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指诗、赋、赞、颂、箴、诔诸体以外的其他文体。
引《晋书·干宝传》:“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於世。”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详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或典誥誓问,或览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讽謡咏,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
宋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和州文征序例》:“奈何志家编次艺文,不明诸史体裁,乃以诗辞、歌赋、记传、杂文,全倣选文之例,列於志书之中,可谓不知伦类者也。”
⒉ 唐宋时科举考试项目之一。
引《新唐书·选举志上》:“乃詔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又旧例:试杂文者,一诗一赋,或兼试颂论,而题目多为隐僻。”
《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詔:‘自今特旨召试者,并问时务策一道,仍别试赋论或杂文一首。’”
⒊ 文学体裁名。现代散文中的一类,为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富有战斗性为其特点。
引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做“杂文”也不易》:“不错,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脓汁。”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
各种文章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