门诏(zhào)¹,空持宝剑游。
译文:等不到金门的诏书,空持宝剑海内周游。
注释:¹金门诏:金门,汉宫门。这里指代朝廷。金门诏,即皇帝诏书。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译文:海上的乌云迷失了驿道,江上明月也落下故乡的高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译文:如今又来淮南作客,因为遇到幽静高洁的桂树而淹留。

  这首五言律《寄淮南友人》可视为《白毫子歌》的姊妹篇。李白在八公山中寻仙不遇,但在淮南盘游的日子,却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他对友人说,他有幸做了一回淮南客人,并饱览了八公山胜景仙迹,对满山桂花飘香尤为叹赏,因以盘桓日久而忘归。

  在这首诗中,李白透出了自淮南返回梁宋故国、重新开始书剑飘零的生涯的抑郁心情。首句“红颜怨归国,春岁歇芳洲”,是个倒装句,说他春天去淮畔芳洲游憩归来后,自己才感到一种失落与隐怨。何以如此?“不得金门诏,空持宝剑游”。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虽向往自由自在的山川游历,却并未断绝仕途之念的矛盾心态:他热烈地追求自由与超脱,同时又希望重新得到大唐天子的重用。他仿佛对友人说,我又开始云游天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即为这次游踪的记录与传照,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整齐美观,音律和谐。诗的末尾又回到春天作客淮上的乐事上来,一个“复”字,很传神地反映了诗人行踪飘零的羁旅生涯。一个因字,表现诗人本放浪不羁,却因八公山中生机勃发的满眼桂树而难以自已的浪漫情怀。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著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 2004年12月第2版 .

huáinányǒurén--bái

hóngyánbēijiùguóqīngsuìxiēfāngzhōu

dàijīnménzhàokōngchíbǎojiànyóu

hǎiyún驿dàojiāngyuèyǐnxiānglóu

zuòhuáinányīnféngguìshùliú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wú)¹岸欲平²
译文:清晨的风催促我挂忱符,春天乘船在江面行驶,两岸长满绿草好像与整个堤岸相平。
注释:鸳湖:即鸳鸯湖,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南。¹春芜:春天的草地。²岸欲平:即欲平岸。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长水塘¹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²
译文:长水塘下了三天的雨,菜花散发的脉脉清香在春风里一阵阵掠过整个秀州城。
注释:¹长水塘:位于浙江嘉兴之南,由杭州、海宁一带山区发源,注入鸳湖。²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市。吴越置秀州,治所在嘉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首句的诗眼在一“催”字,是清晨湖上的晓风的催。这一句既点明了时间,与诗题呼应,也交代了诗人自己所处的地点。他此时身在船上也许刚刚迈出船舱,如果不是清凉沁人的晓风,还不会这么早就挂帆起航。“催”字把景物和人物的关系传达出来了。第二句写湖景,描写舟行所见。“绿”字下得极好,和“涨”字结合在一起,给人丰富的色彩想象和运动感,那碧色的湖水仿佛就在眼前漾动,晃人的眼睛。水色苍翠,原野才能与之一色,“平”字也才更好落实。用色彩词代替名物词是古典诗词最具表现力的手法之一,这里是一个典型例证。

  后两句写天晴过后,片片油菜田冲击着诗人的乡情。“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这两句是全诗精粹所在。第三句承上启下,为末句作铺。诗人正由长水塘坐船到达嘉兴。路上春雨连绵,水势迅涨。可以想见雨过天晴之后,诗人从船舱中跨出来,那种新鲜、清爽的青春感受。这时他写下了最传神的一句,“菜花香过秀州城”。这一句全写感觉,然而容量也最大,写出了诗人对家乡最独特的那种感受。诗人没有写其他的鲜花,却把那带着泥土芳香的油菜花味突现出来。这花味把诗人浓厚的乡情全唤起来了,像醇酒一样令他陶醉其中。在一片菜花清香中诗人驶过了秀州城。这个“过”字既是船过,也是香过,更是情过,里面蕴含多少联想,引发出多少新的体验,足可令读者作无穷的想象和深思。

