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
(1) 形容文质兼备,后往往用以形容人的行为文雅有礼
⒈ 文质兼备貌。
引《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姚华《论文后编·源流》:“故一家一书,輒数千万言,文质间出,而不能相融也,史野参半,而不能互调也。彬彬之选,惟《诗》《书》当之,下此则失。”
⒉ 美盛貌;萃集貌。
引《汉书·司马迁传》:“汉兴, 萧何次律令, 韩信申军法, 张苍为章程, 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
《晋书·江统孙绰等传赞》:“彬彬藻思, 绰冠羣英。”
明方孝孺《题济宁张氏墓铭后》:“当中原文献盛时,荐绅大儒彬彬多齐鲁之士。”
⒊ 文雅貌。见“彬彬有礼”。
各种不同事物配合适当的样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其十志该富,赞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也作「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