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便血

  大肠者。传导之官。化物出焉。谓大肠下脾胃之化物。为中宫作传导之官。故呼为地道。乃宫中之出路也。 其经与肺相表里。肺为清金。大肠即为燥金。在五行本属一家。故诊脉者。可于肺部诊大肠焉。大肠之所 以能传送者。全赖于气。气者。肺之所主。不独大肠赖肺气之传送。即小便亦赖肺气以化行。此乃肺金制 节之能事。而大肠之气化金道又与之合。故治病者多治肺也。大肠位居下部。又系肾之所司。内经云。肾 开窍于二阴。又曰。肾为胃关。故必肾阴充足。则大肠腴润。厥阴肝脉。又绕后阴。肠与胞室。又并域而居。故 肝经与肠亦相干涉。是以大肠之病。有由中气虚陷。湿热下注者。有由肺经遗热。传于大肠者。有由肾经 阴虚。不能润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漏入肠者。乃大肠与各脏相连之义也。但病所由来。则自各脏而生。 至病已在肠。则不能复还各脏。必先治肠以去其标。后治各脏以清其源。故病愈而永不发矣。 一先血后便为近血。谓其血即聚于大肠。去肛门近。故曰近血。此有两等证治。一为脏毒下血。一为肠风下血。 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仲景用赤豆当归散主之。取赤豆芽以疏郁。取当归以和血。赤 豆性能利湿。发芽赤色。则入血分。以为排解之用。当归润滑养血。以滋大肠。则不秘结。仲景略示其端。以 为治脏毒者。必须利湿热。和血脉也。非谓此二药外。别无治脏毒之法。吾即此药引而伸之。若大肿大痛。 大便不通者。宜解毒汤。取防风枳壳等疏理其气。即赤豆芽义也。取大黄赤芍等滑利其血。即仲景用当 归之义也。若大便不结。肿痛不甚者。不须重剂。用四物汤。加地榆荆芥槐角丹皮黄芩土茯苓地肤子苡 仁槟榔治之。四物汤。即仲景用当归养血之义。所加诸药。即仲景用赤豆芽。以疏利湿热。而解血郁也。仲 景但用养血疏郁。今恐湿热难解。故兼用清药。欲止血者。兼服锻石散。亦可。 脏毒久不愈者。必治肝胃。血者肝所司。肠者胃之关。胃若不输。湿热于肠。从何而结为脏毒哉。肝之血分 如无风火。则亦不迫结肛门矣。治胃宜清胃散。加银花土茯苓防己黄柏苡仁车前子。升清降浊。使阳明 之湿热。不再下注。则脏毒自愈。治肝者宜龙胆泻肝汤。逍遥散。 又有肺经遗热。传于大肠。而久不愈者。必见寸脉浮数洪涩。口渴溺黄。咳逆等病。方用人参清肺汤。取乌 梅粟壳酸涩之品。以收敛肺气。而余药安肺。肺自不遗热与肠矣。若去此二味。而用薄荷桔梗以代之。则 又义取解散。在人变化耳。 肠风者。肛门不肿痛。而但下血耳。脏毒下血多浊。肠风下血多清。仲景书无肠风之名。然伤寒论云。太阳 病。以火攻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太阳病下之。脉浮滑者。必下血。两条皆谓太阳。外邪内 陷而下血。又云阳明病。下血谵语者。为热入血室。厥阴篇云。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此即今 所谓肠风下血之义。夫肠居下部。风从何而袭之哉。所以有风者。外则太阳风邪。传入阳明。协热而下血。 内则厥阴肝木。虚热生风。风气煽动而血下。风为阳邪。久则变火。治火即是治风。凡治肠风下血。总以清 火养血为主。火清血宁。而风自熄矣。寿世保元。用槐角丸统治之。而未明言其义。吾谓此方。荆防。治太阳 阳明传入之风。乌梅川芎。治肝木内动之风。余药宁血清火。以成厥功。宜其得效。然而外风协热。宜得仲 景葛根黄连黄芩汤之意。使内陷之邪。