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
睚
zì
眦
zhī
之
xì
隙
⒈ 见“睚眦之隙”。亦作“睚眥之隙”。同“睚眥之怨”。
引《后汉书·赵典传》:“今与郭汜争睚眥之隙,以成千钧之讎。”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怒目而视的怨恨。引申为极小的怨恨。《后汉书.卷二七.赵典传》:「今与郭汜争睚眦之隙,以成千钧之雠,人在涂炭,各不聊生。」《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也作「睚眦之怨」。
【解释】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近义词】睚眦之怨、睚眦之嫌、睚眦之忿
【语法】睚眦之隙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睚
⒈ 眼角: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
the corner of the eye
形声:从目、声
corner of eye; stare
眦
⒈ 眼角,上下眼睑的接合处,靠近鼻子的称“内眦”,靠近两鬓的称“外眦”:眦裂(形容愤怒到极点)。
canthus
形声:从目、此声
corner of the eyes, eyesockets
之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隙
⒈ 裂缝:隙罅(裂缝)。缝隙。隙大而墙坏。
⒉ 感情上的裂痕:隙嫌。有隙。仇隙。
⒊ 闲,空:隙地(空地)。农隙。
⒋ 机会,空子:乘隙。
⒌ 际,接近:“北隙乌丸、夫馀”。
crack、crevice、gap、interval、opportunity、rift
形声:左形右声
crack, split, fissure; gru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