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蹶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六七门,脉迟,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也,此为亡血,下之则死。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劈) 人参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十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复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二两。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冷者,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赤小豆。

  右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纳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匙,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也。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

  人参附子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二枚(炮)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人参干姜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