上升外达。不致下迫。斯止矣。治病之法。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吐衄 所以必降气。下血所以必升举也。升举。非第补中益气之谓。开提疏发。皆是升举。葛根黄连黄芩汤。加荆 芥当归柴胡白芍槐花地榆桔梗治之。若肝经风热内煽。而下血者。必见胁腹胀满。口苦多怒。或兼寒热。 宜泻青丸治之。逍遥散。小柴胡。均可加减出入。谨按。肝风所以能下血者何也。肝主血。血室又居大肠膀 胱之间。故热入血室。有小便下血之证。内有积血。有大便黑色之证。盖肝血上干。从浊道则吐。从清道则 衄。肝血下渗。从清道则尿血。从浊道则下血。肝为风木之脏。而主藏血。风动血不得藏。而有肠风下血之 症。上数方。力足平之。或用济生乌梅丸亦妙。以乌梅敛肝风。以僵蚕息肝风。风平火息。而血自宁矣。然肝 风动血。宜得仲景白头翁汤之意。以清火消风较有力量。或四物汤合白头翁汤。兼补其血。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此之谓也。如无白头翁。则择柴胡青蒿白薇代之。桑寄生。得风气而生。代白头翁更佳。又曰 肝经之横。以肺经不能平木故也。肺与大肠又相表里。借治肺经。亦隔治之一法。虚者人参清肺汤。实者 人参泻肝汤。 凡肠风脏毒。下血过多。阴分亏损。久不愈者。肾经必虚。宜滋阴脏连丸。启肾阴以达大肠最妙。六味丸。加 苁蓉槐角皆宜。 一先便后血为远血。谓其血在胃中。去肛门远。故便后始下。因名远血。即古所谓阴结下血也。黄土汤主 之。黄土名汤。明示此症。系中宫不守。血无所摄而下也。佐以附子者。以阳气下陷。非此不能举之。使黄芩 者。以血虚则生火。故用黄芩以清之。仲景此方。原主温暖中宫。所用黄芩。乃以济附子之性。使不燥烈。免 伤阴血。普明子谓此症必脉细无力。唇淡口和。四肢清冷。用理中汤。加归芍。或归脾汤。十全大补汤。时医 多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之。皆黄土汤之意。凡中土不能摄血者。数方可以随用。但仲景用温药。兼用清 药。知血之所以不宁者。多是有火扰之。凡气实者。则上干。气虚者则下陷。今医但用温补升提之药。虽得 治气虚之法。而未得治血扰之法。予即仲景之意。分别言之。若阴虚火旺。壮火食气。脾阴虚而肺气燥。失 其敛摄之制者。人参清肺汤治之。若肝经怒火。肺经忧郁。以致血不藏摄者。归脾汤。加炒栀麦冬阿胶五 味。或用丹栀逍遥散。加阿胶桑寄生地榆。此即黄土汤主用黄芩之义也。若系虚损不足。下血过多。脾气 不固。肾气不强。面色萎黄。手足清厥。六脉微弱虚浮者。宜大补肝脾肾三经。人参养荣汤补脾。胶艾四物 汤。加巴戟甘草补肝。断红丸补肾。此即黄土汤主用附子之义也。能从此扩而充之。自有许多变化。岂楮 墨间所能尽者。 予按此证。与妇人崩漏无异。女子崩中属虚陷。此病亦属虚陷。女子崩中属虚寒。而亦兼有虚热者。男子 此症亦属虚寒。而亦兼有虚热者。盖女子之血有经。男子之血亦有经。同是离经之血。下泄而出。故病情 相类也。但所出之窍。各有不同。崩漏出前阴。故多治肝以和血室。便血出后阴。故兼治肺肾以固肠气。肾 主下焦。主化气上升。肾足则气不下陷。肺与肠相表里。肺气敛则肠气自固。医者能知此理。而又参用女 子崩中之法。可以尽其调治。 又按此证。与吐衄同是血病。然一则其气上行。一则其气下行。故虚实治法。略有不同。

《血证论》为清唐宗海(1851~1908)著医书,成书于1884年。此书共八卷。阐述气血关系,血证的病机及其疗法,极有心得。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