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不仁
(1) 麻痹无知觉。比喻人对自身以外的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
⒈ 神经系统的病态之一。肢体发麻,没有感觉。
引明薛己《薛氏医案·疠疡机要》:“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针刺不痛。”
清谭嗣同《以太说》:“疾痛疴痒,一触即知。其机极灵,其传至速。不灵不速时,曰麻木不仁。”
⒉ 比喻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
引《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天下作女孩儿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天下作女孩儿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也作「麻痺不仁」。
【解释】不仁:失去感觉能力。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
【出处】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示例】没有同情,没有热,是麻木不仁?还是忘恩负义。(闻一多《伟大的事实,不朽的意义》)
【近义词】无动于衷、漠不关心、不知甘苦、麻痹不仁、熟视无睹
【反义词】耳聪目明、见微知著、眼疾手快、神经过敏、义愤填膺、严阵以待、悲喜交集、受宠若惊、关心备至
【语法】麻木不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