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发热(附恶寒)

  用手摸热有三法:以轻手扪之则热,重按之则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则热蒸手极甚,轻手则不热,是邪在筋骨之间也。不轻不重按之而热,是热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脉之下,乃热在肌肉也。

  仲景曰: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王氏曰:病热而脉数,按之不鼓动,乃寒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形证似寒,按之而脉气鼓击于指下盛者,此为热甚,拒阴而生病,非寒也。

  东垣曰:发热恶热,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或目痛鼻干,但脉洪大,按之无力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躁,当以当归补血汤主之。又有火郁而热之证,如不能食而热,自汗气短者,虚也,当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如能食而热,口舌干燥,大便难者,当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以泻火保水。又曰: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夜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也,当急泻其阳,峻补其阴。

  立斋曰:脉浮或弱而热,或恶寒者,阳气虚也,宜补气。脉涩而热者,血虚也,宜补血。脉浮数发热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脉沉数发热而痛者,邪在里也,当下之,午前热者,补血为主;午后热者,补气为主。左手脉小于右手而热者,用血药多于气药;右手脉小于左手而热者,用气药多于血药。

《景岳全书》,明代张景岳撰,六十四卷。首选《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之论,博采历代医家精义,并结合作者经验,自成一家之书。《全书》成于景岳晚年,在其殁后刊行。首为《传忠录》三卷,统论阴阳、六气及前人得失。次《脉神章》三卷,载述诊家要语。再次为《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又《本草正》,论述药味约三百种。另载《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别论补、和、寒、热、固、因、攻、散等“八略”。此外,并辑妇人、小儿、痘疹、外科方四卷。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