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疮下·惊搐

  惊者,忽然惊惕而手足搐搦,口眼歪斜,每多忽作忽止,其证多由风热。盖心主火而恶热,肝主风而善动,惊痘之火,内生于心,心移热于肝,风火相搏,故发惊搐。然未出之先发惊搐者多吉,既出之后发惊搐者多凶。何也?盖痘毒将散而溪谷开张,窍理疏解,因致牵引伸缩,得疏散达之气,痘出而惊自止,则其内毒无留于此可见,故俗名惊痘,最为吉也。若既出之后,则中之伏火亦宜散矣,倘仍见惊搐,则是外毒已出而内毒犹然未尽,此其毒盛莫测,乃可畏也。故凡发惊搐者,必随发随止者为吉,不必治也。苦连发不已,此毒伏于心肝二脏,速宜随证治之,不得误以为吉证。

  治惊搐之法,最当察其虚实,酌其微甚。如果有风热实邪,庶可解毒清火,但得稍见清楚,盒饭培养心脾以防虚败之患。若止见微邪,则但当以调和气血为主。

  惊搐证由风热相搏,故治宜平肝利小便。盖平肝则风去,利小便则热除,风热既平,惊自愈矣。若过用寒凉,则气敛而毒反陷伏,痘出不透,多致不救。

  心脾阳气虚寒则神怯而易为惊搐,六气煎加枣仁、朱砂。

  心脾血虚而惊搐者,七福饮、养心汤。

  肝胆气虚,多恐畏而惊搐者,茯神汤。

  心血虚,睡中惊搐,或兼微痰者,《秘旨》安毒丸。

  心虚火盛,多热躁而惊搐者,宁神汤、酸枣仁汤。

  痘既出,其色红紫而烦渴惊搐者,《良方》犀角地黄汤。若烦热之甚而大便干涩者,多由阳明之火,人参石膏汤加朱砂。

  心火独盛而烦热惊搐者,朱砂安神丸,或七味安神丸。

  心火盛,小水不利而惊搐者,导赤散加黄连、朱砂,或合朱砂益元散。

  痰涎壅盛,气急胸满而惊搐者,抱龙丸、清膈煎,或梅花饮、琥珀散。此宜暂用以开痰涎,但得痰气稍清,即当酌虚实以调理血气。

  肝胆实热,大便秘结而烦躁惊搐者,泻青丸,或七味龙胆泻肝汤。

  血热见血而惊搐者,《局方》犀角地黄汤。热甚者,《良方》犀角地黄汤。若热甚而大便秘结者,《拔萃》犀角地黄汤。

  风寒外感,心脾阳虚而微热不退,或咳嗽恶寒而惊搐者,惺惺散。若虚在阴分,汗不能出,身热不退而惊搐者,柴归饮。若外有风邪,内有热邪,表里俱热而惊搐者,生犀散。

  风寒外感,身热无汗,但有表邪,别无虚证而惊搐者,败毒散或苏葛汤。寒邪闭甚者,红棉散。然此皆表散之剂,若兼虚邪,不得单用此类。

《景岳全书》,明代张景岳撰,六十四卷。首选《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之论,博采历代医家精义,并结合作者经验,自成一家之书。《全书》成于景岳晚年,在其殁后刊行。首为《传忠录》三卷,统论阴阳、六气及前人得失。次《脉神章》三卷,载述诊家要语。再次为《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又《本草正》,论述药味约三百种。另载《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别论补、和、寒、热、固、因、攻、散等“八略”。此外,并辑妇人、小儿、痘疹、外科方四卷。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