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之势
(1) 形势如同鼎的足,比喻三方对立的形势
(2) 亦说“鼎足之形
⒈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参见“鼎足而立”。
引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晧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晋书·皇甫谧传》:“故冯以弹剑感主, 女有反赐之説, 项奋拔山之力, 蒯陈鼎足之势, 东郭劫於田荣,颜闔耻於见逼。”
《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
【解释】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出处】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
【示例】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形成鼎足之势。
【近义词】鼎足而立、三足鼎立、三分鼎足
【语法】鼎足之势偏正式;作宾语;指三方面相持。
鼎
⒈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⒉ 锅:鼎罐。鼎锅。
⒊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⒋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
⒌ 大:鼎族。鼎臣。鼎力支持。
⒍ 正当,正在:鼎盛(
)。an ancient cooking vessel
象形
large, three-legged bronze caldron
足
⒈ 脚: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
⒉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足。碗足。
⒊ 充分,够量:足月。足见。足智多谋。
⒋ 完全:足以。足色。
⒌ 值得,够得上: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⒍ 增益:以昼足夜。
ample、as mush as、full、leg、sufficient、foot
会意:从口、从止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之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势(勢)
⒈ 权力,威力: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
⒉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势。气势。山势。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
circumstances、force、influence、potential
形声:从力、执声
power, force; tend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