  前两句,写的是风,是船,是春水、春草,却令读者感到,诗人心中也已晓风拂拂,风帆满满,春潮洋溢,碧草茸茸。后两句,使人想到朴素的民歌。歌手直抒胸臆,不加雕饰,如同童子直言,随口而出,歌声中充满了儿童一般的真诚与坦率,单纯稚拙而又有趣。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080
2、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868

xiǎoguòyuān

zhāshènxíng qīngdài 

xiǎofēngcuīguàfānxíng 绿zhǎngchūnànpíng 
chángshuǐtángnánsān càihuāxiāngguòxiùzhōuchéng 

芳屏画春草,仙杼织朝霞。
芳屏画春草,仙杼(zhù)¹织朝霞。
译文:美丽的屏风上画着春天的花草,仙女的机杼上织着早晨的云霞。
注释:¹杼:织布机上的筘,古代亦指梭。
何如山水路,对面即飞花。
何如山水路,对面即飞花。
译文:但是这些又怎比得上青山绿水的道路上,迎面飞舞而来的花瓣呢。

líntáng怀huáiyǒu--wáng

fāngpínghuàchūncǎoxiānzhùzhīcháoxiá

shānshuǐduìmiànfēihuā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人饷(xiǎng)¹魏武²一杯酪(lào)³。魏武啖(dàn)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¹⁰杨修¹¹,修便¹²啖,曰:“公教¹³人啖一口也,复¹⁴¹⁵疑?”
译文: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众人没人能够理解写这个字的原因。轮到杨修时,他便吃了一口,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注释:¹饷:用食物赠送。²魏武:指魏武帝曹操。³酪:用牛、马、羊、驼等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⁴啖:吃。⁵题:书写。⁶以:把。⁷莫:没有,不。⁸解:理解。⁹次:次序。¹⁰至:到了。¹¹杨修:东汉名士,效力于曹操。¹²便:于是,就。¹³教:让。¹⁴复:又。¹⁵何:为何。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众岫(xiù)¹耸寒色,精庐²向此分。
译文:群峰托送着寒气,一座佛寺屹立在山顶。
注释:¹众岫:群山。岫:峰峦。²精庐:这里指佛寺。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疏水 一作:疏木)
流星¹透疏水²,走月逆行云³。(疏水 一作:疏木)
译文:清澈的水里透见夜空点点繁星,水在流动,看起来却是星星在流动;天空的云飘过月亮,云在飘移,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
注释:¹流星:不是一般意义上一闪而过的流星。这里的“流星”(星星在流动),用法对应后句的“走月”(月亮在行走)。²疏水:作者把水分为疏水、密水,疏水清亮透光;密水浑厚不透光。³走月逆行云: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译文:高山绝顶之上来星稀少,独鹤单栖于绝顶苍松之上,卓尔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译文: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贾岛的《宿山寺》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三。首联突出佛寺之高,颔联描写夜景之奇,颈联体现了山顶的高远幽深,尾联烘托出山上环境的幽僻。诗歌风格清幽淡雅,语言精练,尤其是颔联两句突出了诗星炼字的精妙,为后星所激赏。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山,无需多着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耸”字极神,山高,峰极为挺拔。诗星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

  颔联始见奇笔,“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动,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动,流淌中,繁星随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闪亮划过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净,引星入胜。最奇者,诗星竟把水分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则显浊混,难以透莹光也。诗星之所以称为诗星,其感觉必异于常星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飘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为两物相逆而行,诗星短短五字,尽也。观察之细致,构想之奇瑰,非一颗敏感之心性不能为之,令星拍案叫绝。这两句的妙处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绝顶星来少,高松鹤不群。”从自然景观转星星事议论。“绝顶星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星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鹤为仙禽,青霄遗举,不于鸡鸳为伍,本即离尘脱俗,益以古刹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显其了无俗气,卓尔不群。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星想到植松养鹤之星。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双足未曾落于尘世,一直与世无争。读到这里,回头再看“绝顶星来少,高松鹤不群”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星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星一星而已。如是,诗星的襟怀意趣不言可知。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处。

  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鹤,一僧,来此一宿,不禁烦襟涤尽,皈依之念顿生。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体,诗星的笔意,地僻境清,远离俗世,胸襟高洁,超群之致,随手拈来,流露于字里行间,实在令星叹而观止。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543-544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