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
引《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后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汉马融《长笛赋》:“微风纤妙,若存若亡。”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超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
明李贽《史纲评要·三皇五帝纪·人皇氏》:“后世人天路隔,心量浅隘,上世之事,若存若亡矣。”
似有若无。
【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示例】明·李贽《史纲评要·三皇五帝纪·人皇氏》:“后世人天路隔,心量浅隘,上世之事,若存若亡矣。”
【近义词】若有若无
【语法】若存若亡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