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勇
(1) 不用智谋,只凭个人的勇气
⒈ 谓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勇气。
引《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四》:“晦菴解‘小不忍’之义曰:‘……慈爱而无断,妇人之仁也;果敢而轻发,匹夫之勇也。’”
《水浒后传》第三三回:“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无及。”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指有勇无谋的血气之勇。
【解释】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出处】《国语 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示例】你说尽一孤忠,上有寡母,下有娇妻,倚托何人?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无及。(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三回)
【近义词】一夫之勇、血气之勇、有勇无谋
【反义词】深谋远虑
【语法】匹夫之勇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匹
⒈ 量词(a.指整卷的绸或布;b.指马、骡等)。
⒉ 单独:匹夫(a.一个人,泛指平常人,如“国家兴亡,匹匹有责”;b.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如“匹匹之勇”)。
⒊ 相当,相敌,比得上:匹敌。匹配。
be equal to
会意
bolt of cloth; counter for horses
夫
⒈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
⒉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⒊ 〔夫子〕a.旧时对学者的称呼;b.旧时称老师;c.旧时妻称夫;d.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
⒋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夫妇。
夫
⒈ 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⒉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⒊ 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夫猫至。
husband、sister-in-law、goodman
妇、妻
象形:像站着的人形
之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勇
⒈ 有胆量,敢做:勇敢。勇毅。勇气。勇士。英勇。奋勇。
⒉ 中国清代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的兵士:兵勇。劲勇。募勇。
⒊ 姓。
brave、courageous、valiant
怯
形声:从力、甬声
brave, courageous, fie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