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出自 李贺 《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飞光¹飞光,劝尔一杯酒。
译文:飞逝的时光,请您喝下这杯酒。
注释:¹光:飞逝的光阴。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吾不识青天¹高,黄地厚。
译文: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
注释:¹青天、黄地:语出《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色也,天玄而地黄。”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¹
译文: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
注释:¹煎人寿:消损人的寿命。煎:煎熬,消磨。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食熊则肥,食蛙¹则瘦。
译文:吃熊掌就胖,吃蛙腿就瘦。
注释:¹蛙:代指贫穷者吃的粗劣食品。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神君¹何在?太一²安有?
译文:神君可在何处,太一哪里真有?
注释:¹神君:汉时有长陵女子,死后被奉为神,称神君。汉武帝病时曾向她乞求长生。(参看《史记·封禅书》)²太一:天帝的别名,是天神中的尊贵者。安:哪里。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天东有若木¹,下置衔(xián)烛龙²
译文:天的东方生有神树,下置神龙衔烛环游。
注释:¹若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树名,东方日出之地有神木名扶桑,西方日落处有若木。²烛龙:传说中的神龙,住在天之西北,衔烛而游,能照亮幽冥无日之国。屈原《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这里借指为太阳驾车之六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¹²,夜不得伏。
译文:我要斩断神龙的足,咀嚼神龙的肉,使它白天不能巡回,夜晚不能潜伏。
注释:¹不得:不能。²回:巡回。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译文:自然使老者永不死,少年不再哀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何为服黄金¹、吞白玉?
译文:何必吞黄金,食白玉?
注释:¹服黄金、吞白玉:道教认为服食金玉可以长寿。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谁似¹任公子²,云中骑碧³驴?
译文:有谁见过任公子,升入云天骑碧驴?
注释:¹似:一作“是”。²任公子:传说中骑驴升天的仙人,其事迹无考。³碧:一作“白”。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刘彻¹茂陵多滞骨²,嬴政³(zǐ)费鲍(bào)
译文:刘彻求长生,最后只能在茂陵中慢慢腐烂成骨,嬴政求仙药,死后棺车白费了掩臭的腌鱼。
注释:¹刘彻:汉武帝,信神仙,求长生,死后葬处名茂陵。²滞骨:残遗的白骨。³嬴政:秦始皇。⁴梓棺:古制天子的棺材用梓木做成,故名。⁵鲍鱼:盐渍鱼,其味腥臭。

  钱钟书评论李贺说:“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谈艺录》十四)李贺诗歌常常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看法较全面,议论较透彻的,当数《苦昼短》。

  全诗分为三段,每段反映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合起来才是他对问题的全部看法。

  诗的前十句(从开头至“太一安有”)为第一段。诗的开头,诗人请时光呀停下喝酒。之所以要向时间劝酒,是因为诗人对此深有感触:一是概叹时光飞逝,人寿促迫。诗人说自己不知道天地间许多深奥的道理,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光阴流逝,岁月蹉跎,人生没来得及干点事业,生命就白白消耗了。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恐惧,一个“煎”字,表现出虚度年华的痛苦心情;一是认识到人生必死的道理。人活在世上,必须依靠食物来维持生命,吃熊掌则肥,吃蛙肉则瘦,这是食物在生命系统中的作用,世界上根本没有不食五谷、断绝烟火的神仙,因此,谁都不免一死,生老病死乃是天地间无法抗拒的规律。对于人生,对于死亡,人们很早就表现出极大的关切,诗人因其多愁善感,生命的旅程屡遭挫折,对此想得则更多更深。这里,诗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诗人将劝酒的内容放在诗的开头,使作品具有一种新奇突兀之感,同时也表明诗人已大彻大悟,对时光不存任何芥蒂。接着又以“吾不识”与“惟见”相配合,排除不相关的事情,将目光聚焦到人寿短促一点上,既照应了题目“苦昼短”三字,又使作品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以此为纲,展开后面的内容。“神君何在,太一安有?”是个反问句,答案是不喻自明的。经过一番求索,诗人完成了他的心路历程,整段内容,一气呵成。

