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候

  浮数之脉,应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若有痛处,痈疽之谓也。

  洪大之脉,其主血实,积热疮肿。凡洪大者,痈疽之病进也。脓未成者,宜下之。脓溃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若兼自利,尤有凶候。

  数脉主热,浮而数者,为表热。沉而数者,为里热。诸紧数之脉,应发热而反恶寒者,痈疽也。仲景曰,数脉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数者,生疮也。凡诸疮,脉至洪数,其内必有脓也。

  实脉,主邪盛,邪气盛则实也。痈疽得此,可下之。若久病虚人,则最忌之,以正不胜邪也。

  滑脉,多阳,或为热,或为虚。疮疡得此,脓未成者,可内消脓。已溃者,宜托里。所谓始为热,终为虚也。

  散脉,为血虚有表无里也。凡疮毒脓溃之后,脉见洪滑粗散,而烦痛不除者,难治,以其正气虚,邪气实也。又曰,肢体沉重,肺脉大则毙,谓其浮散无根也。

  长脉,主阳气充实。伤寒得之,将欲汗解也。长而缓者,胃脉也,百病得之皆愈。故曰长则气治也。

  芤脉,主阴虚血虚,脓溃后得之为宜,以脉病相应也。

  弦脉,主肝邪。《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内寒外热,欲发疮疽也。

  紧脉,主切痛积癖。凡疮疽得此,则气血留滞,邪结不散,多为痛也。

  短脉,主虚。经曰,短则气病,以其乏胃气也。疮疡脉短,真气虚也。诸病见之,皆为难治,尤不可攻也。

  涩脉,主血虚气涩。疮疡溃后得之无妨。

  沉脉,为阴。疮疡得之,邪气深也。

  迟脉,主阳气不足。疮疡得之,溃后自愈。

  缓脉,无邪。长而缓者,百病皆宜。疮疡得此,则易愈,以其有胃气也。

  弱脉,主气血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家之脉,凡沉迟濡弱者,皆宜托里。

  微脉,主虚。真气复则生,邪气胜则死。疮疡溃后,微而和者,将愈也。

  脉细,主阳衰。疮疡脉细而沉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虚脉,空而无力。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疮疡得之,只宜托里养血补气也。

  软脉,少神元气弱也。凡疮疡之脉,但见虚迟软弱者,悉宜补虚排脓托里。

  牢脉,坚强,阴之亏也。凡瘰 结肿之类,诊得牢脉者,皆不可内消也。

  结促之脉,凡阴衰则促,阳衰则结。大抵结促之脉,由气血俱虚而断续者居多。疮疡得之,多宜托里。然有素禀结促者,又当以有力无力,辩其虚实。实者可下,虚者不可不补。

  右痈疽脉二十二种,大都微弱虚细迟缓短涩者,必气血皆虚,形精不足,俱当用补用托,不可妄攻,无待言也。即如浮滑弦洪结促等脉,此中最有疑似,亦不得以全实论治,必须详审形证,或攻或补,庶无误也。

  齐氏曰:疮疡之证,若不诊候,何以知阴阳勇怯,血气聚散。又曰:脉洪大而数者,实也。细微而数者,虚也。

  河间曰:脉沉实者,其邪在脏。浮大者,其邪在表。

  立斋曰:痈疽未溃,而脉先弱者,何以收敛。

《景岳全书》,明代张景岳撰,六十四卷。首选《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之论,博采历代医家精义,并结合作者经验,自成一家之书。《全书》成于景岳晚年,在其殁后刊行。首为《传忠录》三卷,统论阴阳、六气及前人得失。次《脉神章》三卷,载述诊家要语。再次为《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又《本草正》,论述药味约三百种。另载《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别论补、和、寒、热、固、因、攻、散等“八略”。此外,并辑妇人、小儿、痘疹、外科方四卷。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