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o
高
fēng
风
⒈ 强劲的风。
引汉刘向《九叹·远游》:“遡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於朔方。”
唐李白《赠崔侍郎》诗:“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清吴伟业《清风使节图》诗:“豫章夹日吟高风,岁久蟠根造物功。”
⒉ 指遭受强风。
引唐杜甫《向夕》诗:“深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
⒊ 指秋风。
引《太平御览》卷二五引南朝梁元帝《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
唐杜甫《奉送郭中丞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
师尹注:“高风,八月风也。”
明刘基《淡黄柳·台城秋夜》词:“高风淅淅,翻动林梢败叶。”
⒋ 高尚的风操。
引晋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覩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
《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於百世矣。”
清申涵光《奉寄孙锺元先生时居蓟门九十二岁》诗:“邵许高风远尚存,传经一代又苏门。”
徐迟《黄山记》一:“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⒌ 高雅的艺术风格。
引宋梅尧臣《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呼我作卿方举酒,更烦佳句赏高风。”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二:“东坡谓书至于颜柳而钟王之法益微,诗至于李杜而魏晋以来高风絶尘亦少衰矣。”
⒍ 美善的风教、政绩。
引唐韦应物《始至郡》诗:“昔贤播高风,得守媿无施。”
宋苏轼《杭州与莫提刑启》:“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简上,肃高风於列郡,浹厚德於齐民。”
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忆昔文翁以《诗》《书》治蜀,而扬马之瑋製以兴; 何武用儒术进贤,而龚唐之高风克劭。”
从高处吹来的风。
高
⒈ 由下到上距离大的,与“低”相对:高峰。高空。高踞。高原。高耸。高山流水(喻知己、知音或乐曲高妙)。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高瞻远瞩。
⒉ 高度:他身高一米八。
⒊ 等级在上的:高级。高考。
⒋ 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高质量。高消费。高价。高档。高手。高能物理。
⒌ 声音响亮:引吭高歌。
⒍ 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就。高论。高寿。高堂。高徒。
⒎ 热烈、盛大:高昂。兴高采烈。
⒏ 显贵,道德水平高:崇高。清高。高风亮节。高尚。高雅。高洁。
⒐ 宗族中最在上之称:高祖。
⒑ 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
⒒ 姓。
high、tall、highness、loftily、loftiness、tallness
下、低、矬、矮
象形:像楼台重叠之形
high, tall; lofty, elevated
风(風)
⒈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⒉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
⒊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⒋ 消息,传闻:风传(
)(传闻)。闻风而动。⒌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⒍ 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
⒎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
⒏ 姓。
风(風)
⒈ 古同“讽”,讽刺。
wind
形声:从虫、凡声
wind; air; manners, atm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