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出自 刘基 《楚人养狙》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焉。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楚有养狙(jū)¹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²众狙于庭,使狙狙率以之³山中,求草木之实,赋(fù)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chuí)焉。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译文: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狙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如果猕猴不给狙公,狙公就生气地鞭打它们。猴子们都害怕,却不敢违背。
注释:¹狙:猕猴。²部分:部署分配。此处指分派。³之:到。⁴求:寻找。此指采摘。⁵实:果实。⁶赋:征收。⁷或:有的。⁸箠:用鞭打,名作动。⁹畏苦之:对(这种生活)感到很苦。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¹²?”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³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wù)
译文: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的吗?”众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没有狙公的同意(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差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猴子们全醒悟了。
注释:¹树:动词,种植。²与:同“欤”,吗。³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⁴假:依靠。⁵为之役:被他(狙公)奴役。⁶既:完。⁷寤:同“悟”,领悟到。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其夕,相与¹(sì)²狙公之寝,破栅(zhà)毁柙(xiá)³,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něi)而死。
译文: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粮食,舍弃狙公,不再回来。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注释:¹相与:一起。²俟:等候。³柙:关兽的木笼。⁴归:回归。⁵卒:终于。⁶馁:饥饿。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郁离子曰:“世有以¹²使民而无道揆(kuí)³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译文:郁离子(即刘基隐退青田山时自取的笔名)说:“世上那种凭借权术奴役人民却没有法度的人,不就像狙公吗?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注释:¹以:把。 以……为:把……当做。(此处为倒装句,养狙以为:把养猴当做)²术:权术。³道揆:道德准则。

  这篇寓言讲述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迟早要遭到反抗并必然灭亡的道理。全文语言简练古朴,与主题相映生辉,耐人寻味。作为寓言,《楚人养狙》包括寓言故事和教训两个部分。

  这篇寓言故事分三个层面。

  第一层写狙公对猴子的剥削和压迫:“赋什一以自奉。”这是不劳而获,亦即剥削行为。“鞭箠”则是压迫。在这种情况下,猴子们都害怕狙公,虽以摘取果实为苦事,但不敢不依从。这是压迫的表面效果。

  第二层交代故事的发展。这一层逻辑十分谨严,小猴子提出的第一、二两个问题可谓前提,第三个问题属于结论。前提和结论之间,有着合理而又深刻的同一性和必然性。作者故意让小猴子提出问题,一方面寄寓着老猴子麻木不仁、因循保守,小猴子思维敏捷、无所顾忌的用意;另一方面,又暗含着对于残剥削和压迫,连入世不深的小猴子也认识得一清二楚的内涵。这两个方面,相反相成,互为补充。作者在这一层中,着重从揭露剥削的角度进行思辨和启迪,从而增加了故事内涵的深刻性。

  第三层叙述故事的结果:众狙相携入山不返,狙公卒饿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刘基的笔下众狙不再盲从,并非愚昧,它们有了自己的思索与追求。作品的第一层交代的“弗敢违也”,实际上并不是压迫和剥削的必然后果,而是暂时现象。被剥削、被压迫者一旦觉醒,就必然会产生像第三层所叙述的反抗行动。

  这则寓言给予统治者的教训是深刻的,它不是一般的哲学道理和道德理念,而是带有锋芒的政治主张。寓言的实质是刘基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地位与价值,体现了刘基对人的尊重,对自我的尊重。作为元王朝残酷统治的目击者,刘基的这则寓言,带有极大的现实针对性。它实际上变成了元王朝覆灭的预言。

  就形式而言,《楚人养狙》中的寓言故事有三个特点。

  其一是通俗生动,新鲜活泼。寓言实际上是一种比喻,而寓言故事则是比喻中的喻体。因为蛮横无理地奴役百姓,势必激起反抗的道理比较抽象,直接陈说又很可能遭到封建统治者的镇压,所以作者引譬设喻,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虚构了猴子造反的故事,给抽象的道理描绘了一幅形象的图画。

  其二是故事简短紧凑,纯用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不作细致的描绘,也没有直接的抒情。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支曾经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真理犹如人体,作为外衣的故事必须合身。又因它旨在解剖和评判生活,所以并不需要对形象作细致描绘。

  其三是作品紧紧抓住生活的特征,把它放大,进行艺术的夸张。生活中存在着压迫就有反抗的真理,作者就设计了一群受压迫的猴子,这些猴子有组织,会说话,能思考,甚至还会出谋划策,采取巧妙的报复行动。这是拟人的写法,艺术的夸张。但这样的夸张又完全符合现实人生的情理。

参考资料:
1、 俞美玉.论刘基的人文精神之体现——由《楚人养狙》说起[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12-16
2、 何建中.楚人养狙 三点导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0(8):18

chǔrényǎng

liú míngdài 

    chǔyǒuyǎngwéishēngzhě chǔrénwèizhīgōng dàn fènzhòngtíng shǐ使lǎoshuàizhīshānzhōng qiúcǎozhīshí shífèng huò jiābiānchuíyān zhòngjiēwèizhī gǎnwéi 

     yǒuxiǎowèizhòngyuē  shānzhīguǒ gōngsuǒshù  yuē  fǒu tiānshēng  yuē  fēigōngér  yuē  fǒu jiēér  yuē  ránjiǎērwéizhī  yánwèi zhòngjiē 

     xiānggōngzhīqǐn zhàhuǐxiá  xiāngxiéérlínzhōngguī gōngněiér 

    yuē  shìyǒushùshǐ使mínérdàokuízhě gōng wéihūnérwèijué dànyǒukāizhī shùqióng  

刘基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 13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