  中间八句(从“天东有若木”至“少者不哭”)是第二段。前面一段,诗人理智地解答了心中的困惑,如果诗歌就此停住,好像少了点什么。这一段,诗人凭借神话传说,倾诉了对生命的美好愿望。诗中说天的东面有一棵大树,名叫若木,它的下面有一条衔烛的神龙。传说中的若木在西北海外大荒山之中,衔烛龙也是在天西北某个幽冥无日的国度,诗人显然将古代神话作了改造。诗人作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斩断神龙的腿,把龙肉吃了,太阳无法运行,昼夜不在更替,时间也就凝固不动了。如此,生命得以永存,人们不必为此哀伤了。

  这是诗人的幻想,这个幻想充满着激情与浪漫的气质。现实中的缺陷,在幻想中得到满足,所以,尽管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却依然有着永久的魅力,它闪亮着理想与智慧之光,使艺术得到升华。

  诗的最后六句(从“为何服黄金”至结尾)是第三段。这一段,诗人讥刺了那些想通过求仙获得长生的人的荒唐愚昧。

  服黄金,吞白玉,是道教中的服食方法,据说可以成仙,至于实际效用如何,“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就拿骑驴升天的任公子来说,同样是虚妄的传说。诗人清楚地知道幻想与现实是有区别的,成仙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世上偏有一些人热衷此道,连秦皇汉武这样英明的君主也不能免俗,他们求仙长生的举动最终化为泡影,成了后人的笑柄。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结纳方士,遍祈名山大川以访神仙,又造仙人承露盘,调甘露,饮玉屑,冀求长生。《汉武帝内传》说,武帝死后,梓棺响动,香烟缭绕,尸骨飞化仙去等。诗人却说:“刘彻(武帝)茂陵多滞骨”,墓中所存,只是一堆浊骨,根本没有什么成仙之事。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忙于寻找不死之药,派方士入海求仙。结果身死巡游途中,耗费许多鲍鱼,难掩尸体的腐臭,从“多滞骨”、“费鲍鱼”数字中,诗人对历史上愚妄的统治者作出无情的嘲讽,锋芒十分犀利。

  统治者求仙长生的举动,是想维持长久的统治,永远享受奢华的生活。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劳民伤财,虚耗国库,使这种愚昧的举动升级为一场全国性的灾难,危害特别严重。李贺有意提出秦皇汉武,对他们的求仙加以讽刺,是有所寄托的。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任命一个名叫柳泌的江湖术士为台州刺史。大臣们进谏,他却说:“烦一州之力,而能为人主致长生,臣子亦何爱焉。”(《资治通鉴》卷二四〇)可见已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这种迷信的风气又在统治阶层中蔓延开来,甚至有因服食中毒身亡的。李贺此诗对那些人来说,不啻是当头棒喝,如能好好倾听诗人的忠告,可以免去一场无妄之灾。

  诗的第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年命短促的慨叹,二是以理智的态度看待人生。诗的第二段、第三段分别对这层意思加以发挥,在更高的层次上重复、升华了第一段的主旨。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脱出了一己私念,对人生,对社会怀着一种大悲悯,只是说出口来却是一阵阵冷嘲热讽。诗中有很多疑问句,安排在段落衔接之处,起着增强语气与感情色彩的作用,使诗歌富于一种波澜起伏的动感。诗人又把“食熊则肥,食蛙则瘦”与“斩龙足,嚼龙肉”联系起来,使那种富于神秘色彩的故事充满了烟火味与人情味,形成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境界。加上青天、黄地、白玉、黄金、碧驴等多种色彩的调和搭配,真有点古色斑烂的味道。全诗没有很多的藻饰,也不着意于景致的描绘,但由于诗中充沛的激情和丰富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议论性很强的诗歌显得回旋跌宕而又玩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627-629 .
2、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1033 .

zhòuduǎn

 tángdài 

fēiguāngfēiguāng quàněrbēijiǔ 
shíqīngtiāngāo huánghòu 
wéijiànyuèhánnuǎn láijiānrénshòu寿 
shíxióngféi shíshòu 
shénjūnzài tàiānyǒu 
tiāndōngyǒuruò xiàzhìxiánzhúlóng 
jiāngzhǎnlóng jiáolóngròu shǐ使zhīzhāohuí  
ránlǎozhě shàozhě 
wéihuángjīn tūnbái 
shuíréngōng yúnzhōng 
liúchèmàolíngduōzhì yíngzhèngguānfèibào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体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 2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