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
一
qiū
丘
zhī
之
hé
貉
一丘之貉
(1) 同一个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⒈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邱”。
引《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颜师古注:“言其同类也。”
清吴伟业《偶成》诗之五:“今古一丘之貉,不知谁凤谁梟。”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宿迁县志》:“人情牟利,无孔不钻。志局书局同文,机器招商开矿,皆一邱之貉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记江西袁州乡民暴动事》:“其起事之原因,官绅互相推诿。实则一邱之貉,殊途同归。”
鲁迅《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不施考察,不加批评,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
亦省作“一丘貉”。 清江湜《雪亭邀余论诗,即为韵语答之》:“五六百年来,作者少先觉,工拙虽自殊,要是一丘貉。”
章炳麟《西归留别中东诸君子》诗:“新耶復旧耶,等此一丘貉。”
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样低劣,并无差异。
【解释】丘:土山。貉:一种像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类;没有什么差别。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示例】否塞晦盲,真若一丘之貉。(严复《救亡决论》)
【近义词】一路货色、泾渭不分、半斤八两、泾渭分明、全无分别、难兄难弟、狼狈为奸、狐群狗党
【反义词】黑白分明、是非分明、泾渭分明、比众不同、良师益友、良师诤友、意气相投
【语法】一丘之貉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一
⒈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⒉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⒊ 全;满:一生。一地水。
⒋ 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⒌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⒍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⒎ 乃;竞:一至于此。
⒏ 部分联成整体:统一。整齐划一。
⒐ 或者:一胜一负。
⒑ 初次:一见如故。
⒒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a、an、each、one、per、same、single、whole、wholehearted
指事
one; a, an; alone
丘
⒈ 小土山:土丘。沙丘。丘陵。丘壑。
⒉ 像小土山凸起的:丘疹。
⒊ 坟墓:丘墓(大墓)。丘垄。
⒋ 量词,指用田塍隔开的水田:一丘十亩大的小田。
⒌ 众人聚居的地方:丘民(乡民,邑民)。
⒍ 用砖石封闭有尸体的棺材。
⒎ 姓。
grave、hillock、mound
象形:像地面上并立着两个小山峰
hill; elder; empty; a name
之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貉
⒈ 哺乳动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杂食鱼、鼠、蛙、虾、蟹和野果、杂草等,皮很珍贵:一丘之貉。
貉
⒈ 义同(一),用于“貉子”、“貉绒”。
貉
⒈ 古同“貊”。
形声:从豸、各声
badger; raccoon dog